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長勢能:個體崛起與能力變現
- 任康磊
- 7877字
- 2022-01-11 16:13:49
1.3 行動力就是變現能力
很多人眼中的一夜“爆紅”,其實是夜夜堅持。很多人“夜來思量千條路,明朝依舊賣豆腐”。沒有行動力,一切都是“白搭”。這個世界從來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能把想法真正落地的人。想法落地需要行動力,行動力也決定了個體的變現能力。當行動力比較差時,如何增強行動力呢?
1.3.1 如何心無旁騖地做事
有人問我:“我的行動力很差。你寫了那么多書,行動力那么強,怎么做到的?”
我說:“因為‘傻’……”
如果人生有兩個選項,一個是“精明”地活著,另一個是“傻傻”地進步,我建議選后者,因為“傻”是增強行動力的好方法。
工作時,有個“精明”的“老油條”當著領導的面說:“任康磊工作出色,能不能總結經驗方法供同事學習呀?”
我當時“傻”,乖乖地把經驗全都整理出來和同事分享了。
后來那“老油條”說:“讓這小子出風頭!他都教給我們了,看他以后還有什么利用價值!”
創業后,有個“精明”的咨詢公司老板對我說:“有個項目,要看你的水平,把你的方法論總結發給我看看吧。”
我當時“傻”,乖乖地把600多頁PPT全都給他了。
后來那個老板再沒聯系我,看他朋友圈得知他接手了那個項目,背景中放著我的PPT。
從工作到創業,我一直“傻”到現在,不過傻著傻著,我成了暢銷書作家,成了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頭部IP,商務合作不斷。而當初的“老油條”同事一切照舊,咨詢公司的老板瀕臨破產。
很多人說晚清名臣曾國藩不會打仗,因為他是文官出身,連馬都不會騎。但曾國藩卻率領湘軍戰勝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曾國藩用的方法是“結硬寨,打呆仗”,這種看似最“笨”的方法,卻最有效。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有時傻一點,不是壞事。有時太精明,反而不是好事。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自作聰明的人,缺的是敢于承認自己不夠完美,又愿意傻傻堅持的人。
某線下課程機構拉我進講師群,討論進軍線上的宏圖大業。機構老板看我做線上課程的經驗足,便主動找我聊這方面的內容。第二天我就給了他一個方案,然后就沒了動靜。后來我看講師群里大家每天都在聊偉大的理想,聊正確的廢話。從春節聊到年底,聊了一年也沒見誰真正做出什么。
群里有人說:“線上課程賺不到錢了,只能引流。”很多人表示認同。真的嗎?那為什么很多人的線上課程依然有不俗的收入?按這個邏輯,圖書行業早就該沒落了,如今誰還看書?可為什么很多人還能靠出版圖書收入不菲?
人們總喜歡說選擇大于努力,意思是過得不好時,可以怪自己的選擇不對。做人力資源管理的人,說人力資源管理員是文員,自己做不好是因為選錯了職業。同樣是人力資源管理員,我朋友圈里年薪超過100萬元的有10多個。收破爛的,說選錯了行業,賺不到錢。同樣是收破爛,每個城市都有“破爛王”,業績上億元的不計其數。
少想點,多做點,把時間用在把事情做好上,把精力用在如何成為頭部上,不是更好嗎?行不行不是想出來的,不是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我上一份工作入職時,老板已72歲,他48歲才開始創業。年逾古稀的他經歷了無數滄桑,看起來質樸無華,實際卻滿含智慧。我和他聊天時,他也經常形容自己“傻”。
他說:“當初真傻,不會喝酒,也不像別人會經營關系,業務發展沒別人快。”
實際上,這家公司的主營產品已經是同類中的世界第一。
他說:“當初真傻,如果做房地產,現在我們資產已經……非要做A項目。”
實際上,A項目非常成功,是中國第一,也是目前中國的唯一。
我問他事業成功的秘訣,他的回答簡單而淳樸:“干什么,就好好干。”
“干什么,就好好干。”其實不需要太精明,反而需要一點傻氣。
這位老板的創業人生,讓我想起了鴨子定律。我們看到的鴨子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在水面下卻一刻不停地拼命劃水。很多人只看到別人表面的光鮮,卻看不到別人背后的付出。
傻,其實是一種做事的智慧。
李嘉誠曾說自己成功的秘訣是讓別人多賺一點。很多人做生意只想著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考慮上下游利益,結果沒多久生意就做不下去了。李嘉誠則寧可自己少賺一點,讓合作伙伴多賺一點,這樣,大家才愿意和他做生意。他的生意才會越做越大。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七分聰明,三分傻。
聰明過頭,精于算計,吃虧的是自己。
帶點傻氣,埋頭苦干,反而有所收獲。
有句心靈雞湯是這樣說的:人要拼命努力,才會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
用“拼命”來形容“努力”其實并不準確,還會嚇退很多人。普通人的生活學習又不是打仗,沒有你死我活,拼哪門子命呢?
