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性、道德和法律

劉晗老師在得到課程《劉晗·法律思維30講》中有以下這樣一段表述。

電影《烈日灼心》中,段奕宏扮演的警察說過這么一段話:

“法律特別可愛。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兒,就限制你不能惡到沒邊兒。它清楚每個人心里都有那么點臟事兒,想想可以,但做出來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種強制性的修養。它就踏踏實實地告訴你,至少應該是什么樣兒。”

我第一次聽到這段話的時候,就感到很震撼,覺得這個警察說出了法律和人性的根本關系。

但我還想補充一點,法律里不是沒有規定上限,那些“人人平等”的宣誓性條款都是全人類的共同期待,只是法律不會給這樣的表述附加法律責任,變成強制性的義務。這就像,你不能強迫人人都做好人,否則就要砍頭,那樣的話,法律就會顯得過于嚴苛。

所以,在更多具體的規則當中,法律人克制了對上限的追求,更多地關注下限,避免本應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成為社會的災難。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在保證下限的基礎上,努力地追求上限的目標。

我非常認同他的這段表述,接下來,我們談一談人性、道德和法律(見圖1-2)。

圖1-2 人性、道德和法律

人性

人性,到底是什么?人性只涉及兩點:生存和繁衍。這兩點無善無惡。

母性是人性嗎?是的。母親犧牲自己保護孩子,是為了繁衍。

愛美是人性嗎?是的。有的人愛美也是為了獲得繁衍的機會。

炫富是人性嗎?是的。有的男性炫富,和孔雀開屏一樣,也是為了爭取異性,最終獲得繁衍的機會。

感恩是人性嗎?寬容是人性嗎?不是,這些是道德。

道德

道德和人性是什么關系?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個體的生存、繁衍和群體的繁榮、衰退有著互為因果的復雜關系。如果每個人只追求自己的生存,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不勞而獲”,搶奪同類的食物,甚至不惜殺死同類。那么群體的規模會逐漸變小,小群體中的個體也會因無法對抗外敵而死掉。經過多年的進化,人類的社會屬性部分漸漸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范。這套規范,就叫作“道德”。

感恩是道德。感恩的本質是“預付費制的交換”:“你先幫我,我必將幫你”。這將潤滑群體的協作關系。

寬容是道德。寬容的本質是“允許犯錯的協作體系”:以協作為目的帶來的意外傷害,可以被原諒。這將鼓勵群體擁有協作的勇氣。

人性,是個體追求生存、繁衍的本能。可是,不受約束的個體的人性,一定會使個體彼此傷害。道德,就是用來約束個體的人性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實現群體的繁榮。個體之所以愿意接受道德的約束,是因為群體的繁榮最終會讓個體受益。

道德不是人性的內在要求,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導和約束。

引導,采用的是宣傳、輿論等有長效但見效慢的方法,比如通過文化、價值觀等引導。

約束,采用的是懲罰、驅逐等“劇烈”但立竿見影的方法,比如通過社會結構、利益結構、法律等約束。

法律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給道德中的社會規范“畫一條最低的線”——底線,這條底線就是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一旦觸犯必然受到懲罰的道德。

比如,一個母親殺死了自己的孩子,我們說她沒有“人性”,但不會說她不“道德”,因為繁衍屬于人性。

一個人插隊,我們會說他“不道德”,但不會說他“沒有人性”,因為“保護群體利益”屬于道德。

一個人因口角之爭而殺了另一個人,我們會說殺人者“觸犯法律”,應當受到懲罰。他們雙方對彼此的謾罵屬于對社會影響不大的“不道德”,但是,殺人者的舉動及造成的結果是會極大地影響群體繁榮的“不道德”。

小提示

人性,來自“自私”的基因。

道德,是為了群體的繁榮,最后促進個體的生存、繁衍,大家共同達成的“社會契約”。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維護群體存在的道德底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险| 石嘴山市| 南华县| 老河口市| 武强县| 洪江市| 黑水县| 会宁县| 调兵山市| 龙岩市| 锦屏县| 锡林郭勒盟| 北海市| 安宁市| 冕宁县| 长子县| 香河县| 榆林市| 山丹县| 大埔县| 溆浦县| 大新县| 南岸区| 长丰县| 建昌县| 牙克石市| 阳城县| 柳江县| 涟水县| 毕节市| 辉县市| 通河县| 文山县| 绥棱县| 鹿邑县| 柏乡县| 勃利县| 三台县| 陈巴尔虎旗| 长寿区|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