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中原造墓

王守仁中進士以后,按明朝的慣例,被派往工部辦事。[36]

他在工部,干了幾個月,轉眼到了秋天。接到欽命,前往浚縣,為威寧伯王越建造陵墓。這是王守仁當官后第一件獨立擔當的差事。[37]

對一個新科進士,一個剛踏上官場的官員來說,奉欽命去辦事,這在當時(其他時代也大多如此)是一種榮耀——可見此人已經“上達圣聽”了。更何況,要做的事情,是為當時的著名人物、也是王守仁自己心目中崇敬的將軍建造陵墓,那就更激起他內心的波瀾。

王守仁躊躇滿志,懷抱濟世之情,首次前往中原。

給威寧伯王越修墳,對于有些人來說,可能也不能算什么特別好的差事,但是,王守仁卻感到興奮。為什么呢?這要先說說王越是怎樣一個人。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王越,可以說是明朝成化、弘治年間的一位傳奇式的英雄,是王守仁當時心中仰慕的偶像。[38]

王越,生平跌宕波折,充滿傳奇色彩。從他參加科舉考試起,便有傳奇經歷。[39]此后,當官,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撂下官帽,徑自回家奔喪去了。雖被彈劾,但景泰皇帝比較寬厚,讓他逃過一劫。[40]明英宗天順初復辟[41],重新啟用,調到邊疆,屢建大功,被封為世襲的威寧伯。但官運多舛,卷入政爭下野。[42]

王越在宦海幾經起伏,到了弘治十年前后,也就是王守仁連續考試都落榜的那幾年,邊境烽煙又起。吏部尚書屠滽舉薦王越,總制甘、涼邊務兼巡撫。[43]

王越戍邊有功。為人豪爽,但也不是省油的燈,好酒好色,用錢無度。有一次他到當時的秦王府上拜見。秦王設宴,叫了秦地的歌妓。王越竟當面對秦王說:“我當您的走狗很久了,難道不應給點酬勞嗎?”秦王問他要什么,他說就把那些歌妓都賞給我吧,結果這些秦妓都歸了他。

他好酒好色,但對部下豪爽大度。一次,大雪之中,他圍爐飲酒,秦妓伺候。小校探查敵情,回來報告。他非常高興,未等小校說完,就賜以金杯賞酒,命秦妓彈琵琶助興。等報告完,指著秦妓中最漂亮的一個,問道:“想要她嗎?”事出意外,小校頗感惶恐。王越大笑,當場就將秦妓賞給了小校。由此可見其為人之一斑。[44]

就是這樣一位傳奇式人物,弘治十一年十二月,死于甘州前線任上。[45]死后不久,民間就出現了“王越尚在人世,且得道成仙”的不經之談。[46]

王越死后頗為風光。朝廷增封他為太傅,并為他修墓。

年輕的王守仁,十幾歲時,隨父祖在京師,就讀北雍,故對于當時的風云人物,久有所聞。他自己好俠,習馬練箭,期待有朝一日,馳騁疆場,馬革裹尸,故對王越充滿敬意。未中進士時,曾夢見王越贈給自己弓和寶劍[47],剛中了進士的當年,想不到,自己竟會奉旨為這樣一位自己崇敬的英雄建造陵墓,當然心中高興。

王守仁受命之后,一路疾行,不日即達浚縣,早有官府迎接。寒暄之余,王守仁具體詢問了建造墳地的準備情況。說是已經選定了墳址,在縣城東南部,大伾山旁。

王守仁按例到王越府上,拜訪遺族,了解他們的愿望,聽取他們的意見。接著便著手開工。

那是很大的一片土地。[48]當時抽調來的民工有數百人,但如何操作,如何管理,如何一步步地建造,全無章法。于是,王守仁將這些民工,按各自所住村莊的遠近,十人編為一伍,指定伍長,分配到東南西北各個方位,確定任務。同時定下規矩:休息進食,俱有定時;各伍中的分工輪替,自行決定;王守仁派人考核進度質量,如有紕漏,問責伍長。這樣一來,責任明確,節制有度,眾人皆服。由此可見王守仁的管理指揮能力。

