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晚唐詩壇一哥——冷門詩人李商隱

曾在網絡媒體上看到有人把李商隱稱為冷門詩人,我不敢茍同。可當我寫下這一段文字的題目時,我發現自己已經把李商隱置于晚唐第一詩人的位置上了,我不禁思考自己是不是過于主觀了。我也曾多次問自己,是沖動,是噱頭,還是無緣無故的愛?

難道晚唐除了李商隱,就不可以讓別的詩人排在第一位了嗎?那畢竟是詩壇群星璀璨的時代,把晚唐中最像李白的杜牧排在第一位不行嗎?八叉手而成八韻的溫庭筠不可以嗎?寫下晚唐第一歌行的韋莊不優秀嗎?皮陸、羅隱、鄭谷、崔道融的詩句難道不夠好嗎?

夠好,夠優秀——但是如流行樂壇,最優秀的藝人只有一個。他們雖然都開創了自己的風格,都有流傳度極廣的詩作和詞作,但是和李商隱相比較,他們仍然落了下風。李商隱是我最喜歡的詩人,誠然,讓其排第一有我一定的主觀認識的成分,但是李商隱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的當此殊榮。這不僅因為詩壇前輩和同輩對李商隱作品的高度評價和絕對認可,更因為他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對后世的影響不遜于杜甫。

首先是當時詩壇前輩的推崇。在文學史上,晚唐詩是承接中唐詩的,而中唐第一詩人毫無疑問是“詩魔”白居易。白居易除了“詩魔”,還有一個“詩王”的稱號。在詩壇能封王的只此一位,后人也常將白居易與“李杜”并論,白居易儼然是唐代詩壇的第三號人物。白居易這個“詩王”的稱號,不是追封的,而是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得到的。而且在他死后不久,唐宣宗特地寫了一首詩來紀念他,在詩中又給了他一個稱號:詩仙。這首詩的名字就叫《吊白居易》。


吊白居易

唐宣宗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令大唐皇帝如此推崇的白居易,官居三品(唐代基本沒啥一品二品職事官,三品就已經是宰相的級別了),是詩壇盟主。白居易在第一次見到李商隱的時候就認為他是奇才,除了將他引薦給令狐楚之外,還說要轉世做他的兒子,由此可見白居易對李商隱詩才的推崇。

其次是當時詩壇的認可。詩人得到詩壇認可的一個標志,就是有并稱。并稱除了是對詩人風格的總結歸類,也是對詩人的夸贊,比如初唐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沈宋”等,盛唐的“李杜”、山水田園詩人“王孟”、邊塞詩人“高岑”等,中唐的“元白”“劉柳”“韓孟”等。

晚唐的李商隱在文學史上也有并稱,而且他的并稱還不少。因晚唐詩兩座玉峰并立,他與杜牧并稱“小李杜”;因在工于辭章、用詞風流上與溫庭筠相似,他與溫庭筠并稱“溫李”。《唐才子傳》稱兩人并稱“溫李”是指他們的詩風“以致相夸”,這種綺靡詩風影響了整個晚唐詩壇,對五代及北宋的詩詞也有深遠影響,當時就被稱為“溫李新聲”。但是以我對“溫李”詩的了解來看,二人的并稱不僅在于此,兩人的詠史詩風格也極為類似,都是借古諷今,托古喻今。李商隱的《漢宮詞》《賈生》《隋宮》,溫庭筠的《蔡中郎墳》《經五丈原》《蘇武廟》都是這一類作品。李商隱的“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與溫庭筠的“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都是嬉笑怒罵皆為詩章的諷刺,這種諷刺又何等的辛辣。

此外,李商隱也很擅長作四六文。在當時作賦的文人中,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文風相近,且三人的創作風格被稱作“三十六體”,由此足可見李商隱在文學領域是一位全才。

從對后世的影響來看,李商隱的詩被后人稱為“西昆體”。這其實是一個誤區,“西昆體”是一種模仿類的藝術形式,在創作中只得其形,未得其內容和精神內核。不過后世的許多詩人模仿李商隱來作詩倒是不爭的事實。從晚唐到五代十國,再到宋初,除了韓冬郎的“香奩體”有幾分神似之外,其他詩人都無法望其項背,尤其是以楊億和錢惟演為代表的宋初的“西昆體”。楊億和錢惟演的“西昆體”從流行到被批判,證明了李商隱的詩雖然似杜詩一般可學,但是卻沒有一個詩人在此基礎上超過李商隱,所以才有宋中期的詩壇革命。宋詩開始改弦更張,宋詩在蘇舜欽、梅堯臣、歐陽修的努力下與唐詩分道揚鑣,才讓宋詩走出屬于自己的風格。

