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行:可復制的突圍之道
- 蔡壘磊
- 1194字
- 2022-01-14 16:03:35
打破普通人的詛咒
很多人自稱“不行”,其實是先給自己下了“不行”的定義,于是未來的可能性就立刻坍縮了一大半。
所有人都告訴你,你是個普通人,普通人就該有普通人的活法。例如,到了什么年紀就做什么事,古人說該成家立業了,于是趕緊成家;長輩說多子多孫,于是趕緊生孩子,一個不夠兩個,兩個不夠三個……
人在被套上了“普通人”的傳統定義之后,行為舉止就會開始往這個定義去靠,于是就真的變得普通了。
從概率上講,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普通,是由于任何天生的能力都不會處于社會頂尖,但這個普通僅僅是指出生時的智力普通、體力普通、長相普通,并不是指復制大多數人的行為。復制多數人的行為,是出于社會安全感,但正是過度追求社會安全感,讓普通人丟失了那些有可能不普通的機會。
每一個社會人都會被套上符合某個群體普遍價值共識的枷鎖,不符合的人往往會遭到該群體的排斥,但這些共識并不都是好的。例如,在一個宿舍里,大家都不努力,就你最用功,你一樣可能遭到冷嘲熱諷。
幾乎每一個人的身邊,都是普通人居多,這是毋庸置疑的;就算再優秀的人,身邊也只有少數優秀者,大部分是平庸者。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能放棄普通人群體的價值共識,則必然被各種各樣的群體枷鎖套住,疲于應付,絕無可能跳出普通人的圈子。
普通人有很多的價值觀,只適合普通人。如果你要上行,就必須得堅持自己獨有的價值觀。例如,李嘉誠和老婆正一起悶頭創業時,突然有個人說:“你們這樣不對,對孩子成長不好,為了賺錢就能犧牲孩子的童年嗎?陪伴不重要嗎?孩子的青春能重來嗎?”
例如,你真心欣賞一位“貴人”,正準備稱贊幾句,又怕被人說巴結,怕被人說自己想走旁門左道,明明是真心的,卻由于心理壓力很大,話到嘴邊咽了下去。
再例如,在會議上,明明很有想法和見地,卻由于怕被人說“愛出風頭”,從而只能隨聲附和其他人的觀點,以求跟大家一樣。
這些價值觀和做法錯了嗎?不一定。但如果你一直怕被某些群體非議,而不停地調整自身的價值觀和行為,那么必定一事無成。因為群體有無數個,價值觀也有無數個,當你在每個地方都想著做完美社會人的時候,就注定束手束腳——這就是你獲取安全感的代價。
普通人的標簽首先就是普通,沒有過人的資源,沒有過人的背景、財富,也沒有頂級的技能,所以他們必須非常專注,付出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努力,舍棄幾乎所有能舍棄的東西,才可能獲得一點點的上行機會。
上行,就代表你準備好了在很多方面超越你當下周圍的人群,那么就肯定要做跟他們不一樣的事才有可能——不是說跟他們不一樣就一定對,只有做不一樣且對的事,才能讓你從他們中間脫穎而出。如果別人說不能做就不做,別人說不對就退縮,那就中了他們定義的“普通人陷阱”。
想打破普通人的詛咒,必須先擁有強大的內心去承受別人的排擠和負面評價,建立屬于自己的評價體系,還要有獨自熬過“暫時無法向任何人證明這條少有人走的路是對的”的黑暗期的耐心,才有突圍而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