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厭”家庭到“三雞”關系
在期刊《愛情婚姻家庭:愛情故事》中的第11期版面上,曾描述了問題家庭的主要模式——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這也在某種意義上揭示了當前婚姻家庭的現狀。
近十年來,筆者通過接觸大量的心理咨詢案例,將問題家庭的模式總結為這里提到的“三厭”是指具體來說,孩子厭學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問題,盡管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作為參考,但它反映出問題孩子背后很深的原生家庭問題;丈夫厭家,則指的是丈夫常常借口忙于工作或玩樂(可能是無意識的逃避),對孩子的陪伴很少,甚至記錯孩子所在學校,而這背后一定也有著深層次的心理學原因;妻子厭活,與其說是討厭自己一個人操持家務,不如說她是對婚姻關系已經徹底失望。頻繁出現“三厭”問題,往往會導致整個家庭系統陷入僵局,有迅速瓦解的隱患。
而對青少年來說,“三厭”家庭往往是所謂“問題少年”產生的重要來源。往往是丈夫和妻子的問題首先顯現,繼而也引發孩子的厭學情緒,最終使得孩子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嘗試著掙脫家庭,形成獨立的自我,言行及思維模式也趨向于固化,人格亦開始完成最后的建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家庭環境的影響。
在家庭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往往大于孩子對父母的影響。因而,父母的狀態以及他們的關系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
丈夫厭家會導致父親長期缺位。父愛長期缺席,會導致孩子懦弱、自卑、沒有安全感。在學校,孩子就容易受到霸凌,做事也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長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不適應學校生活。
妻子厭活會導致母愛變質。孩子很容易變得戾氣重,攻擊性很強,失去了原本柔美的一面。長此以往,孩子就很容易變得焦慮煩躁,無心學業。
在這樣環境氛圍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影響到他今后的發展。
在“三厭”家庭里,夫妻關系往往是不良的關系,很容易誘發“踢貓效應”,即妻子埋怨丈夫,丈夫選擇逃避;妻子遷怒孩子,孩子反抗;反抗無效,孩子變得很躁動不安;爸爸缺席,無處申冤,孩子選擇寄情網絡。
這種糟糕復雜的家庭關系在生活其實并不少見,只是呈現方式不同,或者程度各異罷了。我將其稱之為“三雞”關系——這樣的家庭往往為社會“輸送”了大量的“問題孩子”以及“隱形炸彈”,也為他們今后埋怨原生家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他們自我攻擊和對外攻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所以,想要斬斷這種糟糕的聯系,丈夫就必須學習與孩子乃至妻子的相處之道,妻子也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優良的家庭氛圍和成長環境,讓孩子們身心健康的成長。也許到那個時候,“三厭”家庭就會變成和諧、和平、和而不同的“三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