基于以上論據,我們可以說李商隱是晚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無論是其文學成就,還是其對后世的影響力,都是其他晚唐詩人不能比擬的。李商隱的作品中有三類詩成就最為突出,分別是詠物詩、詠史詩、無題詩。

(1)別出心裁的詠物詩

詠物詩是詩人通過對自然和人文事物的吟詠來表達自身感情的詩歌類型,一般的詠物詩在客觀描述的同時融入自身的感情。再上一個層次的詠物詩,那就是由物及人、托物言志了。屈原的《橘頌》、劉楨的《贈從弟其二》、虞世南的《蟬》,都是優秀的詠物言志詩。然而李商隱的詠物詩具有更為獨特的藝術特色,他將自己深邃的情感融入詩歌當中,在比喻中除了運用極為恰當和形象的比興之外,還引用大量的典故。同時,李商隱注重從物到人的過渡,如在《贈柳》中所寫的“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柳花如雪是說春柳極盛之時,而青樓酒旗表明正處煙花之地,以柳代人(柳枝),借詠所思。

同時,李商隱還留意形與神的關系處理,用巧妙的藝術手法讓形象飽滿,讓精神內核充實,比如他在七律《流鶯》中就將這一手法運用得當。“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這一聯首先通過黃鶯漂蕩流轉的習性,來將黃鶯無所棲托的形象刻畫出來;然后以似輕描淡寫的不自持,來道出黃鶯來往遷徙的習慣是因為沒有固定的枝丫可停靠。“不自持”三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其實最能說明原因,那就是詩人的命運與流鶯的命運一樣,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句詩反映出李商隱沒有考中進士時,輾轉于各個幕府的處境,又是精妙地由物的現實過渡到人的身世的體現。

最能體現李商隱詠物詩中的精妙,也就是說他的詠物詩中最突出的成就是他詩中情與理關系的處理。他不但感情飽滿,能令人垂淚,且思想深邃,能直擊人心。我們通過李商隱最動情的詠物詩——《蟬》來感受他在詩中處理物我、情理、形神關系的藝術手法。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第一句便是從古未有之想象。古人認為蟬為清高之物,身居高處,餐風飲露。虞世南看到的是“居高聲自遠”,從來未有人考慮蟬在高處餐風飲露時是否能吃飽這個問題。因站得高而吃不飽本來已經夠讓人郁悶了,而第二句的“徒勞恨費聲”就增加了更多的悲哀。似乎這個聲音是因為不飽而發出的哀鳴,但是這樣的哀鳴卻不能引起注意,這樣的叫聲對于蟬來說是白費力氣。首聯狀了物,描了蟬的形,那人和神有沒有呢?這些在首聯同樣體現出來了。高處的蟬代表的就是清高的文人,也就是詩人自己。因為清高,詩人不受重用,從而沉淪于下僚,長期處于貧困難言的境遇之中。從個人境遇映射出晚唐社會的不公平。通過首聯,詩人將自己對現狀不滿的情感濃縮到了小小的蟬難飽又徒勞的境遇當中。

頷聯承接首聯,將情感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五更疏欲斷”,這還是在講蟬的叫聲。五更天表示天快要亮了,蟬因為沒有吃飽凄慘地叫了一夜,聲音逐漸變得微弱、稀疏,甚至快要啼叫不動了。蟬附著棲息的本該給予它養分的大樹,卻像沒有看到它的凄涼處境一樣,對它不理不睬,無動于衷。“一樹碧無情”,“碧”體現了大樹的生命力,“無情”指蟬鳴是對大樹有所需求,可它卻裝作視而不見。不過按說“樹碧”不應該是正常現象嗎?怎么就“無情”了?這里當然有詩人的藝術表現手法,但你看蟬叫到叫不動了,應該是什么季節?李商隱有詩云“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這是秋季啊,秋天的樹葉應該是泛黃了的。詩人將物擬人化處理,人與人之間有共情,在這里物與物之間也應該有同感。蟬近秋而聲欲斷,可大樹聽到欲斷之聲仍然沒有同樣的悲傷,仍然一樹碧綠,這不是太無情了嗎?

錢鍾書先生評論此聯道:“蟬饑而哀鳴,樹則漠然無動,油然自綠也。樹無情而人有情。”本聯將物擬人后,我們再由物到人:這蟬指的正是詩人自己;這大樹便是整個大唐朝廷;秋天正是指大唐朝廷已經過了繁盛之時,進入夕陽之年了。詩人高潔有才卻無耐生活在無情的官場之上,他看不到前途和希望。

如果說首聯與頷聯還是在借物比人的話,那頸聯就完全是詩人自己內心的獨白了。“薄宦梗猶泛”,“薄宦”是指自己的官小祿微,當時李商隱雖然考上進士,但仍在幕府中擔任低級幕僚的職務,自然沒有厚祿。然而“梗猶泛”是用了《戰國策》中的一個典故,說的是一個用桃木雕的小人兒和一個用泥土捏成的小人兒之間的對話。桃木小人兒嘲笑泥土小人兒說:“你就是西岸的土被捏成了泥人,等到發洪水的時候你又要變成土了”,而泥土小人兒卻說:“我是西岸的土不假,發洪水后我又可以回到西岸去了,而你是東國的桃木梗,被刀削成了人,發洪水之后你肯定回不了家了,除了漂在水上你還能去哪里?”

