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藥理作用

酒精對神經化學系統有多種直接作用。酒精進入機體后會對多個系統和器官產生作用,影響較大的有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其中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最重要。

一、中樞神經系統

酒精主要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攝入小劑量酒精可表現出興奮,擾亂睡眠結構,伴隨頻繁覺醒。攝入中等量酒精與其他的中樞抑制劑如苯二氮類作用相似,在很寬的劑量范圍內表現出焦慮和行為脫抑制。大劑量的酒精影響記憶編碼,引起順行性遺忘癥,受累患者無法憶起重度飲酒期間全部或部分的經歷。高劑量攝入則伴隨精神活躍和后期的睡眠紊亂,源于血液酒精高濃度對快動眼睡眠時相的早期抑制。重度飲酒時的短暫中樞效應可后遺:次日清晨出現頭痛、口渴、惡心和認知損害,引起誤工和缺課等,與輕度戒酒綜合征(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AWS)相似,還可出現脫水和酸中毒。

一次大量飲酒后可出現急性酒精中毒表現:精神錯亂、興奮夸張、失去控制力,甚至出現攻擊行為,是一種暫時性的神經、精神功能障礙,是臨床較常見的中毒。根據臨床表現,急性酒精中毒可分為興奮期、共濟失調期和抑制期。第一期是興奮期,此期中毒者有不同程度的欣快感,輕度眩暈,結膜充血,興奮、情緒不穩定和易激惹、易感情用事,語言增多或沉默不語,可有行為上的失控或攻擊行為;第二期是共濟失調期,此期中毒者語言隨意性強,口齒含糊不清,行為失控,動作笨拙、步態不穩,肢體動作不準確,不能自控,面部潮紅,心率增加,血壓增高或降低,可有腦電圖異常,伴有嘔吐和嗜睡;第三期是抑制期,中毒者處于昏睡或昏迷狀態,皮膚濕冷,體溫降低,呼吸慢,伴有鼾聲,瞳孔可散大,心率較快,血壓下降,嚴重者出現抽搐、大小便失禁,呼吸衰竭死亡。有的患者也可出現高熱、休克、顱內壓增高、低血糖等癥狀。此期中毒者血中酒精濃度可達到300mg/dl,當血中酒精濃度升高到400~500mg/dl時抑制延髓呼吸中樞,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重度飲酒超過數天或數周,常伴隨一些短暫的酒精性精神綜合征。40%的酒精依賴人群會發生嚴重的酒精性抑郁癥狀,包括一時性的自殺想法和行為。驚恐發作、廣泛性焦慮為特征的焦慮狀態,在酒精依賴者的撤藥綜合征中也較常見。重度酒精中毒期間,約3%的酒精依賴者存在類似精神分裂癥初期的暫時性幻聽和偏執妄想。所有這些精神癥狀在戒酒數日或1個月內一般都可能顯著改善,輕度的殘余癥狀會在以后逐漸減少。長期重度飲酒使患者可能導致酗酒者發展成持久性認知缺陷和腦白質及灰質減少,以致腦萎縮的可能性增加,常在戒酒數周或數月后逆轉。除此之外,長期重度飲酒也降低腦代謝,戒酒時這種低代謝狀態會反彈至高代謝狀態。重度飲酒使硫胺素耗竭,可促成韋尼克-科爾薩科夫綜合征(Wernicke-Korsakoff綜合征),但韋尼克腦病的共濟失調及眼麻痹、Wernicke-Korsakoff綜合征的嚴重的順行性及逆行性記憶缺失,在慢性酒精依賴者中出現率遠低于1%。其他的長期重度飲酒的相關神經癥狀包括伴隨小腦蚓部萎縮的小腦退化(約1%)和外周神經?。s10%)。小腦及外周損害的相關機制尚未最后確定。