有時,王守仁還趁民工閑暇,將他們作為軍隊,操練兵書上讀到的布陣之法。如是,駕馭指揮役夫民工,進展迅速。[49]而且王守仁也算是過了一次指揮“軍隊”之癮。這對于他后來的帶兵打仗,不無補益。

秋天的中原,天高氣爽。重陽節時,王守仁放假,帶著幾個隨從,登大伾山游覽。大伾山位于浚縣城東,故又稱東山。山上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山本身并不高,但是在平原地帶,登山之后,四方百里平原,一覽眼底。

王守仁到了山頂,俯瞰中原大地,不勝感慨。面對廣闊的山河大地,蒼茫的歷史,感到人生微茫。回來后,他寫了一篇《大伾山賦》,刻于大伾山大石佛北崖下。有曰:

感魯衛之故跡,吊長河之遺蹤。倚清秋而遠望,寄遐想于飛鴻。

山河之在天地也,不猶毛發之在吾軀乎?千載之于一元也,不猶一日之于須臾乎?

遨游八極之表,而往來造物之外,彼人事之倏然,又烏足為吾人之芥蒂者乎!

數千年歷史的畫卷,就曾在這中原大地上展開。二十八歲的王守仁,這時對于人生,對于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已經有了一定的感悟,顯出豁達之氣。

建造陵墓,進展很快,到中秋時節,已經初具規模。為了表彰王越的功績,當時朝中的名人禮部尚書李東陽撰寫了碑文,吏部尚書屠滽書丹[50],掌后軍都督府提督張懋篆額[51],制作了非常考究的墓碑。此外,還在墓旁安放石坊、石人、石獸等石刻儀仗,種上樹木,形成了一片陵園。[52] 竣工之際,王越家族非常滿意,為了酬謝王守仁的勞苦,備了金銀絹帛,以表謝意。守仁婉言謝絕。王越家過意不去,因聽說王守仁年輕時,曾夢見王越贈他寶劍,因此就把王越的佩劍送給守仁。守仁推辭再三,方才收下,也算圓了當年一夢。[53]

借著這份工作,王守仁和王越周邊的人士、和上述那些達官顯貴們也就建立了個人的聯系,他們知道了,有這樣一位新進的、能干事的進士。

如果說,在科舉考試、科場風波中,王守仁經歷了學業的洗練,領略了政壇的錯綜關系,那么,這次的浚縣修陵墓之行,王守仁初步嘗試了組織、指揮的味道,并和軍界的權臣們有了接觸,建立起一定的聯系。這在他以后的生活中,發揮了當時預想不到的作用。

回京的路上,王守仁想了很多:中原、邊疆,家國、人生。

這一年中,王守仁就這樣自覺地而又不自覺地走上政壇,卷入了各種事件,邁進了歷史舞臺。這時的王守仁充滿了要在現實世界中努力、發揮才干的夢想,志向所指,乃是“濟世”。

這位二十八歲的進士,是從何處走來,以后又怎樣走下去呢?讓我們從頭說起。

注釋

[1]錢德洪《王陽明年譜》弘治十二年:“舉進士出身。”“觀政工部。”此《年譜》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王陽明全集》,1982年,此后簡稱《年譜》。凡未特別注明而僅稱《年譜》者,概出此版。

按《明史·職官志》所載:工部各有關部門負責“經營興作之事”“山澤采捕陶冶之事”“川澤、陂池、橋道、舟車、織造、券契、量衡之事”“屯種、抽分、薪炭、夫役、墳塋之事”。也就是負責建筑、水利、屯田、制造等各方面的事情。