這無家可歸的桃梗不就像在宦海浮沉不定的詩人嗎?既然官場不得意,那就由儒入道。他可以效仿陶淵明,做武陵人,歸隱家鄉。但頸聯后一句告訴我們,那已經不可能了。并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他不能回去了,因為“故園蕪已平”,家鄉的南畝田已經長滿了荒草。此時的他只能做那個無奈的桃木小人兒,在不屬于他的官場上隨波逐流,無力抵抗任何風浪。

陶淵明說:“田園將蕪胡不歸?”詩人為了理想,不得不遠走他鄉,而自家的田園都快要荒蕪了。做官不但沒有給詩人帶來想要的生活,而且讓他看到了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還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在認識到官場黑暗之后,陶淵明選擇了歸隱田園,他也從只能留在地方志上的彭澤某任縣令,升華為千載留名、萬人傳誦的五柳先生。可是李商隱故園的荒草此刻都已經連成一片了,仕途不順,回鄉的路也被堵死了,詩人處于不能進也不能退的尷尬境地,身負大才之人,落入如此境地是何等悲哀。

尾聯,詩人再次回到詠蟬本身,而此處又是“不單純”地詠蟬,此處詩人與蟬在進行交流和互動。他稱蟬為君,君吃不飽和我的清貧又何其相似。詩人把蟬那欲斷的鳴叫理解為它是在提醒自己,兩者的境遇其實是一樣的。蟬鳴本非為我而發,而我卻最為相警,可見詩人的情思之深,愁思之深。尾聯呼應開頭,使得本詩首尾相合,這首詠物詩也被譽為詠物詩中的上乘之作。

(2)犀利辛辣的詠史詩

說罷李商隱通靈般的詠物詩,讓我們看看李商隱相比詠物詩藝術成就更高的詠史詩。如果用寥寥幾個字來評價李商隱的詠史作品,那就是犀利和辛辣。李商隱這一類詩的主要內容就是借吟詠前朝之事,來針砭當朝流弊。

諷刺詩,自《詩經》四言詩時代就有,風者諷也,在古文經學代表《毛詩序》成為主流解讀之后,十五國風中的大多數詩都承擔起了諷諫諸侯君王的歷史使命,雖然其中有些內容看上去并不能擔負如此重任,但是儒學家們總能千方百計地將之與政治事件聯系上。

《詩經》中直抒胸臆的如《黃鳥》,諷刺秦穆公以大臣殉葬之事,《碩鼠》諷刺苛政猛于虎,委婉一點兒的如《君子偕老》和《氓》,還有硬要把它理解成諷刺詩的《子衿》等。

諷刺詩的發展到了唐代出現了一次飛躍,不在形式和內容探索積極的初唐,也不在百花齊放的盛唐,而是在詩格稍弱的中唐時期。

在中唐以前,即便是直接的諷刺詩,也是直抒胸臆的就事論事,絕少用大量的比興來做辛辣的諷喻。總體來說,早時的諷刺還算是直言不諱地揭露和厚道地批評。那么,諷刺詩從什么時候開始變得辛辣和犀利了呢?這是中唐時期一位以豪著稱的詩人的功勞,他就是劉禹錫。標志著諷刺詩全方位升級的詩作就是《游玄都觀》,其中的“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極盡譏諷。這首詩讓元和年間當朝官員善于諂媚的嘴臉被無情揭露,也讓劉禹錫徹底觸怒了朝廷,從而被重新流放邊州任連州刺史。更重要的是,文學史給予了這首諷刺詩一個劃時代的評價——明代《唐詩絕句類選》中說“風刺時事全用此體”。

也就是從這首詩開始,辛辣犀利的諷刺詩開始登上文學史的舞臺。清代《古唐詩合解》中說道:“詩至中唐,漸失風人溫厚之旨。”從這首詩開始,詩人們的諷刺詩不再像盛唐李白的詩那樣直言快語,也不像杜甫的詩那樣循循善誘,他們利用自然事物和古人典故來做比喻,極盡挖苦諷刺之能事,讓諷刺詩變成一把直插對方心窩的尖刀。

