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斯密的大學課堂:《道德情操論》
腦海中的問題越來越多了。
對了!斯密就在這所格拉斯哥大學的講臺上。
去蹭課吧。
雖然在這種地方用平板電腦屬于“犯規”,但來到一條不知東西南北的陌生的街道,確實沒辦法!
經太努力地查找格拉斯哥街道和大學的信息。
格拉斯哥大學創立于1451年,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大學。
在斯密的時代,大學位于高街,在1870年搬遷到吉爾莫山。
這樣說來,斯密當時還在高街。
在只見過日本城市里的大學的經太面前,一座不像大學而像城堡的建筑映入他的眼簾。
一想到斯密就在這里講課,經太的心就撲通撲通地跳了起來。
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求學之后,拿著獎學金又去了牛津大學。由于對牛津大學的學術氛圍倍感失望,5年后又回到了家鄉。
對他來說,牛津大學只有圖書館是有價值的,在那里他讀了大量自己喜歡的書籍,收獲了滿身的學識。
不久后,從1748年的冬天開始,他三度在愛丁堡發表關于修辭學和文學的公開演講,博得了好評。由于這些好評,他在1751年被任命為格拉斯哥大學的倫理學教授,第二年因道德哲學講座的負責人去世,他成了繼任者。
被斯密稱為“難以忘懷的恩師”的哈奇森,用英語而不是用拉丁語講課的行為成了斯密學習的榜樣,不久斯密嘔心瀝血修改的《道德情操論》于1759年出版。該著作在歐洲的知識分子階層中廣為傳播,斯密作為道德哲學家的名聲更加遠揚了。
現在,斯密站在講臺上。
他緩緩地朗讀了《道德情操論》的開頭文章。
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運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
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就是我們常為他人的悲哀而感傷,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不需要用什么實例來證明。
這種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樣,絕對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備,雖然他們在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銳。
最大的惡棍,極其嚴重地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
經太抬起了頭。
難道斯密不是主張憑利己心來追求社會全體利益的 “經濟學家”嗎?
的確,政治經濟學和曼昆的教科書里有這樣的表述。
但是斯密作為道德哲學家,他的課從“最大的惡棍,極其嚴重地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這樣的語句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