目前這些酒精性精神癥狀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推測酒精所致中樞信號傳導通路的變化,如NE和5-HT水平、GABA及NMDA受體活性間的平衡和DA的活性發生變化等,以類似抑郁癥、焦慮癥和精神分裂癥的方式發揮作用。作用機制:

1.神經遞質及信號傳導通路的作用

酒精幾乎影響所有的腦部系統。橫跨各神經化學通路的改變幾乎同時發生且可相互影響。酒精可溶于細胞膜脂質,許多主要效應都是通過影響神經遞質、配體門控或電壓門控性離子通道和G蛋白耦聯受體(GPCR)系統來完成。與酒精作用關系密切的中樞神經遞質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多巴胺、5-羥色胺(5-HT)和內源性阿片類等。酒精可擾亂腦部興奮性和抑制性影響之間的平衡,引起抗焦慮、共濟失調和鎮靜作用,這些效應既通過增強抑制性也通過拮抗興奮性神經傳遞來完成。酒精的中樞效應可能與同時改變多種能夠影響興奮性的蛋白質的功能有關(表3-2-1)。

表3-2-1 酒精對關鍵的神經化學系統的影響

(1)γ-氨基丁酸:

GABA是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相應受體是A型GABA(GABAA)受體和B型GABA(GABAB)受體。GABAA受體屬于配體門控性離子通道受體,主要分布于突觸后膜,也可分布于突觸前膜,GABAB受體屬于代謝型受體,主要分布于突觸前膜,調節GABA的釋放。GABAA受體是酒精發揮作用的重要靶點,其功能可被許多鎮靜催眠藥和麻醉藥增強,如苯二氮類、巴比妥類和揮發性麻醉藥等。GABA與GABAA受體結合后氯通道開放,Cl-內流可引起細胞膜超極化,產生突觸后或突觸前抑制;所有促進GABA作用的藥物都可通過刺激GABAA受體,引起困倦感、肌肉放松和抗驚厥作用等。酒精急性攝入可引起GABA釋放,而長期重度飲酒可改變GABAA受體的基因表達模式。酒精中毒可看做是GABA富集狀態,而撤藥反應至少部分與GABAA受體活性缺失有關。某些GABAA受體的基因多態性與重度飲酒及酒精濫用傾向相關。GABAA受體拮抗劑荷包牡丹堿(bicuculline)可減少酒精的消耗量。

(2)煙堿型受體:

煙堿型乙酰膽堿受體(ACh N-R)也對酒精作用敏感。急性飲酒可以增加中腦腹側被蓋區的ACh,隨后引起伏隔核的多巴胺(DA)增加。伐倫克林(varenicline)是戒煙藥,2006年在美國和歐洲上市;該藥是煙堿型膽堿受體α4β2亞基的部分激動劑,可減少嚙齒類酗酒模型動物的酒精覓藥行為和酒精消耗量,與該藥對尼古丁成癮的治療作用相似。因吸煙和飲酒關系密切,酒精對煙堿型受體的作用極為重要,一些研究顯示,尼古?。焿A)可增加實驗動物的酒精攝入量。

(3)谷氨酸:

谷氨酸是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釋放后作用于突觸后膜的特異性谷氨酸受體,使突觸后膜去極化,誘發神經元放電。興奮性離子通道型谷氨酸受體可分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和非NMDA受體,后者包括海人藻酸(kainate,KA)受體和AMPA受體亞型。酒精抑制NMDA和KA受體亞型功能,抑制谷氨酸所致的伏隔核神經元電活動增強,但AMPA受體很大程度上對酒精耐藥。與GABAA受體一樣,谷氨酸受體磷酸化可調節對酒精的敏感性。NMDA受體與鈣通道耦聯,對酒精敏感,離體腦片和單細胞實驗都證實酒精能抑制NMDA受體活性。

(4)多巴胺:

