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制度篇:審時順勢,以變應變 商鞅締造一個強大到極點的政府
- 看不夠的中國史
- 國家人文歷史
- 6236字
- 2022-01-14 10:16:13
公叔痤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國相,對魏國忠心耿耿,病重之際,他向前來探望的魏惠王說:“我手下有一人叫衛鞅,年紀雖輕,卻有奇才,希望國君把國家交給他來治理!”魏惠王聽罷默然不語。公叔痤又說,“如果國君您不采納我的建議,那就要殺掉他,不要讓他到別的國家去。”魏惠王前腳剛走,公叔痤又急忙召見衛鞅,并向他道歉說:“我必須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顧屬下;所以先建議惠王殺你,現在又告訴你。你趕快逃走吧!”衛鞅搖頭說:“國君不能聽從你的意見來任用我,又怎么能聽從你的意見來殺我呢?”衛鞅沒有出逃。果如其所料,魏惠王離開后,便不屑地對左右近臣說:“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憐了。他先讓我把國家交給衛鞅去治理,一會兒又勸我殺了他,豈不是糊涂了嗎?”
在魏國未受重用的衛鞅有一天聽到一個消息,西邊的秦國新君主登基,下了“求賢令”招攬人才,正為懷才不遇而郁悶的衛鞅于是打點行囊,西進秦國,開始其“西漂”之路。
若干年后,已經“擇木而棲”的衛鞅舉兵攻魏。魏使公子卬率軍抵御。衛鞅俘虜了公子卬并乘勢攻魏。魏軍無備,遭受重大損失。魏惠王被迫割讓大片河西之地向秦求和。這為秦國東出中原創造了有利條件。遭此大敗,魏惠王才開始后悔當初沒有聽取公叔痤的建議,可惜悔之晚矣。
衛鞅本姓公孫,曾是衛國貴族,打敗魏軍回來以后,因秦孝公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了他,封號商君,所以又被人稱為商鞅。他在秦國主政19年,正是借助于他的變法,秦國實現了富國強兵,從而奠定了其統一的根基。
西出秦地“霸道”治國
自以為懷揣利器、壯志未酬的商鞅看到秦國發布的“求賢令”,立即收拾行囊,西出函谷關,來到秦國。他通過秦孝公近臣景監的引薦,得以見到國君。兩人一共交談了四次。第一次,商鞅向秦孝公大談“帝道”,也就是如何用三代圣君的辦法統治國家,秦孝公對此毫無興致,不時低頭打瞌睡;第二次,商鞅向秦孝公講解“王道”,也就是儒家提出的仁義治天下的主張,這個還是沒能提起秦孝公的興趣;第三次,商鞅開始給秦孝公講“霸道”,終于提起了秦孝公的興趣。如果前兩次談話還只是互相試探的話,這一次則是君臣之間的深入交流,當然,到了第四次召見,會面所談的內容屬于機密,沒有人知道。二人一連談了好幾天,“語數日不厭”。想必就是通過這次長時間的秘密會談,秦孝公終于下定決心,進行變法,并由此敲定了改革路線圖。
之所以說商鞅之前向孝公說的“帝道”“王道”只是一種試探,那是因為商鞅其實對此也不感興趣,他擅長的是刑名之學,來到秦國時,他隨身就攜帶著李悝的《法經》。《法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成文法典。傳說商鞅和吳起都曾師從李悝,商鞅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那個“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剛剛上臺,年僅21歲的秦孝公正面對生存和發展的危機,痛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他當務之急要考慮的是迅速地富國強兵,為此,甚至可以不擇手段。正如商鞅對景監所言,若用帝王之道,耗時太長,況且賢能的君主,在位期間就要揚名天下,哪里能默默無聞地等待幾十年、幾百年來成就帝王之業呢?秦國東有三晉扼其咽喉,南面強楚虎視眈眈,隨時都有被傾覆的危險。而秦偏處西陲,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又保留了游牧民族的彪悍民風,在歷史上形成了崇武尚戰、重功利、輕倫理等觀念。儒家的禮樂制度、“王道”思想并沒有傳播的土壤,在商鞅之前秦國基本沒有產生過有影響的思想家,儒家、道家等思想都少有市場,這樣就使商鞅推行法家思想與政策時遇到的阻力相對要小。雖然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在朝堂之上,爆發了一場關于要不要變革祖宗之法的大辯論,商鞅面對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的責難,慷慨陳詞。商鞅在辯論中的表現誠然非常精彩,但比起其他六國,商鞅變法所要突破的思想藩籬要少得多。
廢世卿世祿,按軍功授爵
