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完英布的叛亂,劉邦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里,還會發生哪些事情呢?
白馬之盟
楚漢相爭時,劉邦借著手下眾多能征善戰的將領和背叛了項羽的諸侯王,而最終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戰后,他不得不將功勞最高的一批將領封為諸侯王。但他卻對異姓諸侯王心存疑慮,害怕他們危及到劉氏的江山。于是在稱帝之后,他就開始想盡各種辦法,用盡各種理由,逐一清除了所有對他有威脅的異姓諸侯王。
現按時間順序羅列如下:
原燕王臧荼,漢五年七月反,同年九月兵敗被殺,國土改封給盧綰;
齊王韓信,漢六年被廢為淮陰侯,漢十一年被呂雉所殺;
韓王韓信,漢六年遷馬邑,同年九月投匈奴,漢十一年兵敗被殺;
趙王張敖,漢八年貫高企圖行刺,張敖被廢為宣平侯;
梁王彭越,漢十年被誣造反,后被殺;
淮南王英布,漢十一年七月反,同年十月被殺;
后燕王盧綰,漢十一年因懼聯叛,漢十二年逃入匈奴,后死于匈奴;
吳氏長沙國因地處偏遠的南部,威脅不到中央政權,故而未被廢除。
應當指出,消滅異姓諸侯王是劉邦的既定政策,其目的是為了鞏固政權。不管你是真造反還是假造反,只要你有造反的能力,我就一定要想辦法除掉你!呂雉是劉邦的得力助手,清除異姓王是他們夫妻所共同謀劃的。
為了使劉氏江山永祚,避免再次產生有威脅的異姓諸侯王,劉邦晚年曾與大臣殺白馬訂立盟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此盟約在歷史上被稱為“白馬之盟”,盟約的核心內容就是非劉氏不得封王,非功勛卓著者不得封侯。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確保劉氏江山的穩固。
高祖還鄉
平定了英布的叛亂,劉邦撤軍返回,他特地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沛縣。自從起兵反秦,投身革命事業后,他已經整整十四年沒有回到過家鄉了。
離開時,他還只是軍隊規模不大的沛公,前途未卜;而此時的他早已成為了大漢天子,是至高無上的帝國統治者。離開時,他還是一位四十多歲,精力旺盛的中壯年;而此時的他卻早已滿頭白發,體力不支。此刻衣錦還鄉,他的心中五味雜陳,有著頗多的喜悅與躊躇。
他在沛縣的行宮中擺下酒宴,將昔日的親朋好友和父老鄉親全都召來縱情飲酒。他又命人找來當地的一百二十名兒童,教他們唱歌跳舞助興。
看到當初的老友此時也已經和自己一樣白發蒼蒼,而家鄉的風貌景物似乎并沒有發生什么改變。酒喝到暢快淋漓時,劉邦一時興起,擊筑而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詩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大風歌》,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卻彰顯出了劉邦氣吞山河的魄力、衣錦還鄉的榮耀和對帝國尚不安定的惆悵。
此時劉邦情緒激昂而又略顯傷感,他情不自禁地起身跳舞,眼中又不覺流下了豎行熱淚。
他對沛縣的父老鄉親說道:“游子常常悲故鄉。朕雖然貴為天子,定都于關中,可是朕去世以后魂魄還是愿意回到沛縣。朕以沛公的身份誅滅暴秦得到天下,朕現在下特旨免除沛縣百姓的賦役,世代都不用再征繳!”
沛縣百姓大喜,劉邦和他們每天快樂飲酒,以敘說舊事取笑為樂。
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十多天,劉邦想要離開,沛縣的百姓很熱情地挽留他。劉邦說:“朕的隨行人員太多,整支軍隊都駐扎在沛縣,朕怕時間久了沛縣的父老鄉親們供養不起。”
于是劉邦離去,剛走到城外,沛縣的老百姓傾城而出,大家殺豬宰羊,各帶酒食前來,盛情難卻之下劉邦又在城外搭起帷帳,多留了三日。
這時,沛縣的老百姓都叩頭請求說:“沛縣有幸得以免除賦役,但是豐邑還沒有免除。希望陛下哀憐一下豐邑的百姓!”
劉邦雖然是沛縣人,可是他的出生地卻是在豐邑(今江蘇徐州豐縣),劉邦出生時的豐邑為沛縣所下轄的一個鄉邑。所以今天沛縣和豐縣的百姓都認為劉邦是他們的老鄉。那么,劉邦為什么不給豐邑的百姓免除賦役呢?
