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劉邦手下獨當一面的大將,他善于用兵,攻城略地、戰無不勝,被后世稱之為“兵仙”。他為劉邦掃平了整個黃河以北地區,憑借一己之力,為漢家打下了半壁江山,他才是大漢真正的第一功臣。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對漢家有大功的人,其最后的結局卻是被殺于長樂宮鐘室。劉邦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擅殺功臣的惡名。
這樣的結局真的是令后人扼腕嘆息,有關韓信之死的原因,后人也一直爭論不斷。
多多益善
劉邦采用“偽游云夢”這樣的欺詐手段將韓信抓獲,并把他由楚王降為淮陰侯,剝奪其一切實權,讓他在長安城中被監視居住。
韓信覺得自己有大功于天下,被封為諸侯王是自己該得的,劉邦的這種做法徹底傷害了韓信那脆弱的心靈。
從此,韓信每天都心存怨恨,整日窩在家中悶悶不樂,覺得自己辛苦征戰立下的不世之功,如今卻只能與周勃、灌嬰等人處于相同的列侯地位。(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于是他經常稱病不朝,劉邦所舉行的任何活動他都拒絕參加,他采用消極對抗的方式向劉邦表達著不滿與抗議。
有一次,韓信閑得無聊就到樊噲的府中去拜訪。在楚漢戰爭中,樊噲曾經是韓信的部下,樊噲這個人雖然是個大老粗,可是他對于昔日的這位領導還是心存幾分敬仰的,他非常敬重韓信的功勛。
于是樊噲對韓信禮數周到,行跪拜禮恭迎恭送,并說:“大王竟然會光臨屬下的寒舍,這真是屬下莫大的榮幸啊!”。
韓信出門之后卻冷笑著說道:“真沒想到我韓信這輩子竟然會淪落到與樊噲這樣的人為伍了!”
劉邦知道,韓信被收了兵權,就像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目前威脅不到自己,所以對待韓信比之前更加隨和了。
有一次,倆人在一起從容地聊天,一同探討朝中諸位將領領兵能力的高低。
劉邦忽然問道:“以朕的能力,能夠統率多少兵馬?”
“陛下不過能統領十萬兵馬。”
“那你能統領多少呢?”
“自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這就是成語“多多益善”的出處,后來還衍生出一句歇后語: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劉邦聽后哈哈大笑:“既然你統帥士兵越多越好,那你為什么還被我捉住了呢?”
“陛下雖然不善于帶兵,卻善于統率將領,這就是韓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其他人通過努力所能達到的!”
密謀陳豨
在楚漢戰爭期間,陳豨是韓信手下的一員得力戰將,他曾經跟隨韓信一起攻打過趙國的陳馀,所以韓信是陳豨的老領導,他們之間的私交也頗為密切。后來,陳豨的叛亂也與韓信的煽動有著直接的關系。
劉邦任命陳豨為代國國相,負責統領趙、代兩地的軍隊。在出發前,陳豨專門來到韓信府上向韓信辭行,順便問候一下這位老領導。
此時的韓信正處在苦悶之中,看到自己的老部下來看望自己,韓信心頭一動。
他拉著陳豨的手,避開左右侍衛,先是與陳豨一同在后院中緩緩散步,忽然,他仰望星空,感慨地說:“我有話要對你說,咱們可以說說心里話嗎?”
“愿聽將軍差遣!”陳豨素來崇拜韓信,他預感到韓信要說的一定是大事。
“你所管轄的區域,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你又是陛下最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上書告發你造反,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如果有人再次告發,陛下就會心存疑慮;如果有人第三次告發,陛下一定會龍顏大怒,親自帶兵前去征討。到那個時候,我就在京城做為內應,咱們里應外合,天下就唾手可得了!”
陳豨知道韓信的軍事能力天下無敵,相信有了韓信作為內應,造反就一定可以獲得成功。于是他立馬就答應了下來,說道:“我一定會聽從您的指教!”(謹奉教)
鐘室被殺
果然,陳豨真的起兵造反了,劉邦親自率領大軍前往征討,韓信借口生病沒有隨行,并暗中派人與陳豨書信來往。
于是,韓信和心腹家臣商議,他的計劃是這樣的:入夜以后假傳詔書,赦免京城各個官府中正在服役的罪犯和奴隸,然后把這些人武裝起來,發動他們前去宮中偷襲皇后呂雉和太子劉盈。
當時精兵猛將都已隨劉邦外出平叛,長安城守備空虛,只要控制了皇后和太子,就等于是控制了長安城。
韓信一切都已部署完畢,只等陳豨派人從北方傳來消息。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韓信欲造反的秘密還是泄露了出去。
原來,韓信府中有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韓信就將這個人囚禁起來并打算要殺掉他。這位家臣的弟弟就上書呂后告發了韓信將要叛變的事情。
呂雉想要召韓信進宮,又擔心他不肯輕易就范,于是就找來相國蕭何商議對策。呂雉和蕭何令人假裝是從前線返回報信的使者,詐稱前方戰線已經取得勝利,陳豨已經被抓獲處斬。呂雉要求長安城所有的列侯群臣都要前來“祝賀”。
韓信心中正在疑惑,依舊是稱病不去。蕭何親自來到韓信府中邀請說:“如今陛下大獲全勝,淮陰侯就算是生病,也應該打起精神,進宮祝賀!”
韓信一直都很感念蕭何當初的知遇之恩,所以當蕭何親自前來“邀請”時,他便放下了心里戒備,隨同蕭何前往宮中。
剛一進宮,呂雉就命令武士將韓信捆綁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里將他殺死,并夷滅其三族。
臨刑前,韓信長嘆道:“我真后悔當初沒有采用蒯通的計策,最后竟然被老兒和婦人所欺騙,這真是天意啊!”
