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終于來了——政治史上的晚唐

(1)駛向風暴中心的破船

大中十三年八月,唐宣宗病逝,李溫被立為太子,次年,李溫即位,即唐懿宗。經過懿宗一朝十余年的昏庸統治,武宗和宣宗兩朝的暫治成果付諸東流。在唐懿宗統治期間,大唐外有少數民族政權南詔的入侵,州府屢屢被攻陷,成都甚至都遭受威脅,內有藩鎮徐州軍和魏博軍先后作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在這個內外交困的時期,天災和人禍讓大唐這艘已經千瘡百孔的破船繼續駛向風暴中心。懿宗晚年,關東水旱災害頻繁,民不聊生,百姓四處流亡,而懿宗沉溺于酒席歌筵中不理朝政,宦官陪著皇帝一起玩兒,朝臣們也無能為力。在天災和人禍的共同作用下,活不下去的農民除了和后來的朱重八一樣皈依佛門,就只能揭竿而起。“舊說王侯無世種,古嘗富貴及耕傭”,壓垮大唐的最后一根稻草即將出現,大唐晚年即將到來。

(2)走向舞臺中心的掘墓人

唐懿宗咸通十四年,關東大旱,在幾乎人與人相食的災害背景下,唐懿宗正在耗費巨資來拯救他自己。當時懿宗已經病入膏肓,他根本不理會災情,派遣使臣迎接佛骨以求長命。但蒼天有眼,心誠則靈,耗費巨資迎接佛骨的懿宗受到佛祖的感召往生去了。大唐這艘破船的老船長懿宗駕崩后,宦官立普王為帝,比懿宗更會玩兒的唐僖宗走上了皇位。

此時,可能將大唐燒為廢墟的第一捧火苗在河南點燃,王仙芝和尚君長發動了草軍起義,這也揭開了唐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和反抗暴秦的陳勝、吳廣一樣,王仙芝和尚君長只是打響反抗暴政槍聲的人物。雖然草軍發展勢頭強勁,但最后的勝利似乎和他們沒有太大關系。這或許可用唯物史觀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小農階級的局限性。

雖然草軍的發展非常迅速,但此時距離政治史晚唐的到來尚有一年時間。歷史似乎在選擇和等待一位足以影響時代的人,這個人就是黃巢。

在關東大旱的那年,一些破產農民為避徭役和賦稅走投無路,他們開始依附有錢的鹽商黃巢,黃巢因此而與當地官府多次發生沖突。此時的黃巢并未起兵,所謂的反抗也只是出于自衛的目的。

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的古代,王仙芝率領草軍在河南起兵的消息在大半年后終于傳到黃巢耳中,黃巢遂在山東起兵響應。此時是公元875年,這一年就是晚唐政治史的開端。后來,王仙芝與黃巢分兵而戰,黃巢領導了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運動——黃巢起義。至此,一個所謂的神童,一個屢次落第的士子,一個不安分的鹽商,一個堪堪可以成為詩人的亂軍首領,終于走上了歷史舞臺的中央。

(3)黃巢的對手——詩人高駢

對雪

高駢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如今好上高樓望,蓋盡人間惡路歧。


這是一首寫雪的詩,更像一幅雪后的畫,飛雪穿簾入戶,詩人坐看門外青竹一夜變為瓊枝,人間因飛花降臨而變成了仙境。此是詩人目中所見。在第三句中,詩人忽然筆鋒一轉,將畫筆蕩至遠景,來寫想象中的雪后。如果在此時登臨高樓去賞雪景,那么人間難走的坎坷之路一定都被這潔白無瑕的飛花掩蓋了吧。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看來并不一定是某位詩人的專利。晚唐的志士,凡心有感慨,心有不平,所吟景語皆為情語,所作詩句亦能入畫。

上面這首詩的作者,就是黃巢在起義初期遇到的最強勁的對手。他也是一位武將詩人,他就是渤海王高駢,而這個對手,差一點兒就讓黃巢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成為一句大話。

高駢出身禁軍世家,少年熟讀兵書,頗受朝廷器重。他歷任安南都護、靜海軍節度使、右金吾衛大將軍,曾率兵抵御吐蕃,征討南詔,收復交趾,可謂戰功赫赫。不僅如此,高駢還“雅有奇藻”,在文學方面有頗高的造詣。


山亭夏日

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如果單看這首詩,不知道作者的話,我很難把它和唐朝的武將對應起來。畢竟文人帶兵,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但是從這首詩的文學和藝術成就來看,高駢在唐末亂世的武將中絕對是一朵奇葩,這里的奇葩并沒有貶低的意思。

顧名思義,《山亭夏日》是一首夏日風光詩。起句看似平淡,“綠樹”和“夏日長”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夏日景象,但詩人在用筆時融入了一絲山水氣息,這有點兒類似于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以及楊萬里的“日長睡起無情思”。作為戎馬倥傯的武將,高駢能寫出閑散的感覺已經實屬難得。

