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第一次遭受社會的沉重打擊

提出《朝鮮善后六策》

朝鮮內亂暫時得到了解決,長慶軍也暫時打亂了日本企圖吞并朝鮮進而進攻大清的計劃。但是,日本吞并朝鮮的野心還在,他們還在尋找下一個機會。

通過這次出征朝鮮的軍事行動,對于保護朝鮮的重要性,張謇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對于大清來說,朝鮮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中國與日本的要沖。從朝鮮的南部到日本僅隔一個海峽,坐輪船從朝鮮的釜山海港出發,到達日本僅需要6個小時,而朝鮮北部與大清的東三省直接接壤。一句話,日本是有著狼子野心的鄰居,假如朝鮮保不住的話,大清東三省將來必定被日本國覬覦。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除了日本,還有一個同樣有領土野心的鄰居——俄國。在這里,日本要防著俄國進攻東亞,俄國要防止日本進攻它的西伯利亞,無論是日本、俄國還是大清,朝鮮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身為吳長慶的幕僚,深度參與著長慶軍最高層重要軍事事務的策劃與決策,憑著自己的學識,張謇對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越來越深刻,對于如何玩好這一地區的“國際游戲”,他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的主見。

對于一個文人來說,對某事有主見之后,往往會做兩件事:一件事是動嘴,向自己認定的對象不停地述說其中的因果關系;另一件事是動手,從實踐到理論,更深刻更系統地理論一番。張謇也是這樣一個人,在這段時間,他先后寫了《壬午東征事略》《乘時規復流虬策》《朝鮮善后六策》等政論文章,《朝鮮善后六策》在當時朝野上下流布很廣,獲得了很多清流人士的廣泛贊譽,但可恨的是,后來因時勢動蕩竟散佚了。

對于“六策”的主體內容,后人也莫衷一是,流傳較多的說法如下:

1.按照漢朝的方式,設置玄菟、樂浪兩郡,將朝鮮分而治之。(這一玩法,是不是先弱化它再搞定它呢?張謇應該是這樣一個思路。至于這個思路對不對,恐怕要讀者們討論了,因為理論上來說,可引發爭議的觀點實在太多了。)

2.按照后周的方式,設置監國。(讓它自治,同時實行強力監管。如果說第一條的辦法是弱化它,把它變成小孩子,那么這一條就是建立在上面做法基礎上的延伸,類似于為孩子從法律上設置一個職業監護人。)

3.在朝鮮各海口駐扎重兵,同時促其內部改革舊政。(這應該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做法,就像培養一個小孩子一樣,既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又要讓他健康成長。然而有一點讓人有些費解,你既然要弱化它,對它分而治之,為什么又要強化它呢?其實再往深處看一看,這其中還是有道理的,弱化的是它的外部,強化的是它的內里。)

4.一方面,促使其自行改革;另一方面,幫助其訓練新軍。(讓它自行產生造血功能,增強防衛能力。)

5.東三省與朝鮮之間聯為一氣,互相聲援。(給它增加氣勢,讓對手失去野心。以勢壓人是一個好辦法,但是,勢一定要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否則,一個虛的勢,在實力強大的敵手面前是沒有作用的。)

6.分路出兵直接打擊日本,將琉球給收回來,把日本的侵略氣焰打下去,這樣日本就不敢老是想著朝鮮;這樣一來,日本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輕舉妄動。(這一招應該叫主動防御,跟被動防御的做法不一樣。但是,張謇可能沒有看清當時日本的強大與大清的虛弱這一事實。)

在極短的時間內,張謇就弄出這么一個《朝鮮善后六策》,他一開始的目的,是想讓代理北洋大臣張樹聲能從中選擇某個或某幾個方案,作為解決朝鮮問題的重要政策執行下去。

張謇的想法是好的。然而現實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順利,這個方案遭遇的第一個難題是時間問題。張樹聲還沒有來得及看一看想一想,李鴻章就假滿回任。朝鮮的事已經不屬于張樹聲管了,張樹聲就把善后六策放進那些交接的文檔資料里,一并交給了李鴻章。

李鴻章只看了一眼,就給出他的結論:多事,之后隨手就把它扔進了垃圾桶。李鴻章的點評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張謇這樣的做法,是不是沒事找事?

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問題暫且不提,因為一個新災難正在那里等著張謇呢。本來,事情到這里就可以畫一個句號了。誰知,接下來又發生了一件“多事”之事。

長慶軍被肢解

張樹聲的兒子張華奎正在天津休假,在他老爸的營帳里,他看到了張謇的這篇文章,就把它偷偷地抄下來帶到了北京。按常理說,這樣的政論文章屬于高度軍事機密,雖然它還在搖籃里,也是不能亂抄,更不能亂傳的。

張華奎是某部門郎中,也是捐納的那種,就是花錢買來的官。他私下將抄來的這篇文章在同僚之間傳閱,這個做法,類似于官二代將從老爸那里得來的內部機密消息偷偷在網上上傳,在論壇里發帖。

京城跟一般的地方不一樣,這里是政治中心,對國際政治之類的話題極為敏感。有幾位重要的官員——注意,可不是一般的官員——看了抄件,就跑到總理衙門和軍機處,詢問這些關鍵部門的大臣對《朝鮮善后六策》的看法。

然而這兩個管事的部門領導和辦事官員,對這樣的政治熱點和國際敏感問題沒有任何的回應。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他們沒有接到李鴻章的奏本,根本不知道有這么一篇文章,更不可能想到會有這樣獨特的觀點。

政治上層與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人之間有如此強烈的反差,鬧得京城里輿論大嘩。而此時,政治舞臺的中心,或者說,在慈禧的手掌心,有幾個派別正在起勁地斗法。

