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關系原則與法律文件的不同
邁克和杰米律師起草的文件,給予了他們“安全感”錯覺。手里握著的公司文件,讓他們自以為把所有合伙關系該做的工作都已完成。
從法律角度上說,他們確實把該做的做了。開設公司,要求提供公司原則、股東協議。有些可笑的是,法律意義上以合伙形式創辦公司,卻并不需要任何的書面文件:如果兩個人想合伙,不用提交正式合同,只要大家行為舉止像合伙人就夠了,或者嘴上談到合伙就似乎已盡表誠意。由于官方沒有特別要求提交合同,隨便一份法律文件都會讓他們產生錯覺,以為自己已相當重視了。
準合伙人要意識到法律文件作用有限,它們以法人實體形式建立合伙關系或者公司,明確了合伙人的權利和義務,指明公司注冊地址、公司名、每位合伙人投資數額、利潤分配。從真正意義上說,文件存在是為了保護合伙人相互間的權益,承擔有限責任,所以文件具有法律約束力。
準合伙人最好在原則前言中,澄清原則并不具法律約束力。律師可以通過原則得知合伙人的初衷,并作為擬定法律文件時的參考,但原則不能取代法律文件。
法律文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只不過仍遠滿足不了合伙人的需要。就拿所有權比例來說,法律上,需要明確比例配置,邁克和杰米經歷一番教訓后就明白,若沒有理清比例分配的緣由就記錄在法律文件中,問題會如亂麻接踵而至。第四章我會介紹一個故事,五位精明能干的商人,公司開辦初期,經討論大家一致同意股份占比后記錄在公司文件中,一年后,有幾人聲稱大家曾口頭協議一年后回顧各自占比后再行分配。他們請了調解員來收拾爛攤子,理清所有權的比例問題。最初的討論和安排符合法律要求,卻無法跟上合伙人后續工作配合的需要。第四章將會提到充分討論公司所有權分配意味著什么。
總的來說,按法律要求提供的合作協議內容,(如合伙人頭銜、股份比例、公司地址)不會有太大變化,而合伙人原則則要定期回顧、修改。原則更多地是種創造和維持,以創建和維護穩定、共同協作的合伙關系為目的,所以它更具價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