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99章 冉閔傳奇(中)

后趙青龍元年(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正月,冉閔想“滅去石氏之跡”,以讖文中有“繼趙李”的字樣為托詞,更改國號為“衛”,改自己的姓氏為“李”,實行大赦,又改年號為青龍。

同時,冉閔此舉,“仍是以延續后趙大統、維系統治為目的”。

這時,石琨及張舉、王朗率軍七萬攻打鄴城,冉閔帶領一千余名騎兵,在城北抵抗他們。

冉閔手執兩刃矛,胯下朱龍馬,飛馳進攻。

石琨等“皆應鋒摧潰”,被斬首三千級。

隨后,冉閔與李農帶領三萬騎兵,討伐占據石瀆的張賀度。

閏二月,石鑒秘密派遣宦官送信召張沈等,讓他們乘虛襲擊鄴城。

宦官把此事報告給冉閔、李農,二人馳馬速歸,廢殺石鑒,又將石虎的孫子三十八人殺死。

此事之后,在鄴城的石氏家族被全部消滅。

后趙青龍元年(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司徒—申鐘、司空—郎闐等四十八人尊冉閔為帝,冉閔假意讓給李農,李農以死相抗。

冉閔說:“我們原是晉朝的人士,如今晉皇室尚在,我希望和諸君一起分割州郡而治,各自稱為牧、守、公、侯,然后上表迎接晉朝天子還都洛陽。”

尚書—胡睦進言說:“陛下的圣德順應天意,理應登上天子之位。如今晉氏衰敗,遠逃江南,怎么能駕馭英雄,統一四海呢!”

石閔說:“胡尚書之言,真可謂識時務、知天命啊。”

于是,冉閔在南郊登上帝位,大赦天下囚犯,改年號為永興,國號大魏,史稱冉魏,并恢復自己的冉姓。

他追尊祖父—冉隆為元皇帝,父親—冉瞻為烈祖高皇帝,尊母親—王氏為皇太后,立其妻—董氏為皇后,其子—冉智為皇太子;

以李農為太宰、兼任太尉、錄尚書事,封齊王,李農諸子都封為縣公;

封其子冉胤、冉明、冉裕為王;

文官武將進三等官位,封爵各有等級。

此外,冉閔派人持節赦免各地抵抗勢力,但各勢力多不歸從。

永興元年(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三月,石祗聽說石鑒已死,便在襄國僭位稱帝,各族據守州郡、擁兵自重的頭領紛紛響應。

四月,冉閔誅殺勢力過大的李農及其三子,同時被殺的還有尚書令—王謨、侍中—王衍、中常侍—嚴震、趙升等人。

同時,為連結外援,冉閔還派使者到長江岸邊。

告訴東晉守軍說:“叛胡擾亂中原,如今我已消滅了他們。如果能共同征伐的話,可以派遣軍隊前來。”

結果,東晉朝廷并沒有給予任何答復。

同月,石祗派石琨帶領十萬士眾攻打鄴城,進兵據守邯鄲。

五月,晉廬江太守—袁真攻打冉魏的合肥,拘捕了冉魏南蠻校尉—桑坦,帶著當地百姓撤回。

六月,石祗的鎮南將軍—劉國從繁陽前來,與石琨會合。

冉閔派衛將軍—王泰在邯鄲大敗石琨,死者數以萬計,逼迫劉國退駐繁陽。

這時,接替苻洪之位的苻健從枋頭入關,張賀度、段勤與劉國、靳豚在昌城會合,將要進攻鄴城。

八月,冉閔派尚書左仆射—劉群任行臺都督,派王泰、崔通、周成等率領十二萬步騎在黃城扎營,自己則親率精兵八萬作為后援,與敵軍在蒼亭展開激戰。

張賀度等部大敗,死者達兩萬八千人,靳豚被追斬于陰安,其部眾全部被俘。

之后,冉閔整軍而歸。

在邯鄲得勝之后,冉閔擁有戎卒三十余萬,旌旗、鐘鼓綿延長達百余里,即使在后趙鼎盛時期也沒有這般威勢。

冉閔自蒼亭回到鄴宮后,曾清定九流,大力擢拔漢族士大夫。

永興元年(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十一月,冉閔帶領十萬步騎到襄國攻打石祗,任其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于、驃騎大將軍,把一千名歸降的胡人分配到他麾下。

光祿大夫—韋謏呈上言辭激切的諫書,冉閔閱后大怒,殺了韋謏及其子孫。

永興二年(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二月,冉閔攻打襄國長達百余日,挖地道、壘土山,建造房屋、翻地耕作,以示久留之意。

石祗非常恐懼,除去皇帝之號,稱趙王,并派出使者分別到前燕—慕容儁、羌族—姚弋仲處請求援軍。

當聽說前燕準備援救石祗時,冉閔曾派大司馬從事中郎—常煒出使燕廷,試圖阻止其發兵,但未成功。

三月,石琨自冀州前來援救石祗,姚弋仲又遣其子—姚襄率領三萬八千騎兵自滆頭前來,慕容儁派遣將軍—悅綰率領三萬甲卒自龍城趕到,三方士卒共計十余萬。

冉閔派出車騎將軍—胡睦在長蘆抵擋姚襄,將軍—孫威在黃丘防守石琨,結果都被敵方打敗,士卒被消滅殆盡,胡睦、孫威只身逃回。

石琨等即將來到,冉閔打算出兵進擊,衛將軍—王泰勸諫說:“陷于困境之敵頑固(指石祗),寄希望于外援。眼下強大的救兵四方云集,想引誘我們出兵交戰,以便從腹背兩個方向攻打我們。我們應該加固營壘不出兵,靜觀態勢而行動,用這種戰術挫敗他們的計謀。如今陛下親自臨戰,一旦沒有萬全之策,宏業就將喪失。請謹慎不出,臣請求率諸將為陛下去消滅他們。”

冉閔本想聽從,道士法饒卻進言說:“陛下包圍襄國已有一年之久,然而沒有取得絲毫勝利。如今敵人來了,卻避而不攻,今后將怎樣調動將士呢!況且啟明星進入昂宿,正是誅殺胡王的征兆,定將百戰百勝,絕不可錯失良機!”

