- 嶺南中醫骨傷科學術流派
- 陳凱佳 黃楓 李主江主編
- 12202字
- 2022-04-22 16:57:58
第三節 學術傳承
一、何氏骨傷學術傳承脈絡
何氏骨傷學術傳承脈絡見圖2-27。
二、何竹林家族傳承代表人物
何竹林的6個兒子、2個女兒、3個媳婦均以中醫骨傷科為業。長子何應華從小隨父習武學醫,曾兩度接受高等中醫系統教育,歷任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骨科主任、院長等職,創辦了保持西關正骨特色的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次子何超常主任醫師任職于廣東省中醫院骨科。四子何應權,早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繼承父業,在母校任教,是廣州著名的骨科醫生。其他兒女皆秉承醫業,為何氏的學術傳人,在國外行醫。

圖2-27 何氏骨傷傳承脈絡
(一)何應華
1.生平事跡及貢獻
何應華(1929—2003),廣東省南??h九江人,何竹林長子(圖2-28)。何應華自幼秉承祖訓,盡得家傳。課余隨父學習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骨傷科文獻,撫摩骨骼標本,熟悉人體骨骼,同時兼習武功。何竹林師承少林洪拳,并采南北各家之長,但仍認為未足,因而又命何應華拜武林名宿黎福田為師,鄭重舉行拜師禮,主學氣功,直到黎師傅去世,從而達到氣沉丹田,頭腦清醒,氣血舒暢,精力充沛,“剛、柔、迫、直”,隨意施為、得心應手的境地。當時,何竹林與同行在長壽東路直街合辦一間“西關贈醫所”,每天都有各科醫生輪值設診,其中有不少經驗豐富的醫生。特別是下午,不少名醫亦來參與善舉。何應華雖然年紀尚小,但奉父命經常在旁隨診學習,得到名醫莊省躬、范國金、劉鶴云、歐陽朝、林振中等世叔伯輩的不吝賜教,特別是基礎入門知識,受教匪淺。1948年,何應華開始獨立坐堂應診,同年入廣州漢興中醫學校(夜班)學習4年,得名師管霈民、謝香浦等傳授。畢業后在穗西關掛牌行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何應華與同業組織中醫聯合診所,參加醫務人員大聯合,在西區人民醫院中醫科當醫生。1956年以后,根據祖傳經驗和臨床實踐,何應華為廣州市越秀區、荔灣區舉辦多屆骨科學徒班,弟子遍布南粵大地及港澳地區。1977年,何應華在廣州市荔灣區人民醫院提出中醫骨科和西醫外科共同探索,研究中西醫結合診治骨傷問題。歷時8個月的實踐,由于參加的醫護人員坦誠合作,因而取得了一些經驗,何應華據此寫了《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臨床體會》,受到區科委的獎勵。1979年,他被廣東省廣州市革命委員會評為“中西醫結合工作積極分子”。1983年,他又被廣東省中西醫藥研究中心評為“積極分子”。1988年評為副主任醫師,先后擔任廣州市荔灣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骨傷科主任、副院長、院長。撰寫多篇治療骨折的論文,曾獲得荔灣區科研技術革新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何應華又獻出“何竹林風濕跌打霜”秘方。該藥系骨折、脫位、軟組織扭傷、肌腱勞損的有效藥方。晚年,何應華與廣州市荔灣區衛生局盧桔局長等籌創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任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名譽院長及廣州中醫藥學會理事,廣州中醫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香港骨傷科研究學會名譽會長,荔灣區政協第七、第八、第九屆副主席。

圖2-28 何應華
何應華先后撰寫了《傷科內八法概論》 《橈骨下端骨折的臨床體會》 《中醫傷科提要》 《何竹林正骨手法經驗》 《肱骨骨干骨折》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附156例)》等論文。2003年主編的《何竹林正骨醫粹》 (圖2-29)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獲得業界好評。其醫術的代表性傳人有張友鋒、陳國雄、梁斌、李亮、彭健雄、麥家強、葉洪、李主江等。

圖2-29 《何竹林正骨醫粹》書影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1)公開和推廣何竹林的理傷手法、秘方
1)公開理傷手法:
