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一次文化的行走
- 塬上有風
- 荷雨帶香
- 1880字
- 2022-05-12 20:52:49
“江山自然生成,人居其中,文而化之,而成國家。英雄行走大地,人與山川相映發,而使文明開化。”
——題記
踏著黎明前第一道曙光,沿著石階一路攀登,樹木在身后漸行漸遠,山頂的雙塔若隱若現。樹葉飄落的樣子,并非詩歌中形容的那般浪漫,反而讓樹木顯得有些孤單,都說零落成泥碾作塵,化作春泥卻不一定有花可護。
走在沉寂的清晨,路邊只有呼嘯而過的風聲,寧靜中透著祥和,這樣的清晨感覺還不錯。唯一不足的是有些許涼意,尤其在向上攀登的過程中,這種感覺就會愈發強烈。
別致的體驗使我想到了孤獨和行走。
鑲嵌在半山的雙塔,從千年之前走到現在,它的身上有歲月摩挲的痕跡,揮之不去,記錄著時代變遷和朝代更替,折射出一個民族的進步與復興大夢。
我還在這條石階上不斷的行走,思維卻不受控制地穿越了起來。
人生道路上,總有幾處明凈的風景,令人流連忘返,總有一段青春年華,不能淡然的辜負。就這樣行走在一幅幅美景里,領略歷史文化,無拘無束,感受大自然的輕撫。
我不覺加快了腳下行走的力度,山頂傳來的鐘鼓聲,打破了城市的寧靜。山下街道里熱鬧了起來,每個人都開始了行走,獨一無二的行走,毫無相干的行走。
樹林里若隱若現的陽光打在身上,和煦而浪漫。我是一個孤獨的行者,想穿越千年,尋找一些歷史的記憶和感悟。
人們之所以熱愛旅行,更有人行走終身。除了沿途的風景,還有頓悟。在行走的過程中,接受大自然的洗禮,除卻內心的塵土,使一些塵俗的桎梏與狹隘無處藏身,從而走向通達的人生。
聽著林中鳥兒清脆的鳴叫,感受天地萬物的純潔,明月出塵,踏著深深淺淺的步伐,這個早晨,我在尋夢的路上獨自前行。
人生總是在一個個交替出現的夢想中,找到了前行的勇氣和希望。有些夢做的多了就成了舊夢,那些舊夢又會生出許多個新夢來,人生才有了追求夢想的動力。這一次次的前行,就是一場場夢想的開啟。
在這座偉岸的大山中,路只有一個方向,向上而行,曲曲折折,不見盡頭。
即使栽了跟頭,也不會有誰伸出援手。走累了,找一處幽靜的地方,賞賞風景,喝喝茶也算愜意。
而我的路,就是登上這座大山,尋找雙塔的千年記憶。
一個朝代的更迭,也許只需要短短數十年,但是文化底蘊的形成卻可以長達千年而經久不衰,其發展勢頭更是迅猛,經過千年的洗禮,依然大放異彩。
雙塔就是一座長達千年的文化傳承,靜靜矗立山頂,卻很少有人問津。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我的腳步一直行走在千年的古道上,一刻也不曾停留,手中的那支筆始終擱不下來,因為我的腦海中怎么也抹不去雙塔留給我們的文化價值和一個個文化研究者孤單的身影。
我總算登上了這座大山,雙塔就在眼前,在陽光的照射下,雙塔依偎而立,周身雕刻的畫面精美絕倫,仿佛從千年前走來。經過歲月的摩挲,有些已經殘破不堪,像是無言的記錄著穿越過程中遇到的苦難與痛苦。
我小心翼翼的觸摸著這些殘缺不全的石雕,像是走進了一場歷史的大夢。
千年前,豹子川里金戈鐵馬,崢嶸歲月里,一劍一相離,一生一期盼,一堆黃土演青史,一幅邊塞保衛史的畫卷徐徐打開。
雙塔一路走來的過程中,一定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和人類的繁榮與發展。它的靜默不語,周身傷痕,縱使千年不倒,依舊在宿命的輪回里兜兜轉轉,始終不能獨善其身。
2000年3月24日深夜和5月4日夜半,一伙盜賊結伴作案,分兩次將一號塔盜走,然后輾轉偷運臺灣。經全力偵破,這起全國罕見的盜竊文物大案,終于告破。
8月4日,這座歷經蹂躪、辛酸而漂泊了130多天的古塔,終于完璧歸趙,回到了華池故土。至此,華池雙塔身價倍增,名揚海內外,終于迎來了世人的關注和了解。
深藏雙塔體內的千歲香包,將華池的文化拉到了千年之前。一座大順城,一段傳奇的戎邊歷史,掀開了華池文化厚重的一頁。
這些年,我面對一群靜默而恭敬的古代邊塞文化的創造者,他們以自己的畢生精力,將獨創的邊塞文化留存在這片大地上,讓世人有目共睹,更是一件幸事。
先賢們完成了他們的宿命,留給我們更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播揚,成為每個文化工作者的首要責任。
行走在歷史的路上你可否看到,邊塞之地,對家國天下的憂思在大順城上屹立千年的身影?你可聽到,雙塔在千年前發出的那一聲聲清脆的鐘鼓聲,驚得葫蘆河畔先民們回頭探望?
這一切的一切,在你走進華池時,走在古舊的石路上時,一直徘徊在你的身畔,縈繞不去。
我漸漸明白,行走是有些人注定的宿命。文化傳承之路,從我的腳下開始,一路延伸,通向了遙遠的未來。
在這一場行走中,我感悟到自然、文化、靈魂的力量,這是一段不可復制的旅途,雖然充滿了孤獨,但我卻從來沒有想過放棄。
每個人的路只在自己的腳下,那些走遠的人已經休息了,走累的人坐在路邊,走丟的人不再回來,最終剩下孤獨一人,默默走完剩下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