不如說:人要傻傻地努力,才會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
做人不如傻一點,傻傻地努力,傻傻地做事,傻傻地學習。
少說少想,多學多做,普通人才更可能做成不普通的事。
1.3.2 行動力弱,怎么辦
很多人問我:“任老師,為什么感覺你總是很有沖勁?為什么每次見你你都精力十足?為什么你那么有激情?為什么你做事有這么強的內驅力?”
我說:“因為沒有安全感。”
很多認識我的人都說我是“工作狂”,我確實是個對做事樂此不疲的人。經過反思,我的結論是由于成長或經歷等原因,我缺乏安全感。這種底層感受被放大到情緒上,變成了一種情緒能量,推動著我行動。
想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給了我強大的行動力。我的家庭比較特殊,我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家里經濟條件一般,除了溫飽,其他都是奢望。這也許是我比較喜歡“折騰”的源動力,別人家孩子過得再怎么不好也有父母支持,多少有種安全感,而我沒有,一切都要靠自己。
我上大學時,別的同學不愁吃穿、安心學習,我為了賺錢,業余時間發過傳單,做過導購,當過家教,賣過電話卡,擺攤賣過餅干,還幫學習班招過生。后來奶茶剛興起時,我和同學合伙在學校周圍開了3家奶茶店。快畢業時,我賺了十幾萬元,當時天津市區的房屋均價才四五千元。
畢業前,我借了幾十萬元做了個B2B(Business-to-Business)項目,我拿下了天津總代理,結果借來的錢全賠進去了,還欠了幾十萬元的債。我后來進入人力資源領域,就是因為有這段經歷。畢業季時我的同學都在找工作,而我在創業做那個B2B項目。我賠錢的時候,畢業季招聘過了,工作也不好找了。
我甚至一度去了洗浴中心做服務員,因為那里管吃管住。當時那家店還沒開業,我就一直跟著培訓。沒等正式上崗,我發現隔壁超市在招儲備干部,就過去應聘了,后來才知道那個超市在世界500強里能排進前50名。上崗后,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拼命工作,因為我不僅要還債,還要生存。
因為我應聘的儲備干部是零售行業的基層崗位,所以工資特別低,我拿了半年1 250元/月的工資。我租的只能放下一張床的小閣樓每月的租金是600元,當時別說還債了,我連飯都吃不起。我現在回想起來,還能體會到那種絕望,除了拼命工作,真不知道還能干什么。店長看我工作很努力,覺得可以委以重任,就把我調到人力資源部,從此我一直從事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工作到現在。
經歷過那段很黑暗的時期,我是真的怕了,覺得不“拼命”不行。憑著這個勁頭,我26歲時就成了一家員工超過3萬人的大型上市公司總部的人力資源總監。我比別人早了10~20年得到這個崗位,不過,這也讓我比別人更早體會到什么叫職業瓶頸期。
職場是有天花板的,我又不安于現狀,怎么辦呢?還完債后,我買過股票、買過基金,幾乎嘗試過各種主流的投資方式。2018年,我融資、融券、買股票,賠了100多萬元。
一路磕磕絆絆走到今天,我有不少成功,也有不少失敗,但無論如何,我的夢想和行動力沒有丟。所以我的競爭力在日漸增強,影響力在逐漸增大,思考力也在不斷升級。總結下來,我的行動邏輯如圖1-5所示。
我的行動力的來源實際上是一套“算法”。對現狀的不滿促使我為自己不斷設定目標。“缺乏安全感+設定目標”,讓我具備了非常強的行動力。行動力不一定會帶來好的結果。失敗時,失敗反而會進一步激發我的行動力;取得成功時,我就設定接下來的目標。這套“算法”自成一個增益式閉環系統,形成良性循環。

圖1-5 動邏輯圖
其中,從缺乏安全感到強行動力,是借助情緒能量的過程。什么是情緒能量?情緒是人類最大的能量來源。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情緒=期待-現狀。
期待與現狀之間的差距越大,產生的情緒越大,情緒帶來的能量也就越大。我總是有意無意地讓期待值更高,讓現狀值更低,于是不斷產生對現狀不滿的情緒,從而驅動自己不斷設定新的目標。缺乏安全感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期待值,降低現狀值。
實際上,情緒不僅與人的行為有關,還與人的記憶有關。很多人記不得多年前某件事的具體細節,卻能記住當時的某種情緒,當時的情緒越激烈,與情緒關聯的事物越重要,記憶越深刻。