1980年,何應華與師弟岑澤波(廣州中醫學院教務長)合作,以“何竹林正骨手法經驗(附何竹林生前所拍手法的幻燈片)”為題在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的學術活動中主講,得到全省同業的好評。1983年,這批幻燈片又在全國中醫骨傷手法經驗交流會上向全國代表放映,并由何氏四徒(何應華、黃憲章、岑澤波、譚昌雄)寫了《廣東省中醫骨傷名家何竹林》 (會上唯一的文章)在會上交流,受到到會的衛生部部長錢信忠表揚。1986年,何應華寫了《旋轉推擠手法整復肩關節脫位》一文,公開了繼往開來、推陳出新的“旋轉推擠手法”,獲廣州市荔灣區科學技術協會1986年優秀科學論文獎。1987年9月,在廣州市中醫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并應同業要求,當眾示范。由于這一手法解決了歷史上長期未能較好解決的問題,在同業中,特別是港澳地區代表中引起轟動。同年10月,又在廣東省中醫骨科學術會議上宣讀,再一次公開手法示范,受到大會表揚。“旋轉推擠法”是何竹林、何應華父子共同探索研究的成果。他們從搬運工利用木架搬石塊的杠桿原理中得到啟發,參考祖國醫籍中名家手法,發現不少復位手法,實際已采用這一原理,如整復肩關節脫位的手法就是其中之一。肩關節脫位,粵語俗稱“甩膊頭”,對其治療,有很多不同的復位方法,有醫者拉著傷手,并以術者肩頭頂著患肢腋下,站起來利用傷者體重牽引;也有用膝頭頂著腋窩,將手拉壓;也有以長圓物(如酒瓶、木棍等)承托患側腋下將傷手向下拉壓,等等。所有方法,都是用一個支點承托,將上肢如杠桿般擺動,以達復位目的。不過,這些方法有其弊端,因為人是血肉之軀,腋下有很多軟組織(血管、神經、筋肉等),若過于粗暴,很易損傷,甚至因患者骨質脆弱,施行手法時引致肱骨骨折也有所聞。所以有些學者反對這樣使用杠桿原理。如何能夠既利用杠桿原理得到有效的力而又不損傷患處組織,是一個課題。有些肩關節脫位,還會合并肱骨頸骨折,復位就較單純脫位麻煩,因為它失去了完整的可操作的肱骨干這個杠桿。這種病例,若以手術治療,切開復位,又有各自不同的經驗和見解,在當時的條件下,效果不一定滿意,往往遺留關節功能障礙,尤以年老者為甚。經過父子共同研究,并通過自身做試驗,把術者的手代替硬物作為支點,使肱骨干擺于最有利的位置以使周圍肌肉比較松弛,在滑動狀態中使肱骨頭移至臼窩邊沿,減少阻力,減輕傷者痛苦,對準方向把它推進復位。通過不斷試驗和臨床實踐,終于摸索創造出了“旋轉推擠法”。它對肩關節脫位甚至合并肱骨頸骨折,都有很好的療效,并誕生了一系列復位手法。
2)公開秘方:
何應華到醫院工作后,為了醫療帶教的需要,陸續把自己常用的有效藥方公開。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骨傷科的29種制劑及協定處方中,何氏的藥方即有17種。何竹林跌打藥酒,是療效顯著、適用廣、具有商品生產價值的成藥。1982年,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建立了“廣東中西醫藥針灸研究服務中心”,參加研究的都是中西藥專家、教授,鼓勵何應華獻出此秘方。這種成藥,采用酒浸提藥物有效成分的古老方法制成,因而存在一些缺點,如液體需用瓶裝、易于破碎傾瀉,攜帶、運輸不便,在北方冬季擦用時,還要加溫。經過研究,認為需用現代技術,在保持原有藥效的前提下,解決劑型上的不足,并決定交由華南最高的中醫學府—廣州中醫學院和廣州較著名的藥廠—白云山制藥廠的專業技術人員解決,最終提出改為霜劑或軟膏形的方案。試樣制成后,經過質量檢驗、藥理實驗、動物實驗、人體指尖血管容積實驗后,試制出首批“何竹林跌打風濕霜”,同年底,由廣州使用跌打藥有代表性的四家醫院(廣州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經過1年的臨床驗證,認為是比較理想的骨傷科外用藥和治療風濕痹痛、消腫止痛的外用藥,有效率達98.5%。實驗研究也表明,何竹林跌打風濕霜具有顯著增加正常人指尖血管容積、鎮痛及抗炎消腫等作用。1983年10月,廣州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農醫處召開了何竹林跌打風濕霜鑒定會,參與鑒定的有廣州地區的醫藥、科研、生產、醫療衛生、藥檢、供應部門的專家、教授,以及醫藥管理、科研領導機關的人士,肯定了藥方療效,通過了鑒定,也表揚了何應華的獻方行動。事后,一些報紙、電臺、國內外傳媒(如《羊城晚報》 《廣州日報》、菲律賓《世界日報》)等都報道了這一信息。
(2)整理和出版何竹林正骨經驗集:
何應華撰寫的《旋轉推擠手法整復肩關節脫位》,于1987年9月在廣州市中醫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并在該分會《論文匯編》刊載;同年10月,在廣東省中醫骨科學術會議上宣讀。與岑澤波合寫的《何竹林正骨手法經驗》,于1980年在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上進行學術交流,1981年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學會《醫學論文選》發表。與黃憲章、岑澤波、譚昌雄合寫的《廣東省中醫骨傷科名家何竹林》,于1983年12月在北京全國中醫骨傷科座談會及手法交流會上交流,并在《新中醫》1984年第3期發表?!逗沃窳值蝻L濕霜治療跌打風濕169例臨床療效觀察》獲廣州市荔灣區科學技術協會論文獎,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醫學論文選》發表。2003年主編出版《何竹林正骨醫粹》,獲得業界好評,并獲荔灣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09年又整理出版《嶺南骨傷科名家何竹林》,成為嶺南中醫藥文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論文和著作的出版,對何竹林骨傷學術的傳承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3)教書育人傳承何氏學術:
何應華熱心醫學教育事業,30多年來先后在市、區衛生系統骨傷科學習班、培訓班、學校、中醫骨科醫生提高班兼任教師。代表性傳人有何文彪、何文漢、何詩倫、張友鋒、陳國雄、沈祥星、麥家強、梁斌、李亮、彭健雄、葉洪、李主江等。
(4)對何氏骨傷學術的發展:
何應華在繼承何竹林學術的基礎上,也不斷發展何氏學術。先后撰寫論文數篇。其中,《橈骨下端骨折的臨床體會》于1963年作為廣州市中醫學會學術交流會中心發言材料,1987年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醫學論文選》發表?!峨殴枪歉晒钦邸酚?980年作為廣州市中醫學會骨傷科學會學術交流主講材料,1981年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醫學論文選》發表?!墩鞘址ǜ耪摗酚?987年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醫學論文選》發表?!?5例軟組織扭挫傷骨折患者肢體血流圖初步觀察》是與中山大學生理教研組合作完成的,于1987年在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醫學論文選》發表。《利用外固定支架治療脛骨創傷性骨髓炎、骨缺損—附20例臨床分析》是與黃世波、楊國才合作撰寫,于1994年在中國人才研究會骨傷人才分會會員代表大會學術研究會上宣讀交流。此外,參與學術交流的尚有《傷科內八法概論》 《中醫傷科提要》 《夾板固定鑒略》。為了更好地傳承何竹林的傷科學術經驗,何應華于1984年8月25日將申辦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的報告遞交給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得到廣州市荔灣區衛生局局長盧桔的大力支持,組織了西關正骨的名家后裔與骨科精英前往工作,使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于1990年12月28日正式落成服務社會。
(二)何超常
1.生平事跡及貢獻
何超常,男(1932—),何竹林次子,主任醫師。幼承庭訓,隨父學醫,曾隨梁瀚芬、劉赤選、莊省躬、蕭熙、高健伯、羅元愷、鄧鐵濤學習,早年(1951—1952)在漢興中醫學校肄業兩年,1955年畢業于廣東中醫藥??茖W校,同年被派往廣東新興縣人民醫院創立中醫科。1958年起任職于廣東省中醫院共24年,在該院任職期間,再跟隨父親學習深造。1982年,正式向組織申請往港定居。從1962年開始,擔任廣州中醫學院第一屆至第六屆畢業實習生導師,以及來自廣東省各專區之進修醫生導師,乃較早期之一批中西醫結合治傷之骨外科人員,亦是較早一批進入手術室工作的中醫骨外科工作者,創新了幾種脫臼整復手法。1962—1995年,除在廣州中醫學院骨科教研組轄下任職外,并于1993年開始,先后在香港中醫師公會會立學校之骨科班、香港中醫學會會立學校擔任骨傷科教授,1994年受聘為香港骨傷學會學術顧問、香港中醫學會學術顧問。2000年1月,被全美國中醫跌打傷科協會聘為名譽顧問,并由美國加州州長頒發證書。2001年10月,被聘請往美國舊金山為修讀博士銜之學員授課。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何超常集祖傳、師承、學校教育于一身,撰有《中醫骨科整復脫臼手法經驗》 《骨傷科內治法的理法方藥》等論文,并于1993年寫成《肋骨骨折合并肺炎病案》在香港國際中醫會議特刊選登,又于1994年第1期香港中醫學會會刊中刊出《論香港地區之風濕病治則》等論文。部分著作被香港地區骨傷科班教材選用。愛人楊寶娟,1954—1962年隨何竹林學醫,1962年廣州市首屆中醫學徒出師考試合格,長期從事骨傷科診治,1975年到香港行醫。門下弟子有鄧成、陳得生、何兆賢、鮑剛強等,現在香港開辦有何超常醫館。
