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性別與家庭:《婦女研究論叢》研究集萃(全2卷)作者名: 杜潔 宓瑞新主編本章字數: 5316字更新時間: 2022-04-11 18:17:16
家庭暴力的概念和內涵之詮釋
蔣月[2]
頒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簡稱《反家庭暴力法》),是中國依法治家的重大進展,是法制建設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它為保護每個人在私人生活領域的尊嚴、安全提供了有力武器,必將促進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家庭的健康。要正確理解和實施這部法律,最基本的問題是合理界定什么是家庭暴力,合理闡釋家庭暴力的內涵。《反家庭暴力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第37條又規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這兩條規定將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確定為“家庭成員”和“共同生活的人”兩大類,旨在保護特定關系人免遭暴力傷害;將家庭暴力劃分為身體暴力、精神暴力等類型,以列示的方式對家庭暴力的不同形態做了完整概括,便于公眾認知,使該法適用時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減少分歧和爭議。前述兩條規定明顯不同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條規定中對家庭暴力的定義。基于家庭暴力問題的復雜性,特別是在該法實施初期,可能存在某些認識誤區,筆者就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行為類型、損害后果、行為地點等方面進行若干討論,以期厘定家庭暴力之概念,闡明其內涵。
一 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
此處的“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是指家庭暴力的實施者和直接受害人。《反家庭暴力法》將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確定為“家庭成員”和“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該規定滿足了中國社會現實生活中權利保護的正當訴求,也與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反家庭暴力法確定的對象范圍一致。
1.家庭暴力的施暴者與受害人互為家庭成員。這是家庭暴力關系主體最基本的類型。按照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有關規定,家庭成員是指彼此之間親緣關系最近并依法享有一定權利和負擔一定義務的近親屬,包括父母與子女、夫與妻、兄弟姐妹、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家庭暴力,顧名思義,通常是指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暴力;此處不強調或考慮他們雙方是否在一起共同生活。具有家庭成員資格的親屬范圍非常小,人數很少。
2.共同生活的非家庭成員也是家庭暴力的關系主體。此處的“共同生活”應從廣義上理解,既指因親密關系而同居共餐,又指同住在一個屋檐下的相關人員;既包括長期比較穩定地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又包括臨時性或短暫地生活在一起的人。實際生活中,非家庭成員之間共同生活的情形很常見,這類主體又分為兩大類別。第一,非家庭成員的親屬在一起共同生活的,最常見的情形是公婆與兒媳一家共同生活,岳父母與女婿一家共同生活,繼父母與繼子女共同生活,叔伯或姑姑與侄子女共同生活,外甥子女與舅舅舅媽共同生活。第二,非親屬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例如,因戀愛關系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當事人雙方,或者與子女的戀愛對象在一起共同生活;因共同承租房屋而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將“共同生活的人”納入家庭暴力主體,既必要又合理,是立法保護個體的人格尊嚴、健康、生命的一種進步的表現。它不僅考慮到了中國互幫互助優良傳統下,部分家庭中共同生活的成員不限于家庭成員,而且不因當事人之間關系不合法而將其人身保護拒之法外。即使是婚外同居等非法同居當事人之間發生暴力,依法也應適用《反家庭暴力法》,及時制止暴力、防范暴力。當然,這不等于承認非法同居當事人之關系是家庭關系,更不意味著法律保護這類非法關系。