所有成癮性藥物都會產生獎賞感覺(如欣快感)和覓藥行為,而多巴胺信號系統在其中起核心作用。腹側被蓋及相關區域尤其是伏隔核的DA活性改變對欣快感和獎賞感產生尤為重要。急性飲酒引起突觸DA增加,而反復飲酒則與D2和D4受體變化有關,該變化對保持飲酒狀態和戒酒后復發很重要。

酒精對多巴胺通路的影響與壓力相關系統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些變化據推測會因酒精和其他成癮性藥物而得以強化,同樣撤藥癥狀和負面情緒(與多巴胺富集腦區獎賞系統的調節性問題有關)也會因之強化。伏隔核的多巴胺能活性會受多種阿片受體影響,急性飲酒會引起β內啡肽釋放,隨后激活腹側被蓋區和伏隔核的μ阿片受體,同時伴隨DA釋放。因此酒精對獎賞系統的作用及中樞系統應答酒精后的變化都與阿片系統的改變有關。酒精與阿片類的作用相似,都可以引起欣快、耐受及成癮等。

(5)內源性阿片系統:

酒精可能通過興奮內源性阿片受體發揮作用:一是其中間代謝產物乙醛與兒茶酚類形成類阿片物質加合物;二是酒精可以通過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等遞質系統引起內源性阿片類物質釋放,間接興奮其受體;三是酒精可非特異性地提高內源性阿片受體對阿片類物質的敏感性,產生欣快效應。飲酒后痛覺遲鈍及嗜睡可證明上述理論。

(6)5-羥色胺(5-HT):

5-HT是中樞神經系統重要的神經遞質。急性飲酒伴隨突觸間隙中的5-HT明顯增加;而連續應用酒精則可引起5-HT受體上調。較低的突觸5-HT水平,可能與5-HT轉運體更快的重攝取有關,常伴隨更高的酒精攝入水平和更低的酒精反應強度。5-HT系統活性增加能減少飲酒量。DA系統改變極可能與5-HT改變有關。

(7)大麻素受體:

大麻素(cannabinoid)受體,特別是CNR1基因編碼的CB1,也受酒精影響。CB1是G蛋白耦聯受體,密集表達于腹側被蓋區、伏隔核和額葉前皮質,急性飲酒可激活CB1,影響DA、GABA及谷氨酸釋放和腦部的獎賞回路。CB1受體的拮抗劑如利莫那班(rimonabant,SR141716A)能阻斷酒精對多巴胺能系統的效應。

2.離子通道

此外一些類型的離子通道也對常規濃度的酒精敏感。酒精可增加神經垂體末端大電導鈣激活的鉀通道(BK)活性,可能與飲酒后催產素(oxytocin)和加壓素(vasopressin)的釋放減少有關。酒精還抑制中樞N型及P/Q型鈣通道,該作用可因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磷酸化鈣通道而受到拮抗。BK通道也是酒精作用的靶點。G蛋白門控內向整流鉀通道(GIRK或Kir通道)可被Gi/Go家族的β及γ亞單位激活,還可被PIP2或者通過不同機制被酒精激活。小劑量酒精與GIRK的疏水區結合,通過使通道穩定于開放狀態而激活通道。

3.蛋白激酶和信號酶

PKC的γ亞基敲除小鼠,表現出酒精的行為學效應減少以及對GABA作用的增強效應缺失。細胞內信號轉導級聯系統,如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酪氨酸激酶和神經營養因子受體,也受酒精影響。亞細胞器間PKA和PKC的易位也對酒精敏感。

酒精能增強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部分亞基的活性,其中AC7最敏感。該酶可促進cAMP合成增加,繼而提高PKA活性。酒精的作用是通過Gs活化以及促進Gs與腺苷酸環化酶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

二、心血管系統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適量攝入酒精可調節血脂代謝、改善機體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抵抗、改善前炎癥狀態(proinflammation)和高凝狀態等代謝紊亂,從而減少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助于防治代謝綜合征。

