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與基層醫生骨質疏松防治培訓教程
- 李梅 章振林 夏維波主編
- 1014字
- 2022-04-22 16:29:01
47 如何判斷維生素D充足、不足、缺乏?
維生素D是類固醇類衍生物,屬于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一種有機物質。自維生素D被發現以來,因其在鈣磷代謝和骨骼健康中發揮的重要調節作用,常被用于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和防治中。
維生素D因其能調節鈣磷代謝影響骨骼健康,常被作為健康補充制劑用于防治骨質疏松癥。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維生素D缺乏和不足在我國人群中仍普遍存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長時間的室內生活工作使得維生素D的缺乏成為廣泛的公共健康問題。
影響維生素D及其補充的主要因素有遺傳因素和非遺傳因素兩大類。遺傳因素主要與維生素D代謝相關基因有關。非遺傳因素主要有年齡、性別、地域、季節、肥胖等。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吸收、合成和轉化維生素D的能力逐漸下降,維生素D缺乏率也隨之上升。而性別不同對維生素D的影響則與年齡有一定的關系,有研究表明,在20~59歲維生素D缺乏率在性別之間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當年齡>59歲后,女性維生素D缺乏率則相對較高。地域對維生素D的影響表現在隨著緯度的降低,居民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呈上升趨勢,這可能是與不同地域之間紫外照射及溫度差異有關。同理,季節對維生素D的影響也與光照有關,有研究發現同一地區人群夏季體內維生素D的含量高于冬季,此現象在北方地區居民中表現尤為明顯。肥胖與維生素D缺乏之間存在相關性,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當體脂過高時維生素D可存儲于脂肪內,影響血液中游離維生素D的含量。
維生素D在體內不具備生物活性,必須在肝臟中轉變為25(OH)D,此為血液中維生素D的主要形式,也是評估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腎臟隨后將25(OH)D代謝成為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其中1,25(OH)2D被運輸至靶器官與維生素D受體結合,促進腸道吸收鈣磷及腎臟重吸收鈣,為骨骼礦化提供良好條件,此為維生素D的經典作用。除此之外,維生素D可直接對成骨細胞產生作用,調節血液中的鈣磷平衡,影響骨吸收和骨形成。血清25(OH)D是反映維生素D營養狀態的最佳指標,目前多數專家認為,維生素D充足:血清25(OH)D>30μg/L(>75nmol/L);維生素D不足:血清25(OH)D在20~30μg/L(50~75nmol);維生素D缺乏:血清25(OH)D<20μg/L(50nmol/L)。
維生素D安全劑量范圍較廣,且日常補充維生素D多為常規劑量,很少出現長時間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的情況,故維生素D中毒的情況少見。目前一般認為血清25(OH)D水平超過500nmol/L時,可能會導致維生素D中毒。
(盛志峰)
- 醫學倫理學實踐(第2版)
- 臨床檢驗醫學
- 急診醫師核心能力建設系列教材:急診超聲分冊
- 內科學:腎臟內科分冊(第2版)
-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專科醫師培訓精要
- 針刀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中醫護理學基礎(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消化科醫生案頭藥物速查
- 醫學統計設計與數據分析的SPSS應用(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睡眠技術規范化培訓教程
- 各家針灸學說(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患溝通技能(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產品與開發(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理論與實踐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