冉閔聽后,捋起衣袖,高聲宣布:“我出戰已定,誰再敢進諫就殺了他!”

于是,冉閔集合起全部士眾出戰。

然而,當戰斗開始之后,姚襄、悅綰、石琨等部三面夾擊,石祗猛攻其后,冉閔軍大敗。

冉閔躲在襄國行宮,與十余名騎士逃往鄴城。

在此役中,包括冉胤、左仆射—劉琦、司空—石璞、尚書令—徐機、車騎將軍—胡睦、侍中—李琳、中書監—盧諶、少府—王郁、尚書—劉欽、劉休等在內的重臣,加上眾將士,共有十余萬人被殺。

一時間,冉魏政權人盡物絕。

各地賊盜蜂擁而起,司、冀二州饑荒嚴重,人人相食。

自石虎末年起,冉閔已把倉庫積儲散發凈盡,用以樹立自己的恩德。

此時,與各路敵人作戰,連月交鋒。

青、雍、幽、荊各州遷徙百姓及諸氐、羌、胡、蠻共數百萬人,各自歸回本土,在道路上互相攻殺劫掠,加之因饑餓、疾病等因素死亡,最終能夠活著回到家鄉的僅有十分之二三的百姓。

從此,中原各地一片混亂,無人再從事農耕。

冉閔對此深感懊悔,于是殺了法饒父子,肢解其尸體,追贈韋謏為大司徒。

石祗在聯合各軍擊敗冉閔后,趁勝出擊,派將軍—劉顯帶領七萬士眾攻打鄴城。

當時,冉閔潛還鄴城,無人知曉,內外議論紛紛,都以為冉閔已死。

射聲校尉—張艾勸冉閔親自出郊祭祀,以此安定眾心。

冉閔采納張艾所言,使得謠言平息。

這時,劉顯已經進抵明光宮,距離鄴城僅有二十三里。

冉閔心中恐懼,于是,召來王泰商議此事。

當初冉閔不聽勸諫,王泰心中怨恨,以患瘡不愈為由而推辭。

冉閔親臨探望,王泰仍聲稱病重。

冉閔大怒,返回宮中,對左右的人說:“巴蠻奴才,乃公(冉閔怒極時自稱)難道要你活命嗎!我要先滅群胡,然后殺了王泰。”

于是帶領全軍出擊,大破劉顯,一路追擊到陽平,斬首三萬余級。

劉顯十分害怕,暗中遣使請降,以殺石祗作為報效的條件,冉閔這才撤回。

這時,有人稟報王泰招集秦人,將逃往關中依附苻健。

于是,冉閔便殺死王泰,誅滅其三族。

到永興二年(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四月,劉顯果然斬殺了石祗及其太宰—趙鹿等十余人,將石祗的首級傳送到鄴城,還送來人質,請求冉閔保全其性命。

冉閔得到石祗的首級后,下令在通衢處將之燒毀,遣使拜劉顯為上大將軍、大單于、冀州牧。

五月,原后趙兗州刺史—劉啟投降東晉。

七月,劉顯又率領士眾攻打鄴城,被冉閔擊敗,劉顯在返回襄國不久后稱帝。

八月,冉魏政權的徐州刺史—周成、兗州刺史—魏統、豫州牧—冉遇、荊州刺史—樂弘都攜城投降東晉;

平南將軍—高崇、征虜將軍—呂護拘捕洛州刺史—鄭系,攜三河歸順東晉。

在此期間,前燕軍兵分兩路,一路在慕容恪的率領下,招降了趙郡、中山郡;

另一路在慕容評的率領下抵達南安,擊斬了前來迎戰的冉魏將領—王午的部將—鄭生。

永興三年(晉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劉顯率眾攻伐常山郡,常山太守—蘇亥向冉閔求救。

冉閔留下大將軍—蔣干等輔佐太子—冉智守衛鄴城,自己親自率領八千騎兵解救常山。

隨后,劉顯委任的大司馬—王寧舉棗強向冉閔投降。

冉閔收編了王寧剩余的部眾,進擊劉顯并將其打敗,追擊潰卒直至襄國。

此時,劉顯的大將—曹伏駒打開城門接應冉閔,使他順利進入襄國。

冉閔誅殺劉顯及其公卿等一百余人,焚燒了襄國的宮室,把當地百姓遷徙到鄴城。

冉閔攻克襄國后,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只能出城,率軍活動于常山、中山一帶取糧。

后趙立義將軍—段勤聚攏胡、羯部眾一萬余人保據繹幕縣,自稱趙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华池县| 永登县| 哈密市| 锡林郭勒盟| 江陵县| 安西县| 杨浦区| 宁阳县| 当雄县| 富裕县| 伊金霍洛旗| 益阳市| 内江市| 岳池县| 石嘴山市| 遵义市| 石城县| 新闻| 雅江县| 望都县| 古蔺县| 巴塘县| 利辛县| 黄梅县| 定陶县| 甘洛县| 江口县| 利川市| 库伦旗| 龙里县| 金门县| 肥乡县| 清水县| 晋城| 涪陵区| 全南县| 琼海市| 内江市| 东乌| 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