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再生產與經濟周期研究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一直是國內外研究重點領域,因為它不僅包括社會再生產順利實現的條件(即經濟周期理論),而且還包括對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即經濟增長理論)。近年來,不僅對社會再生產和經濟周期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而且對《資本論》中忽視的“勞動力再生產”問題進行了研究。

一 社會再生產研究

熟悉經濟增長理論史的人都知道,馬克思在對社會再生產研究時,第一次將靜態分析動態化、短期分析長期化,建立了第一個經濟增長理論模型[12],哈羅德和多馬也正是在閱讀《資本論》之后才建立了經濟增長模型,哈羅德-多馬模型中的資本品和消費品不過是兩大部類產品的名稱替換而已。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不僅為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可以找到經濟增長背后經濟周期的根源。

2019年,李幫喜等通過將馬克思經典的兩部類再生產圖式拓展為包括固定資本、一般性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三部類再生產模型,提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量化宏觀模型,為系統研究宏觀結構調整與效率變動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分析框架。利用轉化后的1987~2015年的投入產出表,李幫喜等實證研究了中國生產結構與收入分配結構之間的匹配關系,測算出中國經濟的工資-利潤曲線,考察了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宏觀效率的變動情況。結果顯示,中國宏觀效率整體處于較高水平,但在傳統增長方式下,改善宏觀效率的空間已經極為有限。這表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適用于對宏觀經濟運行景氣的檢測和長期結構變動的研究,這可能是今后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向之一。[13]

與李幫喜等的研究不同,喬曉楠等試圖將封閉經濟拓展為開放經濟,構建一個世界再生產體系。他們通過引入國際貿易,分別從國家和世界兩個維度對世界再生產體系進行了考察。在國家維度上,國際貿易的存在將顯著改變一國兩大部類之間的比例關系。在世界維度上,各國在世界兩大部類生產中所扮演的國際分工角色將決定其國際貿易特征。該文還利用世界投入產出表對世界再生產體系進行測度,并且以2000年和2009年為例考察了世界再生產體系的演進。[14]

二 勞動力再生產研究

馬克思出于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需要,在《資本論》中構建了完整的“資本循環”體系,對資本再生產進行了系統研究,但是對“勞動循環”亦即勞動力再生產這一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中必須解決的理論問題幾乎沒有涉獵,既沒有對復雜勞動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探討,也沒有對分配中“勞動力商品價格”以外的內容進行分析,更沒有對“創新勞動”這一復合勞動是否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等問題給出清晰的指導,因為這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批判來說根本不需要。當今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等大量知識活動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開始參與價值分配,甚至出現了“勞動雇用資本”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從“資本循環”研究轉向“勞動循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循環理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2016年,張平和郭冠清在《經濟研究》上發表了《社會主義勞動力再生產及勞動價值創造與分享——理論、證據與政策》一文,試圖填補這樣的空白。2017~2018年,雖然也有幾篇以勞動力再生產為題的研究,但是至少在本文作者看來,沒有較大的進展。

2019年,勞動力再生產問題再度受到學術界的青睞。劉鳳義和劉子嘉從集體消費方式入手,對國內外勞動力再生產的質量和水平進行了比較,發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謂的福利國家制度中出現的集體消費現象背后,實質上是有利于資本的再分配方式,勞動力再生產質量和水平并沒有提高,而我國的集體消費方式實質上是有利于勞動力再生產的分配方式,是朝著勞動者共享剩余勞動成果的方向邁進,體現了我國公有制經濟的共享發展理念。[15]

馬慎蕭從金融化的角度對勞動力再生產問題進行了研究。在資本主義金融化轉型過程中,金融資本不僅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價值的直接生產過程進行了全方位的控制,而且對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進行了有效控制。馬慎蕭指出,勞動力再生產的金融化一方面緩解了工人工資不足與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持續加深工人家庭的被剝削程度。該文討論了金融信用系統的擴張對資本限度的超越、對勞動力再生產矛盾的暫時延緩,在此基礎上說明勞動力再生產金融化的邏輯與形式,并通過分析美國工人家庭的現實來描述金融化條件下資本對勞動力再生產過程的控制,以及勞動力再生產金融化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16]景維民和裴偉東從共享角度對勞動力再生產問題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下,勞動力再生產所需生存資料和發展資料的價值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進而決定了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向必要勞動的轉化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共享,而在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不存在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分化,所有的社會勞動都是必要勞動,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主義共享就是促進國家掌握的一部分必要生活資料在全國范圍內的平衡分配。根據他們的研究,在既存在公有制經濟又存在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在勞動力再生產過程中貫徹共享理念,需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生產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二是大力提高我國落后地區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17]

三 經濟周期研究

雖然資本積累與投資波動常常被看作經濟波動的引擎,但經濟波動一定是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更適合經濟周期的分析。

在眾多經濟周期研究文獻中[18],胡樂明的《科學理解和闡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堪稱經典。他以精練的語言、翔實的材料、清晰的邏輯為我們展現了從馬克思前的商業資本主義到馬克思后的金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遞嬗,不僅在時間跨度上“超越馬克思”,而且在對資本主義危機類型界定及其相互關系、危機發生的機制及其作用影響的解釋上也試圖“超越馬克思”。他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如何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之上的“中間環節”分析,科學闡釋資本積累的“技術結構”與“社會結構”及其演變如何導致資本積累矛盾的深化從而引發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危機,合理解釋資本主義如何通過各類危機而不斷發展前行同時也逐步走向“崩潰”。[19]2019年,胡樂明等在《經濟長波的歷史界分與解析框架:唯物史觀視角下的新拓展》中,在解釋經濟長波時,又重新提出了這個問題:由于缺少兼容中間層次分析和技術革命重要性的系統性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長波理論也未能確立一個準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全面的方法論基礎。他們以技術革命和工業革命作為解析經濟長波的中間層次概念,構建了一個長波理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20]

近年來對于“消費不足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21]方敏等找到了“消費不足論”代表人物斯威齊(Sweezy)論證的缺陷,并通過在兩部類擴大再生產模型中引入資本在部類間的流動和投資(信貸),對斯威齊的模型進行了擴展分析。2019年,馮金華和孟捷對與“消費不足論”相對立的以杜崗-巴拉諾夫斯基等人為代表的另一派學者的研究進行了分析。他們利用馬克思的再生產圖式,在一個模型中對投資品部類自主積累和增長的邊界條件做了進一步考察,發現確實存在投資品部類單獨積累和增長的可能性,進而指出,流行政策話語將擴大內需單純歸結為提高消費需求,是片面的和具有誤導性的。[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镇市| 四平市| 明星| 安丘市| 南岸区| 舒兰市| 周至县| 青川县| 平果县| 鹤山市| 浮梁县| 崇礼县| 延寿县| 贵德县| 黔江区| 英超| 仙居县| 普兰县| 新余市| 巴青县| 新民市| 来凤县| 衡水市| 常宁市| 沙田区| 云和县| 华池县| 青冈县| 阳山县| 百色市| 江阴市| 曲阜市| 万宁市| 治多县| 思南县| 宜良县| 新和县| 焉耆| 改则县| 江华| 沙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