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體驗他人的真正感受
經太一邊認為這么好懂的東西不值得在大學的課上專門拿出來教,一邊打算好好聽聽斯密想說什么。
既然是《道德情感論》的作者,在講關于人類的情感內容時,肯定有其他人沒有講過的內容。
斯密繼續娓娓道來。
“由于我們對別人的感受沒有直接經驗,所以除了設身處地的想象外,我們無法知道別人的感受。
當我們的兄弟在受拷問時,只要我們自己自由自在,我們的感覺就不會告訴我們他所受到的痛苦。它們絕不、也絕不可能超越我們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圍,只有借助想象,我們才能形成有關我們兄弟感覺的概念。
這種想象力也不能以另外的方式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它只能告訴我們,如果身臨其境的話,我們將會有什么感覺。
我們的想象所模擬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感官的印象,而不是我們兄弟的感官印象。”
這位道德哲學家似乎在說,我們對于他人的痛苦能夠形成某種印象,這得益于我們擁有想象力。這點能夠理解。
即使不舉出同伴被拷打這樣極端的例子,哪怕是自己的妹妹扭傷了腳,形成“這很疼吧”的印象,也是因為想象了自己的腳扭傷后該有多疼而產生的想象力。
但是,就算覺得自己妹妹可憐,也難以原封不動地體會她所受的同樣程度的痛苦。
斯密繼續往下講。
“通過想象,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到自己忍受著所有同樣的痛苦,我們似乎進入了他的軀體,在一定程度上同他像是一個人,因而形成關于他的感覺的某些想法,甚至體會到一些雖然程度較輕,但不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樣,當他的痛苦落到我們身上,當我們承受了并使之成為自己的痛苦時,我們終于受到影響,于是在想到他的感受時就會戰栗和發抖。
由于任何痛苦或煩惱都會使一個人極度悲傷,所以當我們設想或想象自己處在這種情況之中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產生同我們的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類似情緒。”
看來斯密想說的是,正因為我們有想象力,能夠將他人的境遇放在自己身上,然后根據感受能力的不同,自己也可以把他人的痛苦在心里描繪出來。
比起經濟學,這更像是心理學課程。
經太注意到,當斯密舉出對他人的憐憫、悲傷、痛苦等例子時,出現了一個叫“sympathy”的單詞。
在最開始學到“sympathy”這個單詞時,有“同情、同感”的意思,但在介紹斯密的書中解釋說,這個詞在某些語境下翻譯成“同感”更恰當。
所謂同情,主要是同情他人的不幸或者他人的悲傷,用作負面的意義,但斯密說的東西不僅僅是這些。
我們應當也能夠對人的喜悅同情,對人的成功同情。因此此時應該翻譯成“同感”。
對。這樣就容易理解了。
講臺上的斯密滔滔不絕地繼續講。
“在知道別人悲傷或高興的原因之前,我們的同情是很不充分的。
很明顯,一般的慟哭除了受難者的極度痛苦之外并沒有表示什么,它在我們身上引起的與其說是真正的同情,不如說是探究對方處境的好奇心以及對他表示同情的某種意向。
我們首先想問的是:你怎么啦?
在得到回答之前,雖然我們會因為有關的他不幸而感到不安,并為弄清楚對方的不幸遭遇而折磨自己,但我們的同情仍然是無足輕重的。”
“因此,同情與其說是因為看到對方的激情而產生的,不如說是因為看到激發這種激情的境況而產生的。
我們有時會同情別人,這種激情對方自己似乎全然不會感到,這是因為,當我們設身處地地設想時,它就會因為這種設想而從我們自己的信中產生,然而它并不因現實而從他的心中產生。
我們為別人的無恥和粗魯而感到羞恥,雖然他似乎不了解自己的行為不合宜;這是因為我們不能不因自己做出如此荒唐的行為而感到窘迫。”②
根據斯密的說法,在沉浸在他人的悲傷的時候,我們在產生同情之前,首先想知道的是他為什么悲傷。說得太對了。
因此,對于悲傷或者憤怒的情緒,如果沒能明白導致這種情緒產生的原因,我們也不能真正走進去。
經太覺得,斯密講的內容,只要認真聽下去,也不是那種難以理解的高深的東西。
反而是只要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人,都能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