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貨幣權力:貨幣創造如何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
- (英)安·佩蒂弗
- 1884字
- 2022-03-15 10:20:31
第1章
信貸權力
現代金融對普通人來說一般都是難以理解的……很多銀行家和監管者對此的理解水平也并沒有高到哪里去。它可能是被故意設計成這樣的。就像童話故事里的狼一樣:“一切都是為了欺騙你。”
薩蒂亞吉特·達斯(Satyajit Das)
《交易員、槍和鈔票》(Traders, Guns and Money),2010年
金融必須是社會和工業部門的仆人,而且是聰明的仆人,而不是愚蠢的主人。
英國工黨全國執行委員會
《充分就業和財政政策》,1944年6月
現如今,全球金融部門對整個社會,特別是對政府、產業和勞工行使著超凡的權力。金融市場的參與者主導著經濟決策,破壞民主決策,并決定了幾乎所有經濟部門(除了與宗教相關的組織)的融資服務。金融家可以通過從債務中獲取租金(利息)來賺取巨大的資本收益,也可以從現有資產中毫不費力地獲得租金,如土地、房產、自然資源(水、電)壟斷、森林、藝術品、賽馬、品牌和公司等。正如邁克爾·赫德森(Michael Hudson)寫的,“金融部門的目標不是盡量減少道路、電力、交通、水或教育的成本,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壟斷租金的作用”。華爾街和其他金融中心的銀行家以及對沖基金,都通過削弱金融監管來削弱民主體制,其中包括為削減資本利得稅和改變累進稅制而游說。金融家利用資本流動將境外資本收益轉移到巴拿馬、英國倫敦、美國特拉華州、盧森堡、瑞士和英國海外領地。事實上,全球金融部門以絕對的優勢獲勝。它成功地征服并有效掠奪了政府及其納稅人,使其服從于不受約束和不負責任的金融家和金融市場的利益。
劍橋大學社會學家杰弗里·英厄姆(Geoffrey Ingham)將這個部門現在掌握的權力描述為“專制”。
遺憾的是,由于金融部門高度不透明,再加上它本身刻意模糊其活動,所以,對于如何創造貨幣,信用和債務在經濟中如何發揮作用,銀行業以及金融和貨幣體系如何運作,人們普遍不太了解。大多數正統經濟學家都錯了,因為他們中許多人在大學課程和經濟活動的分析中都忽視了貨幣、債務和銀行體系。用一位匿名的國際經濟學家的話來說,貨幣或信用是“第三重要的事情”。大多數經濟學家(包括“古典”、“新古典”和許多被認為是“凱恩斯主義者”的經濟學家)把貨幣視為經濟交易的“中介”或僅僅是交易的“面紗”。他們認為銀行家只是儲蓄者和借款人之間的中間人,利率是對貨幣需求和貨幣供應做出回應的“自然”利率。由于對貨幣和銀行業存在盲點,大多數主流經濟學家都沒有正確預測或分析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這也就不足為奇了。同樣令人擔憂的是,貨幣體系所管理的正是金融行業的利益,而專家對與經濟融資有關的基本問題的無視,意味著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關于金融的“專制權力”的討論。有人認為這種忽視不是偶然的。畢竟,正是這種忽視,使全球金融資本得到蓬勃發展,而絲毫不受學術或公眾密切監督的影響。
但這種忽視也導致了嚴重的誤解。其中最嚴重的誤解便是,公眾長年累月反復指責,中央銀行的“印鈔”導致了通貨膨脹。雖然中央銀行確實對貨幣的價值及價值的維持負有責任,但它們不負責“印制”國家的貨幣。正如英國央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曾經的解釋:“私人商業銀行體系‘印制’了95%的廣義貨幣(任何形式的貨幣,包括銀行存款或其他存款以及紙幣和硬幣),而央行發行的貨幣只占約5%或更少。”在一個缺少監管的體系中,擁有通過經濟活動來分配或阻止融資權力的,恰恰是私人商業銀行。
然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私人貨幣的“印制”,并將注意力瞄準了政府和國家支持的中央銀行家,還經常指責他們引起了通貨膨脹。對于私人銀行的貨幣創造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貨幣主義者是不清楚的,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撒切爾夫人的經濟顧問發現自己無法控制通貨膨脹。
原因在于,他們只聚焦了公共貨幣供應——政府支出和借貸。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同時還主導對私人商業銀行的貸款標準解除管制。這種解除管制使得銀行家開始了一波放貸狂潮,反過來又推動了通貨膨脹。這就是為什么撒切爾夫人在上任第一年之時,通貨膨脹率達到21.9%。只有在她執政的第四年,通貨膨脹率才低于她上任時的水平,緊接著才是嚴重的緊縮情況。正如威廉·基岡(William Keegan)的解釋:“失靈的(貨幣主義)經濟學說不僅導致了通貨膨脹率上升,而且也導致英國經濟受到嚴重擠壓,失業率不斷上升。”
對私人信用創造的盲點,屬于某種意識形態的一部分,這種意識形態認為,公共的便是壞的,私人的便是好的。有人認為,“自由的、競爭性的市場”既是無形的,也是無責任的,他們認為這可以用來管理全球金融部門和全球經濟。這種想法不僅來自對自由市場近乎宗教般的信仰,而且也來自對民主監管國家的蔑視——20世紀80年代撒切爾和里根政府以及此后當選的政治家,他們的支持者對這種蔑視毫不避諱,甚至大肆宣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