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實施家庭暴力,也不鮮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8條至第13條規定的共同侵權適用于家庭暴力的認定。同一個人,可能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人。相互廝打、多人互毆的,符合家庭暴力構成要件的,也應認定為家庭暴力。
二 家庭暴力的種類
關于家庭暴力的種類或形態,第2條用例示做了完整規定,既明文列舉了身體暴力、精神暴力兩類,又使用“等”字概括兜底,以涵蓋其他形態的家庭暴力,從而避免立法出現縫隙。如此立法,也便于該法的適用。
將家庭暴力分為身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三大類,是最常見的分類[3]。
1.身體暴力是指直接傷害軀體或導致肢體感受到疼痛的損害行為以及非法致受害人殘疾、死亡的行為。身體暴力主要有推、搡、掌摑、打、咬、捆綁、強力拉扯、拳打腳踢,以及持物襲擊或以火燒、針刺、燙傷等方式傷害受害人肢體或器官。最嚴重的身體暴力是致受害人健康永久性損害、殘疾、死亡。身體暴力是最基本、最常見的家庭暴力形態,它比較直觀,普通人肉眼可見。
2.精神暴力是指實施言語恐嚇或以非言語的威脅,使對方心生恐懼,逼迫對方順從脅迫人,從而達到控制、支配受害人目的之行為。它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行為:采用貶損、丑化等方式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和人格尊嚴;限制人身自由;強迫觀看暴力畫面或行為;恐嚇要傷害或殺害受害人或其親友;以自殘或自殺相威脅;通過苛刻的經濟控制、毀損財物等方式致使受害人內心深陷痛苦之中等。除已經實施的家庭暴力以外,還存在明顯的家庭暴力威脅或面臨迫在眉睫的家庭暴力危險的,例如,施暴者發出言語威脅,“等我有力氣再收拾你”“待會兒有你好看”“大不了一命抵一命”之類。如果這類言語威脅者曾經或時常對受害人實施暴力,或者在實施家庭暴力行為之前有發出類似語言威嚇習慣的,就可推斷家庭暴力的發生已迫在眉睫,或者發生家庭暴力的危險已經來臨。就性質而言,它是精神暴力之一。
為威脅、控制對方而侵害財產權的行為應涉嫌精神暴力,而非家庭暴力之“財產暴力”。在家庭沖突或者共同生活中,毀壞自己或對方或第三人財產的情形較常見。這類行為是否構成家庭暴力,主要基于行為人毀壞財產的目的之別。如果行為人毀損財產,是為了恐嚇、脅迫受害人使其服從于行為人,或者旨在造成對方精神痛苦的,則該毀損財產的行為應納入家庭暴力范圍;反之,行為人毀損財產是出于某種動機,目的就是毀壞他人財產或者他本人財產的,則不構成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財產損害應依法通過其他救濟機制解決。
3.性暴力是指違背受害人性意愿而強迫實施的性行為,侵害了受害人的性自主權。凡強制實施的性行為,諸如強奸、攻擊性器官、猥褻、未經同意的其他性接觸,強迫觀看與性有關的畫面或行為、引誘等,必然損害受害人的身體、精神健康。性暴力是常見的家庭暴力類型,包括配偶的性暴力、親屬的性暴力以及共同生活者的性暴力。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5月28日發布的5件性侵害未成年人典型案件中[4],有1件(繼父猥褻未成年繼女案)是發生在家庭中的性暴力。《反家庭暴力法》未明文列舉“性暴力”,不等于對在現實中發生的性暴力不予干預。性暴力,既是身體暴力又是精神暴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反家庭暴力法》第2條已列明的家庭暴力類型涵蓋,即“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受傳統觀念影響,許多人沒有科學地認識到“性暴力”及其危害性,學界對性暴力施暴者的施暴動機、目的、侵害客體、侵害后果等研究不夠深入。因此,在法律實施中,如何充分保護個人的性自主權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難點議題。
總之,不同類型的家庭暴力是相互交叉的、有一定程度的重疊。身體暴力會同時帶給受害人精神痛苦,性暴力既是身體暴力又會損害受害人的精神。每一種家庭暴力,根據傷害后果的嚴重程度,可區分為輕度的、中度的、重度的,這些都需要在法律實施中加以充分考量。
三 對家庭暴力采取“零容忍”:損害后果和傷害程度與家庭暴力
《反家庭暴力法》對家庭暴力采取“零容忍”的立場。一切家庭暴力,不論何種形態的家庭暴力,也不論造成何種級別或程度損害的家庭暴力,都是家庭暴力。任何人實施家庭暴力,都是對該法的違反。與以往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的立場和評判標準相比,《反家庭暴力法》向前邁進了一步,“零容忍”是該法的又一特色。
1.凡家庭暴力,必定實際造成了受害人的人身損害,包括身體損害、精神損害等權益受損。身體損害是指受害人身體疼痛、器官或肌體的功能降低或喪失,或者肢體或器官的部分喪失。精神損害是指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包括受到驚嚇、產生情緒焦慮、嚴重不愉快,感受到恐懼、屈辱等各種傷害性的心理后果[5]。長期的精神痛苦還可能導致受害人嚴重不自信、應變能力下降等智力狀況改變。有些身體損害,雖然程度較輕,卻導致受害人具有的特殊技藝或技能降低甚至喪失繼續從事此類技藝、職業的能力或機會,或使之無法繼續操持此類興趣活動的,則該損害仍是比較嚴重的或嚴重的。
