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勢能:個體崛起與能力變現
- 任康磊
- 7961字
- 2022-01-11 16:13:49
1.2 增強思考力的火箭模型
成功者有什么共性?這個問題有很多人研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我見過的所有成功者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具備比普通人強的思考力。
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成果,成果決定命運,所以思維決定個體的命運。思維決定個體能走多遠。如何增強思考力?要增強思考力,可以從底層假設、自證預言、認知框架和價值排序4個部分入手。
增強思考力的火箭模型如圖1-2所示。

圖1-2 強思考力的火箭模型
在增強思考力的火箭模型中,底層假設是一級燃料助推器,決定火箭能否升空。自證預言是二級燃料助推器,決定火箭能飛多遠。認知框架是軀干和三級燃料助推器,決定火箭能飛多快。人們常說的思維模型,屬于認知框架的一部分。價值排序是頭部指揮艙,決定火箭飛向哪個方向。
1.2.1 想不通時,如何突破思維局限
沒有人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也沒有人能幫助一個思維局限的人。究竟是什么限制了人們的思考?如何通過思維升級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如何突破自己思維的局限?
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說:“沒有正確的假設,就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沒有正確的思想。”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底層假設,這些底層假設有的來自先天環境,有的來自后天經驗。底層假設發生在每個人的身上,深深地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卻又不容易被人們察覺。人們如果無法沖破自己的底層假設,別人怎么幫忙都沒有用。
我有個關系很好的發小,他家大事小事的宴請我都會參與。宴請一般是少不了酒的,也少不了敬酒和勸酒的環節。我滴酒不沾,所以承擔著宴會后送人回家的任務。因為順路,我有3次送發小和他的同事兼鄰居小李回家的經歷。
第1次,小李喝得不省人事。我發現他喝多了后皮膚紅得異常,看著有些嚇人,也許是他體內的乙醇脫氫酶(分解酒精的酶)比常人少,也可能是酒精過敏的一種表現。
我和發小說:“小李酒量不行,以后別讓人家喝了,聚會的目的是高興,又不是喝酒。”
發小說:“大家都知道小李酒量不行,就是一瓶啤酒的量。但小李這人很奇特,其實沒人敬他酒,也沒人勸他酒,他是自己跟著桌上其他人喝成這樣的。”
第2次,小李喝了酒后能簡單對話,我說:“你酒量不行,何必要喝那么多呢?”
說完這句話后我有些后悔,因為很多喝醉的人聽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誰說我酒量不行,我酒量大得很!我沒醉!”
沒想到小李這樣回答:“別人都在喝,我哪能不喝呢?這多不禮貌啊。”
我很驚訝:“這和禮貌有什么關系?能喝就多喝,不能喝就少喝,怎么還關乎禮貌了?”
小李仿佛聽不到我說的話,自顧自地說:“不行,不行,那怎么能行,要跟著喝……”
第3次,小李又不省人事了。發小說:“現在大家都知道小李不能喝,都勸他不要喝,他不聽,非要跟著喝,搞得大家都不敢和他一桌吃飯。唉,以后聚會再也不叫小李了。”
酒桌上勸酒的情況很常見,但很多人勸不要喝酒的,還真少見。
小李的行為模式實際上源自他的底層假設。他的底層假設就如他自己所說:在酒桌上,別人喝多少,我就要跟著喝多少,不然就是不禮貌。
任何人都是基于底層假設思考和行動的。底層假設告訴人們為什么自己會這樣看待這個世界,底層假設讓人們自然而然地產生某種想法,驅動著人們行動。
人們思維的局限性,正是來自底層假設的局限性。人們行為的不理性,也來自底層假設的不理性。底層假設就像底層操作系統的代碼,軟件如果有問題,可以重裝軟件,但操作系統如果有問題,要么根本裝不上軟件,要么會讓裝上的軟件無法正常運行。此時,人們的一切思維和行為都會有問題。
例如很多人有類似這樣的底層假設。
(1)智商低的人一定不會有成就。對應思考:我上學時學習成績就差,說明我能力平庸,所以我一生注定碌碌無為。
(2)沒有資源的人一定做不成事。對應思考:我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不認識什么達官貴人,沒有資源,所以我什么事都做不成。
