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 劉潤
- 12字
- 2022-03-07 17:29:06
第1章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一位悍匪經過周密的計劃,綁架了首富的兒子。最終,首富以數億元贖回了兒子。整個過程驚心動魄、跌宕起伏,不輸一部警匪大片。其中,一段首富和綁匪的對話卻令人深思。
綁匪問首富:“你為什么這么冷靜?”
首富回答:“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我們在當地知名度這么高,但是一點兒防備都沒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5點多自己開車出門,在路上,幾部車就可以把我圍下來,而我竟然一點防備都沒有,我要仔細檢討一下。”
什么?首富說自己錯了!為什么?明明是綁匪違反了法律,綁架了他的兒子。
從法律上來說,肯定是綁匪錯了,所以綁匪要為他的行為坐牢,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我們站在首富的角度看,也許這種事情通過加強安保等措施是可以避免的,他卻因為沒有做,導致兒子被綁架,最終花了數億元贖回兒子。還好最終破財消災了,如果被撕票,那損失就更大了。到那時,即使用法律手段制裁了綁匪,又有什么用?損失已經發生,且無法挽回。所以,首富這時說他錯了,是他真覺得自己錯了,不是客氣。
首富的這種處事方法,在心理學領域,可由一個重要概念來解釋,叫課題分離。“課題分離”理論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決人際關系的煩惱,就要區分什么是你的課題,什么是我的課題。綁架索要贖金,是綁匪的課題,而因綁架遭受損失,是首富的課題。
比如,有人在地鐵里踩了我一腳,誰的錯?我的錯。
明明是他踩了我,為什么是我的錯呢?難道我不應該要求他道歉嗎?我可以要求他道歉,但是,道歉有什么用?而且,我要求他道歉,不需要花時間嗎?他耍無賴和我吵起來,不是更需要花時間嗎?我的時間難道沒地方花了嗎?對方還可能反咬一口:“你怎么把腳亂放啊?!”
那怎么辦?我要說“我的錯,我的錯”,然后心平氣和地走到旁邊。這是因為,我的時間比他的值錢,浪費同樣的時間,我的損失大——“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①法學家的對錯觀,②經濟學家的對錯觀,③商人的對錯觀(見圖1-1)。

圖1-1 一個人心中應該有三種“對錯觀”
舉個例子: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的沒有鎖門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請問,這是誰的錯?
法學家的對錯觀
對于上述情況,法學家可能會說:“這當然是A的錯,這就是蓄意謀殺,還有什么好討論的!”
是的,如果證據確鑿,在法學家眼中,這就是A的錯。但是,這種“大快人心”的對錯觀,不一定能避免類似案件再度發生——法學家做不到的事情,經濟學家也許能做到。
經濟學家的對錯觀
對于上述情況,經濟學家可能有不同看法:是C的錯。
也許有人會說:“啊?為什么啊?C也太冤了吧?”
經濟學家是這樣考慮的:整個社會為避免B被A誘騙進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門鎖上的成本高得多,雖然懲罰C會讓其覺得冤,但是以后所有工地的擁有者就都會把門鎖上了,于是這樣的事情會大量減少。
經濟學家是從“社會總成本”的角度來判斷一件事的對錯在誰。雖然有時這樣的判斷看上去不合理,但會比從“純粹的道義”的角度更有“效果”。
商人的對錯觀
對于上述情況,商人可能這樣想:不管是A的錯還是C的錯,B都死了;不管讓誰承擔責任,B都無法起死回生——從個體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也許B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會想:“這是我的錯,我不該蠢到被A誘騙至此。”
再看一個例子。一個人走在人行橫道上時,一輛卡車沖他疾馳而來,所有人都大聲呼喊,叫他讓開,他卻淡定地說:“他不能撞我。他撞我是違反交通法規的,他負全責。我就不讓。”最后,這個行人被卡車撞死了。
這是誰的錯,卡車司機的錯?當然。但是,這樣的判斷無法救回行人的命。
行人那時應該這樣想:不讓,就是我錯,因為不讓開我就會死。
對于第一個例子,法學家認為A錯,經濟學家認為C錯,商人認為B錯,這就是三種“對錯觀”。
如果你是評論家,可以選擇法學家的立場;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選擇經濟學家的立場;如果將要失足摔死的就是你自己,我建議你選擇商人的立場——“我的錯,都是我的錯”,因為“我的損失最大”。
總之,誰的損失大,就是誰的錯。
小提示
判斷損失發生后應該怪誰,就看誰因此損失大。
一件事情出現不好的結果時,責怪、埋怨、后悔都是無用的,它們改變不了結果。
如果自己有所損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變事情最終的結果——靠自己,自強者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