但首句的亮點不在樹綠,而是在陰濃。作者沒有寫綠樹的亭亭翠蓋,沒有從正面來寫它的茂密,而是把視線投到了地面。其妙處有二,一是寫景在于曲寫,通過陽光投射在地上的樹影之濃,來反映綠樹之茂密,這也是晚唐詩的一個慣用手法——背面傅粉。當然前人也如此寫過,如《送陳章甫》中的“棗花未落桐陰長”。妙處之二就是暗埋了太陽的炙烤,因為詩人的目光是投向地面的。我們有過同樣的感受,在夏天,我們望向天空的時候少,低頭避日頭的時候多,這也充分反映了這是烈日當空的一天。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詩人的視線還是在低處,他看到了池塘中樓臺的倒影。池水清澈,加之正值炎夏的中午,池中樓臺的倒影顯得格外清楚。此句之妙,實妙在一個動詞——入。如果換成“映”,或者換成“見”呢?好不好?不好。“入”字妙在它能反映出樓臺的主動,池中倒影不是被動地被池水映出的倒影,而是主動進入池塘的倒影。加上此時正是這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樓臺似乎也要跳入水中納涼,這就增強了天氣炎熱的程度。

雖然前兩句各有妙處,但是本詩的詩眼是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起”,這一句引出了一個禪意化的問題。禪宗大師六祖慧能出行時曾遇兩禪師爭辯,是風過而旗動,還是旗動而生風。兩人為“風動”和“旗動”爭辯不休,路過的慧能禪師上前說道:“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在本句中,作者也為是“風動”還是“水動”而給出了答案。

夏日炎炎,池水如鏡,一陣風拂過水面,水面便如水晶簾般舞動起來,形成粼粼碧波。詩人不說風動而說水動,一說是從視覺到感覺的描寫,是為了承接前兩句視覺的刻意描寫。另一說則是作者感受的時間順序的描寫,他先看到了水面上的波紋,后感受到了夏日微風的涼爽,是感覺在筆尖上的自然流露。但不論如何,從看到簾起到感受到風動,這種含蓄蘊藉的表達,美妙至極,也真實至極。

夏日正午,一陣涼風吹來,已經會讓在酷熱中煎熬的人感到舒服,而詩人恐還不夠完美,又讓滿園薔薇花的香氣來配合,那就更沁人心脾了。“滿架薔薇一院香”,鮮艷的色彩,醉人的芳香,與上一句的風起暗合。

夏日風光,用繪畫手法來寫,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水晶簾動、滿架薔薇,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雖然我們沒有看到詩人和題目中的山亭,但這樣一幅色彩鮮麗、情調清和的圖畫,讓這些景物如此鮮活,讓我們仿佛看到了作者及他所站立的山亭。作者高駢此時不像是一位武將,倒像是一位隱居的山人。

這首《山亭夏日》讓我們感受到了高駢在夏日的恬淡和悠閑,而剛起兵的黃巢,可沒有雅興來作詩。起兵之后,他經歷了因王仙芝欲被“招安”而引起的分裂,經歷了合兵,又經歷了因楊復光誘降而導致的再度分裂。雖然曲折不少,但總體來說黃巢的這一支義軍還是在轉戰中不斷發展壯大的,尤其是在乾符五年。這一年,王仙芝投降不成,反而被招討使曾元裕擊敗。在這次敗仗中,不但五萬義軍被斬殺,王仙芝這個第一個舉起反抗大旗的民軍領袖的首級也被送往朝廷報功。

王仙芝敗亡,黃巢卻因禍得福,他坐上了起義軍的頭一把交椅。此時的大唐不只要應付內亂,北方的沙陀族也為它添加了一把戰火。沙陀首領李國昌及其兒子李克用斬殺朝廷節度使和督軍,開始在北方搞割據。北方的戰事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力,減輕了黃巢被官軍追剿的壓力。在屢破州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黃巢獲得了屬下的擁戴。于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黃巢自號沖天大將軍,躊躇滿志地準備給大唐這個風雨中的破茅草屋踹上最后一腳。

但此時老天給黃巢安排了一個對手,這個對手與他一樣擁有詩人身份的高駢。兩人可謂相殺相克,高駢也成了黃巢起義前期的主要對手,結束了黃巢起義初期以來的好日子,幾乎讓他一夜回到過去,他只能試著讓故事繼續。在高駢從西川調任荊南節度使后,一戰便將黃巢打到幾乎破產,黃巢不再敢向大唐中心關中方向進攻,而是不得不開辟七百里山路,轉進逃竄至浙閩一帶。這時,高駢再次受命圍剿黃巢,派遣部將張轔阻擊黃巢,迫使其再度南逃。乾符六年,黃巢攻陷了防守相對薄弱的廣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合肥市| 彩票| 曲阳县| 大关县| 炎陵县| 禹城市| 岳西县| 葫芦岛市| 北票市| 卓资县| 安康市| 贵州省| 辽宁省| 互助| 若尔盖县| 佳木斯市| 嘉鱼县| 莆田市| 大足县| 崇礼县| 吉隆县| 龙游县| 松滋市| 修文县| 吉首市| 丹寨县| 叶城县| 寿阳县| 肇东市| 赣州市| 湘潭市| 金溪县| 宜君县| 雷山县| 新蔡县| 麻城市| 辰溪县| 鸡西市| 门头沟区| 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