(三)何應基
1.生平事跡及貢獻
何應基(1936—),何竹林第三子,副主任醫師,美國東方醫學院博士。自幼秉承家訓,耳濡目染,中學畢業后,適逢中國為挽救祖國醫學遺產,提倡名老中醫以授徒方式傳授子女,與嫂嫂楊寶娟在市衛生局備案。隨父學習骨科5年,1966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中醫班。后分配到基層單位—廣州水暖器材廠工作,任中醫師之職。1982年4月晉升為正骨主治中醫師,同年2月調任廣州市建材局醫療中心。1991年任建材系統醫務晉升評審委員會副主任之職。1992年晉升為副主任中醫師。1996年移民美國,在夏威夷開設診所,并在美國東方醫學院任教,2000年7月獲東方醫學院榮譽證書,并獲美國東方醫學院博士稱號。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何應基從醫數十載,其中有16年一直追隨父親左右,協助父親整理醫學院和教學資料,曾撰寫《中醫方法治療肱骨下端骨折》 《手指損傷的治療》等論文。為把何氏醫學傳之于世,發揚光大,推廣至世界各地,從20世紀60年代起即開始直接帶徒。門下弟子有梁炳新、張偉華、王國柱、譚奮森、何艷芬等。
(四)何應權
1.生平事跡及貢獻
何應權(1938—),何竹林第四子,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少年時代隨父學習。1960年進入廣州中醫學院,1966年本科畢業,畢業后赴粵北工作。在此期間,曾跟隨廣東省醫療隊及廣州空軍醫療隊學習普外科及麻醉科知識。曾參與《粵北草藥》的編寫工作。1980年曾在第一軍醫大學附屬南方醫院進修西醫骨科手術學,1989年調回廣州中醫學院骨傷科教研室工作至退休。除教學任務外,長期在廣州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第一門診、第二門診及急診室工作,以臨床帶教為主。曾撰寫《何竹林正骨經驗介紹》一文作為輔助教材,寫有《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脫出癥》 《外展夾板治療第一拇指基底部骨折》等論文。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何應權善于診治四肢骨折、脫位,關節痛癥、骨質增生、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頸椎炎、肩周炎、急慢性骨髓炎。運用何竹林理傷手法治療各種軟組織損傷效果良好,在煉制何氏祖傳膏、丹、丸、散方面頗有研究。在傳授何竹林醫術方面,無保守,授徒眾多。除了本科班學員,還有廣東省內外的進修生和衛校學生等,許多已成為當地醫療骨干。
(五)何應衡
1.生平事跡及貢獻
何應衡(1949—),何竹林第五子,秉承祖業,主持美國舊金山“何應衡跌打醫館”日常診治工作,兼任美國中醫跌打傷科協會副會長,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顧問。自幼謹奉嚴父之教誨,攻讀家中所藏醫學典籍,在父親的親自培育下,勤操接骨上骱之手法,理、法、方、藥深得其父真傳。又參加廣州骨科專業進修,博采眾家之長,診病療傷,療效顯著。20世紀80年代移居美國設辦醫館,多次受到州長和舊金山市長的嘉獎勉勵。先后撰寫了《何竹林傷科用藥經驗》 《理傷手法的臨床應用》等文。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何應衡不但很好地繼承了家傳醫業,同時也十分注重學習西醫學,融匯古今中外經驗,探索各種治傷方法,根據患者年齡和損傷特點,辨證施術,正確指導康復運動,對傷后積瘀、關節僵硬、肩頸腰背痛的治療有獨到的經驗,使何氏醫術和精益求精、敬業樂群的精神在海外得到廣為傳播。
(六)何應璋
1.生平事跡及貢獻
何應璋(1953—),何竹林第六子,生長于醫學世家。自幼隨父學醫習武,耳濡目染,心向往之,潛心善學,秉承家傳。1985年于廣州中醫學院本科畢業,先后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院、廣州市荔灣區中醫醫院、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深造及工作。1996年移民美國。1997—1999年在美國西雅圖“華州中醫針灸聯合診所”工作(中醫)。1999年創辦“何應璋中醫跌打醫館”,同年加入美國中醫跌打傷科協會。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何應璋運用祖傳跌打醫術濟世,治愈的患者來自世界各地,療效顯著,影響甚廣。根據臨床經驗,先后撰寫和發表《腰腿痛中醫辨治經驗》 《活血化瘀在傷科的臨床應用》 《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治驗》《踝關節骨折的分型和治療》等學術論文多篇。用藥方面繼承和發揚了何竹林骨傷科經驗,擅長傳統正骨和理傷手法。