(3)形象差的人一定沒辦法從事露臉的工作。對應思考:我的長相很一般,所以我不可能從事影視行業的工作,我就算拍了影視劇也不可能成名。
(4)機會都是留給年輕人的。對應思考:我現在已經40多歲了,什么都比不過年輕人,年紀大了,沒機會了。
(5)男人天生就是比女人強。對應思考:我是個女人,就該相夫教子。我的事業做不好是應該的,賺錢養家的事就留給男人做吧。
這些底層假設顯然都是比較負面的主觀假設,長期任由這些底層假設“滋生”,它們會逐漸變成一種“信念”。一旦成為信念,思維就會僵化,將很難被改變。很多普通人無法崛起,正是因為他們的頭腦中存在大量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從而束縛了自己的思考。
想增強思考力,要做到以下幾點。
(1)靜下心來,發現自己思考過程中的底層假設。
(2)把主觀的、負面的假設替換為客觀的、正面的假設。
(3)找到那些已經成為信念的假設,把限制性信念轉變為開放性信念。
至于如何突破限制性信念采取行動,我們將在第6章專門講解。
知道了底層假設和限制性信念的原理后,個體要想崛起,首先要像為操作系統編碼一樣,給自己編出有利于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底層假設。對有利于個體崛起的底層假設,要堅決保留;對不利于個體崛起的底層假設,要堅決刪除。
我有5條比較積極正向的、有利于個體崛起的底層假設。
(1)每天做同樣的事,只會得到相同的結果。如果對現狀不滿,必須做出改變。
(2)做每件事都有方法,找對方法,就能做成事。如果沒有做成事,大概率是沒找對方法。
(3)每個人都具備足夠的資源來達成目標。如果資源不足,大概率是資源沒有被發現。
(4)這個世界上沒有失敗,只有在行動并獲得反饋后,發現暫時沒有達成目標的情況。
(5)任何事都是多面的,有危機,也會有轉機;有挑戰,也會有機遇。
也許有人會說,為什么這些底層假設看起來像心靈雞湯或成功學里面的內容?其實不論是假設,還是信念,解決的都是人“相不相信”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從骨子里就不相信這些底層假設,那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起作用;如果一個人從骨子里就對這些底層假設深信不疑,那他成事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1.2.2 有想法時,如何實現你的想法
對于每個羨慕我寫了很多書的人,我都會鼓勵他:“寫書不難,你也可以寫書啊。”
然而我聽到最多的回答是“不行,不行,我哪有那本事。”
我會接著說:“我這樣一個高中語文成績常年不及格的人都能寫書,還有誰不能呢?”
多數人的回應依然是“不行,不行……”
個體崛起,出書既是最好的增強勢能的工具,又是非常好的社交工具。著書立說自古就是中國人樹立個人品牌,讓他人對自己建立強認知的最好方式之一。用自己出的書實現人情,更容易與他人建立信任。
我很喜歡鼓勵周圍有上進心的人寫書,也常以自己舉例來說明寫書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寫書不等于寫小說,不需要寫出驚世駭俗的故事。圖書領域種類繁多,只要在某個領域有足夠積累或有獨到觀點的人都可以寫書。出書的門檻其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我高中時偏科嚴重,我的數理化成績很好,但語文常年不及格。寫書后我才發現自己的語言功底著實薄弱,都是靠不斷寫才逐漸提高的。可為什么很多人明明覺得寫書很有價值,其本身也具備寫作能力,卻不行動呢?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對個體來說,這個名詞的含義是人們會不自覺地給自己或別人貼標簽、定屬性、做分類,認為自己或別人就是怎樣的人,然后從現實中不斷搜集證據證明自己的論斷,從而讓自己的論斷真實發生。
例如我有個朋友,他很聰明,但不喜歡學習,玩游戲玩到能打比賽的水平,高考時只考上了專科。畢業后,他工作很賣力,領導和同事都很認可他,兩年后就被提拔為主管。他晉升后不久我們聚會,那時我也剛做到人力資源經理的職位。
我感嘆“80后”已經成了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主力軍,未來大有可為,而他很不看好自己。他覺得自己雖然一開始晉升快,但學歷低,晉升后勁不足。這么多年過去了,他依然在那個公司做主管,他帶出來的一個徒弟都做到總監的位置了。
如今聊天,聊到職業發展時,他依然認為自己是專科學歷,沒有前途。
我問他:“難道你們公司就沒有專科學歷做到高管位置的人嗎?”