美國心理學家基思·佩恩(Keith Payne)曾研究過情緒記憶法。佩恩發現,情緒記憶是人類最難刻意忘掉的記憶。《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針對情緒記憶發起過一項研究,研究結果證明情緒記憶是一種“越想忘掉越忘不掉”的記憶。
所以很多人問我為什么他們明知道做某件事對自己來說是好的,但就是不愿意做這件事,例如明知道學習對自己有幫助,但就是不愿意學習。我說是因為他們對做某件事毫無情緒或抱有負面情緒。例如學習,2018年高考,河北考生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她的一篇《感謝貧窮》打動了無數人,其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物質的匱乏帶來的不外乎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后者。我來自一個普通但對教育與知識充滿執念的家庭。母親說過,這是一條通向更廣闊世界的路。從那時起,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便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
《戰國策·秦策》中有云:“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也。”它的意思是任何事情到了圓滿時,接下來必然會走下坡路。當人們認為自己站在山頂時,不論怎么走,都是下坡路。要想走上坡路,就要讓自己時刻保持“缺”的心態。
就像學習,如果人們學習時覺得很舒適,沒有情緒上的波瀾,說明自己還待在舒適區,這時候學到的通常是自己以前已經知道的知識。學習新事物一定是帶有情緒的,喜歡接受新事物的人通常帶有正面情緒,不喜歡接受新事物的人一般帶有負面情緒。
1.3.3 有拖延癥,怎么辦
許多人給自己制定目標后,拖延癥發作而導致目標沒達成。為什么人們總樂于做那些與目標無關的事情?比如看手機、玩游戲、聽音樂等。因為這些事情改變了人類大腦的“快樂機制”。
天然的“快樂機制”是用來獎勵人的生存和繁殖行為的,比如吃飯、性活動等,它使人類大腦產生舒服的感覺。這種“快樂機制”通過化學物質“多巴胺”來傳遞。但那些與目標無關的事情對大腦“快樂機制”的刺激遠比人類正常活動的刺激快速、強烈得多。當人習慣于這種外界持續的強刺激給自己帶來的快樂時,就很難再滿足于天然的“快樂機制”產生的興奮感了。
當人無法通過自己的行動獲得感受和體驗的快感時,就喜歡享受當下的小事情給自己帶來的即時的滿足感。例如有人想考英語六級、想考研、想考博,這一定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看書、學習和不斷練習的過程才能達成。
但人們往往看一會兒書就忍不住拿出手機刷刷朋友圈、聊幾句天。因為通過做這些簡單的事情,人能獲得“即時的滿足感”,而閱讀、學習、提升自己帶來的都是“延時的滿足感”,短時間內不會讓自己收獲很大的滿足感,所以人們就很容易放棄、拖延。
人之所以會有這種天生的“短視”,喜歡即時的反饋和滿足感,是由人類生存和演化的天性造成的。幾百萬年前,人類還在茹毛飲血,資源稀缺,吃了上頓沒下頓,大腦就會持續分泌化學物質,促使人類去尋找并攝入食物,食物的熱量越高越好,脂肪儲存得越多越好。如果沒有這種機制,人類可能存活不到今天。
可遠離原始社會后,人類進化出了更高級的控制單元,人類學會了計劃,學會了為達成長期目標放棄短期利益。但人類大腦中原始的那種機制并沒有消亡,它依然在時刻與更高級的控制單元爭奪身體的控制權,促使人們孜孜不倦地尋求即時的滿足感。
嬰兒剛出生時最原始的生理反應就是哭和笑。餓了就哭,不給吃的就一直哭,吃飽了就笑,這就是即時滿足的反應。同樣,如果一件事能在短時間內看到反饋或成果,人們就很容易偏向于先做那件事。
這就是為什么學習一個小時很難,而磕一個小時瓜子卻很容易。因為每磕一個瓜子都有即時的回報,每個磕瓜子的動作都會得到相應的一粒瓜子吃,大腦的即時滿足感很快就產生了;而學習一個小時,得不到明顯的成果或反饋。
這就是為什么有人打開手機想要背單詞,卻鬼使神差地點開了微博和微信;為什么有人打開電腦想聽講座,卻不知不覺地看起了電影和電視劇;為什么有人晚飯吃了不少,睡前卻還是管不住自己伸向零食的手。這些行為的本質都是大腦的“原始機制”在作怪。
那么,要如何克服這種“短視”呢?簡單說來,就是想辦法用“延時的滿足感”來替代“即時的滿足感”。延時滿足絕不是壓抑自己的需要,只是適當地遲一些再滿足,需要和自己的大腦做一個約定。
美國作家凱利·麥戈納格爾(Kelly McGonigal)在《自控力》中提到一個方法:等待10分鐘。在誘惑面前安排10分鐘的等待時間,如果10分鐘后還想要,那就可以擁有它,但等待的這個期間要時刻想著長遠利益。這條策略可以總結為:創造一點距離,讓拒絕變得容易。