得到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后,一天,商鞅派人在秦國首都櫟陽城的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棍,并宣稱,如果誰愿意把這根木棍從南門扛到北門,賞十金。櫟陽雖是秦國都城,但從南門到北門,也就兩三公里。當時,十金相當于一個普通人家的全部財產,以如此高額的賞金募人完成如此簡單的工作,圍觀的人都在竊竊私語,卻沒人接招。晌午剛過,商鞅又加價了:還是這根木棍,還是從南門扛到北門,賞五十金。好半天,終于有個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這根并不沉重的木棍扛到了北門,這人果然得到了高達五十金的獎賞。商鞅策劃的這場南門徙木,就是在向老百姓傳遞一個信號:推行新政絕不是兒戲,令出必行,有功必賞,有禁必止。經過此事之后,商鞅拉開了變法的序幕。
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了第一次變法。這次改革的核心是“農”與“戰”。農,就是發展農業生產,非農不足以富;戰,就是強兵,非戰不足以強,甚至不能自保。為此,商鞅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鼓勵農耕和征戰。
商鞅變法以前,秦國保留著那種憑借“龍生龍、鳳生鳳”的寄生性世襲特權傳統,而商鞅則規定只有具有軍功的人才能得到爵位,依爵位定尊卑等級。軍功授爵制一共分為二十個等級。普通士卒積累軍功可以獲得相應爵位,并依據爵位得到田宅。法令規定,普通士卒凡是能夠殺敵獲得甲士首級一顆的,可賜爵一級、田地一頃、宅地九畝,并賜予奴隸一人,而且可以擔任軍隊或朝廷的官員。獲得爵位者,還可以免除勞役和用爵位抵罪,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敵人兩個首級,家中坐牢的親人就可以獲得自由,做奴隸的家人就可以變為平民。
秦軍功爵制還規定,根據爵位高低,可享受不同標準的“傳食”待遇。秦代官吏出差,都要住在官辦的傳舍(招待所)里。傳舍對于住宿的各級官吏及其隨員,根據有爵無爵和爵位的高低,供應不同標準的伙食。這個規定當時叫作《傳食律》。同樣在軍隊生活中,爵位不同,士兵的伙食標準也不一樣。根據《睡虎地秦墓竹簡》,三級爵位的士兵,伙食標準每天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各一盤;兩級爵位的士兵只能吃粗米;沒有爵位的大約僅能填飽肚子。
經此變化,秦國建立了一個以軍功等級制為基礎的社會,宗室若無軍功,不得列為貴族;普通民眾則可以憑軍功得到榮華富貴。“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只要奮勇殺敵,身處底層的人們就可以獲得爵位、田宅、官職,甚至是免役、免罪的特權。“軍功”成為人們改變命運的途徑,在爵位和特權的誘惑下,秦國百姓聽說要打仗,就像餓狼見到肉。本來秦國就有尚武的傳統,軍功授爵制更使秦國變成了一輛戰爭的推土機,締造出了一支令山東(崤山以東)六國聞之膽寒的虎狼之師。
獎勵農耕、什伍連坐
有人認為,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要把秦國民眾統統變成兩種人,一種是農民,另一種是戰士。他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因棄本求末或游手好閑而貧窮者,全家罰為官奴。而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
為發展農業,先要挖掘人力,然后再用人力去盡掘地力,為此商鞅頒布了《分戶令》,即家里有兩個以上兒子(成年)卻不分家的,賦稅翻倍。通過加倍征收賦稅來強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構成的小家庭。通過析分民戶,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為秦國社會最小的組成單位,這樣就形成了大批的個體小農。他的第二次變法更為嚴苛,即父與子、兄與弟只要在同一房屋內居住均屬違法行為。
《分戶令》除了有利于土地開發、增加國家稅收、擴大兵源之外,還為編訂戶籍、實行什伍連坐制度創造了條件。商鞅為把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套基層什伍組織和治安聯保制度。他把秦國居民按五家為一伍,兩伍為一什的形式編訂戶籍,并嚴禁社會斗毆。居民登記名籍之后,要承擔國家的賦役義務。為躲避賦役而脫籍逃亡者,被視為有罪。在此基礎上形成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的制度,一個編制里的百姓,若有人逃亡或犯法,其他人不向政府告密,會被株連腰斬。不獨鄰里之間,夫妻、父子之間也負有檢舉揭發的義務。據《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秦律規定:丈夫行盜,妻、子知情,并共享所盜之物,妻、子與丈夫以同罪論處。反之,如丈夫犯罪,妻子在案發前主動告密,則妻子的嫁妝可以不被沒收。“連坐法”不僅用于百姓之間,也同樣用于軍隊中。在戰爭中,五人為一伍,如果一人逃亡,其他人將受到處罰。他還限制人口遷徙流動。當時秦國人丁稀少,民眾自由遷徙,如果是遷到秦國境外,必然會使秦國國君治下的民眾減少,民眾減少必然會影響農業生產。因此商鞅制定法律,不管去哪里,都要官府出具身份證明和通關文書。旅客住宿要有官府憑證,客店收留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主人與“奸人”同罪。