家庭暴力與損害后果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也是最通常的情形,家庭暴力是導致損害發生的原因事實;沒有家庭暴力,就不會有此損害。其次,損害與家庭暴力之間有極密切的關聯,普通法稱該關聯為“近似原因”或法律原因[6]。例如,受害人因不堪長期受辱而自殺身亡的,該受害人死亡與家庭暴力有密切關系,施暴者仍脫不了干系。
關于家庭暴力危害程度的認定,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條。該條規定將人身損害劃分為下列三個等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受害人因傷致殘;受害人死亡。認定家庭暴力可參考此規定,但又不能完全受制于此。“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之身體損害,一般人肉眼看得見,理性人都能做出基本的判定,醫學鑒定容易。“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之精神損害,需經精神醫學、心理學等專業人士科學認定。輕微的或者輕度的精神損害,肉眼看不見,認定難度較大。致受害人殘疾或死亡的,則是達到了家庭暴力損害的極限值。
2.《反家庭暴力法》沒有明文規定家庭暴力行為的損害后果,不意味著家庭暴力還存在“產生損害后果”與“不產生損害后果”之別。凡家庭暴力,一定會損害相對人的身體、精神等相關權益,這是毋庸贅言的。《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條強調“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才構成家庭暴力,應是針對訴訟中適用《婚姻法》第32條“實施家庭暴力的”作為法定離婚事由而考慮是否批準離婚,或者適用第46條規定因“實施家庭暴力”而引發離婚損害賠償并斟酌是否確認施暴者承擔離婚損害賠償責任時,就家庭暴力的危害程度提出的要求。通常,夫或妻不會因為對方一句侮罵就起訴離婚,法官也不會因被告說過一句貶損原告的話就批準原告的離婚請求。
3.《反家庭暴力法》未使用“虐待”一詞,是更趨合理的立法選擇。該法案將家庭成員和共同生活者之間發生的各種形態、各種程度的暴力統稱為“家庭暴力”,避開了學界關于家庭暴力與虐待這兩個概念之間關系的爭議。《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條規定:“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該司法解釋條款將虐待視為情節嚴重的家庭暴力,其用意在于與中國現行《刑法》中的虐待罪相對應。然而,司法的這一分級與歸類明顯存在缺陷:不是只有長時間持續或者頻繁實施的家庭暴力才會造成嚴重損害的后果,一次嚴重的家庭暴力行為就能致人殘疾、死亡。雖然家庭暴力、虐待都被用于概括同類現象或行為,不過,多數國家和地區立法實施干預時,都采用家庭暴力一詞。這一點應該不妨礙刑法上虐待罪的適用。
四 行為實施場合與暴力行為的認定
家庭暴力主要是指但又不限于發生在家庭或者共同生活的私人空間內的暴力行為。具備家庭成員身份或者共同生活關系的人之間發生的暴力行為,即使發生在非私人生活場所,也可能構成家庭暴力。
1.凡私人生活空間內發生的暴力屬于家庭暴力。私人生活空間的最典型場景是家里,凡特定關系者在家庭場所內發生的暴力,均為家庭暴力。“家庭場所”是指但又不限于日常居住空間,例如,父母在校園里或者他人家里侮罵、毆打自己的子女,盡管不是在自己家庭居所內發生的,但依法應屬于家庭暴力。
2.特定情形下,非私人生活空間發生的暴力依法應當認定為家庭暴力。判斷法定特定關系人在非私人場合發生的暴力是否構成家庭暴力,主要應當考察導致暴力發生的原因。若是基于職務行為或勞動關系或者基于公共利益而發生沖突或暴力的,原則上不涉及家庭暴力;否則,通常應涉嫌構成家庭暴力。例如,夫妻因為婚姻矛盾而在工作場所、住宅區內或者其他公共場所實施暴力行為的;共同生活的人在共同旅行的火車上因故互毆或者一方推搡另一方等,顯然,這類情形都是家庭暴力,雖然他們的行為也可能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而受到相應處理。
此外,如果地方立法機關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實施辦法或根據該法修訂地方相關立法,應當在不違背該法律規定的前提下,細化第2條、第37條規定的,應補充國家法相關規定,而不應重復國家法的條款內容。例如,規定構成“共同生活”關系的條件或情形。該法實施一段時間后,人民法院可總結相關司法實踐經驗,就家庭暴力認定提出指導意見。
總之,家庭暴力是家庭成員等具有特定親密關系者之間發生的任何侮辱、損傷、虐待行為和任何控制、脅迫、威脅行為以及謀殺,無論這些行為是不是發生在家庭中。只有合理地界定和闡明家庭暴力概念,才能將家庭暴力予以科學歸類,才能精準理解和適用《反家庭暴力法》,使該法的實施達到應有的效果。此外,還可以采用數據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討家庭暴力的概念,以更準確全面地理解該法,促進該法的目的實現。
(原載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