李商隱的詠史詩有兩大特點,其中一個是用典時間跨度極大,幾乎覆蓋由周到唐的全部歷史時期。比如有諷刺周代周穆王的《瑤池》,有借詠春秋歷史諷喻現實的《夢澤》《楚宮》《吳宮》,有諷刺漢代漢文帝的《賈生》,諷刺漢武帝的《漢宮詞》,有借三國時期歷史慨嘆現實的《籌筆驛》,有諷刺南北朝時期高緯的《北齊二首》,諷刺南梁武帝的《齊宮詞》,有諷刺隋朝隋煬帝的《隋宮》,還有諷刺唐玄宗的《馬嵬》和《龍池》等。

另一大特點是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飽滿。在《富平少侯》中,詩人刻畫了一位漢代承襲爵位卻腐朽無知的貴族少年的形象。在《賈生》中,詩人嘆息賈誼之才未能盡其用的同時,還刻畫了漢文帝為求長生而不顧蒼生,好談鬼神而急切地見通靈之臣的昏君形象。在《北齊二首》其二中,詩人將貴妃馮小憐刻畫成一個只顧享樂、不顧社稷的妖妃。在正史上,這些人物形象或許不是主流的評價觀點,但是經過李商隱的藝術加工之后,漢文帝、富平侯、馮小憐等形象的別樣角度被呈現出來。

關于李商隱詠史詩的兩大特點,我們通過兩首詩來深入感受一下。我選擇了一首七絕和一首七律,所詠之故事一個來自漢代,一個就是唐代本朝之事。希望賞析完這兩首詩之后,更多的朋友能夠讀懂李商隱詠史詩的藝術手法和所要表現的內容。


漢宮詞

李商隱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這首詠史詩是李商隱此類詩中較為淺顯易懂的,所托歷史事件明顯,人物“相如”和建筑“金莖”告訴我們這首詩的歷史背景是漢武帝時期,而且是漢武帝晚年時期。這首詩表達的內容也很明顯,“青雀”“集靈臺”“露”都是皇帝求仙之元素,由此可見這是諷刺君王求仙問道的詩篇。

我們先看首句,作者將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相結合。青雀是西王母的青鳥,是用來傳遞消息的。青雀為何西飛呢?西王母曾使青雀東來,到漢廷傳遞消息,此次西飛應是將漢朝皇帝的消息帶回且反饋給西王母。但是這只青雀竟然一去未回,“竟”字表現了皇帝的錯愕,此時的武帝求長生已經入了魔,認為青雀沒有回來是他意料之外的事兒,令他覺得不可思議,可見漢武帝對于自己成仙升天的事兒已經到了執迷不悟的境地。

第二句“君王長在集靈臺”,君王的本職工作是君臨天下,處理朝廷政務,漢朝皇帝本應在未央宮,而史書上記載漢武帝卻在長安城外建起了建章宮宮殿群,內設神明臺、集靈宮、望仙臺,武帝晚年主要在建章宮從事拜神仙和求長生等封建迷信活動。這句詩看似輕描淡寫地點出君王所在之地,但是從“青雀西飛竟不回”這一句可知,青雀明明已經一去不回了,君王卻執迷不悟,堅信自己的求仙活動會成功,仍在集靈臺癡心妄想地等待著仙界傳來好消息。詩人委婉而又諧謔地將揶揄諷刺放在前兩句,看似白描卻入木三分。

第三句“侍臣最有相如渴”,一位漢代人物——司馬相如出現了,史書記載司馬相如患有消渴癥,也就是今天的糖尿病,糖尿病的一個病征就是患者需要大量飲水。司馬相如是漢代著名文人,曾以詩賦著稱于世,因《上林賦》被提拔為郎官,后又受命安撫蜀地,被封為中郎將,深受漢武帝器重。后相如因病不能視事而免官養病,可見到了漢武帝后期,相如的糖尿病已經相當嚴重。

相如為武帝器重的侍臣,也為朝廷立過功,親賢臣的君主在功臣患有重病時除了下旨撫慰外,不說派遣太醫為其治病,至少也該有所關心和賞賜吧。然而詩人筆下的晚年求仙的武帝是怎么做的呢?正如本詩最后一句所言“不賜金莖露一杯”,連一杯甘露都不肯賜給這位賢臣。在前面講甘露之變時我曾提到過,甘露本是蚜蟲的排泄物,可古人認為甘露為云表之露水,包治百病,能使人返老還童,還對修道求仙有重要作用。而且天降甘露是祥瑞中的祥瑞,所以漢武帝命人建了金銅仙人和承露盤來承接甘露。這些甘露專供皇帝修道使用,這就是詩中的金莖的作用。一個“最”字,說明相如已經如此之渴,病入膏肓,而武帝為了求仙竟然放棄了這位賢臣的生命,居然連一杯救命的甘露也不肯賜給他。這句詩尖銳地諷刺了皇帝對于求長生、拜神仙的渴望遠遠超過了對人才和賢臣的渴望。