他說:“也有,但是很少。”
我說:“那你為什么認為自己就不能是那類人呢?”
他說:“我哪行啊……”
一切負面的自證預言,都有類似的句式:我不是X,我不配得到Y。
如果有人堅信自己是螻蟻,那么他就會活成螻蟻,而且會為自己成為螻蟻尋找很多合理的證據。如果有人堅信自己是老虎,他大概率會活成老虎,就算因為諸多不可控因素,他最終沒有成為老虎,他也不會活成螻蟻。
《孫子兵法》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意思是如果追求高標準,最后可能會得到中等標準,如果追求中等標準,最后可能會得到低標準,如果追求較低標準,最后必然什么也得不到。自證預言也是這個道理。
自證預言如果用在積極的方面,會產生積極的結果;如果用在消極的方面,則會產生消極的結果。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叫羅森塔爾效應)就是自證預言的一種。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曾在加利福尼亞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期,校長對兩位教師說:“根據過去三四年來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好的教師。為了獎勵你們,今年學校特地挑選了一批最聰明的學生讓你們教。你們要像平常一樣教學,不要讓孩子或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
這兩位教師非常高興,非常努力地教學。一年后,這兩個班級的學生的成績是全校最優秀的,比其他班學生的分數高出一大截。其實,這兩位教師并不是全校最好的教師,他們是被隨機抽出來的。他們教的學生的智商也不比別的學生高,這些學生也是隨機分配的。
雖然這是一個美好的謊言,但學校對老師的預言,老師對學生的預言,最終都成真了。這說明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功,但能不能成功,取決于個體是否堅信預言。
不論自己是什么情況,首先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差,找到自己的優勢,任何人都有一個領域是別人比不上的。自證預言的正確用法,不是首先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比較弱小的人,而是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很強大的人。
很多人難以理解為什么我能出20多本書。其實在我還沒出書時,我的自證預言就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著作等身”的暢銷書作家。著作等身是個略顯夸張的形容詞,表示一個人出過的書很多。而我追求的著作等身,是不帶任何夸張意義的。
如果把著作等身變成一個數學問題,我出的書的長度大約是23.5cm,厚度為1.5~2cm(平均為1.75cm),我的身高是174cm,所以如果把書豎著放,8本書(174÷23.5后取整)的長度就是毫不夸張的“著作等身”。如果把書平著放,大約需要出100本書(174÷1.75后取整)才能“著作等身”,這也正是我的目標。
很多人看到100這個數字時會覺得嚇人。理性地看,出100本書的目標能不能達成呢?當然可以達成,每年寫5本書,20年就能完成;每年寫2本書,50年就能完成。所以這件事最后會演化為一個數學運算問題和時間分配問題。
法國著名作家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一生寫過300多本著作。其實300是個非常保守的數字,關于大仲馬究竟寫過多少書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說他的著作超過1 300本。世界上出書超過100本的大有人在,我為什么不能是其中之一呢?
其實放棄一切無關領域,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如何達成某件事上,又有多少事是做不到的呢?敢想的人就已經比那些不敢想的人離想法更近了。就算最后失敗了又如何呢?
成功和失敗都會讓人成長,成功會讓人“長葉”,失敗會讓人“長根”。只有一件事不會讓人成長,那就是什么都不做。只要做,就對了,一定不會錯。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自己不是X,不配得到Y,于是就什么也不做。
1.2.3 有問題時,如何找到問題根源
為什么對同一件事,人們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這是因為解讀的角度不同,人們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產生不同的行為。這些行為有的有利于實現目標,有的不利于實現目標。面對問題時,如何客觀地分析問題?如何找到問題的根源?如何進行有利于自身的思考呢?