[2]參見《明實錄·孝宗敬皇帝實錄》“弘治十二年”,又清夏燮《明通鑒》卷三十九所載給事中張弘至所列“初政漸不克終”八事。

[3]見上海圖書館藏《弘治十二年進士登科錄》:“王守仁,貫浙江紹興府余姚縣民籍。國子生,治《禮記》。字伯安,行一,年二十八,九月三十日生。曾祖杰,國子生。祖天敘,贈右春坊右諭德。父華,右春坊右諭德。母鄭氏,贈宜人。繼母趙氏,封宜人。”“弟守義、守禮、守智、守信、守恭、守謙。娶諸氏。浙江鄉試第七十名,會試第二名。”

[4]明代的會試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通常在三月舉行,叫“春闈”。會試共考三場,每場考三天。考取的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中了,便成進士,前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各地鄉試在八月舉行,叫“秋闈”。關于明代考試制度,參見本章附錄《明代科舉制度簡述》。

[5]關于明清科舉考試的具體情況,近年有研究指出:貢院,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原系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坐北朝南,大門五楹。往里有二門五楹、龍門、明遠樓、至公堂、內龍門、聚奎堂、會經堂、十八房等處。明遠樓前有株明朝栽的槐樹,稱文昌槐。

[6]李東陽,當時為大學士,《明史·李東陽傳》:“李東陽,字賓之,茶陵人。”“天順八年,年十八,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

程敏政,當時為少詹事,《明史·文苑二》有傳。程敏政,字克勤,休寧人。為南京兵部尚書程信之子,以學問淵博見稱。明陳洪謨《治世余聞》上編卷二:“己未春,程敏政與李西涯同主考禮闈。”

[7]劉春,字仁仲,號東川,又號樗庵,重慶巴縣柳市里(屬今重慶市)人,祖籍興國州(今湖北陽新),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榜眼,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保,謚“文簡”。《明史》卷一八四有傳。

[8]林廷玉,字粹夫,號南澗翁、煙霞病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成化十九年(1483)鄉試解元,成化二十年(1484)成三甲進士,歷吏科給事中、工科都給事中,因涉唐寅考場舞弊案,被貶海州判官。弘治十六年(1503)升任湖南茶陵知州,倡建洣江書院,聚生徒講解儒家經典,風雨無阻,寒暑不輟。歷江西按察使司僉事、廣東提學副使、右通政、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等。嘉靖十一年(1532)病逝,終年78歲。有《南澗文錄》。參見《明史》1704、5260、7885頁。

[9]見現署泰昌年官撰,實為上海生員俞汝楫所修《禮部志稿》卷二三。

[10]本書中月份,全部是舊歷,下不一一注明。

[11]見《中庸》第一章。

[12]王守仁的原文是:“中立而有以守之,必其識足以擇理而不惑于他歧,行足以蹈道而不陷于僻地,力足以勝私而不惑于外物。”

[13]王守仁的原文是:“然一事有一事之中,一時有一時之中,有定理而無定在焉。”

[14]關于“不倚”,王守仁認為:“譬之物焉,有所憑則易以立,無所恃則易以倚。吾之所立者中,則或前或后無可恃之人,或左或右無可憑之物。”“茍吾之力不足自勝,其不至于欹側者亦寡矣。故中立固難,立而不倚尤難。”

[15]以上引文,見束景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48-54頁。

[16]程敏政的批語:“論場中文字,豐者多失之弱,簡者尤失之晦,未有滿人意者。忽得此卷,其詞氣如水涌山出,而義理從之,有起伏,有歸宿,當豐而健,當約而明,讀之惟恐其竟也。四方傳誦,文體將為之一變乎。”

[17]劉春的批語:“論場佳者固多,但初讀似辨博可喜,徐而點檢,皆時中之義,未有的然著題者也。此亦習尚使然,主司命題,不為無意。及得是卷,歷論中立不倚之旨,節節俱有源委,而抑揚曲折,無不在題中,蓋深于性理之學者。即是而觀,子豈獨為文不受變于俗邪?”