這首詩借漢武帝之事到底在諷刺誰呢?我們先看看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唐武宗會昌五年,也是唐武宗生命的晚期。唐武宗可以說是中晚唐時期的明君雄主,在位期間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內清除宦官專權,對外抑制了藩鎮的尾大不掉,另外為了保證朝廷財政,下令滅佛,武宗前期大唐似乎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可就是這樣一位皇帝,在患病醫治沒有明顯效果之后,也走上了求神仙、服丹藥的不歸路。史書載“餌方士金丹,性加躁急,喜怒無常”,似乎服用丹藥已經成為中唐皇帝的標配,憲宗和穆宗皇帝是水銀配方丹藥類食品愛好者,而武宗似乎比這兩位皇帝還上了一個臺階,為了長生不老,他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勵下繼續食用丹藥而求脫胎換骨,最后中毒頗深,盛年而亡。

詩人作此詩的一個動機想必是諷刺皇帝的修道服丹之舉,那么詩人還有其他的創作動機嗎?我們來看“相如”這個意象,“相如”在這里是指賢臣和人才,求仙而不求賢引起了詩人的不滿。如果我們把詩中的“相如”具象化,“相如”不就是指代詩人自己嗎?李商隱多次在自己的詩中將自己比作司馬相如,比如“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再比如“相如未是真消渴,猶放沱江過錦城”。這是李商隱的自信,他的才氣足以與司馬相如相較,所以他在這里諷刺皇帝不重視像他這樣真正有才的人。他的消渴,不是真的得了糖尿病,而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這杯金莖露卻遲遲不賜予他,這才讓他嗟嘆才無所用。

武宗時期正是李黨得勢,而李商隱并沒有飛黃騰達。因為詩人由牛黨干將令狐绹所舉薦,所以只要牛李黨爭還在,李商隱注定是被兩方勢力都打壓的人,這也是李商隱一生的悲哀。

(3)皇帝的祖宗也敢諷刺——馬嵬

馬嵬,大唐境內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驛站,就連它所在的興平市,如果不是人文地理愛好者,也很難在地圖中找到它的位置。但自從天寶十五載開始,詩人們紛紛地或以馬嵬為題,或將馬嵬入詩,以至于馬嵬這個地名成了帝國衰敗、君王出逃、愛情破碎、美人香消的詩詞意象。雖說盛唐的高適和大歷年間的李益都有作馬嵬詩,但是馬嵬真正成為一種意象和常被后代詩人使用,當從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開始。到了晚唐,馬嵬詩出色的作品當屬鄭畋的《馬嵬坡》、羅隱的《題馬嵬驛》,而最著名的馬嵬詩人當屬兩作《馬嵬》的李商隱。

李商隱的馬嵬詩有兩首,其一為絕句,其中有名句“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我們重點要講的是一首七律《馬嵬·其二》,這首七律應當屬于李商隱詠史詩中的最佳之作。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是一首較為獨特的馬嵬詩,此前的馬嵬詩都是將矛頭指向奸臣和亂黨,甚至女禍的,而這首詩直接將諷刺的矛頭對準玄宗皇帝。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關于唐玄宗和楊貴妃天地兩隔的愛情,一句“天上人間會相見”使讀者獲得了一絲安慰。這首詩則將讀者的幻想全部打破,它揭開了唐玄宗自欺欺人的面紗,露出了盛唐最難看的傷疤,它在藝術成就之外,更添辛辣。

“海外徒聞更九州”,中國古稱海內,故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海外則是指中國之外。那海外更九州是什么意思呢?這里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海外九州的典故。有種說法是大禹治水后將中國分成了九州,這個九州是小九州,小九州之外還有中九州,中國的小九州是中九州的其中一州,被稱為赤縣神州,另外還有八個中九州,每一個中九州都有自己的小九州。所以稱海外更有九州。

第二個典故,是神仙方士在蓬萊仙山見到了太真妃的傳說故事。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是這樣寫的:“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按照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說法,楊貴妃并沒有在馬嵬坡被縊死,詩中的“不見玉顏空死處”,也為后續的太真活著埋下了伏筆。

楊貴妃在海外九州活著,玄宗與楊貴妃仍然可以“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兩人可以生生世世為夫妻。但是李商隱用了兩個字就把這些幻想打碎了,就是“徒聞”二字。為什么這些幻想會碎了呢?因為“他生未卜此生休”。這是以唐玄宗的口吻說出來的話:“不要再和我說什么海外還有九州,太真妃要在那里和我生生世世做伴侶的話了。來生的事情一切都渺茫未知,而今生的我們卻永遠不能相見了,一切都已經完結了。”而且接下來的頷聯和頸聯說出了“此生休矣”的原因。