許多不同人群的前瞻性、跨文化的聯合研究均表明攝入少量(1~20g/d)至中等量(21~40g/d)酒精者其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外周血管疾病的發生率相對較低。但若每日飲酒量較大,則會增加高血壓、心律失常、心肌病、出血性卒中等非冠狀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率,抵消酒精對冠心病的保護作用。

大多數國家冠心?。–HD)患者死亡的風險性與飲食中大量攝入飽和脂肪酸和血清膽固醇水平增加密切相關。而法國人雖然飲食中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但其冠心病的死亡率卻較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法國人普遍每日適量飲用葡萄酒(20~30g/d),是對心臟有利的保護性因素,同時年輕婦女或冠心病患病風險低的人群每日適量飲酒產生的心臟保護作用不明顯,而處于心肌壞死高風險的人群適量飲酒帶來的保護作用相對明顯。

適量攝入酒精降低冠心病風險性的機制與其對血脂的影響有關。酒精能改變血漿脂蛋白水平,尤其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該作用與其保護作用密切相關。HDL可與膽固醇結合并將其轉運至肝臟進行消除或再處理,從而降低組織膽固醇水平,這有助于對抗動脈壁的膽固醇堆積,降低梗死的風險。HDL有兩種亞型:HDL2和HDL3;HDL2水平增加與降低心肌梗死發生有關,HDL3可能也具有該作用。飲酒后HDL兩種亞型水平均增加,而停止飲酒后兩者水平又都會下降。載脂蛋白A-Ⅰ和A-Ⅱ組成HDL,在每日重度飲酒者中A-Ⅰ和A-Ⅱ水平都增高;相反急性酒精攝入后可見血清載脂蛋白(a)水平下降。血清載脂蛋白(a)水平增高與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所有類型的酒精性飲料都具有心臟保護作用。許多酒精性飲料在降低心肌梗死風險的同時提高HDL的水平。紅酒中含有的類黃酮(flavonoids)可以通過防止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氧化損傷產生額外的抗動脈硬化作用。氧化的LDL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多個步驟。酒精攝入對心臟的保護作用還表現在可以影響凝血過程。酒精攝入可以提高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的水平,促進血凝塊溶解,抑制血凝塊的形成。酒精攝入后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降低也具有一定的心臟保護作用。少量飲酒即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中等量攝入酒精還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目前尚沒有隨機臨床試驗檢驗每日攝入酒精降低冠狀血管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的效能,因此醫生不應只為了防治心臟疾病而勸人飲酒。

攝入少量(1~20g/d)至中等量(21~40g/d)酒精對血壓、心輸出量和心肌收縮力影響不大。但在急性、重癥酒精中毒時,酒精可引起呼吸抑制和心血管功能抑制。長期過量攝入酒精還可導致心肌不可逆性損傷,是引起心肌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酒精可直接擴張血管,中等劑量酒精可擴張皮膚血管,表現為皮膚發紅和溫暖感,但不宜作為御寒劑。寒冷時皮膚血管收縮是機體的保護性反射,可減少體表熱量散發。飲酒使血管運動中樞受到抑制,皮膚血管擴張,導致大量熱量損失,使人體更易失溫。酒精可降低冠狀血管的耐缺氧能力,縮短穩定性心絞痛患者誘發心絞痛所需的運動時間,也縮短冠心病患者出現心電圖心肌缺血性變化所需的運動時間。飲酒者出現面部血管擴張和輕度醉酒時,酒精一般不引起腦血流或腦血管阻力的改變;但在嚴重酒精中毒,血液酒精水平達到300mg/dl時,酒精可明顯增加平均腦血流量,同時降低腦血管阻力,但腦攝取氧氣卻減少。

大量飲酒可以引起血壓升高,有研究顯示酒精攝入與高血壓之間呈現正性、非線性相關,而且與年齡、教育程度、吸煙程度和使用口服避孕藥無關。每日飲酒30g以上,舒張壓和收縮壓升高1.5~2.3mmHg(1mmHg = 0.133kPa),且酒后24h內升高最多見。