[18]林廷玉的批語:“中立處,學者類能言之,一到不倚上,便茫然不知。所謂間有知者,又拘于筆力,不能盡寫其意,說理之文最難也。此篇議論滔滔自胸中流出,若不經意焉者;且理致精深,言辭深厚,脫去時俗氣息。噫!吾于是有以知子之所養矣。”

[19]李東陽的批語:“近來士習多厭平易,喜奇恢,論場尤甚。至有泛濫千言,而終篇不及本題正義者。其所得意,非雕蟲之字,則聱牙之句也。沿是以往,亦將何所底極乎?此篇見理真切,措辭條暢,亦何嘗無開合起伏于其間,而終不出乎繩準之外,為論學者可以觀矣。”

[20]關于“策”的考卷,未見。據明陳洪謨《治世余聞》上編卷二,程敏政出的題目是“四子造詣為何”。

[21]《明實錄》卷一四八,記載李東陽奏折:“日者給事中華昶劾學士程敏政私漏題目于徐經、唐寅……”《明史·卷一七四·文苑二》:“十二年與李東陽主會試,舉人徐經、唐寅預作文,與試題合。給事中華昶劾敏政泄題……”《明史·選舉志》:“弘治十二年會試……大學士李東陽、少詹事程敏政為考官。給事中華昶劾敏政鬻題與舉人唐寅、徐泰。”(慶按,此徐泰為另一人,《選舉志》誤。當為徐經。)

[22]關于徐經,見乾隆《江陰縣志》,其父名元獻。《江陰縣志》稱“經與吳門唐寅以才名相引重”。而李東陽《懷麓堂集》稱徐經為“富家子”“師事唐寅”。徐經為徐霞客的祖先。

[23]見明閻秀卿《吳郡二科志》“文苑”。梁儲,字叔厚,號厚齋,廣東順德人。明朝中期名臣。成化十四年舉進士第一,選庶吉士。由翰林編修累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見《明史》卷一九〇《本傳》。

[24]關于這次事件的經緯,有人認為和明代另一位學者都穆有關,乃是都穆從朋友處聽到了徐經從程敏政家人處買得考題的事,見秦酉巖《游石湖紀事》卷二。但這僅是傳聞而已。

[25]華昶,無錫人,事見乾隆《無錫縣志》卷二十七“宦跡”:“字文光,弘治九年進士。由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

[26]見清李調元《制義科瑣記》。

[27]《孟子·公孫丑上》。

[28]見《明史·選舉志》。

[29]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

[30]見《制義科瑣記》卷二《賣題》。

[31]見《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

[32]湛若水《陽明先生墓志銘》:“初舉己未《禮》闈第一,徐穆爭之,落第二。”《弘治十二年會試錄》:“第二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監生。”《弘治十二年登科錄》:“國子生……浙江鄉試第七十名,會試第二名。”錢德洪《年譜》弘治十有二年己未:“先生二十八歲,在京師。舉進士出身。是年春會試,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出身第七人。”

[33]見《制義科瑣記》卷二《賣題》,又,《明通鑒》卷三十九“弘治十二年”夏四月:“下程敏政及林廷玉等獄。坐徐經嘗贄見敏政,寅嘗從敏政乞文,皆黜為吏,敏政勒致仕。”唐寅落榜后,據說當時吳寬曾介紹他到浙江為吏。但這位才子很有骨氣,不屑為之,結果終身于書畫風月之間。見《美術生活》第三十七期所載《吳文定公為唐子畏乞情帖》。后有人為唐伯虎鳴冤,如果他沒有卷入此案,說不定就是和王守仁同年進士。但從更廣闊的歷史視野來看,唐寅此次遭遇,是禍耶?是福耶?又何能簡單而論。

