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區與基層醫生骨質疏松防治培訓教程
- 李梅 章振林 夏維波主編
- 1222字
- 2022-04-22 16:29:00
44 骨形成標志物有哪些?
骨形成標志物是反映成骨細胞功能狀態的直接或間接產物,反映成骨細胞功能的不同方面。
(1)Ⅰ型前膠原C-端前肽/N-端前肽:
成骨細胞中含有大量的Ⅰ型前膠原,骨形成時Ⅰ型前膠原被蛋白酶切移,裂解為Ⅰ型前膠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procollagen,PINP)、Ⅰ型前膠原C端前肽(C-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CP)和Ⅰ型膠原3個片段。酶切后形成的片段,Ⅰ型膠原被組裝在類骨質中,無機礦物質(鈣和磷)沉積于其表面,形成羥基磷灰石(類骨質礦化);而PINP和PICP少量沉積在骨基質中,大部分作為代謝產物進入血液和尿液中。成骨細胞的活性越強,上述的前肽產物在血液循環中的濃度越高,故可以反映骨形成水平。
PINP、PICP的分子量分別為35kD和100kD,由于分子量較大,都不能被腎臟過濾清除,但會被肝臟代謝清除,因此肝臟疾病會影響PINP和PICP在血中的濃度。PINP、PICP受晝夜節律的影響較小,室溫下亦穩定,且其循環濃度基本不受飲食和腎功能的影響。
臨床上,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佩吉特(Paget)病、骨軟化癥、腎性骨營養不良可見PINP和PICP升高。2010年,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The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建議可單獨使用骨形成標志物PINP作為參考分析物。中國骨轉化標志物研究(chinese bone turnover marker study,CBTMS)表明血PINP水平的峰值出現在15~19歲,之后逐漸下降,絕經后10年再度升高,70歲后再次降低。30歲至絕經前女性的血PINP平均水平為40.42ng/ml。
(2)骨堿性磷酸酶:
骨礦化過程中,成骨細胞分泌的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將單磷酸酯水解成無機磷,增加局部無機磷的濃度,為羥基磷灰石的沉積提供磷酸,同時可水解抑制礦化結晶的焦磷酸鹽,發揮鈣結合蛋白或Ca2+-ATP酶的作用。
骨堿性磷酸酶是總堿性磷酸酶的一部分,肝功能正常時,肝臟和骨骼來源的堿性磷酸酶各約占血液總堿性磷酸酶的一半。當骨堿性磷酸酶升高時,總堿性磷酸酶也相應升高,故后者也可部分反映骨形成狀態。
在臨床上,骨軟化癥、骨質疏松癥、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Paget病、腫瘤骨轉移或骨腫瘤可見bALP升高。低堿磷酶血癥的患者ALP水平和bALP水平均降低,甚至低于可測定范圍。
(3)骨鈣素:
骨鈣素(osteocalcin,OC)是骨基質中含量最豐富和骨形成過程產生較晚的標志物,由骨和牙齒中的成骨細胞合成類骨質時釋放到細胞外基質,其中一小部分進入血液循環,當骨基質降解時其中的OC便進入循環中,因此可以測定血中的OC。OC是由腎臟排泄的,它的碎片可以在尿液中檢測到。OC完整分子在血清中不穩定,室溫或標本長時間放置會導致免疫活性明顯下降。OC的大N端片段(N-Mid OC,1-43氨基酸殘基)比OC全段更穩定,檢測敏感性和重復性更佳。
目前骨鈣素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影響類骨質礦化并在骨重建過程中起負反饋作用有關。在骨形成和骨吸收時,OC均會增高,因此OC代表骨轉化水平的綜合狀態。
OC是評價絕經后骨質疏松骨轉換率的一個有用指標,也是監測骨質疏松癥藥物療效的一個指標。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的OC水平可以顯示正常、輕微降低或升高。高骨轉換時OC升高,特別是絕經后的最初幾年,源于雌激素降低引起骨轉換率升高而致血OC水平升高。
(陳德才)
- 科研思路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病理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湖南省中醫單方驗方精選·內科上冊
- 專科技能培訓教程:麻醉學與急危重癥醫學分冊
- 護理健康教育: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注射劑安全應用案例分析
- 循證醫學
- 內科學:感染科分冊(第2版)
- 醫院藥師基本技能與實踐引導式教學手冊
- 中藥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內科學 感染科分冊
- 藥學導論
- 醫學影像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科)規劃教材)
- 醫教結合教育康復模式實踐研究(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中西醫結合急救醫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