酒精對心臟傳導系統有作用,可引起QT間期和心室復極延長以及交感興奮。長期飲酒可引起房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和心房撲動。約有15%~20%的原發性房顫患者病因與長期飲酒有關。室性心動過速可能是酒精成癮者發生無法解釋的猝死的主因。對于不戒酒的患者,應用心臟復律、地高辛或者鈣通道阻滯劑治療上述心律失常時更容易發生抵抗性。對于周期性或難治性的房性心律失?;颊唢嬀聘鼞斏?。

酒精對心肌和骨骼肌具有劑量相關的毒性。酒精可以抑制心肌的收縮力并導致心肌病。幾乎一半的原發性心肌病患者是酒精成癮者。原發性和酒精性心肌病的體征和癥狀相似,但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如果戒酒會有更好的治療預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發生酒精性心肌病。40%~50%的酒精性心肌病患者若繼續飲酒則在3~5年內死亡。

重度飲酒者(超過40~60g/d)發生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概率明顯增加。許多卒中病例都出現在長時間的社交性飲酒集會中,特別是發生在年輕患者的卒中。與之相關的發病因素包括酒精所致的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慢性飲酒所致的高血壓及繼發的腦動脈退化、收縮壓急劇升高及腦動脈張力改變、顱腦外傷等。

三、骨骼肌

長期每日大量飲酒者會出現骨骼肌張力的下降,大劑量攝入酒精可導致肌肉的不可逆損傷,表現為血漿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顯著升高。重度飲酒者肌肉活檢顯示糖原儲存下降及丙酮酸激酶活性下降。幾乎50%的長期重度飲酒者Ⅱ型肌纖維萎縮。這些改變與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及血清激肽酶活性降低有關。多數的慢性酒精中毒者表現出肌電圖改變。

四、體溫調節

酒精可以增加皮膚和胃部的血流量,所以飲酒可使人溫暖,發汗量也可增加,隨之熱量散失更快,機體內部溫度下降。大量攝入酒精后,中樞體溫調節機制受到抑制,因而體溫下降可更明顯。當周圍環境溫度低時,酒精降低體溫的作用更明顯且更危險,因低溫死亡的人群中酒精是主要的危險因素。

五、利尿作用

酒精抑制垂體后葉釋放抗利尿激素(血管加壓素),排尿會增加。長期飲酒者該作用下降,產生耐受。成癮者一旦戒斷,會出現抗利尿激素釋放增多,隨之產生水潴留及稀釋性低鈉血癥。

六、胃腸道系統

1.食管

酒精通常是各種食管功能障礙的首要致病因素或多種致病因素之一。也和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損傷性食管破裂、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及食管癌有關。與不吸煙不飲酒的人相比,吸煙的酒精成癮者發生食管癌的風險增加10倍。酒精血濃度較低時對食管功能影響很小,但在濃度高時會使食管蠕動減少、遠端括約肌張力降低。

2.胃

低濃度的酒精對胃黏膜可能具有適應性細胞保護作用。適當濃度的酒精刺激可引起胃黏膜干細胞熱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達,對于維持胃黏膜細胞的穩定與生存很重要。

重度飲酒可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急慢性胃炎。酒精可通過興奮口腔和胃黏膜的感覺神經以及促進胃泌素、組胺釋放來刺激胃的分泌。含有40%以上酒精的酒精性飲料會對胃黏膜產生直接毒性。上述反應常出現在長期重度飲酒者中,但在中等量飲酒和短期飲酒者中也可發生。臨床癥狀可表現為急性上腹部疼痛,可用抗酸藥或H2受體阻斷劑緩解。許多患者胃部內鏡檢查和胃腸道上部放射線檢查可表現為正常,容易造成診斷不明。酒精成癮者中潰瘍并不常見,但酒精能加重潰瘍的臨床過程和嚴重程度,和幽門螺桿菌協同可延遲潰瘍愈合。酒精引起的胃黏膜急性出血是少見但致命的急癥,發生時常伴有食管靜脈曲張、食管破裂和凝血異常。