周道振、張月尊《文徵明年譜》“弘治十二年”下,收羅有關“科場案”資料頗詳,多可參考。

[34]后世有論者把王守仁的父親王華算在糾彈程敏政的官員之中,見《明通鑒》所錄王世貞《史乘考誤》:“焦芳修《孝宗實錄》,謂‘傅瀚嫁禍程敏政,后果代其位。時劉健當國,既偏溺于恚怒,莫之能辨。適大學士謝遷、諭德王華俱憾敏政。而都御史閔珪與遷、華皆同鄉,乃屬科、道數輩,內外并力交攻,羅織成獄。而華昶之甘心鷹犬者,不足道也。’世貞按:傅文穆有傾程之意,人亦知之。至于家童鬻題,事已彰著,且與劉、謝不相關。蓋芳乃李南陽賢門客,程則南陽婿也,故頗為掩復,而劉、謝與芳有隙,遂肆其丑詆若此。”焦芳之說,似未必準確,當可再考。見《明通鑒》標點本1474頁。

[35]據此,王守仁為第二甲的第六名,而不是《年譜》所說的第七名。

[36]當時,各榜的進士,分別被派往不同的地方。一甲的為庶吉士,進翰林院;二甲三甲的,分別派往六部,見《明孝宗實錄》“弘治六年四月甲辰”,丘濬根據給事中涂旦的意見,對于考試選拔人員的方法提出意見:“請自今以后,立為定制,一次開科,一次選用。待新進士分撥各衙門辦事之后,俾其中有志學古者各錄其平日所作文字,如論、策、詩、賦、序、記之類,限十五篇以上,于一月之內赴禮部呈獻。”為以后進一步選拔官員做準備。

[37]關于這是否為王守仁首次前往辦事有不同的看法。束景南認為,在此之前,還有一次派往北方視察軍務之行,見所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對《墜馬詩》的說明。筆者認為,該說尚可再考。此次奉旨公干,對于王守仁乃最重要,故以此次為“首次重要的公干”。

[38]王越生平,見《明史》卷一七一《列傳》,稱其“獎拔士類,籠罩豪俊,用財若流水,以故人樂為用。又嘗薦楊守隨、佀鐘、屠滽輩,皆有名于世”。此外,崔銑《王越神道碑》:“奇事生疑,累功起嫉。”因宦官汪直故,被貶。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卷八十三、《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七、《明史》卷三百零四等所載略同。關于王越,還可參見王鏊《震澤紀聞》,鄭曉《吾學編》中的《名臣記》卷二十四《王越傳》,顧起元《客坐贅語》,何喬遠《名山藏》中的《臣林記》卷十一成化朝《王越傳》,顧其言《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卷三之《王越傳》,李贄《續藏書》卷十三勛封名臣《太傅威寧伯王襄敏公》等。下列王越資料,多出上列諸書。

[39]王越在明朝中期“土木之變”的第二年考上進士。從他進入考場之日起,就不得安寧。據說,在進入“廷試”的考場時,還沒有坐定,一陣風吹來,把他的考卷吹走了。監考的御史只好再給他一張卷子,才得以考試。見《明史》本傳,又見明鄭曉《吾學編》中的《名臣記》卷二十四《王越傳》:“廷試時,風塵蔽天,揚公卷去。監試陳御史為請,得再給卷。”

[40]王越為監察御史,到陜西去巡查。在任中,接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這位孝子不等繼任者到來,就撂下了官位,回老家去盡孝了。

[41]關于英宗復辟,參見《鴻猷錄》《明史紀事本末》《明史·英宗本紀》。

[42]王越被封為世襲的威寧伯后,當時派到王越部隊監軍的太監叫汪直,受成化皇帝的寵信,權勢熏天。汪直在成化十七年前后失寵。這下子,和汪直關系不錯的王越就成了言官們攻擊的對象,結果被奪爵除名,謫居安陸。(事見《明史》卷三百零四《宦官傳》)其實,在整個明代,軍隊和宦官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

