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性別與家庭:《婦女研究論叢》研究集萃(全2卷)作者名: 杜潔 宓瑞新主編本章字數: 3472字更新時間: 2022-04-11 18:17:16
家庭暴力的預防
馬憶南[7]
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反家庭暴力法》的一大亮點是第二章以專章形式規定了家庭暴力的預防,充分體現了反家暴需以“預防為主”的思想。家庭暴力是文化、習俗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隱蔽性、復雜性、綜合性、循環性等特點。治理這樣一種社會頑疾,事前的預防永遠比事后的懲罰更顯重要。家庭暴力是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預防家庭暴力僅靠受害人自身乃至單個組織或分散的力量很難實現,需要社會各種力量協同合作,共同構筑一個綜合性多元化的社會預防網絡。為此,《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第6條至第12條全面規定了家庭暴力的預防措施,明確了國家、社會團體、媒體、教育、醫療等機構在家庭暴力預防方面的職責。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的規定可圈可點,明確了以下幾個重要方面的內容。
第一,預防家庭暴力的主體非常廣泛,包括所有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組織、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家庭和個人。上述主體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依法開展家庭暴力預防工作。
第二,預防家庭暴力的方法包括各類主體事先通過宣傳教育和培訓、咨詢和指導等手段增強公眾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意識及能力,在事中通過批評教育、調解和化解等措施阻斷家庭暴力,在事后通過提供投訴渠道、醫療救治、心理咨詢和法律咨詢等社會化服務救助、保護受害人。
第三,在預防家庭暴力的工作中,國家和政府、各種社會組織和機構以及家庭擔負著重要職責。
預防家庭暴力首先是一種國家責任和國家行動,國家通過開展家庭美德宣傳教育,普及反家庭暴力知識,增強公民的反家庭暴力意識。法院、檢察院、公安、民政、司法、衛生等各部門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職責,做好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各部門要加強協作、配合,建立處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協調聯動機制和家庭暴力的預防、干預、救助等長效機制,依法保護家庭成員特別是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為了具體履行國家責任,該法第7條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婦女聯合會應當將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納入業務培訓和統計工作。第8條要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開展家庭暴力預防工作,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應當予以配合協助。第9條要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家庭關系指導、家庭暴力預防知識教育等服務。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應當在各自工作范圍內,組織開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傳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組織分別是全國各族各界工人、共青團員、婦女、殘疾人聯合起來的群眾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上述群體利益的橋梁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8]。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組織代表和維護職工、共青團員、婦女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預防“針對職工、共青團員、婦女、殘疾人的家庭暴力,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組織是重要依托力量”[9]。
“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組織雖然不以糾紛的解決為宗旨,但這些組織的工作性質、特點決定其在預防家庭暴力工作中具有獨特優勢。”[10]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組織“應通過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強化職工、共青團員、婦女、殘疾人的反家庭暴力和依法維權意識,形成反對家庭暴力、關愛尊重生命、保障弱勢群體權益的良好社會氛圍”[11];“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組織應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做好家庭暴力案件中特殊群體權益保障工作,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及時、公正地解決針對特殊群體的家庭暴力案件”[12]。
大眾傳媒應當開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宣傳。在預防家庭暴力的工作中,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是防治家庭暴力的重要力量,大眾傳媒“是輿論傳播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它通過向社會傳遞家庭暴力信息及其社會評價,使公眾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性、行為后果及善惡是非,促使公眾將對社會道德和行為準則的認知轉化為自己的內心約束與行為準則,從而達到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的目的”[13]。
