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米粉

  • 竹中院子
  • 孫長安
  • 2828字
  • 2022-03-01 16:40:07

四川有句俗語:細娃兒愁生不愁長。換成普通話的意思就是:孩子只是在生下來的時候需要擔憂,至于長大則沒什么好擔心的。

與現在的家長不同,那時候的家長養孩子都是粗糙的。不僅農村如此,在城里也是一樣??赡芪ㄒ坏膮^別,就是稍微吃喝上選擇多一些。

張英菊的孩子一轉眼也長起來了。其間,婆媳二人沒少斗嘴吵架。不過多數時候是譚素華挑起的,結果吵幾句,她又跑到屋里大哭。時間久了,周圍的鄰居也不懂譚素華這是個什么神操作。

最讓人詬病的是,在一次吵架的時候,張英菊正在往暖壺里面灌熱水,一氣之下將手上的水瓢里的開水潑了出去。其中一些撒到了孫興廣的褲腳上,還好水少,沒傷到。于是,張英菊便成為了譚素華口誅筆伐的對象。竟然用開水燙自己的公公。村里人議論紛紛,張英菊也不做辯解。

說到底,這事還是孫興廣最清楚,若不是譚素華時時刻刻都在挑事,自家怕是要和兒媳婦少吵很多架。因此,那段時間村里人問起孫興廣此事,孫興廣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次數多了,問的人也就覺得沒趣了。

其實這也不奇怪,因為冤枉你的人,比你更明白你的冤枉。這是郭德綱先生說的話。真是道盡了人間真實。

在外掙大錢的孫丁荃,事業上依舊沒有起色。或者說,沒找到他心目中所想的來大錢的路子。按理說他不懶,只是不愛干農活而已。其他所有能賺錢的力氣活都愿意干??墒清X卻來得很慢。

獨自帶孩子的張英菊有些吃力。一是丈夫沒有錢寄回家,二是婆婆強勢而敵對。因此孩子的開支都得張英菊獨自去完成。這對在農村生活的一個女人家來說,不是一件輕松的事。至少在當時不是。

70年代出生的人,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純粹的農民。他們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初潮。有些人下海致富,有些人靠打工賺錢。總之,勤于農事的人是遠遠少于60后及以前的人的。

張英菊和孫丁荃就是這樣的例子。從學校退學回家,張英菊在飲料廠貼過商標,在磚廠干過流水線工人;就是沒在家種過莊稼。如今這種情況,自己除了種一些地之外,實在是想不到其他的辦法。

落井下石,歷來是人的天性。譚素華能夠依靠種地活得順暢,自然是對張英菊的情況感到滿意,因為這讓她有一種優越感。一個一直以來都被外人嘲笑和欺負的人,突然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自然也是要欺辱一番的。共情?這是個奢侈的詞。阿Q對小尼姑,便是這一現象最好的解釋。

分家。譚素華提出了條件。她認為沒有了自己的幫助,張英菊一定會向自己低頭的。然后自己便又可以在家里說一不二,這權力又在自己手上握著。孫丁荃不聽話,讓自己在村里人面前折損了面子,不曾想這兒媳婦也不是盞省油的燈。這個家越來越不聽從自己的擺布了。

“你要是在外面弄斷了手腳,你就死在外面?!边@是譚素華對孫丁荃說的話。誠然,孫丁荃是一個調皮且懶惰的兒子。但終究是沒有守著父母吃喝。不知譚素華到底是什么樣的想法,能說出這樣的話。

看透了。一切都看透了。張英菊決定不依靠任何人,獨自帶著兒子種地,打豬草,收糧食。到孩子兩歲的時候,張英菊基本上能做許多農活了。對于農事的應付也變得嫻熟了。到底是苦難鍛造一個人。

要命的是,譚素華心里又不舒服起來。時常坐在屋里莫名的哭。孫興廣面對此種情況,只剩下無奈的嘆息。張英菊面對一墻之隔的婆婆,也不明白她為何哭。直到一次外出打米(將稻谷脫殼成米)。才遇見一起打米的人說,譚素華是看不慣張英菊把日子過好了而哭的。因為自己的算盤又落空了。(你說這叫什么事)

為了補貼家用,張英菊時常去打米,然后帶著兒子坐車去縣城的城北農貿市場賣米。在市場里找一個空地蹲下,背簍里的編織袋打開,將米露出來。無論時長時短,總有人買的。那時候,像超市這樣賣的精裝米是沒有的。城里人吃米,多數是去農村買來自己脫殼或是去商店里買散裝的。

