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叛逆心理學
- 高占民
- 1239字
- 2022-02-24 17:46:03
為人父母,我們需要扮演的角色
壯壯是一名初二的學生。
有一次,他因為考試的事情,被班主任批評了一頓?;氐郊依?,媽媽知道后也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了他一頓。
不久之后,壯壯和同學鬧了矛盾,又挨了老師的訓斥?;氐郊遥瑝褖言僖淮问艿搅税謰尩呢熈R。
他感覺到爸媽和老師出奇得一致,成了盟友。而自己就像誤入戰場的百姓,被雙方同時進攻,狼狽不堪。
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幾次以后,壯壯跟父母就有了隔閡。
和父母頂嘴、吵架的壯壯,成了父母眼中不聽話的“熊孩子”了,逐漸“治”不了了。
壯壯的父母很困惑,到底是怎么回事,讓孩子突然變得這樣不懂事了?
父母和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也就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兩者雖然有一定重疊的部分,即都是為了孩子(或學生)的成長。但同時,兩者也有明顯的不同。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父母的職責是養育兒女,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成長氛圍以及親子關系。
老師往往側重理性,注重規矩,而父母則往往偏向于感性思考。老師若像家長一樣對待學生,很容易超越邊界。家長若像老師一樣對待孩子,往往會很容易產生隔閡甚至沖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觀察到一個讓人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存在的現象——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這些教師把自己的老師角色帶到了家里,形成了角色沖突。
對于孩子來說,這種父母角色的缺位勢必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就如案例中壯壯的媽媽很大程度上就扮演了壯壯老師的角色。這讓壯壯覺得媽媽成了老師的幫兇,因而產生了逆反心理。
當然,我不是鼓勵各位家長要站在老師的對立面去,與學校唱反調。而是主張家長要主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幫助孩子克服困難,緩解內心壓力,使得那些學校老師給不到的情感慰藉,讓孩子可以從父母這里得到。
家長的角色是基于情感的規矩;而老師的角色,是基于規矩的情感。不同的角色之間,沒有可比性。
老師和家長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一旦搞亂了角色,就會出現各種麻煩。
解決方法
回到壯壯的這個案例,孩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但只要老師批評得對,這就是老師在謹守他的職責。當孩子回到家里時,父母若是像老師一般,孩子只會覺得受傷、失望。
這時候,作為父母,合適的做法是傾聽孩子的心聲,讓他有機會把話說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壓力排解了,情緒也疏導了,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距離,應該比孩子與老師的距離更近一些。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很多父母與孩子的心理距離比較遠,甚至比孩子與老師的距離還遠。長此以往,各種沖突矛盾都爆發出來了。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角色、站位極其重要。你可以做孩子的傾聽者、陪伴者、分享者、助力者、療愈者、滋養者、合作者,但不能做孩子的“敵人”“冤家”和“對頭”。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處理親子的基礎,一旦成了敵對關系、仇敵關系,接下來就會一切免談。
父母智慧時刻
對于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職責。作為家長,我們要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如果角色亂了,關系就容易亂。
往往有智慧的人能在為人父母、妻子(丈夫)等關系中靈活變通,那為人父母的我們也要學習他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