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
- 李慶
- 803字
- 2022-01-23 15:50:46
一、“審錄”江北
在北京官場,“擾擾于案牘間”過了兩年,[1]到了弘治十四年。
既然在刑部當官,總有要干的差事。弘治十四年八月,王守仁被派往江北淮安、南直隸等地去“審錄”。所謂“審錄”,乃是明代的一種法律制度,也就是對在押的罪犯進行復核。[2]
奉命出京,即使在車船奔波之際,王守仁仍感到一種內心的輕松。凡到一處,王守仁會同各地巡按、御史,對各種罪犯尤其是重犯進行審核。[3]工作時的王守仁,充溢著正義感和進取精神。
他堅持依法辦事,對審核的囚犯,發現有不公或冤屈者,便予平反。同時也不畏權勢,對該處決而因各種關系被庇護下來的罪犯,則堅決處決。[4]
有一個囚犯,原來是個“指揮”,殺了十八個人,被關押十多年,一直沒有處決。這當然是有背景的。因為他是個功臣之子,其父戰死疆場,所以家中通融當道,一直活著。王守仁到了此地,查明真相,就下令處決他。
當地的巡撫為之求情。王守仁不允,并堅持公開處刑。行刑前,此人依然張狂,對王守仁說:“死若有知,我必不相舍。”意思是,我死了以后,如果有知,決不會放過你。
王守仁回答:“我不殺你,十八個人的靈魂當不會放過我。你死了,還能干什么?”就把那人拉到市上公開處決。[5]
處決了一個這樣的人,必然引起有關各方面的強烈震動,古今皆然。有關系者膽寒,市人稱快。王守仁表現出秉公辦事、獨立自強的氣質,而這樣的氣質在當年寫給老師吳伯通的信中,明確地表現了出來。
在審錄途中,得知老師吳伯通已經返回四川故鄉,恰好刑部同僚侯守正有四川之行,于是王守仁寫信給老師,讓侯守正帶去。信中談到自己:“才疏事密,惟日擾擾于案牘間而已。”又說:“伏惟大賢君子,不以久而遂絕,不以微而見遺,仍賜收錄,俾得復為門下士,豈勝慶幸感激哉。”
對于儒學的理念,“不以久而遂絕”,對于有識見之才,“不以微而見遺”,這不僅是對吳伯通的贊揚,也是他自己所堅持的理念吧。
由此可以看到王守仁尊重師長、懷念舊情的一面,也顯現出他堅持操守、特立獨行的氣質。[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