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認知框架來解讀這個世界。對相同事件的不同解讀源于人們不同的認知框架。
“寫書哥”用了1年半的時間,微博粉絲數量便達到了60萬。他的微博以文字類內容為主,屬性為偏成長類的干貨工具、做事方法和思考方式。“寫書哥”在做微博博主的過程中,經歷過很多挫折,我好多次都聽他說想放棄,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寫書哥”對微博的評價是,微博是一個非常適合個體崛起的自媒體平臺,文字類內容在微博上是有生存空間的,普通人也是可以在微博上通過文字類內容崛起的。
在“寫書哥”做微博博主前,我有個朋友張三也斷斷續續地做了1年多的微博博主,他的微博內容與“寫書哥”類似,但他的粉絲數量始終破不了2萬,最終他選擇了放棄。張三對微博的評價是,微博是一個泛娛樂平臺,文字類內容在微博沒有生存空間,普通人不可能在微博上通過文字類內容崛起。實際上,張三常抱怨自己不會修圖,制作不出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不會畫畫,畫不出有趣的漫畫;不懂攝影,拍不出優質的視頻……
同樣是做微博博主,為什么不同的人對微博有不同的評價?“寫書哥”和張三對微博的評價,究竟哪個更準確呢?其實關于文字類內容在微博上有沒有生存空間、個體能不能靠文字類內容在微博上崛起,根本不需要去統計數據,看一看微博上有沒有這類成功案例就知道了。我們觀察后會發現,微博上存在大量成功的案例。所以這其實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如何能”的問題。
“寫書哥”做微博博主,對微博的認知框架聚焦在“如何能”上,如圖1-3所示。

圖1-3 “寫書哥”做微博博主的過程
張三做微博博主,對微博的認知框架聚焦在“能不能”上,如圖1-4所示。

圖1-4 三做微博博主的過程
張三做微博博主的經歷,讓我想起了學開車時,教練對我說過的一段人生哲理。教練說:“新手開車不要總盯著障礙物,要聚焦在道路上,用余光關注障礙物即可。”
新手開車如果總盯著障礙物,通常有兩種結果,要么直接撞上障礙物,要么在障礙物面前猛踩剎車,而沒有注意到能從障礙物邊上開過去。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新手剛上路時要么容易追尾,要么容易突然猛踩剎車。其實做任何事都是這樣,如果只盯著障礙,那滿世界都是障礙,如果盯著道路,前途將一片光明。
前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美國心理學家馬丁·E. P.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提出過一個概念——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習得性無助廣泛存在于人類生活中,對人類的工作和學習有負面影響。
擁有習得性無助特質的人通常具備4類特點。
(1)低自我效能感: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配、自己做不到。
(2)低自我概念:自我評價較低,態度消極、多疑、自卑。
(3)低成就動機:制定低目標,對失敗的恐懼比對成功的渴望更大。
(4)消極定式:認為自己注定會失敗,不論如何努力都無濟于事。
針對習得性無助,塞利格曼后來開創了積極心理學這個流派,并提出了正確歸因的概念。所謂正確歸因,就是客觀、理智地看待問題,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如果對某個事件做了錯誤歸因,人們就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現象。
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中把人分成了樂觀者和悲觀者。悲觀者不僅容易把失敗原因放大到看起來完全不可控,而且容易把自己或他人的問題放大;樂觀者則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更容易找到失敗的真正原因。
如何避免錯誤歸因、避免習得性無助,做到正確歸因?
塞利格曼提出了ABCDE法。
A(事件):某次失敗或某個不好的事件。
B(觀點):對這次失敗或這件事的觀點或看法。
C(行動):接下來的想法,以及想要采取的行動。
D(反駁):停下來,重新審視B和C,然后反駁自己。
反駁自己時,要注意以下4點。
(1)證據:能不能找一些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
(2)其他可能性:關于這次失敗或這件事,還有哪些是自己沒想到的?