第一,洋務派。其政治后臺是恭親王奕訢,據點是總理衙門,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其主張是“船堅炮利立國”,正在積極地造船制槍制炮,手中握有軍事實權。

第二,頑固派。為了平衡洋務派,慈禧一手扶持了頑固派,努力從政治上壓制洋務派的力量,避免其過度增長。主要代表人物有李鴻藻、倭仁,其核心主張有兩點,第一點是“凡是祖宗定下的一切,都不能改變”,第二點是“洋務事業,簡直就是離經叛道”。

第三,清流派。為了更有效地攻擊洋務派,慈禧又扶持了另一派別,即清流派。其工作內容是專門給洋務派挑刺兒找碴兒。主要代表人物有潘祖蔭、翁同龢。其方法與頑固派不同,具體來說,就是用洋務派的手法、思想、詞匯來攻擊洋務派。

張謇這篇文章的手抄本傳到了清流派潘祖蔭、翁同龢手里,立即被這兩人看成是重磅炸彈——一定要引爆,不能讓它成為啞彈。于是,清流派派出了第一個投彈手,派寶廷(侍郎)將這篇文章重新抄錄,用奏本的形式上達皇帝和太后。

清流派很興奮,認定這下該是洋務派李鴻章倒霉的時候了。

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慈禧太后看一眼之后就丟到一邊去,再也沒有興趣談論這篇文章,更談不上什么采納這篇文章的觀點和建議。

清流派們上書的消息很快就傳到李鴻章的耳朵里,看著他們扔出去的《朝鮮善后六策》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立即引發轟動的效果,看到這篇文章沒有像有些人所期望的那樣引起朝廷的重視,李鴻章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不過,他認為這還不是彈冠相慶的時候。

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誰?吳長慶。在自己不在的時候,吳長慶這批人大談什么外交問題、國際政治,尤其讓人痛恨的是,個別御史用這些叫什么吳長慶、張謇的人做托兒,在給皇帝、太后的奏折中竟敢對自己大加攻訐?那么,就叫吳長慶見鬼去吧。至于那個叫張謇的無名小卒——只要吳長慶沒了,天下還能聽到張謇的聲音嗎?他立刻就會像石頭一樣,在洪水中埋到淤泥里去。

李鴻章只做了一點小小的手腳,就差不多要了吳長慶的老命。

在吳長慶回國述職的時候,李鴻章讓部下放出言論,說要將長慶軍交給馬建忠打理。馬建忠何許人也?李鴻章的老部下。

一聽到這個消息,吳長慶趕緊做了一件事——辭職,再不辭職,連小命都保不住。吳長慶同時請他的兩個好朋友袁保齡和周馥從中斡旋,這倆人努力活動的結果不久就出來了,李鴻章暫時沒有立即對吳長慶下手。

長慶軍的餉銀本來就有一大部分是靠李鴻章接濟,現在吳長慶度日艱難,自身難保,李鴻章又給他實行銀兩緊縮政策,吳長慶的大軍面臨斷炊的危險,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張謇看到這一幕,知道自己在長慶軍中前景黯淡,決定退身求保。1883年秋,他把自己的哥哥引入長慶軍,之后提前結束自己的“合同期”,告假回鄉。

李鴻章沒有因為張謇退出長慶軍而放過吳長慶,1884年,他把吳長慶調防奉天,同時把他的部隊一分為二,長慶軍最終被李鴻章親手徹底肢解。朝鮮沒有被大清肢解,長慶軍倒是被領導給肢解了,不知此時的張謇是什么樣的感受。

看到自己一輩子的努力就這樣被人暗中做手腳毀掉,自己一輩子的心血不明不白地被徹底清理干凈,5月份的時候,吳長慶在憋屈中終于病倒,而且一病不起。吳長慶非常想念張謇,他來函催請張謇,約見一面。接信后張謇立即從上海乘船趕向金州,當他看到眼前的吳長慶時,這位曾經的領導已經病入膏肓。

7月13日,吳長慶去世。最讓張謇想不到的是,吳長慶剛剛咽氣,他手下的那群幕府賓客就一起跑到糧臺(即財務會計)索取餉銀。有的人沒有達到目的,就惡語相向。當初,吳長慶對張謇有知遇之恩,現在看到恩人的棺材前上演這一幕,對于世道人心,張謇從此產生了極度失望的心理。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寫下了這樣的一些話:“觀人于對方不得意時,于對方不得意而忽得意時,于對方得意而忽不得意時。經此三度,不失其常者,庶可為士。”

對于張謇來說,這一場雄心勃勃遭受重重打擊的經歷,為他在將來的人生、事業征途上重重地上了一課。他還沒有踏進大清官場,就已經感受到大清官場上的陣陣寒意。然而,似乎上天對他的打擊還不夠,社會上對他的新一輪打擊正在醞釀之中。如果張謇真的是文曲星的話,那么文曲星下凡真是要經歷一番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

好吧,我們趕緊去看看張謇接下來的命運,看看上天是如何安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白县| 拜泉县| 宣汉县| 岗巴县| 兰考县| 乾安县| 牟定县| 金寨县| 宣化县| 双峰县| 七台河市| 永川市| 敖汉旗| 永兴县| 沙湾县| 沛县| 马关县| 黄骅市| 长岭县| 岳阳市| 得荣县| 开江县| 海口市| 班玛县| 甘孜| 裕民县| 基隆市| 西宁市| 巴中市| 清丰县| 文登市| 长顺县| 孝昌县| 广丰县| 浦东新区| 忻州市| 亚东县| 萍乡市| 凉城县| 东兴市| 永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