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傳媒覆蓋面大、受眾廣、傳播快,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公共教育平臺,“新聞報道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對家庭暴力行為和態度的認識,其對公眾防治家庭暴力意識的影響不可低估”[14]。大眾傳媒要加強輿論宣傳,弘揚健康文明的家庭風尚,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對家庭暴力行為進行揭露、批評,形成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良好氛圍,提升公眾家庭暴力的敏感度和防治家庭暴力的意識及能力。為避免新聞媒體傳播負面言論誤導公眾,新聞機構不得發表宣揚家庭暴力或歧視、貶損女性和其他弱勢群體的言論。
學校、幼兒園應當開展家庭美德和反家庭暴力教育。教育是預防家庭暴力最基礎、最有效的手段,通過教育體系培養少年兒童對待家庭暴力的正確態度和行為,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態度和行為。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作為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責無旁貸地負有預防家庭暴力的神圣職責。為此,學校應把握好教材、教師、教學內容等教育中的關鍵要素[15],“一方面應把兩性平等觀念、防治家庭暴力的知識納入不同層次的相關課程中,另一方面應對選用的教材嚴格把關,避免出現宣揚家庭暴力或歧視、貶損女性”[16]和弱勢群體的內容。“同時,通過培訓教師,使教師群體增強對家庭暴力的認知度,以便進一步向被教育對象傳播。最終使少年兒童了解家庭暴力、遠離家庭暴力、排斥家庭暴力,并掌握必要的防治知識,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對暴力零容忍的文化教育環境。”[17]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還特別要求醫療機構應當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診療記錄。“暴力發生后,許多家庭暴力受害人最早尋求的是醫療救治,醫務人員為此成為第一見證人。”[18]“取證工作是防治家庭暴力工作中的難點,特別是受害人的傷情因時間性強一旦錯失取證時機容易導致取證難度加大。通常情況下,醫院的診療記是記錄受害人傷情的第一手證據,也是認定受害人遭受家庭暴力的重要證據。現實生活中,醫務人員很容易根據臨床經驗辨識出患者傷情是否因家庭暴力所致,但有的醫務人員認為自己的工作職責是醫治傷病,沒必要也無暇顧及其他問題;有的則認為受暴人自己都不愿說出致傷原因,自己就更不必多管閑事。如果法律規定醫療機構除了及時進行臨床救治外,還負有做好記錄、保存證據的義務,則有助于為認定家庭暴力提供重要證據支持。”[19]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還規定人民調解組織應當依法調解家庭糾紛,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的發生。人民調解組織具有社會主義性、群眾性和自治性。人民調解工作的方針是調防結合、以防為主,即在做好糾紛調解工作的同時,要積極做好預防工作,預防糾紛的激化甚至轉化為刑事案件;對于尚未形成的糾紛的異常表象,則要防止糾紛的發生,把可能形成的糾紛消滅在萌芽狀態。人民調解工作要遵循自愿原則、合法原則、平等原則、尊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原則。面對各種家庭矛盾和糾紛,應充分運用調解這一重要方法,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平息矛盾紛爭,預防和減少家庭暴力的發生。
用人單位發現本單位人員有家庭暴力情況的,應當給予批評教育,并做好家庭矛盾的調解、化解工作。當事人所在單位是中國預防家庭暴力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門,“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職工對單位的依賴越來越弱,但由于單位與職工的工作紐帶聯系,且自然存在于職工身邊,便于聯系、求助,其作用不可低估”[20]。“單位作為職工所依托的組織,單位的工作離不開職工的勞動付出,而職工的權益離不開單位的維權保障。單位理應給予職工必要及時的關心、愛護與幫助,積極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對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求助提供必要的幫助。同時,也應對職工進行思想教育、組織監督與管理,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加以勸阻、制止,制止無效應及時報警。通常情況下,施暴者較為注重所在單位的評價,單位出面干預家庭暴力,對施暴人會產生較大威懾”[21]作用。
《反家庭暴力法》第二章強調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當以文明的方式進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監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預防家庭暴力,家庭是一個重要領域,家庭暴力常常因“法不入家門”“家庭自治”等觀念而被隱藏和庇護。在家庭關系中,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監護人與被監護人通常存在地位不平等的問題,處于弱勢地位的未成年人和被監護人無法與握有經濟強權和社會資源的成年人和監護人擁有平等的地位。如果國家不加以必要的干預,強勢成員就可能以自己的強制意志去控制、侵害弱勢成員的權益,因此未成年人和被監護人往往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反家庭暴力法》第12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和教育職責,不得實施家庭暴力,申明當“家庭自治”損害未成年人權益時,國家管制和公權力就會出現,成為家庭教育的調整器。
(原載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