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jì)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
- 李慶
- 759字
- 2022-01-23 15:50:38
附錄
明代科舉制度簡述
明代的考試制度,簡介如下。
從明初洪武年間起,開科取士。洪武十七年規(guī)定了“三年大比”的制度,即每隔三年,每逢子、午、卯、酉年的秋季,舉行鄉(xiāng)試;每逢辰、戌、丑、未年的春季,舉行會試、殿試。
科舉考試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先要取得秀才(又叫生員)的資格。參加資格考試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童生”或“儒童”。各府、州、縣選取優(yōu)秀的諸生參加第二層次的“鄉(xiāng)試”。
第二,鄉(xiāng)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主辦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二京以及各布政使司所在地(省城),每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舉行,又稱秋闈、鄉(xiāng)闈,考中者成為舉人。
第三,會試,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于京師舉行,各省的舉人以及在國子監(jiān)就讀生員,才有資格參加。
第四,殿試,又稱廷試,是最高級的考試。由會試中式者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名次分為一、二、三甲。一般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最多時一年上榜者為四百七十二人(永樂四年),到成化以后,基本為三百人左右。見《明史·選舉志》。顧樹森《中國歷代教育制度》、郭培貴《明史選舉志考論》都有比較詳細的考察。
《明史·選舉志》:“諸生應(yīng)試之文,通謂之舉業(yè)。《四書》義一道,二百字以上。經(jīng)義一道,三百字以上。取書旨明晰而已,不尚華采也。”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一《科試考一》則曰:鄉(xiāng)、會試“第一場《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jīng)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未能者,許各減一道……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章、表、內(nèi)科一道……第三場,試經(jīng)史策,五道。未能者許減其二,俱三百字以上。”
又萬歷間有學(xué)者上疏:“弘治、正德、嘉靖初年,中式文字純正典雅。宜選其尤者,刊布學(xué)宮,俾知趨向。”可見當(dāng)時選拔的標(biāo)準(zh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