(七)何艷芬
何艷芬(1963—),何應基女兒,何竹林孫女,從小深得祖父何竹林喜愛,受家學影響,立志繼承祖業。1985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后隨外祖父廣東省名老中醫杜蔚文學習內、婦、兒科,融會貫通并應用在骨傷科上。先后在廣州市荔灣區人民醫院及廣東省中醫藥針灸研究會工作。1988年移民美國,在得克薩斯州開設中醫骨傷科診所。1996年在夏威夷考取中醫針灸執業牌照,在當地行醫。2000年考取美國東方醫學針灸博士,任夏威夷針灸醫師公會常務理事。長期以來致力于為華人謀取福利,爭取到針灸治療等項目納入工傷、車傷和部分家庭保險,曾獲得夏威夷針灸醫師公會頒發的對東方醫學有卓越貢獻的獎狀。
三、其他學術傳承代表人物選介
(一)黃憲章
黃憲章(1931—),男,廣東省新會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出生于五代中醫世家。父黃子明是廣東省瘡瘍外科名家。黃憲章自幼習醫,1954年于廣東中醫藥專科學校畢業,同年分配至廣東省中醫院骨傷科工作,為何竹林助手和弟子?,F為廣東省中醫院骨三科學術帶頭人,廣東省名中醫,主任導師、全國中醫骨傷中心學術顧問,在省內、港澳及全國均有較高的聲譽及學術地位。從醫55年,一直堅持在醫療、教學、科研第一線工作。黃憲章既得父輩家傳,又深得何竹林師授,擅長正骨手法,并師承尚天裕,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損傷方面有較深的造詣。
(二)岑澤波
1.生平事跡及貢獻
岑澤波(1936—2009),廣東省南??h九江人,廣東省名中醫,骨傷科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圖2-30)。岑澤波出身于南海六代中醫世家。從1944年起隨父親岑達傳學習中醫和書法篆刻,從1946年起隨父在南??h九江鎮從事臨床醫療。高中畢業后考入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本科,1962年畢業留校,在骨傷科教研室從事教學、醫療、科研工作。同年,由廣東省衛生廳分配拜何竹林為師。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廣東省中醫院院長,以及教務處處長等職。曾任廣東省政協常委(第五、第六、第七屆)、中華全國中醫學會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長。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傷科學》 (第5版教材)主編,高等中醫藥院校教材《中醫正骨學》主編,《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骨傷科學》副主編。1982年曾獲廣東省高等教育局教學優秀獎,2000—2009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教授。

圖2-30 岑澤波像
《中醫正骨學》為岑澤波、朱云龍主編,1991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是書分骨傷和脫位兩大類,其中骨折分骨折概論和上肢骨折、下肢骨折、軀干骨折,脫位分脫位概論、脫位各論。骨折概論詳細論述骨折的病因病機、分類、診斷、并發癥、愈合過程、影響愈合的因素、治療原則、整復、固定、功能鍛煉、辨證用藥、畸形愈合、遲緩愈合和不愈合、開放骨折等;脫位概論則分述關節穩定性的維持、脫位的病因病機、分類、診斷、并發癥和治療。
《中醫傷科學》于1985年由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首論傷科學發展簡史,再依次詳細論述損傷的分類和病因病機、辨證、治法、骨折、脫位、傷筋、損傷內證。該教材重印20余次,在全國及海內外影響極大。
發表的論文主要有《2319例肢體畸形分析》 《中西醫結合治療脊髓灰質炎后遺股四頭肌癱瘓88例(附39例隨訪分析)》 《陳舊性骨折脫位的臨床研究》等。岑澤波對中醫骨傷科的理論及臨床融匯古今,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損傷、小兒麻痹后遺癥矯形等。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1)對何氏骨傷的傳承:
岑澤波傳承并積極推廣何竹林的臨床經驗,科研成果“何竹林風濕跌打霜”“脊椎骨折的護理”曾榮獲省級科研獎。1985年,岑澤波指導和參與由廣東省中醫院骨傷科和廣州中醫學院計算機中心共同承擔的科研項目“嶺南骨傷科名醫診療系統”的研制。該系統是模擬嶺南骨傷科名老中醫何竹林、蔡榮等的臨床辨證施治的思想,將用特征判別輔于加權求和統計的辨證推理模式,對“四診”收集到的病情資料進行辨證施治。具有編寫病歷,辨證分型、處方、醫囑和病歷存檔等多方面的功能。1986年初開始在廣東省中醫院骨傷科臨床試用,共收集患者1 000余例,每張處方均由岑澤波或黃憲章認可。對傳承兩位骨傷大家的學術起到一定的作用。岑澤波弟子眾多,代表性傳人有劉金文、莊洪、陳炳坤、汪青春、葉淦湖、羅憶、楊海韻、盧永棠、岑瀑嘯、岑瀑濤、陳得生、李主江、梁祥波、林冠杰等,傳承了何氏學術。
(2)對何氏骨傷的發展:
岑澤波的骨折手法整復繼承了何竹林的真傳,率先在中醫院校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損傷,開創了中醫傷科手術治療骨折的先河。1976—1977年與附屬醫院骨科其他同事一起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樂東縣人民醫院、樂光農場醫院、樂東縣福報公社只文大隊衛生站采用中西醫結合的代股四頭肌術、夾板固定、功能鍛煉、中草藥等治療脊髓灰質炎后遺股四頭肌癱瘓88例,隨訪39例。根據下肢的負重步行功能、膝關節的穩定度、伸膝肌力、鄰近關節的術前后檢查對照,綜合分析評定,功能明顯改善者為優等,占27例;有進步者為良等,占10例;無進步或更差者為差等,占2倒。共隨訪39例,隨訪時間最短4個月,最長1年,平均6個月。隨訪發現:伸膝力量雖較治療前增加,但屈膝力量減弱。此外,3例雖不用扶拐,但肌腱較松弛,伸膝肌力在3級左右,有2例肌腱粘連,屈膝僅能達到90°。還有2例,原已有骨結構改變,未做截骨手術,治療后膝關節仍不穩,需扶拐步行。
岑澤波特色技術有二:
1)裹簾的應用:
裹簾是用棉布、紗布、絲綢或人造纖維等材料根據身體不同部位剪成的不同形狀的包扎器具。最早見于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凡腦骨傷碎,輕輕用手撙令平正,若皮不破,用黑龍散敷貼,若破用風流散填瘡口,絹片包之……”清代吳謙等所編《醫宗金鑒》更有詳細的記載,并將這種正骨器具定名“裹簾”:“裹簾,以白布為之,因患處不宜他器,只宜布纏,始為得法,故名裹簾。其長短闊狹,量病勢用之?!惫煹淖饔檬菍搨本葧r傷口的臨時包扎和骨折的臨時固定,以達到保護傷口、減少感染、減輕疼痛、壓迫止血、固定骨折之目的。某些特殊部位的損傷,也可采用裹簾作為固定器材,可用作固定外敷藥物和捆縛夾板的器具。彈力帶用于護腕、護膝、護腰。裹簾的作用雖然很多,應用也很廣,但使用的原則必須做到包扎動作輕巧、準確,既能包扎損傷部位,又要牢固嚴密、松緊適宜,常用的有繃帶、三角巾、四頭帶、多頭帶、丁字帶等各式形式。
2)腰柱的制法:
腰柱是用來固定脊柱骨折或脫位的一種正骨器具。《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云:“腰節骨被傷錯筍,膂肉破裂,筋斜傴僂者,用醋調定痛散,敷于腰柱上,視患處將柱排列于脊骨兩旁,務令端正。”腰柱是以杉木4根,制成寬3cm、厚1.7cm如扁擔形狀的木條,長寬依患者需要而定,均自側面鉆孔,用繩聯貫而成。使用時,先以布纏圍患處1~2層,將此柱列于腰部及腰部兩旁,再以布纏于柱上數層。近代應用的夾板腰圍是根據腰柱固定原理加以改進制成,應用于非穩定型脊柱骨折和脫位的固定。
(三)羅廣蔭
1.生平事跡及貢獻
羅廣蔭(1913—1988),廣東省南??h人,廣州市名老中醫,副主任中醫師。羅廣蔭出身于中醫世家,祖父羅萼初善治腳氣,曾以“羅生記治腳氣”??茟覊赜趶V州。羅廣蔭幼承家誨,1934年于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畢業后,在西關設館行醫。從事中醫藥工作50余年,自醫校畢業后,繼承祖業,先醫水腫、腳氣、內科雜癥,后師從岳父何竹林,精研跌打風濕諸癥,1979年獲廣州市政府授予的“廣州市名老中醫”榮譽稱號。先后擔任廣州市荔灣區第七屆、廣州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廣州市中醫學會理事等職務。著有《祖傳腳氣秘方》 《足跟痛經驗談》 《痹癥治驗》 《坐骨神經痛》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初步探討》 《水腫驗方》等醫學論文,入選《廣州市老中醫經驗選》。