3.腸

許多酒精成癮者會因小腸吸收不良而出現慢性腹瀉,表現為經常性稀便。重度飲酒者慢性腹瀉可出現肛裂和肛門瘙癢。腹瀉是小腸的結構和功能改變造成,小腸絨毛變得扁平,消化酶活性下降。戒酒后經過一段時間,這些改變可以逆轉。治療措施主要包括補充必需維生素和電解質、用洛哌丁胺(loperamide)減慢腸道內容物轉運時間以及戒酒。伴有嚴重鎂缺乏的患者(血鎂低于0.5mmol/L)需要用鎂制劑進行補充治療。

4.胰腺

重度飲酒是發生急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長期大量飲酒者最易出現,偶見于單次暴飲后。急性酒精性胰腺炎主要表現為突發性腹痛、惡心、嘔吐和血清或尿胰蛋白酶增加。CT可幫助診斷。大多數發作是不致命的,但可發展為出血性胰腺炎,導致休克、腎功衰竭、呼吸衰竭和死亡。治療包括靜脈補液,常與鼻胃吸引合用,同時使用阿片類鎮痛藥。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可能與酒精對胰腺腺泡細胞的直接毒性代謝作用有關。反復發作的 酒精性胰腺炎(alcoholic pancreatitis)患者約有2/3會發展成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治療主要是補充因胰腺功能不足而缺少的內分泌和外分泌物質,如高血糖患者常需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胰酶膠囊(含有脂肪酶類、淀粉酶類和蛋白酶類)則用于治療吸收不良。

5.肝

酒精對肝臟的損害與攝入劑量有關,主要表現為脂肪浸潤、肝炎和肝硬化。酒精也可通過自身毒性損傷肝臟。早期即可出現肝臟脂肪堆積,攝入相對較小劑量酒精的正常人也可發生。脂肪堆積主要是三羧酸循環和脂肪氧化都抑制所致,乙醇脫氫酶和乙醛脫氫酶引起的NADH產生過多也是部分原因。通過影響肝臟代謝,酒精使肝細胞膜表面的脂質成分過度氧化,肝細胞膜受損,進一步可破壞肝細胞內的微管和線粒體等結構,使肝細胞腫脹、壞死,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謝發生障礙,最終引起肝內脂肪沉積并形成脂肪肝。酒精不僅損傷肝細胞,還可損傷肝臟毛細膽管或誘導自身抗體產生,引起肝細胞和毛細膽管炎癥,明顯增加血中的γ-谷氨酰轉肽酶水平。

引起酒精性肝硬化的主因是組織壞死及慢性炎癥導致的肝臟纖維化,纖維化組織替代正常肝組織。慢性酒精攝入直接影響肝臟星形細胞,引起膠原在終端肝小動脈周圍沉積。酒精可以使微粒體內對乙酰氨基酚代謝產物增加,因此酒精性肝硬化和對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相關。肝衰竭可繼發于肝硬化,削弱了肝臟對有毒物質如氨的代謝和清除,可引起肝硬化患者出現酒精性肝性腦病。此外肝硬化患者的胃腸道常因門靜脈高壓而存在黏膜損害和靜脈血管曲張,酒精刺激下極易發生上消化道出血。

