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沒有共鳴的講道理,是單向輸出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很自然一件事兒,但如果這個愛的流動是單向的,就像呼吸一樣,只有呼沒有吸,讓人窒息,也無法持久。而沒有共鳴的講道理,就是單向輸出的愛。

三種沒有共鳴的講道理

沒有共鳴的講道理什么樣子?湖南臺有個節目《少年說》,有一期里母女的對話可以很好地呈現這點。這是一個叫袁璟頤的女孩,站在學校的天臺上吐槽自己的媽媽。她的媽媽就站在天臺下,后來母女展開了一番互懟,摘錄幾個經典片段一起分析下:

袁璟頤:今天我要吐槽的是我媽媽……媽媽,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媽媽:璟頤,我覺得你很棒,但是,我是比較客觀的。第一,我跟別人比的時候肯定不是只跟吳笛(璟頤的閨蜜,全校第一名)比,對不對?第二,我覺得你沒有get到重點。你要跟人家比,培養自己好的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方法和習慣伴隨你終生的,知道嗎?我覺得做事情要做到事半功倍,而千萬不要做事倍功半的事情。這就是你在學習中要掌握的東西,跟成績好壞沒有關系。

袁璟頤:那你為什么每次考完試都要跟我說,你們班吳笛英語好厲害,數學好厲害……我知道別人很厲害,可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呢?

媽媽:我知道我一直在打擊你,我認為你的性格,要是不打擊,就有點飄了。

袁璟頤:我說過我不適合激將法,但你們從來沒改過,每次成績一出來,都是先說我的差。(女兒擦眼淚)

媽媽:我問你一下,媽媽承諾過你的事,媽媽都做到了嗎?再反思一下,你承諾我的,你都做到了嗎?

袁璟頤: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再說別人的孩子比我好了?

媽媽:我覺得,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要拍你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要推你一把。我看到你的閃光點了,同時有些東西你一定要改,改了才能有效果。

這段對話里,媽媽講的道理,缺乏聆聽、同理和讓步,當然無法和女兒共鳴。

第一種,缺乏聆聽的講道理。

璟頤的媽媽看似在聽女兒吐槽,但她上來說的第一句話就顯示沒有聽進去。“我覺得你很棒,但是……”這個但是,暴露出媽媽的重點。女兒的心聲,她并沒有用心體會,而是將關注點放在自己的道理上了。

接著女兒又說“每次成績一出來,都是先說我的差。”媽媽好像沒聽到女兒說的話,而是急切去證明自己是對的:“我問你一下,媽媽承諾過你的事,媽媽都做到了嗎?”這個回應跟孩子說的話根本沒關系,女兒一臉懵。但媽媽成功用講道理繞暈了女兒,當她讓女兒好好反思時,女兒不知道如何回應媽媽。

缺乏聆聽的講道理,一下子就把孩子變得很渺小。父母用行動告訴孩子:“你說的不重要。”當父母不把孩子當回事兒,孩子怎么會尊重自己?

第二種,缺乏同理的講道理。

整個對話過程,媽媽說得最多是:“我覺得……”

顯然,媽媽是從“我的世界”出發,去跟孩子講道理,而完全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內心。甚至當孩子說了這么多,問媽媽:“你以后可不可以不要再說別人的孩子比我好了?”媽媽的回應卻是:“我覺得……有些東西你一定要改,改了才能有效果。”無奈的孩子哭著跑下了天臺。

這原本是孩子對媽媽敞開心扉的一次傾訴,但孩子內心的委屈,媽媽沒有聽到。媽媽重視的是道理的對錯,而不是孩子感受的好壞。傷了孩子的心,自己卻渾然不知,只活在自己的道理里,不斷對孩子提要求和期待。

第三種,缺乏讓步的講道理。

還有一種講道理,缺乏讓步,把孩子孤立了。有原則的讓步,找到第三種選擇,父母才能達成與孩子的和解。在以上這個案例中,也能看到這類講道理的特點。孩子吐槽就是希望媽媽聽到了心聲能做出改變。所以,孩子會說:“我說過自己不適合激將法,但你們從來沒有改過。”而這個媽媽,沒有反思與讓步,而是要求孩子去做:“對不對?”“知道嗎?”“再反思一下,你承諾我的……”對于孩子要她改的部分,她忽略了,而是不斷對孩子提要求:“你一定要改,改了才能有效果。”

孩子最大的學習力是模仿父母,父母缺乏反思與讓步,卻要求孩子這么做,很難!而雙方都不肯讓步的話,離得越近越刺痛對方,最后只會越行越遠。

聆聽,讓共鳴發生

聆聽,是共鳴發生的引線。聆聽到位了,你和孩子的溝通就融洽了。很多家長說:“我知道要聆聽呀,可是他還是不聽我說。”那我們就要看看,聆聽里是不是猜想太多、情緒太多、理性太多?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有一種自信:這小不點兒,我生的我養的,他撅撅屁股我就知道要拉什么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個關于了解孩子的測試,設置了幾個和孩子相關的問題問家長,比如,你們不在家時,孩子會干什么?爸爸說:“看電視”,媽媽說:“畫畫”。而孩子的答案是:“寫作業”。當我們自信對孩子百分之百了解時,聆聽中就會有太多的猜想。比如,這樣的場景在你家上演過嗎?

孩子:“媽媽,你明天上班嗎?”

媽媽:“干嗎?”