1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1924年9月15日,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舉行開學典禮。1940年,更名為廣東中醫藥??茖W校。1952年,廣東省中醫進修學校成立,依托廣東中醫藥??茖W校辦學。1956年,廣州中醫學院經國務院批準成立,建校基礎是創立于1924年的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
2.對何氏骨傷的傳承與發展
羅廣蔭師從何竹林,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足跟痛諸癥經驗甚豐,總結出“嶺南之病,重視濕邪”“寒熱虛實,舌診可辨”“補虛之法,貴調脾胃”“筋痹之病,重在柔肝”等臨床見解。他善用自創的“土地骨方”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多獲良效。處方:地骨皮、豬苓、地膽頭各15g,蒼術、黃柏、獨活各10g,桑枝30g,澤瀉、威靈仙各12g。對久治不愈之痹病、腰椎間盤突出癥,他善用蟲類、藤類藥物,使療效更為顯著。他提出“筋痹之病,重在柔肝”,以加味芍藥甘草湯柔肝養肝治坐骨神經痛。處方:白芍、地骨皮、牡蠣、生地黃各20g,玄參25g,牡丹皮、甘草各10g,麥冬12g。羅廣蔭認為,坐骨神經痛雖有寒熱之分,南方地處溫濕,屬濕熱者較多,治療時勿使用過多辛燥祛風通絡藥,忌食溫補燥熱之品,如鯪魚、燉豬筋等,應調節情志,勿使肝火內動,疼痛更甚。
羅廣蔭善于帶教,桃李滿門,他的一兒一女均為“廣東省名中醫”。傳人代表:羅笑容、羅永佳、羅漪梅、羅曼莉、杜寶妮、何應衡、何應璋、張少仲、黃雪友、李啟鏞、潘少卿、張宜新等。
(四)張貽錕
張貽錕(1932—),男,廣州市人。1952年畢業于廣州市第二醫士學校,1962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隨何竹林學習正骨,在廣東省中醫院骨科工作18年,1982年調任廣州市海珠區石溪中醫院院長至退休。曾任廣東省骨傷科學會第二屆副主任委員,第六屆廣州市中醫學會理事、學術委員,廣州市骨傷科學會副主任委員,海珠區中醫學會副主任委員,廣州市“中評委”,廣東省高級中醫館副主任醫師,廣州市白云區、海珠區政協委員。撰有《中西醫結合治療前臂雙骨折》 《雙側小夾板超踝關節固定治療小兒小腿骨折》 《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等論文。學術上主張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以中醫為主,保持中醫正骨學術的優點。
(五)魏征
魏征(1921—),男,江蘇鹽城人。1949年畢業于上海國防醫學院大學部醫科,主任軍醫,曾任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專家組副組長,第一軍醫大學客座教授。魏征1959年結業于廣東省西醫學習中醫班,師從何竹林學習中醫骨傷,收集醫案整理何竹林中醫骨傷科經驗,協助撰寫《何竹林正骨經驗》發表在1962年第2期《廣東中醫》雜志。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時,是何竹林的得力助手之一。他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脊柱方面的疾病,對脊柱發生錯位的原因、錯位后引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發生內臟疾病,用正骨推拿法進行治療有較深的研究,從而提出了脊柱病因學說。1988年獲全軍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主編有《脊椎病因治療學》 (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撰有《脊椎病與內臟病相關的研究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附5 539例報告》論文,被1988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第四屆中醫大會”錄取并在大會作報告。共發表論文57篇。
(六)莫子云
莫子云(1939—),男,廣東省東莞人,自幼跟隨何竹林習醫,勤奮好學,敢于實踐,苦心鉆研,深得其師所喜,耳提面授,盡得其傳;又得何應華、何超常、何應基等眾師兄從旁指導,獲益良多。在何竹林悉心栽培下,繼承了何氏學術和治療經驗。1960年在香港創辦莫子云跌打醫局,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治愈眾多市民,信譽日隆,得各方嘉獎。1986年在美國加州設立莫子云跌打醫局,為當地海外華僑治療各類跌打損傷、骨折、脫臼、類風濕關節炎等病,療效顯著。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在遵循何竹林傷科理論的基礎上,總結了多種治傷手法和用藥經驗。其手法特點輕勁柔和,深透有度;其用藥以察所傷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而制方。在外治藥方面,善于應用何竹林的跌打藥酒治療各類軟組織扭、挫傷,并取得較高的療效。