這個方法還可以運用到那些“我要做”但又拖延的事情上。對于這類事情,你可以告訴自己:先堅持做10分鐘,10分鐘之后如果覺得不想做,就可以放棄。但通常只要不是特別厭惡的事情,開始做了以后就很容易忘記10分鐘的約定,不知不覺就會做很久。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方法在實際操作時很難執行。實際上難執行的原因在于人們對延時滿足的估值不同,人們會不會做出延時滿足的行為在于人們對行為在未來的估值的高低。
例如A對B說,1年后,我給你1千萬元,條件是在這1年里你不能使用手機。1年不能使用手機的條件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非常苛刻,B能做到嗎?這要看1千萬元對B的價值高低。假如B是馬云,1千萬元對他來說價值太低,他大概率不會理會這件事;假如B是個普通上班族,1千萬元對他來說價值很高,B大概率能做到。
人的大腦習慣給未來地獎勵打折,但每個人給出的折扣率不一樣。有的人折扣率比較高,未來的獎勵對這類人的價值很低,所以他們比較容易選擇屈從于眼前的誘惑;有的人折扣率比較低,未來的獎勵對這類人的價值很高,他們更關注未來的獎勵,并會耐心等待它的到來。
當我們受到誘惑,要做與長期利益相悖的事時,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我們的行為意味著為了即時滿足感而放棄了未來的獎勵;想象我們已經得到了未來的獎勵,未來的我們正在享受著自控的成果。問一問自己,你愿意放棄它來換取正在誘惑我們的即時滿足感嗎?這套方法是為了增加“未來的獎勵”的價值,降低折扣率。
人們對未來的期待越大、越明晰,折扣率就會越低,人們就越愿意放棄眼前的利益而追求長期的利益。所以,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非常重要。只有真正想要的東西能觸發內心的動機,為了它,人們才有可能放棄即時的滿足感。當一個人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夠時刻警醒自己時,他就可以“以終為始”地做那些重要的事。
1.3.4 自制力差,怎么辦
許多人把自己的行動力差歸因為自制力差或自我管理能力差。例如有人喜歡玩游戲,他認為是因為自己管不住玩性;有人喜歡吃,他認為是因為自己管不住嘴;有人想好好做事,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這類人的心中有這樣一種假設:只要自制力強了,能夠管得住自己了,我就可以……,然后可以……,就能夠……
于是這類人通過網絡、培訓班等各種途徑學習自我管理的相關知識。仿佛他們學成后,自制力就強了,自己的命運就可以改變了。而現實往往是他們學來學去,最后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問題出在哪里呢?是他們學習時不努力嗎?不是。是因為他們的問題其實和自制力的強弱根本沒有關系。
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備戰高考的那段時間幾乎是自己人生中學習力和自制力的巔峰時期。那段時間自己似乎每天都可以沒日沒夜地做很多題,可以學習到很晚,到了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擻,能夠繼續奮戰。
奇怪的是,考上了大學后,不如以前那么緊張了,大部分人卻變得懶散了,沒有了之前的沖勁和毅力。這類人在假期中的狀態更糟,暴飲暴食、熬夜看劇、晚睡晚起是家常便飯。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沒有目標了?因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些是結果,并不是原因。人們以為問題的核心是曾經自制力非常強的人在一段時間之后自制力變弱了,這其實只是假象。真相是,保證人們高效運轉的其實是“習慣”,而不是自制力。
想一想高考前那種緊張的學習氛圍,人們被動地養成了多少習慣?大家每天規律地上課、自習、吃飯和睡覺。大家的目標非常明確,每個月、每個星期、每天需要學習或復習什么,老師們替我們規劃和安排得非常好。
在那種環境下,人對一切都習以為常,就像每天早上起床后都去刷牙洗臉一樣自然。想一想人起床后刷牙洗臉的過程,即使我們睡眼惺忪,這套流程也仍然能精確無比、毫不費力地執行下去。這個過程需要自制力嗎?