孩子:“沒什么,就是問問。”

媽媽:“你想偷偷看電視吧?還是想干啥不讓我知道的事兒?”

這位媽媽聆聽時就是猜想太多了,很可能誤解了孩子,孩子自然就不愿意說了。

還有些家長容易被孩子的回應搞得情緒波動。比如,孩子想跟媽媽溝通前,可能會先翻舊賬去抱怨:“我小時候,你們不管我,把我放在老家,現在憑什么來管我?”這時,家長的內疚以及內疚背后的自我保護……裹挾著情緒全出來了。于是,媽媽開始說自己的不容易、不得已。媽媽的視線從孩子身上拉到了自己身上,聆聽就沒有做到位。

還有一些家長,就像上面璟頤的媽媽,聆聽時非常理性,一直在分析孩子說的有沒有道理,找機會反擊,而完全沒有聽到孩子語言背后的情感。

猜想太多,情緒太多,理性太多,都會讓家長的聆聽不到位。

而真正的聆聽,要有置身事外的客觀眼光,又要有同悲同喜的感同身受。全神貫注地聆聽,不時點頭,并重復說出孩子的感受,給予關切。柔和的態度讓聆聽本身就成為共鳴。

共鳴,也許沒道理;沒道理,卻能在一起

共鳴的核心是:我感受到你的感受,我和你在一起。有時候,孩子遇到的事,從道理來說,也許是孩子錯了。但是如果你上來就講對錯,孩子就會陷入狡辯或內疚,真正的教育就無法進行。

兒子三四歲時,常在社區院里和別的孩子玩兒。有時候,因為爭搶一個玩具,兩個小朋友就動起手來。你打我一下,我捶你一拳。旁邊看著的媽媽們,會拉開小家伙,然后分別跟自己家孩子講道理:“小朋友,不許打架啊。”“打架,兩個人都不對。”

然而有一次,兒子說了這樣一句話,對我震動很大,他哭著說:“媽媽,為什么你總是向著別人的孩子,我才是你兒子呀。”是呀,他是我兒子。在我跟他講這些道理時,他只是感到自己受了欺負,特別需要媽媽,但媽媽并沒有支持他。

后來,他再跟我說:“我不想跟軒軒玩了,她太淘氣了。”我就會支持他:“嗯,不跟軒軒玩,你有權決定跟誰玩。”他就會跑過來鉆到我懷里。很明顯,從我的話里,他感受到了支持。其實,孩子之間的關系跟我們想象的不一樣。第二天,他還是跟軒軒玩,但那是他的選擇,也不要嘲諷他:“你昨天不是說不跟軒軒玩兒嗎?”孩子的語言,多數時候只是一時情緒的抒發,并不是決定。

心理咨詢上有一種技巧叫“先跟后帶”,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不錯的方法。所謂“先跟”就是先去肯定和配合對方的信念、價值觀、規條,讓對方充分相信你。再提出一些讓對方認同的觀點,慢慢提出你的建議,讓他逐漸接受。

比如,孩子回來說:“我不跟軒軒玩了”,用先跟后帶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可以這樣做:

孩子:我不跟軒軒玩了,她太淘氣了。(生氣地說)

家長:嗯,不跟軒軒玩,你有權決定跟誰玩。(生氣地說)

孩子:她竟然在我新買的圖畫本上亂畫,還沒有經過我同意。(激動)

家長:啊,她怎么能這樣做,太淘氣了。(激動)

孩子:是呀,她就是淘氣包,我再也不和她玩了。(生氣)

家長:嗯嗯,不和她玩。對了,家里她送的玩具也還給她吧?(提問轉折)

孩子:啊?可我也送她玩具了,其實她還挺大方的。

家長:她雖然淘氣,但是對你很大方。

孩子:是呀,這些玩具我還挺喜歡。

家長:看來她很知道你喜歡什么。

孩子:嗯。

家長:不過她在你新買的圖畫本上亂畫,還不經過你同意,還是挺討厭的。

孩子:不過我可以和她談談,她本來就大大咧咧的,覺得別人的東西都是自己的。

家長:好呀,那你們就談談吧。

整個先跟后帶的過程,家長先“跟著”孩子的思路來回應,并適當地做出轉折提問,讓孩子自己思考,“帶”著孩子用新的視角看問題,最后引導孩子做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其實,“跟著”孩子的思路回應,就是真正聆聽的一部分(見圖1-2)。

圖1-2 先跟后帶模型

所以,從真正聆聽開始,沿著孩子的思路,支持他,讓共鳴發生。接下來,當孩子在共鳴里把你當作他的知己,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看到新的可能性。

也許,我們從來不需要教孩子什么,我們只需要成為他的同盟軍,在他需要幫助時,輕輕推他一把,他就會自動地成長開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阆中市| 卢龙县| 泰和县| 宜昌市| 杂多县| 泰和县| 兰州市| 巫溪县| 颍上县| 灵寿县| 哈巴河县| 巴里| 岚皋县| 大田县| 吉木乃县| 肥东县| 陕西省| 东乌| 扬州市| 大余县| 建昌县| 荆门市| 北海市| 富宁县| 汽车| 连江县| 赣州市| 南陵县| 苗栗市| 彰化县| 兴文县| 渝北区| 安宁市| 香港| 府谷县| 灵台县| 鲜城| 呼和浩特市| 鄂托克前旗| 祥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