直到弘治皇帝登基掌權,這才又恢復了王越的左都御史職位,到七十歲致仕退休。

關于王越結交宦官汪直、李廣之事,明清以來對此就有極大的爭論。如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三載:“同寮嘗曾飲予官舍,坐有譽威寧伯之才美者。劉時雍云:‘人皆謂王世昌智,以予言之,天下第一不智者此人也。以如此聰明,如此才力,卻不用以為善。及在顯位,又不自重,阿附權宦,以取功名。名節既壞,而所得爵位,畢竟削奪,為天下笑。豈非不智而何?’坐客為之肅然。”但也有不同看法,如和王守仁關系不錯的崔銑在《王越神道碑》中說:“奇事生疑,累功起嫉。”

[43]屠滽,又作屠滽,事見《明史》卷一一一。鄞縣人。明成化二年(1466)進士,歷任監察御史、右僉都御史、右都御史、左都御史。弘治初,繼馬文升以后為都御史。災異迭起,數次上疏陳述時弊,得采納。正德元年(1506),武宗登位,起復為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兼左都御史掌院事。時劉瑾專權,欲治諫官罪,他抵拒劉瑾欲織冤獄,設法保護前兵部尚書劉大夏。致仕歸里卒,謚襄惠。著有《丹山集》,后其孫編有《屠襄惠公遺集》。

[44]見《明史》卷一七一《王越傳》。

[45]見《明史》卷一七一《王越傳》,崔銑《王越神道碑》,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卷八十三,《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七,王鏊《震澤紀聞》,何喬遠《名山藏》“臣林記”《王越傳》,李贄《續藏書》卷十三勛封名臣《太傅威寧伯王襄敏公》,康熙《浚縣志》卷四“文章”部分所載屠滽的《祭太傅王襄敏公文》等。浚縣圖書館藏有《王越年譜》,乃王氏后人所撰。

[46]百年后,公安三袁中的袁中道,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參試落第,返歸湖北,曾到浚縣大伾山游歷,其日記體文學作品《游居柿錄》載:“訪王威寧伯子孫,尚有存者。或云威寧不死,出游人間,似有可信。”可見,在當時,已經多被議論。

[47]《年譜》:“先生未第時,嘗夢威寧伯遺以弓劍。”

[48]見《淇濱晚報》陳志付《紅臉白臉說王越》,浚縣網,2009年2月27日。

[49]《年譜》:“是秋欽差督造威寧伯王越墳,馭役夫以什五法,休食以時,暇即驅演‘八陣圖’。”

[50]書丹,也就是用朱筆在碑石上書寫,供工匠們雕刻。

[51]張懋(1440—1515),祖籍河南祥符(今開封),世居京師,遂為北京人。明勛臣。靖難功臣。張玉的后裔,英國公張輔之子,九歲襲父公爵。常從成化皇帝閱騎射西苑,歷掌京營和五軍都督府等軍職。后為進封太師兼太子太師。正德十年卒。贈寧陽王。張懋是在軍方和大臣中很有影響的人物。見《明史》卷一五四《張懋傳》,2224頁。

[52]見《淇濱晚報》陳志付《紅臉白臉說王越》,浚縣網2009年2月27日。

[53]《年譜》:“威寧家以金帛謝,不受;乃出威寧所佩寶劍為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江县| 景泰县| 大方县| 牡丹江市| 西吉县| 哈尔滨市| 军事| 定安县| 北川| 盘锦市| 同心县| 和硕县| 濉溪县| 开阳县| 青铜峡市| 邳州市| 焦作市| 筠连县| 上思县| 大渡口区| 枣庄市| 建阳市| 澄江县| 隆回县| 大厂| 广水市| 阿城市| 武义县| 旅游| 长寿区| 旺苍县| 威宁| 泗水县| 桑植县| 康乐县| 米脂县| 泰州市| 抚远县| 灵山县| 奇台县|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