先看頷聯,是出逃馬嵬驛和宮中生活的對比,“虎旅傳宵柝”和“雞人報曉籌”是對大唐長安和宮中日常生活的描寫。虎旅是隨皇帝出逃的金吾衛,金吾衛值守京師重地,在長安內城負責巡邏和保衛,到了晚上擊打宵柝來報更和保平安。雞人是一個古老的宮廷職業,自周代開始,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掌供辦雞牲,第二個就是凡舉行大典或者儀式時警夜。到了唐朝,雞人主要負責為宮廷掌管更漏以及報曉。在古代宮中,早朝開始前,在宮門外喊叫一為報時,二為早朝增加氣氛。同時要將曉籌(計時用的報更竹簽)送入宮中。

關于雞人這個職務的身份,我要強調一下,這個職務可不是由宦官來擔任的,而是由宮中衛士來擔當的。衛士系上紅頭巾,負責喊叫,其氣勢頗為雄壯,展現了皇家的莊嚴肅穆。后來雞人連叫也不用叫了,改成了以送簽籌的形式報時間。王維也有詩句描述這一場景,即“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可見當時的宮人是多么有條不紊地開展自己的工作啊。然而《馬嵬·其二》這首詩,在“虎旅傳宵柝”和“雞人報曉籌”的前面加了兩個定語,即“空聞”和“無復”,這樣意思就完全變了。我們先看“無復雞人報曉籌”,這句好理解,出了宮之后,自然就不用上早朝了,而且玄宗逃出長安時沒有通知太多官員,就連李唐皇室成員知道消息的也甚少,雞人報曉就顯得沒有什么必要。

更為諷刺的是“空聞虎旅傳宵柝”。唐玄宗的逃難隊伍是“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到了馬嵬驛,雖然有李白“圣主西巡”的美化,但皇帝再想保持宮中的威嚴已經是不可能了。這里的空聞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此時的宵柝應該是行軍鍋子“刁斗”敲打出來的,和宮中的已然不同,此時的玄宗應該還聽不習慣,可能不知道是什么聲音。第二層意思是,玄宗這些年一直與楊貴妃沉浸于享樂之中,哪里會知道什么是軍旅告警的聲響呢。第三層意思是最為諷刺的,是說不只是皇帝空聞,就連整支部隊都是空聞,因為用來報平安的宵柝聲已經變了,此時的宵柝聲不是警衛用來保障皇帝的安全的,而是發動斬殺宰相、逼死貴妃、要挾皇帝的政變的信號。

再看頸聯,“此日六軍同駐馬”,承接上一聯的兵變,作者在這里雖然沒有明說駐馬的原因,但是結合上一聯和后一句我們也能猜到原因。“六軍”,這是天子鑾駕的禁衛軍。《周禮》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到了早上,天子應該帶領禁衛軍繼續前行,繼續他的成都巡幸之旅。可是護衛他的六軍為什么駐馬不前,要知道后面有安史叛軍在一路追殺。這種情況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皇帝已經指揮不動他的部隊了。本來好好在家里享受天寶盛世的禁軍和金吾衛的兄弟,卻因皇帝對安祿山和楊國忠無原則的放縱而被迫背井離鄉。而且在出逃的路上他們受盡了宰相楊國忠的欺凌,加上楊貴妃是安祿山這個始作俑者的干媽,他們將滿腔憤怒都轉移到了楊氏兄妹身上。在昨夜傳來的報虛假平安的宵柝聲中,楊國忠及其死黨已被憤怒的禁軍亂刀砍死。然而此時的駐馬,是他們以“賊本尚在”為理由,逼迫唐玄宗將楊貴妃典刑正法,以安軍心。

久居深宮、沉溺管弦的唐玄宗看到保衛他的禁軍反戈相向,已無早年的驍勇,且對甲兵頗為忌憚。在驚詫中,他想到了在昭陽殿里的過去,他想到了他與楊貴妃在七夕節那天看星星的故事。那時他們嘲笑牽牛和織女一年才能相見一次,這樣的神仙有什么意思,還不如他與楊貴妃在人間日日相見,時時纏綿。當一位君臨天下的皇帝心中只有兒女情長的時候,這對國家來說卻是一種悲哀。如果沒有當時七夕笑牽牛的荒淫無道的繾綣纏綿,又何來今日面對六軍同駐馬而不得不揮淚的生離死別?

如果說前三聯算是嬉怒皆成諷刺的話,那么最后一聯則是詩人深深的思考。李商隱先是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四紀為天子?四紀說的是時間,在中國古代一紀是十二年,四紀就是四十八年。李隆基當了四十五年皇帝,又有五十年太平天子的說法,歷史發展到這個時間,前人只有漢武帝劉徹和梁武帝蕭衍任職時間超過了他。后人也只有遼圣宗,明代的嘉靖、萬歷和清代的康熙、乾隆比他當皇帝時間長。按照李唐家族的平均壽命來看,李隆基算是極為長壽的了,這里是說怎么才能當這么長時間的皇帝嗎?難道詩人是在夸他?