(七)蔡潤才
蔡潤才(1937—),男,廣東省東莞人,1957年在廣東廣雅中學高中畢業后,考入廣州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本科。1963年分配到廣州市中醫醫院。1983年到香港定居。在校期間得到何竹林的悉心指導,參加外傷科教研組整理、拍攝何竹林骨傷科醫療經驗專輯。畢業后,經何竹林的幫助,在廣州市中醫醫院外科病房積極開展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是較早的一批掌握手術治療復雜性骨折的中醫院校畢業生。先后在該院的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診科工作,曾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受到上級的嘉獎。
(八)蕭勁夫
蕭勁夫(1939—),祖籍湖南,幼時隨父母旅居香港,20世紀50年代回廣州求學,1963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現任深圳嶺南醫院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深圳市中醫藥學會榮譽會長、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終身理事。著有《嶺南傷科蕭勁夫》 《嶺南正骨精要》等。1993年獲廣東省政府授予的“廣東省名中醫”稱號;2007年獲全國首屆“中醫骨傷名師”稱號。
蕭勁夫在廣州中醫學院就讀期間受到何竹林、蔡榮等的教導,從醫后不斷學習,吸取了廣東地區各醫家的特長及嶺南骨傷科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學術思想和技法風格。他研制中醫正骨機械,于1976—1984年先后試制了6臺樣機,臨床證實這些機械降低了骨干骨折閉合整復的難度,提高了一次復位成功率。該項成果于1989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九)李主江
李主江(1955—),男,1984年畢業于廣州中醫學院。荔灣區名中醫,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第一軍醫大學解剖研究所進修局部解剖及南方醫院進修創傷骨科。全國第七屆手外科專業班學員。廣州市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副主任中醫師、廣州市優秀中青年中醫骨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西關正骨”代表性傳承人,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與關節損傷的臨床工作。
少小時居住于廣州中醫學院內,1966年后由家父李德明介紹,與在學院藥圃勞動改造的何竹林相識,接受何竹林教誨,矢志于骨傷科事業。又經從事中藥標本工作的母親啟蒙,16歲時已掌握100多種廣東常用中草藥的采摘和鑒別。1974年開始隨廣東省文史研究館朱庸齋先生學習古典文學;1984年大學畢業后在住院部、急診科、門診部從事醫療工作;師從岑澤波、何應華、徐達傳、周圍、夏霆等專家。1999年,經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批準與名老中醫何應華結成師徒,并在何應華指導下整理編撰《何竹林正骨醫粹》 (2003年7月由廣東科技出版社出版)。
根據臨床實踐,先后撰寫了《改良Steffee鋼板在腰骶椎內固定術中的應用解剖學》 《何應華老師治療增生性關節炎的經驗》 《何應華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經驗介紹》 《近代嶺南傷科名家何竹林》 《226例手外傷早期治療的臨床分析》 《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等學術論文20篇,先后被《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 《中國骨傷》 《新中醫》等雜志全文刊登;參加編寫《當代中西醫結合骨科臨床診治學叢書·骨外科臨床診治學》,于1997年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