商鞅一方面限制秦國人口外流,另一方面招徠地少人多的“三晉”之民來秦國墾荒,為此他制定“徠民”政策。他規定:三晉民眾來秦國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參加戰爭。讓秦國人當兵打仗,新來的人種田解決糧食問題,從而解決了秦國的兵源和糧食問題。
商鞅在“重農”的同時,卻大力抑制商業。他認為,除了農耕和作戰,其他如商賈、隱士、學者、游士、手藝人等職業,對國家都是有害的。國家要富強,就必須打擊商人,全面取締商業。商人是游民,來往四方,以追逐利潤最大化為目的,雖然可以使經營者致富,但對國家卻有很強的腐蝕性。原本在家里踏踏實實種地的農民,要是看到商人經商致富,就會荒廢本業,這就動搖了以耕戰為核心的基本國策。是故,商鞅對商人無情打擊。
商鞅認為,仁義不足以治天下,法令是民生、治國的根本。只有法令昭彰,刑罰嚴明,才能穩定社會秩序,使政策得以貫徹。他還認為,人民弱勢,國家就強大,人民強大,國家就弱勢,所以治理有方的國家一定要使人民處于弱勢。所以他“燔詩書而明法令”,用以耕戰為內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
鐵腕行新法,刑也上太子
商鞅的變法法令在“徙木立信”之后出臺,他也確實以雷霆萬鈞的鐵腕手段來執行新法。在商鞅看來,要震懾民眾,使他們不敢觸犯朝廷的法律,必須輕罪重刑。用重刑來懲罰犯輕罪之人,以此來加強刑罰的威懾作用。據載,當時一天之中在渭河邊行刑的囚犯就多達七百余人,渭水被染成紅色,號哭之聲震天動地。嚴密而殘酷的法律一時間令國民難以接受。新法推行一年間,前來國都上書反對者數以千計,一時間形成一股強大的反變法風潮。商鞅對孝公說這些人都是擾亂教化之民,將他們全部流放到邊關。后來,在獎勵耕戰中嘗到甜頭的秦民有人稱贊變法,結果也被商鞅抓起來全家流放邊關。商鞅認為,人民要做的就是不折不扣地執行法令,不應該對新法說三道四,哪怕是贊美的聲音。
歷來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都來自既得利益集團,商鞅的爵制改革,無疑是動了世襲貴族的“奶酪”。新法頒行一年后,太子犯法。這顯然是舊貴族不甘心放棄特權,企圖阻撓變法。商鞅為了維護法令的嚴正,認為太子犯法,也必須嚴肅處理。但因太子是未來的國君,無法直接對其施法,便對太子太傅公子虔處以刑罰,對太子太師公孫賈處以黥刑。黥刑是古代的一種肉刑,在犯人面部或額上刺刻后涂上墨炭,作為犯罪的標志。又過了幾年,公子虔再次觸犯新法,又被依法處以劓刑。劓刑就是割去犯人的鼻子。在當時人的觀念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肉刑是對先人的大不敬,是莫大恥辱,因此有“刑不上大夫”的規定,對貴族豁免肉刑。但商鞅認為,“法之不行,自于貴戚”,如果想要順利推行新法,必須先拿太子開刀。公子虔受刑之后,因受辱而八年杜門不出。
幾次事件后,再也沒有人敢議論、觸犯新法,新法在全國順利推行開來。三年后,變法成效初步顯現。史載:“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咸陽位于灃水和渭水交匯之處,“據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是控制東西交通的重要通衢。秦遷都于此,志在向東擴張。升任為大良造(相當于丞相地位)的商鞅又以遷都為契機,啟動了第二次變法。
這一次的變法廢除了井田制,掘開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封疆,實行土地私有,并允許自由買賣,賦稅則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來平均負擔。當時的秦國土地空曠,百姓耕地更受阡陌封疆的限制,變法之后,只要百姓有勞動力,便可開墾荒地,進一步發展了秦國的農業生產。其次,進一步推廣縣制,縣直屬中央政府,與屬于封君的封邑不同,商鞅把原本分散的小鄉、邑、聚等自然聚落,按照大致相當的規模編制在一起,設立地方行政組織——縣。全國共設置31縣。縣設縣令,掌管一縣行政,縣尉掌管軍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成為各個諸侯國里第一個徹底實行縣制的國家。縣制使分封制下分散的權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有利于秦國將全部力量匯聚在一起,使秦國形成了巨大的動員能力。商鞅還頒布統一的度量衡標準,統一了斗桶、權衡、杖尺,頒發了標準的度量衡器。
