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中時代經歷了兩位語文老師。第一位語文老師比較年輕,剛剛畢業就分到我們班,給我們擔任班主任。他叫劉樂慶,來自鄰鎮,住在學校。對他的印象是,青年才俊,壯志難酬。所以,每逢自習,他就在黑板上練字,他的書法還是相當牛氣的,遒勁有力!
還記得他那兩撇小胡子嗎?每逢早晨,他總是站在門口,看到底誰遲到。遲到者,往往后果不堪設想。當時,班上有位女孩子遲到了,她應該算“班花”級別了。他硬是罰她到操場上跑步。就因為這,男同胞們開始恨他了,讓我們心中的女神難堪啊!好在事情很快就過去了,沒有造成久久不能平復的效果。
最不順利的,當屬他的課上劃分句子成分了,傻傻不懂,直接被建議退學處理。可是說真的,那個時候,我還真的是一點都不懂。不過,現在貌似懂了一點。在他的課上有兩篇課文記憶猶新,一篇是《最后一課》,一篇是《窮人》。
文字的魅力在哪里,可能就在情感之表達吧!在都德的《最后一課》里,老師來了一個示范,將其中老師最后結束時候的那句:“放學了,你們走吧!”說出來的時候,隱隱感覺到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涌動。突然下定決心,好好學習起來。
再來說說這篇《窮人》吧,我總感覺文字中簡直透露蒼涼的感覺,讓人直接進入到了那個環境中:身臨其境。可能這就是文字的魅力,作者簡短描述,卻飽含真摯情感,讓我們讀者體會到其中的辛酸。老師在講述這些課文的時候,加上自己的情感,著實感染過我一段時間,直到后來的念念不忘。
到了初三,語文老師換了,成了一位老者。他叫王善華。他似乎已經很老了,應該是這些老師中最年長的一位吧!他說話的時候有些不很透亮,要很用力的樣子。他是個極其樸實無華的老師,帶著從家中拿來的煎餅和咸菜,在辦公室吃起來。
初三沒有課本,全部靠偷偷印刷的劣質品上課。不過,在他的教學中,也有兩篇文章念念不忘。一篇是《藤野先生》,一篇是《項鏈》。當魯迅被描述成為一個民主戰士的時候,在《藤野先生》中卻溫情脈脈,像一個人的樣子,有了豐富的情感。尤其是那一段,大概是物以稀為貴吧開啟的,讓我看到似乎另外一個魯迅的形狀。
而《項鏈》中,那種諷刺意味就更明顯了。盡管老師的講述很簡單,但卻能夠看到其用心之處。那個時代,我幾乎是不會寫作文的,要寫也是套用句子。在那種劣質的印刷紙張中,我們度過了這一年的時光,每每回想起來,老師的樣子還是那么溫和多情,他真的是希望我們走向更好的光明,為人師者,當如此也!
在最苦的高中時代,我有3位語文老師,前面的兩個極其短暫,只有高三的語文老師印象深刻。可能高中前兩年,壓根沒有備戰高考的壓力,對她們頻繁更換,也沒有多思考。
當文理科還沒有分的時候,來了第一位語文老師,十分抱歉的是,我連她的名字都記不太清楚了,應該是徐元香。她應該是一個剛剛畢業的老師,面容清秀,有些嬌滴滴的樣子。她給我們上課,唯獨有印象的好像就是那首,岱宗夫如何了。翻來覆去,背誦伺候。我是背誦過了,卻沒有了解背后的解釋,算是死記硬背。
她之后,迎來了第二位語文老師,也是女的,叫白瑩。據說,她在別的班級里是以厲害著稱的。具體如何厲害,大概就是揍人吧!高中里,經常有這種武力老師,動輒就來個拳腳伺候,實乃常事也。不過,女老師的厲害,還是極少領教的。好的是,她上課的時間比較短,倉促之間,沒有見識她真正的厲害,就這樣翻頁了。
高中最后一位語文老師叫尹興梅,跟我們待的時候最長,尤其高三帶我們,所以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比如如何應付考試,文言文閱讀,作文寫作等等應試技巧,大概都是她傳授的。私下里,我們總覺得這位老師挺有氣質,是那種賢妻良母的典范,所以,上課也就比較聽話了。
不過,也有過那么一次,我被趕出去,搬著桌子在走廊上待了半天。可能是因為作業沒完成吧!那個時候,作業太多,時間太少。間或完不成,也成了常事。不過,作業可以不完成,值得驕傲的是,每次60分的作文基本上都是40分以上。沾沾自喜中,知道其中的秘訣,無非就是背誦辭藻,然后直接拼湊罷了,幾乎沒有自己的情感在內,即使真有,那時也不敢寫啊!那時,很多同學租住在學校周圍的民房中,中午還要回去休息一下,多少次都睡過了頭,再溜溜地回學校,一旦被她發現,注定罰站伺候。真算是一群不省心的孩子。由于極其害怕文言文,高考結束,我毅然決然不敢報中文系,就隨便填了一個志愿:曲阜師范大學經濟學。
這就是我的語文老師們,總覺得語文教學,是一個極其具有藝術細胞的課程。需要有情感,還需要應付考試,很困難很難勝任。好的是,曾經有他們伴隨著我們前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