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的內容和方法

一、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的必要性和目的

流行病學是一門研究人群中疾病分布及其決定因素的學科,也就是研究群體中疾病的形式、頻率以及影響分布的因素,進而研究如何通過對這些因素的干預策略和措施來預防和減少疾病、促進健康。流行病學的應用范圍是:①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找出“高危”人群,為干預提供依據;②研究疾病的自然史和預后,為疾病的三級預防提供依據;③進行社區診斷,確定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重點或優先考慮問題,為制訂社區衛生服務計劃提供依據;④制定疾病控制的策略和公共政策;⑤評價疾病防治措施和衛生服務的效果。

現代研究表明,飲酒與許多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社會損害密切相關,大多數醫學專業人士一致認為,對于長期飲酒者,沒有任何一個器官可免于酒精的危害。許多疾病被證實系由飲酒所致,如酒精性精神疾病、酒精依賴綜合征、酒精濫用、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酒精相關性胃炎、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AFL)和甲醇、酒精中毒等;另一些疾病或事件亦被證實部分與飲酒相關,如食管靜脈曲張、非特異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交通事故、墜落傷、火災、溺死、兇殺和自殺等。隨著人類酒精消費量的增加,過量飲酒所致的社會、心理、軀體問題已嚴重影響著人類健康,正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處于第三位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將飲酒所帶來的上述問題稱為有害飲酒。有害飲酒除與上述軀體疾病的發生相關外,其造成的疾病負擔很大一部分源自無意或有意傷害,包括道路交通事故和暴力所致傷害,以及自殺。酒精消費引起的致命傷害多發生于年輕群體中。據統計,2012年,全球酒精消費造成約330萬例死亡,占全球死亡總數的5.9%。在2004年中,有害使用酒精造成的死亡占世界總死亡的3.8%,并且占全球疾病負擔的4.5%(按照喪失的殘疾調整生命年衡量)。

因此,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就是對各種酒精相關問題所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目的是了解酒精相關危害的嚴重程度,分析酒精相關危害在時間、空間和人群中的三態分布,找出酒精相關危害的高危人群,尋找酒精危害的多方面決定因素,從而為制定旨在減少和防止有害使用酒精的公共衛生政策、實施有效干預措施提供參考依據;其次,評估關于防止和減少酒精相關危害戰略和干預措施的效力及成本效益。飲酒行為流行病學的調查內容包括急性酒精中毒相關問題和飲酒相關的遠期問題。前者主要是暴力、犯罪、經濟問題、家庭問題和交通事故等,后者主要是酒精所致的軀體問題和精神問題。

二、飲酒行為流行病學的調查方法

根據調查樣本的來源,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可分為臨床流行病學調查和社會流行病學調查兩種。前者的調查樣本為就診于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患者,調查現場一般為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后者的調查樣本來自社區人群,調查現場為居民的居住地,即社區或鄉村。

(一)臨床流行病學調查

雖然精神病專科或醫院所服務患者的酒精問題主要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但仍可部分反映酒精相關問題的嚴重程度。資料顯示,我國二十世紀后二十年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住院患者在精神病院住院患者中的比例急劇增加,南京腦科醫院25年間的增幅達10倍之多,住院構成比由0.2%上升到2.2%。來自山東省的一家大型精神衛生機構的數據顯示,1985—1990年該院共收治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患者63例,占同期首次住院患者的0.93%;1991—1996年因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住院治療者213例,占同期首次住院患者的2.62%;2000—2007年間共收治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住院患者973人次,占所有精神病住院患者人次的2.04%(各年度所占比例為1.62%~2.33%),趨勢檢驗并沒有發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提示在山東農村地區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住院患者的劇增發生于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21世紀后因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住院患者的構成比相對穩定,處于較高水平。進一步的統計分析顯示,在973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住院患者中以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多見(804例,82.6%),其次是酒精依賴(158例,16.2%),而酒精所致人格改變、酒精所致癡呆、急性醉酒、酒精所致遺忘綜合征和酒精所致殘留性情感障礙分別僅有4例、3例、2例、1例和1例,與2001年在全國5地區進行的以社區為基礎的普通人群飲酒相關問題調查結果顯著不同。在調查地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第4版(DSM-Ⅳ)診斷標準,普通人群中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時點患病率為5.1%,其中居前兩位的是酒精依賴(3.8%)和酒精濫用(1.1%),而酒精所致戒斷反應、震顫譫妄、癡呆、遺忘、人格障礙僅為0.02%~0.2%,酒精所致幻覺妄想癥為0.03%。數據的巨大差異,提示社區未就診或應就診但未就診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數量巨大,因此加強酒精相關問題的宣傳和教育任務重大,應盡快制定和實施以 人群為基礎的酒精相關政策(population-based alcohol policy),提高人們對飲酒危害的認識,提高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識別和就診率,以減少酒精相關危害,穩定酒精的消耗量。