張英菊的米是打好的,誰要就負責背到你家。這自然是很好的服務,要是遇見那些心好的阿姨大嬸,還會在自家的柜子里給兒子幾顆大白兔奶糖。

母子倆賣完了米,就去附近的小餐館里要一碗米粉。二兩粉,油、鹽、醬油、油辣子、炒過的鹽菜混在一起。好吃得不得了。兒子獨自坐在凳子上吃,張英菊便坐在旁邊滿眼溫柔的看著,一只手還不停地撫摸著兒子的后腦勺。

當然,張英菊沒有想到。兒子那時有了模糊的記憶,且一生都記得那些溫馨的時刻。

張英菊餓著回到家,熱了些剩飯吃了。便又要去喂豬。可是上午走時的豬潲還在豬槽里,托人一問,才知道豬都害了病。沒多久便都死了。死了的豬沒人要,自然也是賣不了錢。這是自己唯一的指望。

于是,譚素華以一個救世主的身份出現了。她叫來自己的女婿楊國康,將豬拉走。至于錢,那肯定是一分沒有的。楊國康是一個殺豬匠,靠殺豬賣肉過活,娶了譚素華的女兒,孫丁荃的姐姐孫書屏。

譚素華偏愛這個女兒,即使女兒嫁出去多年,依舊每月給女兒送米。這在當地是一件稀奇的事情。但也不稀奇。因為女兒嫁到了鄉鎮上,這是給自己的臉添了光彩,再一個,自己既然拿了米,女婿作為回報,肯定會給一些肉和骨頭一類的。這樣也可以解解饞。

人心是偏的。生物學上是,情感是也是。

孩子跟著下地,受了風吹日曬,多是晚上生起病來。張英菊得抱著孩子去看病,途中要經過許多有墳的竹林。這對一個女人家來說,在心理上是極大的挑戰。于是請求婆婆譚素華作陪,譚素華卻總是置之不理。這并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一直不理。

孫家院子周圍主要是兩個鄉村醫生。一個是另一個公社的吳洪明,到他那里需要向南穿過三四個竹林茂盛的村子。其中有個村子沒什么人了,而且還埋有很多墳。另一個是本公社的付營銘,到他家得向北走到公路上,然后走一段之后,再下一個老深的山坡,又是一大片竹林。然后才到他家。

兒子似乎很懂事,頭低著不說話。張英菊抱起兒子,來到同村的廖杜華家,喊了廖杜華的妻子易蘭英作伴。易蘭英嫁到這里是譚素華做的煤,因此對孫興廣家是有些感激的。至于她們婆媳之間的爭執,易蘭英是不管的。

在她看來,反正她們是一家人。若是能幫助她們家,就一定伸手。張英菊很感激易蘭英的幫忙,直到多年之后與易蘭英一直都保持著友誼。

廖杜華是個厚道人,對張英菊的事情一直沒有任何微詞。兩個女人抱著孩子在夜晚的鄉間穿梭。路過竹林和墳地的時候總免不了受一些驚擾,還好,不過都是些鶴唳風聲罷了。

這樣的事情出現了很多次后,孫丁荃終于回家了。孩子再次生病,總歸是有個伴兒了。孫丁荃買了糖送到易蘭英家作為感謝。又給廖杜華遞了煙,二人站在廖家的后門邊抽著煙。說著些家長里短。

人世間有諸多事情是難以言說的。正如孫丁荃時刻也想不通的事情一樣。與姐姐一同長大。兒子生病,媳婦背著孩子去找姐姐孫書屏,請求能不能看在那幾頭死豬的份上,給五十元錢讓孩子看病。孫書屏和楊國懷冷漠以對,理由是孫丁荃曾在他們手上借過錢,先不說這豬是死的沒人要,即使有人要,可以算錢,也只能是抵債的。

一向要強的張英菊看著滿臉通紅,一直昏睡的孩子,只能是無奈的離去。一路上淚流滿面,不知所措。

譚素華只在孫丁荃面前說了自己對兒媳婦幫助了多少,卻全然不提兒媳婦遭遇的事情。如今從廖杜華的口里得知,孫丁荃頗感無奈。

不過他并未覺醒,腳踏實地的去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那一刻,要等到一碗羊肉的落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河西区| 安丘市| 日喀则市| 麦盖提县| 阿克陶县| 阳谷县| 金坛市| 奈曼旗| 奎屯市| 保康县| 望江县| 华阴市| 汝阳县| 曲麻莱县| 吉安市| 白朗县| 富锦市| 潼关县| 大同县| 宁远县| 静宁县| 明溪县| 黄平县| 侯马市| 平乐县| 德兴市| 北碚区| 库尔勒市| 崇礼县| 青浦区| 黄梅县| 合山市| 得荣县| 毕节市| 隆子县| 天水市| 格尔木市| 定结县| 仁寿县|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