(3)暗示:不斷暗示自己,客觀地找出A和B之間的正確關聯。
(4)用處:不斷反問自己,當前的B和C對自己有用嗎。
E(復盤):不斷重復A→B→C→D的過程,不斷復盤和審視自己。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倫·J.蘭格(Ellen J.Langer)在這方面也有研究,她把自己的心理學稱為“可能性心理學”,她喜歡挑戰不可能,喜歡引導人們在他們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中尋找可能。
蘭格教授在著作中提到了專念(Mindfulness)和潛念(Mindlessness)的概念。蘭格教授提到的專念與醫學教授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教授提出的正念都用了Mindfulness這個英文單詞。它們本質上指的都是一種自我發現、自我體察、自我認知的狀態。潛念則是專念的反面,指的是不假思索、心不在焉、靠潛意識來思考與行動的狀態。
卡巴金教授提出的正念更偏向于東方智慧,需要通過冥想和練習來達成。蘭格教授的專念更偏向于西方智慧,不強調冥想和練習,強調要改變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方式,并關注和復盤自己的思維與行為。在這一點上,蘭格的觀點與塞利格曼的ABCDE法如出一轍。
做任何事,方法都是第二位,思想才是第一位的。解決思想問題的本質,就是刻意構建自己的認知框架,重新審視自己看世界的角度,糾正自己想問題的方式。化“不可能”為“如何成為可能”,化“做不到”為“如何做到”。
1.2.4 想法多時,如何應對目標糾結
想法比較多、目標比較多時,該怎么辦?如何應對目標糾結?如何理清行為動機?
互聯網上有句流行語:“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這句話的本意是為了搞笑。例如某人問一個小孩子:“地上掉了一張50元、一張100元,你撿哪一張?”小孩子可能會從中選擇一個。成年人會說:“我全都要!”現實中什么都想要的成年人,很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有一些人,在微博剛火起來時,投身做微博內容。微博內容還沒做出起色,微信公眾號火起來了,這些人又投身做微信公眾號內容。后來抖音火起來了,這些人又去報班學拍短視頻。結果他們手里自媒體賬號一大堆,但一個真正有影響力的都沒有。互聯網上幾乎所有具有影響力的自媒體賬號都是先在單個平臺實現單點爆發,流量穩定后再嘗試轉戰其他平臺。
有一個心理學現象叫鳥籠效應,講的是有個人在自己的商店里的顯眼位置擺了一個漂亮的空鳥籠,原本只是為了好看,自己喜歡。但一段時間后,這個人通常會有兩個選擇,一是把鳥籠移走,二是買一只鳥放在鳥籠里。
為什么?因為很多到這家店的人看到鳥籠后都會問:“鳥呢?”如果這個人回答從來沒有養過鳥,人們會詫異地問:“那你擺鳥籠干什么?”久而久之,在商店里的顯眼位置擺一個漂亮的空鳥籠就變成一件很蠢的事。
生活中,人們難免會受父母、親戚、同事、朋友等的影響。他們會告訴我們許多“社會的規范”“人類的共識”,這些可能會讓我們遠離真正的自己,活成他們想要我們活成的樣子。
了解自己,首先要學會獨立。所謂獨立,包括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獲得經濟獨立并不難,但獲得思想獨立并不容易。
我經常聽周圍有些朋友問:“最近有個機會、最近有個項目、最近有個趨勢,我應不應該參與呢?”能問這類問題還算好的,很多人是看別人做什么火了,就盲目投入,結果最后什么都沒做成。
判斷要不要做某件事,關鍵是看這件事符不符合自己的核心價值。如果符合,可以考慮做;如果不符合,那么就算這件事看起來再好也不要做。
人的資源是有限的,但人的需求是無限的,有限的資源與無限的需求之間的矛盾,必然要求人們做出選擇。當人們做出選擇時,內心應有標準,什么最重要,什么次重要,什么不重要,這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很多人做選擇時的糾結,找不到方向的苦悶,都源于沒有形成清晰的價值觀,只想模仿別人的人生。
價值觀不是做事的直接目標,不是道德或倫理,也不是人們當前最大的需求。價值觀是非常主觀的,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排序,是人們行為的內驅力。價值觀沒有對錯,它解答的是人們究竟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問題。生存環境和后天遭遇影響人們的價值觀,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相同,價值排序也可能大相徑庭。
弄清自己的價值觀,做價值排序的步驟如下。
(1)拿出一張白紙和一支筆。
(2)找一個安靜的地方。
(3)寫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或者自己最想成為的人。
(4)如果在第(3)步中寫下了很多條,強迫自己對它們排序。
人生的財富積累是做加法,但人生獲取財富的方向是有限的,要學會做減法。價值排序的核心思維,是集中優勢資源,集中主要精力,先做排序靠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