可憐這位曾經在戰場上叱咤風云的戰神,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江蘇淮安有一座淮陰侯祠堂,祠堂門口有一副對聯曰:“成敗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這幅對聯很有意思,上聯“一知己”指的就是蕭何,韓信被劉邦重用是出自蕭何的推薦,被呂后殺害也是出自蕭何的計謀,可見韓信的成功和失敗都與蕭何有著密切關系的,所以后來就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則成語。“兩婦人”所指的當然是漂母和呂雉。
關于韓信之死,在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則說法:韓信功勛卓著,為劉邦屢立大功,劉邦就許諾在三種情況下不能殺他,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
呂雉為了給劉邦兌現承諾,就把長樂宮鐘室的所有門窗全部關上,使韓信見不到天;并在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地毯,使韓信見不到地;然后命令一群強壯的宮女用削尖的竹子將韓信刺死。
赦免蒯通
劉邦平定陳豨叛亂后返回到京城,當他得知韓信被殺時,他的心情會是什么樣的呢?
太史公司馬遷用了五個字非常傳神地表達出了劉邦當時的心情:且喜且憐之。
首先劉邦是非常高興,韓信的軍事才能讓他感到害怕,現在終于少了這樣一位潛在的敵人,所以劉邦內心竊喜;但同時又為韓信的死感到惋惜,畢竟韓信為劉氏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
劉邦問呂雉:“韓信臨死之前有說過什么話嗎?”
“他說自己遺憾沒有采用蒯通的計策。”
不知各位讀者是否還記得蒯通此人?他是秦末漢初有名的說客,在韓信平定齊地后,他曾力勸韓信背叛劉邦,選擇中立,三分天下。
于是劉邦下令通緝蒯通,很快蒯通就被抓捕,并被送往長安。
劉邦問:“當初是你唆使韓信造反的嗎?”
“不錯,我確實勸過他背叛陛下。只可惜那小子不肯采納我的計策,所以如今才會被殺。如果他當初要是聽從了我的勸告,陛下又怎么可能殺掉他呢!”
“死到臨頭還敢嘴硬!來人,快把這個家伙烹了!”聽完蒯通的話,劉邦大怒。
“陛下您要烹我,我實在冤枉!”
“你自己都承認了,當初曾教唆韓信造反,還有什么可冤的呢?”
“看門的狗對著堯帝一頓狂吠,并不是因為堯帝不夠仁德,而是因為堯不是它的主人。我當初在韓信手下當謀士,我只知道要為韓信考慮,并不知道有陛下。況且當時天下大亂,各路英雄豪杰手執利器想要自己當皇帝的人多著是,只是力量不夠罷了。您難道可以把他們全部烹殺嗎?”
劉邦想想也是,他在晚年特別強調臣子的忠誠,蒯通當初忠于韓信,并沒有錯,于是就赦免了蒯通。
蒯通不愧為一流說客,在命懸一線之際,依然能夠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救自己一命。
死因之謎
韓信是一位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癡,關于他的死因,歷史上一直爭論不斷。
司馬遷認為,如果韓信能夠懂得謙恭退讓,不炫耀自己的功勞,不因為自己有才能而目中無人,那么他對漢朝的功勞就能夠與周朝的姜太公、周公旦等相提并論了。
確實,被貶為淮陰侯后,他恥與絳灌同列、恥與樊噲為伍,把不滿和牢騷都寫在臉上,還在劉邦面前炫耀自己帶兵多多益善,絲毫不懂得謙虛退讓,這是他被殺的原因之一。
司馬光認為,韓信當初拒絕蒯通的建議,后又迎接高祖于陳地,不會有反叛的想法。是劉邦采用欺詐的辦法剝奪了他的王位,使他心中郁悶不快,最后才會陷入大逆不道的境地。
但是韓信也有咎由自取之處,他在滅掉田氏齊國之后就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給氣的當時就想發兵打他,在張良與陳平的阻攔之下不得已封他為齊王,從那時起,劉邦就已經對他動了殺心;第二次是固陵之戰時,本來約好了一起圍攻項羽,可是韓信卻按兵不動,等待著劉邦給他加封土地,劉邦再次對他起了殺心。
韓信以市井小人之心,處處抓住機會為自己謀求利益,卻要求劉邦以君子之心來對待他,這不是很困難嗎!(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
兩位史學大師的評價都頗有道理。但是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專制體制本身的原因,這個原因我們在前文評價張良時就曾經分析過。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幫助他打敗吳國,復興越國的最重要的兩位謀臣,一位是范蠡,一位是文種。
等到勾踐成功復國以后,聰明人范蠡便功成身退,離開越國,泛舟五湖,經商致富,成名天下,結局完滿,被后人稱之為“陶朱公”。
范蠡曾勸說文種一起離開,他寫信給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這種人只可與之共患難,不可與之共富貴。您為何還不離開呢?”
可是文種卻因為貪圖功名富貴,不愿離開,最終被勾踐逼迫自殺。
韓信被劉邦“偽游云夢”抓住后,也曾說了同樣的話:“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在權力私有化的帝制時代,皇帝最看重的就是自己手中的權力,如果自己的權力哪怕受到別人一丁點的威脅,皇帝都會想辦法把這個人給除掉。
總而言之,韓信之死,既有他自己居功自傲,不知收斂的個人原因;也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歷史宿命。然而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專制制度本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