造成上述兩類研究資料間巨大差異的可能原因有:①酒精依賴及其危害尚未被充分認識,多數患者不認為是病,視為尋常,無需診治或戒酒;②輕度酒精依賴急性戒斷癥狀1~2周即可緩解,如未出現嚴重或危及生命的狀況多能在社區中平穩度過;社區調查中普通人群3個月內急性醉酒率高達8.3%,而在精神病醫院住院治療者僅有2例,亦為同一道理;③酒精所致精神障礙多表現明顯的行為異常,社會危害嚴重,難以管理,易于識別,所以診治率高,成為精神病專科機構診治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的主體。

(二)社區流行病學調查

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多采用橫斷面調查研究的方法,以社區普通居民為研究對象,應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來探討酒精消費在群體中的水平、方式,以及酒精相關問題的危害程度。如果是橫斷面調查,可將是否飲酒作為因變量,各種可能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進而找出影響居民酒精消費和危害的主要因素,將有利于確定高危人群,并針對性地提出重點防治措施,為開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如果是隨訪研究,還可進行比例風險回歸模型(COX模型)分析,確定防治工作的重點。

三、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的相關術語

長期飲酒可以導致多種神經精神問題,因此酒精所致精神障礙被列入精神病學的描述性診斷體系中。然而,在該體系中酒精相關問題的術語卻相當混亂,甚至稱之為“最為混亂”也不為過。 慢性酒精中毒(chronic alcoholism)、酒精濫用(alcohol abuse)、酒精依賴(alcohol dependence)、酒精成癮(alcohol addiction)、有害性飲酒(harmful drinking)、高危飲酒(hazardous drinking)、酒精重度使用(heavy alcohol use)、問題飲酒者(problem drinker)、酒精相關問題(alcohol related problems)等,不一而足。這些名詞含義互有交叉,或者彼此難以區分。在飲酒行為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使用了不同的名詞,因此我們有必要作一些解釋,以利于其后內容的閱讀和理解。

(一)慢性酒精中毒

過去“慢性酒精中毒”通常應用于醫學著作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被廣泛使用。因為其含義不只一個,即可根據一些模糊的標準判斷某個人日常過多飲酒的習慣,也可以表示由于過量飲酒所致的精神、軀體或社會功能方面的危害,在某些特殊場合下,還可以指一種被認為需要治療的特殊疾病實體,通常帶有貶義色彩,認為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行為,因此作為一個專業術語來說,它已不能滿足需求,當前已很少使用。

(二)酒精濫用

“酒精濫用”意指盡管已經認識到飲酒對身體有害,而且飲酒已經持續或反復引起社交、職業、心理和軀體的問題并使之惡化,仍繼續使用。酒精依賴的概念則是反復飲酒引起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表現為對酒的渴求和經常需要飲酒的強迫性體驗,可連續或間斷性出現。停止飲酒后常感到心中難受、坐立不安,或出現肢體震顫、惡心、嘔吐、出汗等戒斷癥狀,恢復飲酒則這類癥狀迅速消失。盡管酒精依賴和酒精濫用均是DSM-Ⅳ診斷系統的診斷術語,但在臨床實踐中兩者很難區分。一些心理測量研究結果顯示,兩者臨床表現存在較大程度的重疊,其區別僅是嚴重程度的差異,但在臨床實踐中很難將酒精依賴和酒精濫用的嚴重程度作出明確的區分。

(三)過量飲酒

“過量飲酒”是指每周或每日的酒精攝入量超過了某個特定的飲酒數量或個體的安全飲酒水平。WHO規定成年男性每日飲酒超過4個標準杯或成年女性每日飲酒超過2個標準杯就屬于過量飲酒(1標準杯約等于9.8g純酒精)。

(四)問題性飲酒

“問題性飲酒”是指因過度飲酒造成了軀體或精神損害,并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后果,亦稱為有害性飲酒。此術語的基本含義與酒精濫用類似,但亦可包括酒精依賴。濫用因其口頭上的貶義而未被廣泛接受,酒精誤用是酒精濫用的代名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水富县| 宁化县| 山阴县| 乐昌市| 庆阳市| 新田县| 庆城县| 响水县| 进贤县| 河池市| 金塔县| 姚安县| 清河县| 安多县| 永城市| 霍邱县| 石渠县| 新闻| 枝江市| 阿克| 东平县| 公安县| 巨野县| 镇赉县| 怀远县| 阿拉善盟| 临夏县| 永嘉县| 中方县| 吉林省| 准格尔旗| 微博| 汪清县| 墨脱县| 青阳县| 通道| 新竹县| 台东县| 湟中县| 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