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講道理,最沒用又愛用的教育方法

生活里,哪個家長沒給孩子講過道理呢?我的同事說起自己父母就愛講道理時,一臉無奈。而輪到他帶孩子,也是一套套的大道理。不知不覺,我們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講道理,究竟有沒有用?

前年,在父母課程上,我見到一位新加坡媽媽。她提到兒子,唉聲嘆氣。本以為她有大問題,結果她說:“我兒子有個特別討厭的習慣,回家進屋襪子亂扔,可是裝襪子的筐子明明在門口,就是隨手放進去的事兒。”她的兒子已經十幾歲了,這個討厭的習慣,她從兒子小學就開始扳正,到了高中卻一點兒改變都沒有。

生活里,你有沒有特別想讓孩子改掉某個壞習慣,但無論怎么說都沒效果?后來,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家長特別有毅力:“沒用我就一直說……”你想過,孩子為什么不聽嗎?

第一,道理是你請來幫忙的。

坦白吧,很多時候,道理是你搬來的救兵,就是為了搞定孩子。就像這位新加坡媽媽,她反復跟孩子講的道理是:“襪子上細菌多,亂丟就把其他地方弄臟了……”這話就是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不爭不吵,按自己的想法來,默默和媽媽抗爭。這是孩子心智成長中必然的一種抗爭,也許他說不清楚為什么,但只要有人想搞定他,成長中的自我很自然地就開始反抗。

反過來看這位媽媽,她真的是氣孩子把襪子亂扔這件小事嗎?

表面看如此,但深層次分析,她氣的是孩子不聽她的,讓她產生了挫敗感。對于一個全職媽媽,孩子好就意味著自己成功。而孩子好的一條重要標準就是聽話懂事有禮貌。所以講道理不過是給自己找個幫手去控制孩子,試圖把孩子變成一個“好”孩子。

這樣看來,孩子不聽你的道理,雖然不免心痛,但更應該慶幸:自己的控制失敗了,孩子獨立的自我卻成長起來了。

第二,道理多次重復,陷入超限效應。

道理沒用時,你會怎么做?很多家長的方法就像這位新加坡媽媽,堅持重復說。如果做事,這是個好習慣,一萬小時定律,什么事兒經過刻意訓練就會有結果。但是教育人,這卻是個愚蠢的習慣,尤其是堅持重復說一個道理,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煩,最后直接屏蔽掉你。

心理學上講的超限效應正說明了這一點。什么是超限效應?要從一個故事說起。有一次,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募捐。一開始,他被感動了,準備捐款。可過了會兒,牧師還在滔滔不絕,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少捐點兒。又過了會兒,牧師還在講,他決定不捐了。到牧師終于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不僅沒捐款,還偷偷拿走了一些捐款。可見,當道理講得太多,太頻繁,道理就成了干擾,讓人不勝其煩。家長的道理講太多,就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多說比不說,效果更差,因為過猶不及。

第三,道理背后,有兩句對孩子傷害最深的潛臺詞:“我是對的”和“我是為你好”。

這是對孩子極有殺傷力的兩句話。一項街頭調查表明,80%的父母都說過類似的話。即便我們沒有說的這么具體,說話中也常暗含這樣的潛臺詞。就像這位新加坡媽媽對孩子說:“不要亂扔襪子,襪子上細菌多……”這句話就暗含“我是對的,而你亂丟襪子是錯的”。長期對孩子這樣說,孩子會出現兩種狀況:一種是自我意識被打壓了,依賴父母,不敢自己做決定,因為自己是錯的,必須聽父母的才對。另一種是自我意識很強的孩子,受到打壓卻反彈回來,和父母對著干,去證明自己是對的。

“我是為你好”,會強迫孩子感恩,造成孩子內心的分裂。這個新加坡媽媽對孩子說:“襪子上細菌多,亂丟就把其他地方弄臟了……”潛臺詞是:“我是為你的健康著想,我是為你好。”后來她和兒子關系緩和了,聊起這件事兒,兒子說自己的感受是:“家應該是放松的地方,為什么進門還有這么多規矩?襪子必須放筐里,好約束。”如果孩子接受了家長的暗示“是為我好”,就意味著他必須拒絕自己的感受;如果他遵從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他就只能拒絕媽媽的嘮叨。這必然造成內心的分裂,而所有的分裂都會讓人痛苦,孩子也不例外。

講道理,爸爸媽媽不一樣

家長熱衷講道理的原因很多,有一個深層次的心理因素,是因為講道理不用觸碰情感。很多家長,尤其是爸爸,是害怕觸碰情感的。情感會帶他回到自己的小時候,激活成長中不愉快的經歷和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他覺得自己很渺小。長大后的男人,不接納自己的渺小,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不去觸碰曾經的感受。只是在理性層面講道理,這樣就會很安全。

然而不碰觸感受的講道理,怎么會有情感共鳴?講道理就成了就事論事,對親子關系沒幫助。時間長了,孩子對爸爸的不滿意不在于他講得有沒有道理,而在于他是否理解、關懷自己。

與爸爸講道理時的理性不同,媽媽講道理,更容易去刻意感動孩子。關于男人和女人大腦的差異,已經出現了眾多研究結果。目前,公認的區別在于:女性大腦工作時,左右半腦同時開工,且聯系密切;而男性大腦工作時,往往在單一半腦(多是左腦)內部進行,左右半腦互動頻率很低。所以,女性即便是講道理,也混雜了很多感受,是理性的左腦和感性的右腦交叉運作;男性講理時,是在單純進行分析、歸納、總結,以確保邏輯嚴密。