并不是,我們先用訓詁的方法來解讀一下,此句是一個倒裝句,本意是“四紀為天子又如何”。詩人又給出了答案——“不及盧家有莫愁”。即使唐玄宗當了這么久的皇帝,但是一旦不修政事,落得這般田地,就連自己的愛人都保護不了,連自己的愛情都保不住,甚至不如能陪伴莫愁的盧家夫婿,這是何等的悲哀,這是何等的無奈。

李商隱的詠史詩除了諷刺詩,還有借古人自比來慨嘆自身經歷之詩,如將自己比作宋玉的《楚吟》和《宋玉》,如將自己比作司馬相如的《寄令狐郎中》。在《寄令狐郎中》中,詩人臥病向舊交訴繾綣之意,其修好之意在于不言,這種欲說還休、欲休還說的情感更像詩人另一種題材的詩。相比詠物詩、詠史詩,這種詩更能代表李商隱的成就,它就是多與愛情相關的無題詩。

(4)情深如海卻又欲說還休——無題詩

有人認為李商隱有很多表達自己隱晦愛情的無題詩,其實不然,李商隱的無題詩只有十六首(一說十七首),相對于他流傳下來的作品總數而言,其實并不算多。但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所以才能被人記住,致使人們印象里自然認為他的無題詩有很多。李商隱的無題詩多是他對愛情的態度和一些感悟,尤其是在玉真山修道期間。

但是當時就有人提出李商隱所有的愛情詩可能都不只是愛情詩,古代常以男女之情來寫君臣之間的關系,所以有人提出李商隱的愛情詩都是諷刺朝廷和時事的微辭。所以李商隱通過《有感》對時人對其詩的不辨而表示慨嘆:“非關宋玉有微辭,卻是襄王夢覺遲。一自高唐賦成后,楚天云雨盡堪疑。”不是宋玉一定要寫文章來托諷楚王,而是楚襄王沉迷于艷夢之中不肯清醒,所以宋玉才作《高唐賦》來諷諫,難道說在宋玉的《高唐賦》問世之后,所有的情愛類韻文都被懷疑是諷刺時政的微詞了嗎?

誠然,李商隱詩作中“牢騷人語”確實不少,但是主要是在詠物詩和詠史詩中體現,在無題詩或者其他情愛詩中過度地去解讀,倒使他的無題詩失去了美感,就像毛詩序訓詁《詩經·國風》的愛情詩那樣。

李商隱的詩除了牢騷盛,另一特點就是用情深。這種情深不只是有萬壑之澗底的深度,也有橫跨時空的廣度。這種情深不似江水一樣急深,也不似湖水一樣靜深,而是如海水一般,表面上風平浪靜,內里有暗流涌動,這些暗流隨時都可能在愛情的海面上掀起滔天巨浪。李商隱情路坎坷,所以他將自己有關情愛的感悟大量入詩,多數是用來消遣,而不是如當時人所言的微詞。

對于李商隱的無題詩,我們先從最熟悉的一首開始了解。


無題

李商隱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這首無題詩為一首七律,它后面還有一首七絕,這一組詩對于李商隱的無題詩而言,不算是特別隱晦的,不用結合他的傳記就能看懂。我們來看一下這首七律。從整首詩來看,他寫的是在一個貴族家的一場晚宴中與一名女子的邂逅。在后來回憶這段情感時,詩人用虛實結合的筆法,寫下了對女子的思念和兩人難成眷侶的惆悵。

首聯是實景實寫,先交代了時間和地點,詩中說的是昨天晚上的事,參加了一個貴族人家的晚宴。用“昨夜星辰”和“昨夜風”指明時間,用“畫樓”和“桂堂”等建筑來展現設宴人家的富貴,用“西畔”和“東”點明相見的地點。

但是詩人又不只是在交代時間和地點,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的刻畫來烘托氣氛,兩個“昨夜”做疊詞,說明詩人一再重復表示對昨夜的難忘。緊接著詩人為什么說到星辰而不是月亮?因為月亮太亮,而星辰不與月光爭輝,且星星的點點熒光會使得夜色更顯浪漫。那這風只是和風與暖風嗎?當然不,這風一定也有撫過美人后再吹到詩人身邊的香風。有了“星辰”和“風”等自然事物,整個晚上的氣氛變得如此浪漫。

那么人文景觀怎么樣呢?先看“畫樓”,畫樓是上有精美雕飾的樓房。古代沒有起重機,建樓房是一件困難事兒,只有鐘鳴鼎食之家才有能力建造畫樓,而“桂堂”是用桂木這種名貴木材建筑的廳堂。在《河中之水歌》中,梁武帝以“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來表現盧家的富有。此外,桂堂還有月宮的含義。詩人用“畫樓”和“桂堂”這兩個建筑物,不但將主人家的身份展示了出來,還為當夜的歡宴營造了旖旎華貴的氣氛。

