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44 骨形成標志物有哪些?

骨形成標志物是反映成骨細胞功能狀態的直接或間接產物,反映成骨細胞功能的不同方面。

(1)Ⅰ型前膠原C-端前肽/N-端前肽:

成骨細胞中含有大量的Ⅰ型前膠原,骨形成時Ⅰ型前膠原被蛋白酶切移,裂解為Ⅰ型前膠原N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procollagen,PINP)、Ⅰ型前膠原C端前肽(C-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CP)和Ⅰ型膠原3個片段。酶切后形成的片段,Ⅰ型膠原被組裝在類骨質中,無機礦物質(鈣和磷)沉積于其表面,形成羥基磷灰石(類骨質礦化);而PINP和PICP少量沉積在骨基質中,大部分作為代謝產物進入血液和尿液中。成骨細胞的活性越強,上述的前肽產物在血液循環中的濃度越高,故可以反映骨形成水平。

PINP、PICP的分子量分別為35kD和100kD,由于分子量較大,都不能被腎臟過濾清除,但會被肝臟代謝清除,因此肝臟疾病會影響PINP和PICP在血中的濃度。PINP、PICP受晝夜節律的影響較小,室溫下亦穩定,且其循環濃度基本不受飲食和腎功能的影響。

臨床上,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佩吉特(Paget)病、骨軟化癥、腎性骨營養不良可見PINP和PICP升高。2010年,國際骨質疏松基金會(The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建議可單獨使用骨形成標志物PINP作為參考分析物。中國骨轉化標志物研究(chinese bone turnover marker study,CBTMS)表明血PINP水平的峰值出現在15~19歲,之后逐漸下降,絕經后10年再度升高,70歲后再次降低。30歲至絕經前女性的血PINP平均水平為40.42ng/ml。

(2)骨堿性磷酸酶:

骨礦化過程中,成骨細胞分泌的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將單磷酸酯水解成無機磷,增加局部無機磷的濃度,為羥基磷灰石的沉積提供磷酸,同時可水解抑制礦化結晶的焦磷酸鹽,發揮鈣結合蛋白或Ca2+-ATP酶的作用。

骨堿性磷酸酶是總堿性磷酸酶的一部分,肝功能正常時,肝臟和骨骼來源的堿性磷酸酶各約占血液總堿性磷酸酶的一半。當骨堿性磷酸酶升高時,總堿性磷酸酶也相應升高,故后者也可部分反映骨形成狀態。

在臨床上,骨軟化癥、骨質疏松癥、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Paget病、腫瘤骨轉移或骨腫瘤可見bALP升高。低堿磷酶血癥的患者ALP水平和bALP水平均降低,甚至低于可測定范圍。

(3)骨鈣素:

骨鈣素(osteocalcin,OC)是骨基質中含量最豐富和骨形成過程產生較晚的標志物,由骨和牙齒中的成骨細胞合成類骨質時釋放到細胞外基質,其中一小部分進入血液循環,當骨基質降解時其中的OC便進入循環中,因此可以測定血中的OC。OC是由腎臟排泄的,它的碎片可以在尿液中檢測到。OC完整分子在血清中不穩定,室溫或標本長時間放置會導致免疫活性明顯下降。OC的大N端片段(N-Mid OC,1-43氨基酸殘基)比OC全段更穩定,檢測敏感性和重復性更佳。

目前骨鈣素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影響類骨質礦化并在骨重建過程中起負反饋作用有關。在骨形成和骨吸收時,OC均會增高,因此OC代表骨轉化水平的綜合狀態。

OC是評價絕經后骨質疏松骨轉換率的一個有用指標,也是監測骨質疏松癥藥物療效的一個指標。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中的OC水平可以顯示正常、輕微降低或升高。高骨轉換時OC升高,特別是絕經后的最初幾年,源于雌激素降低引起骨轉換率升高而致血OC水平升高。

(陳德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中县| 类乌齐县| 楚雄市| 浙江省| 东山县| 永靖县| 桐柏县| 金山区| 商水县| 尉犁县| 本溪市| 冷水江市| 民丰县| 屏东市| 诸城市| 北流市| 故城县| 周宁县| 兴山县| 浪卡子县| 筠连县| 礼泉县| 洛川县| 台江县| 浪卡子县| 汝阳县| 弥勒县| 苍南县| 新安县| 明水县| 广昌县| 泰州市| 陆良县| 翁源县| 汝阳县| 兴义市| 即墨市| 宜章县| 壤塘县| 福泉市|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