七、維生素和礦物質

幾乎所有的酒精性飲料都不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和其他的營養性物質,因此大量飲酒的人群可能會營養缺乏。酒精成癮者出現營養缺乏癥與營養物質攝入/吸收減少及營養利用障礙有關,如酗酒者出現外周神經病、Wernicke-Korsakoff綜合征(器質性遺忘綜合征)、韋尼克腦?。╓ernicke腦病)是維生素B族(尤其是硫銨)缺乏所致,當然也不排除酒精的直接毒害作用。長期酗酒使視黃醇類和類胡蘿卜素的攝入減少,又可誘導降解酶使視黃醇代謝增加;而視黃醇與酒精競爭乙醇脫氫酶的代謝作用,故酗酒者飲酒同時補充維生素A需小心監護,防止出現視黃醇誘導的肝毒性。長期飲酒促使細胞內自由基生成增多,也可加重酒精性肝損傷,抗氧化劑維生素E族(α-生育酚)可緩解這類肝損傷。有肌肉病變與無肌肉病變的酗酒者相比,血漿α-生育酚的水平明顯較低。

長期攝入酒精可以造成骨質疏松,成骨細胞活性降低。急性攝入酒精最初可引起血清甲狀旁腺素(PTH)和Ca2+濃度降低,隨后PTH水平迅速反彈升高致使Ca2+濃度不能恢復至正常水平。戒酒可以使酒精性骨質疏松改善。與鈣利用密切相關的維生素D需要在肝中羥化以便活化,故酒精誘導的肝損傷可間接影響維生素D促進小腸及腎臟吸收Ca2+的功能。

八、性功能

酒精通常抑制性功能,但包括酒精在內的許多濫用的藥物初始都有脫抑制作用,可引起性欲增強。不論短期還是長期飲酒都可引起男性陽痿。酒精血濃度增加可致性興奮減弱、射精潛伏期延長、快感降低。長期酗酒者約有50%發生陽痿,許多人還會發生睪丸萎縮、受精率下降。酒精性肝病患者常伴有男性乳房增生癥,與對雌激素的細胞反應增強和睪酮的代謝加快有關。酗酒婦女的性功能改變尚不清楚,許多女性酒精成癮者主訴性欲減退、陰道潤滑差和月經周期異常;她們卵巢小且無卵泡發育。有數據顯示女性酗酒者受精率低,伴發神經性厭食癥或暴食癥則加重該問題。沒有明顯肝功衰竭或性腺衰竭的酗酒者戒酒后的預后良好。

九、血液系統與免疫系統

長期飲酒者常伴貧血,慢性失血及缺鐵可致小細胞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較常見且可發生在維生素充足條件下。伴有造血系統的慢性病可發生正色素性貧血;而有嚴重肝病時,則可出現血細胞形態學上的改變如鋸齒紅細胞、裂紅細胞和環形鐵粒幼紅細胞。維生素B6補充療法可以用于治療鐵粒幼紅細胞性貧血。攝入酒精也可引起可逆的血小板減少癥,血細胞計數在20 000/mm3以下者少見。出血不常見,除非維生素K1依賴性凝血因子發生改變。

酒精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亞型改變、T細胞有絲分裂減少、免疫球蛋白合成改變。這些改變在酒精性肝病中有作用,某些酒精成癮者白細胞向炎癥部位的趨化能力抑制可能削弱其對某些感染(如結核病、克雷伯桿菌肺炎等)的抵抗能力。飲酒也可使淋巴細胞的分布和功能改變,干擾細胞因子特別是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IL-2)的調節。酒精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發生中有作用,且酗酒者發生高危性行為的概率更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阜宁县| 上虞市| 阿拉善盟| 宁化县| 威远县| 丰县| 个旧市| 垣曲县| 奉节县| 宁城县| 巴彦县| 古丈县| 正安县| 县级市| 濮阳县| 澳门| 定结县| 宁明县| 章丘市| 罗甸县| 精河县| 师宗县| 石门县| 闵行区| 海原县| 慈利县| 湖北省| 深泽县| 凤凰县| 木兰县| 铜梁县| 杨浦区| 上杭县| 成安县| 临城县| 哈密市| 井陉县| 瓦房店市| 瑞昌市| 定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