商鞅變法使秦國成功崛起,成為戰國時期的一大強國,他創建的法律制度最為嚴整并且堅持得最為徹底,從而改變了戰國的格局。在商鞅變法以前,各國也都進行了不同的變法,新法也參考了其他各國變法的既有成果,實行法治、重農業、獎軍功、廢特權等內容,在當時的魏國、齊國、趙國都有不少實踐。如魏國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主張選賢任能,賞罰嚴明;在經濟上也鼓勵農民增加生產,保護農民積極性;推行以法治國,制定一系列法律規范,形成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等。又比如,晉國的趙鞅主政時也明確提出廢除特權,以軍功定爵的思想。而源于齊國的《管子》一書就明確提出了“以法治國”的思想;春秋時期的鄭國子產主政時,也有以法治國的實踐,并最早將法律鑄在鼎上。在中央集權方面,楚國比秦國更早實行縣制。這些政策,為什么唯獨在秦國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呢?一方面,這得益于秦孝公對商鞅變法的堅決支持和商鞅堅持到底的精神;另一方面還在于商鞅變法對魏、齊、趙等國的變法實踐進行了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改革得更徹底,從而大大超越了魏、齊、趙等國。
商君雖死,秦法未敗
商鞅的變法雖然容易在短期內奏效,但國家政令的貫徹實行,若僅仰仗予富予貧、予貴予賤和施用嚴刑峻法的權力,具有極端功利主義的性質。司馬遷《史記》為商鞅立傳,不諱言他的政績,卻對他的為人為政頗有微詞,批評他“刻薄”“少恩”。現代有學者認為商鞅變法“為秦國締造了一個強大到極點的政府、一個萎縮到極點的社會以及一群沉默到極點的個人”。
商鞅也通過變法和戰功為自己贏得了榮耀,成為擁有15座封邑的商君,但就在他如日中天之時,突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趙良。趙良和商鞅進行了一次長談,指出他一味崇尚暴力和嚴刑苛法,完全排斥傳統道德,炫耀權勢,這必然給自己積累怨恨,帶來后患,莫不如現在放棄權力,歸還15座封邑,并勸說秦王多做好事,或許能安全一些。但商鞅哪里聽得進盛世危言,依舊我行我素。
就在這次談話五個月后,秦孝公死去,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的老師就是那個被商鞅整得很慘的公子虔,他立即舉報商鞅謀反。一朝天子一朝臣,商鞅盡管已經是貴為擁有15座封邑的商君,但在討厭他的新君主面前,也只能倉皇出逃。他先逃到老東家魏國,商鞅的地位有一半是踩著魏國上來的,魏國人早已把他當作敵人,拒絕收留他,商鞅無奈只好折回秦國,他在逃亡途中,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旅館。商鞅欲匿名投宿。旅館前臺的工作人員以無證件為由,嚴肅地警告商鞅:
“按照商君制定的法律,如果接納沒有身份證件的客人住宿,我就要負連帶責任。”商鞅聽罷,仰天長嘆:“沒想到新法的弊病,竟然把我弄到這般田地呀。”最后走投無路的商鞅回到封地,組織手下門客造反,這反倒坐實了公子虔等人的指控。這支于倉促之際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的結果可想而知,商鞅兵敗,被殺于鄭國黽池(今河南澠池)。其尸身被帶回咸陽,秦惠文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
雖然商鞅被處死,但“商君雖死,秦法未敗”,他打造出了一個雄心勃勃、強大富有的秦國,完成了為秦帝業奠基的歷史任務。
(作者:黃金生)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大理寺卿的寵妻日常
全京城的人都以為顧九會是秦崢的心頭刺,直到見證了世子爺是如何寵妻無度,才發現,哪有什么心頭刺,那分明是他的掌中嬌。重生之后,顧九發誓要護至親忠仆,收拾蛀蟲齷齪,以及,跟夫君和離。前兩條她都如愿以償,唯有第三條——秦崢:風太大,你且再說一遍。顧九看著他手指寸寸拂過兵刃,十分沒出息的改口:我方才說,今晚月色真好。成親之初:秦崢:和離,本世子求之不得。一年之后:秦崢:真香。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龍族(1-4合集)
累計銷售量達千萬冊的青春幻想小說,被譽為“東方的《哈利·波特》”,作者江南本人獲得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榜首的榮譽。主角路明非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高中生,在申請留學的時候收到了來自屠龍學院——卡塞爾學院的來信,從此開啟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伙伴陳墨瞳、楚子航、愷撒等人的幫助下,屬于龍族的神秘世界逐漸在他們面前展開,路明非神秘莫測的身世也慢慢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