這樣看,媽媽講道理更感性,就更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很多媽媽講道理時,會陷入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去覺察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的同事程平曾提道:小時候把媽媽做的便當偷偷倒掉,因為太難吃了。結果,被媽媽發現后,媽媽就開始聲淚俱下地說:“你媽小時候連窩窩頭都吃不上,你還挑三揀四?”程平的媽媽是個孤兒,又經歷過糧食緊缺時代,只要講到吃,她就完全陷入自己的不幸經歷中,完全顧不上程平了。

比起爸爸講道理時的理性,媽媽講道理時的情緒崩潰更讓孩子害怕。如果說前者只是雙方隔著一扇門在說話,后者就是非要讓你看一部苦情戲,并告訴你你是導演。這會讓孩子充滿負罪感,覺得都是自己的錯。當然,這種方式的講道理往往很有效果,孩子無力辯駁。只是,這種心態會在孩子內心種下負罪感的種子,讓他長大后,每次想拋棄父母的教條而按自己內心想法去生活時,都會有深深的愧疚。

不講道理時可以講什么?

可以講的東西很多,最有效的是講故事。

人人都愛聽故事,尤其是孩子。跟孩子說一堆他聽不進去的道理,不如多講講故事。

兒子四歲多時,因為我和他爸爸工作的原因,全家要搬到新地方。這對孩子可是件大事,他要離開已經熟悉的小朋友和老師,來到陌生的地方重新適應。我該怎么跟他說呢?我很想告訴他搬家也是有好處的,比如,能交到很多新朋友,能嘗試新的課程,還有新的公園可以去玩。但四歲的孩子,大腦發育并不成熟,對這些道理一知半解,反而陷入自己的擔憂里。

有一天,睡前讀繪本時,我拿了《貝貝熊系列之搬家了》讀給兒子聽,小熊哥哥也對搬家有擔憂,他的玩具可以搬走,可他的朋友們呢?而當小熊哥哥來到新家,才發現新家更舒適,而且還來了很多友好的新朋友。等我講完,兒子對我說,也像是在對自己說:“搬家會住更舒服的房子,還會認識新朋友。”我笑著點頭,知道不用為他擔心了。

講故事是好方法,但怎么講有技巧。

技巧一,選孩子愛聽的故事才有效果。

很多爸媽講故事,目的心太重,選的故事孩子不喜歡。想讓孩子有堅持力,就講《愚公移山》;想讓孩子變得靈活點,就講《刻舟求劍》;想讓孩子不說謊,就講《狼來了》。時間一長,孩子自然就不配合了。

更聰明的做法是講他愛聽的故事,甚至和他一起編故事。當孩子有了聽故事的習慣,再用故事影響他才有可能。實際上,讓人喜歡的故事里本身就有意義,所以不要怕意義太少,而講那些孩子不愛聽的故事。

技巧二,講故事不是讀課文,代入感是關鍵。

講故事的狀態很重要,如果你有氣無力,講故事時根本就是讀課文,那拜托,你干脆給孩子一個故事機,故事機肯定比你講得好。

作為父母,給孩子講故事,更多時候是借助講故事和孩子做游戲。所以,故事要講得有代入感。最好把孩子設計進去,自己也扮演某種角色,這樣講的過程,你和孩子就玩起了角色扮演,孩子更容易在故事中獲得啟發。

技巧三,千萬不要講完故事講道理,讓孩子自己感悟會更好。

講完故事再講道理,只會毀掉故事原本帶給孩子的啟示。比如,狼來了,講得很好玩,孩子也很愛聽。結束時,對孩子講:“說謊就沒有人相信了,你可千萬不能說謊。你說謊,就沒有人喜歡你……”最后這幾句嘮叨,讓孩子覺得這個故事目的不純。下一次,你再給他講故事,他就不會滿心歡喜了。

換一種方式,故事講完了,問問孩子:“這個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什么?”哇,孩子露一手的時候到了,他會很得意地告訴你他的收獲。你會發現,孩子的領悟能力非常好,根本不需要我們嘮叨。這樣做,你給了孩子展示的機會,孩子受到了欣賞,當然會越來越愛思考故事里的道理。

當一個家里充滿了故事,而不是道理,家就從對與錯的戰場,變成了好玩的游樂場。這樣的氛圍,讓孩子自發學習,快樂成長。更關鍵的是,這樣的氛圍也讓家長能在教養孩子中感到享受,進而成為一個情緒平和的幸福爸媽,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生的福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禹城市| 高邑县| 城步| 竹溪县| 台北市| 攀枝花市| 宿松县| 正安县| 莆田市| 嘉峪关市| 五寨县| 东安县| 新源县| 双鸭山市| 衡东县| 长武县| 赤壁市| 本溪| 蒙城县| 衡阳市| 长沙市| 保康县| 方城县| 大新县| 牟定县| 丰顺县| 汝南县| 乳山市| 太仓市| 馆陶县| 疏勒县| 香河县| 陈巴尔虎旗| 西藏| 碌曲县| 浦城县| 务川| 陇川县| 宣化县| 铜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