首聯是實寫,而頷聯“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就是虛寫了。首聯寫的是昨夜的景色,頷聯寫的是現實的思考。詩人在這里用了“彩鳳”這個意象,彩鳳同鳳凰和鴛鴦一樣,可以作為愛情的意象,比如李太白在《長相思》中就用“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來暗喻男女之情。彩鳳可以振翅高飛,而詩人說的是自己沒有彩鳳之翼,那么自己自然不能與美人雙宿雙飛,這是一件遺憾的事兒。

但是詩人筆鋒一轉,又作了一個比,他說他們的心靈就像犀牛角一樣,一點貫通,他們之間有著感應。通過這一句我們可以得到詩中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女子的身份,一是女子對詩人的感情。

我們先來看女子的身份。是歌女?是舞姬?應該都不是,這名女子應是這個貴族人家的小姐。詩人是用“鳳凰”來形容這位女子的,如果是歌女或舞姬,詩人一般會用“流鶯”或者“蜂蝶”來代指,而不會使用象征著高貴地位的“鳳凰”這種意象。這里的主人是達官顯貴,而他只是微官末吏,這對于他來說自然是高攀,他所缺少的雙飛翼正是他們愛情的鴻溝——出身。

再來看女子對詩人的感情。“心有靈犀”現在已經成為一個成語了,表示兩個人不用言語便能知曉對方心意的默契。在本詩中,女子知道詩人對她的感情,雖然雙方有著身份差距的無奈,但李商隱是天下聞名的大才子,佳人愛才子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兒,所以她對詩人還是有著好感的。同樣,李商隱也知道佳人明白他的心思。

頸聯再次回到實境的描寫。這或許是昨夜酒宴上的場面,他和那位女子在“送鉤”“射覆”等酒宴游戲中眉目傳情。“隔座”和“分曹”說明兩個人在保持一定的距離。或者是因為在真心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將心中所愛之人神化,繼而產生仰視,所以不敢讓自己靠得太近,又或者是因為緣分沒到,總之兩個人沒有坐在一起,也沒有分在一組。

還有一種解讀是,這些場面并非他看到的實景,熱鬧的場面都是詩人的想象,這里是實寫的虛景:富貴人家夜夜笙歌,此時此刻詩人昨夜遇見的女子是不是正在與他人玩著射覆和送鉤的游戲,他們推杯換盞,觥籌交錯,嬉笑喧嘩,氣氛熱烈。然而詩人卻在今夜思念當時的心有靈犀,渴望今日的重逢。空有心思卻身無雙翼,想象中的酒宴氣氛有多歡快,詩人此刻的心情就有多寂寥。

尾聯和首聯一樣,是實景實寫,詩人想著昨夜的女子,輾轉反側,在不知不覺中已過了一夜。晨鼓聲已經敲響了,敲碎了他的思念,詩人感嘆又到了上朝的時間了。在騎馬走向蘭臺的時候,詩人將愛情的悵然失去和自身如蓬草般飄零的身世結合起來,使得這首詩富有意蘊。

這里的蘭臺是指秘書省。武則天時期,中央機構曾有一次大的文藝化更名:中書省改為鳳閣,門下省改為鸞臺,六部按照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次序改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而秘書省改為蘭臺。其實在李商隱所處的時代,蘭臺已經改回秘書省了,而此處用蘭臺是為了讓詩的意境更美。如果把蘭臺換成秘閣,那詩句的美感怕是要少一半了。這也體現了到了“小李杜”的晚唐時期,詩不再追求中唐時期的通俗平實和奇崛險怪,而是追求華麗的美感,這種美甚至有一點兒婉約,有一點兒晦澀。尤其是李商隱,他作詩的思緒之深,豐沛的情感如潺潺細流一樣流出,字句雕琢上務求工、精、美等特點,讓我們沒有辦法不愛上晚唐詩的風流。關于無題詩,這里我們不再做更多的分享,因為在講完另一位大詩人之后,我們會對晚唐詩風做一個總結,屆時我們會和李商隱那難解的愛情詩再度相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方山县| 来安县| 新宁县| 巢湖市| 长岛县| 财经| 贞丰县| 封丘县| 武乡县| 称多县| 柳江县| 加查县| 弋阳县| 屏边| 遵义县| 鞍山市| 德庆县| 都兰县| 阿城市| 奇台县| 泸溪县| 三穗县| 宁晋县| 汝城县| 建水县| 莫力| 西乌珠穆沁旗| 沈丘县| 兴山县| 龙游县| 朝阳市| 巴马| 兴安县| 南宁市| 卫辉市| 吉林省| 毕节市| 龙海市| 沂源县|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