同樣,高考前的復習生活,不需要太強的自制力。但進入大學后,一切都變得比較自由了。沒有了高中那種緊張的學習氛圍,人們便忘記了那些被動養成的學習習慣,于是出現了各種自我放縱的行為。
另一個誤區是,人們以為自制力一旦形成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實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就像肌肉力量一樣。這個結論已被諸多心理實驗證實。當人們饑餓難耐,面對一桌全都是自己喜歡的菜肴時,本來可以隨便吃,卻偏偏告訴自己要克制,不能吃;當人們在一個本來可以休假放松、享受生活的時刻,偏偏告訴自己要克制,不能休閑、不能玩。
面對這樣的情景,人們每拒絕一次,其自制力就消耗一分,如果面對的誘惑太多,總會有一個時刻,人們會“累”到無力抵抗。自制力的強弱與智商一樣呈正態分布。確實有人自制力超群,也有人自制力極差,但這兩部分人在人群中都占較少的比例,絕大多數人都處在中間狀態——不好也不壞。
肌肉力量有極限,自制力也有極限。生活中,人們面對的誘惑非常多,靠后天鍛煉養成的自制力根本不夠用。其實,精英群體的高效率并非因為其擁有超強的自制力,而是得益于后天構建的習慣體系。明確如何用有限的自制力構建習慣體系,形成自主自發的行為,才是好好做事的關鍵。
如何養成好習慣?我認為,一般可以從認知、行為和獎勵3個層面入手。
1.認知
認知是養成習慣的頂層條件,是指自己向自己解釋“為什么”。比如,為什么有人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因為他們相信早睡早起對身心健康有好處。為什么有人要養成每天學習兩小時的習慣?因為他們相信這樣做對事業發展有好處。
相反,為什么有人對養成早睡早起和每天學習兩小時這種習慣并不在意?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骨子里不相信這與身心健康和事業發展有關系。實際上,它們有沒有關系是“事實”,人們認為它們有沒有關系是“信念”。強化信念有助于獲得精神上的正向反饋。
2.行為
養成習慣必須有規律地重復某個行為。例如,有人回家一開電腦,就會不自覺地先打開游戲;有人一到辦公室,就會不自覺地先泡一壺茶。在養成新習慣的過程中,自制力就是用來修正那些會產生負面影響的舊行為,并將其替換為新行為的能力。
如果你平時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在這個環節你會比較痛苦。例如你平時有睡前一小時玩手機的習慣,現在要改成睡前一小時看書。這將是與舊習慣的反復拉鋸的過程。因為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需要自制力去糾正舊行為,還需要在新行為結束時獲得一定的正向反饋。
3.獎勵
獎勵是養成習慣的重要一環。為什么壞習慣容易養成且難以改變?因為它們帶來的獎勵往往即時且明顯。好習慣難以形成,恰恰是因為好習慣的短期獎勵不夠明顯。
健身、學習、寫作這些行為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效果,有些人天生就能從過程中獲得精神激勵,但大部分人不能。所以我們需要適時給自己一些獎勵:例如記錄每天的成長和進步,時不時發個朋友圈鼓勵一下自己,達成一些小目標時吃頓好吃的慶祝一下等。
人們每天絕大多數的行為源于習慣,就連思考本身也如此。在驅動行為方面,養成習慣比提高自制力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