劉邦說道:“豐邑是朕出身長大的地方,朕絕不會忘記豐邑的百姓。只是當初朕剛起兵時豐邑的百姓曾跟隨雍齒投靠魏國背叛于朕(前文有過詳細的介紹),朕不能原諒他們,所以才不愿免除他們的賦役?!?
豐邑的百姓拖沛縣的百姓繼續向劉邦求情,劉邦回想起當初與豐邑百姓一起其樂融融的情景,不禁長嘆一聲,答應了一并免除豐邑的賦役,與沛縣相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敢愛敢恨、率真可愛之人。
英布造反時,荊王劉賈戰死,因劉賈并無后代,劉邦便將荊國改為吳國,將二哥劉喜(劉仲)之子劉濞立為吳王。(日后吳楚七國之亂的挑頭人)
高祖還鄉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同樣非常有名,歷代都有文人圍繞此事件創作文學作品,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哨遍·高祖還鄉》,原文如下:
社長排門告示,但有的差使無推故,這差使不尋俗。一壁廂納草也根,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又是言車駕,都說是鑾輿,今日還鄉故。王鄉老執定瓦臺盤,趙忙郎抱著酒胡蘆。新刷來的頭巾,恰糨來的綢衫,暢好是妝么大戶。
[耍孩兒]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婦,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颩人馬到莊門,匹頭里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葫蘆。
[五煞]紅漆了叉,銀錚了斧,甜瓜苦瓜黃金鍍,明晃晃馬鐙槍尖上挑,白雪雪鵝毛扇上鋪。這些個喬人物,拿著些不曾見的器仗,穿著些大作怪的衣服。
[四煞]轅條上都是馬,套頂上不見驢,黃羅傘柄天生曲,車前八個天曹判,車后若干遞送夫。更幾個多嬌女,一般穿著,一樣妝梳。
[三煞]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二煞]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稈,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糊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
[尾聲]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該曲以一位鄉村平民的口吻,幽默風趣地表達出了他眼中劉邦的形象,曲子雖非按照真實的歷史記載來描寫,卻有趣之極,令人啼笑皆非。
病榻問相
從沛縣離開后,劉邦又來到了魯地,用牛、羊、豬齊備的太牢之禮祭祀孔子。接著劉邦又下詔:“秦始皇帝、楚隱王陳勝、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因沒有后代,以致祭祀斷絕。今分別安排守墓人專門為他們守墓。其中,秦始皇帝為二十戶,楚、魏、齊各十戶,趙及魏公子無忌各五戶,免除守墓人的賦役?!?
接著便一路西行返回長安。在攻打英布時,劉邦曾被流箭所射中。之前在廣武對峙時他就曾被項羽一箭射中胸口。此時身上兩處箭傷,加之在路上長途奔波勞頓,他的病情就更加嚴重了。
回到宮中后,呂雉專門請來了一位名醫為他診治。
劉邦問道:“朕的病怎么樣了?”
醫生回答:“請陛下放心,可以治好。”
劉邦大罵道:“朕以布衣之身手提三尺劍奪取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朕的生死取決于上天,就算扁鵲再生又能有什么用!”
劉邦拒絕醫生給他治病,賞賜給這位醫生五十金,就讓他回去了。壯士暮年的劉邦依然保持著他的自信與從容。
呂雉問道:“陛下百年之后,蕭相國恐怕也快要去世了,誰能接替相位呢?”
“曹參可以?!?
“曹參之后呢?”
“王陵可以,不過他略顯魯莽,可以讓陳平輔助他。陳平很有智謀,只是難以獨自擔當重任。周勃是一個厚道且不善言辭的人,可以讓他繼續擔任太尉?!?
呂雉繼續追問其后,劉邦只說:“這以后的事情就并非是你所能操心的了的?!?
漢十二年(前195年)四月甲辰日,漢高祖劉邦在長樂宮駕崩,享年六十一歲。
身后之事
五月丙寅日,太子及群臣將劉邦安葬于長陵(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鄉)。群臣認為:“帝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
于是朝廷為劉邦上尊號為高皇帝,接著太子劉盈即位,下令各郡國諸侯分別建立高祖廟,每年按照時間進行祭祀。
最后,我引用唐代宰相王珪的《詠漢高祖》為全文做結: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
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人。
憶昔與項王,契闊時未伸。
鴻門既薄蝕,滎陽亦蒙塵。
蟣虱生介胄,將卒多苦辛。
爪牙驅信越,腹心謀張陳。
赫赫西楚國,化為丘與榛。
(全文完,謝謝各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