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父母講的大道理究竟是什么?

小時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被打,發生在家里的菜地。那天媽媽鋤地,給我一些玉米粒讓我幫忙播種。我很驚奇:這么小的種子,竟然能長成高高的“玉米樹”!請理解,在一個孩子看來,玉米稈子那么高,就是樹。我陷在自己的驚奇里,又產生了很多美好的突發奇想:如果我把玉米粒撒成一朵花,長大的玉米樹林,會不會是花的形狀?這么想,我也這么干起來,東撒一把,西撒一把。但這種愉快的勞動很快就被媽媽呵斥阻止了:“干活不是玩!浪費是可恥的!種子要一行一行地撒!”我很不服氣,心里產生無數疑惑:“為什么干活不能是玩?什么是浪費?撒種子為什么要一行行的?”我把心里話說出來,卻激怒了媽媽,最后在菜地里被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到今天,我仍然不明白:“為什么干活不能是玩?”我依然把自己要干的活兒當成游戲來玩。媽媽講了道理,甚至還動用了武力,最后我也沒有聽,仍然按自己的方式來。

等我長大,成為一名親子講師,看到很多孩子跟我一樣,無論父母怎樣講道理,就是不聽。

“出門多穿點……”父母不斷嘮叨著,可是等他們看不見了,我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完全沒把他們的話放心上。

“上課認真聽講,多舉手回答問題……”可是,到了課堂上,我們還是心不在焉,甚至夢周公去了。

“女人關鍵是找個好老公……”結果,我們快樂地單身著,三十五歲了,也沒有要成家的想法。

愛講道理,大約是中國父母的共同愛好;不聽道理,卻是中國孩子的共同抵抗。

父母都愛講道理,那么道理到底是什么?

《辭海》告訴我們,道理是事情的真理。

可父母的道理,是真理嗎?

我的朋友林嬌是個乖乖女,高中畢業后,父母讓她找了份“穩定”的工作:在一家國營酒店上班。日子朝九晚五,下班回家逛街、打游戲、看電視。結果,去年政府機構改制,單位第一批裁員,林嬌年近四十,身無一技之長,就這樣被淘汰了。圖穩定是父母的道理,卻不是社會的法則。

如果你是一個女孩,不知道會不會遇到這樣的爸媽?小時候,爸媽對你說:“女孩子,要爭氣,男人靠不住,還是要自己獨立?!遍L大了,你讀研考博,爸媽對你說:“女孩子,學歷、事業都是浮云,關鍵是嫁個好老公?!比绻改钢v的是真理,這個真理怎么變得這么快?

可見,父母的道理與真正意義上的道理不一樣,父母的道理其實是他們的信念。提到信念,就要說說NLP[1]界的大師羅伯特·迪爾茨,他根據人類學家格里戈里·貝特森提出的理論整理出理解層次模型(如圖1-1)。根據這個模型,所有事情都可以通過六個層次進行描述和理解,它們是:環境、行為、能力、信念與價值觀、身份、精神。用理解層次看父母的道理,就變得很簡單。

圖1-1 羅伯特·迪爾茨的理解層次模型

經典的案例是:一個孩子成績不好,父母可以用這六個層次來解釋:

第一層,環境歸因——學校教得不好;

第二層,行為歸因——孩子不努力;

第三層,能力歸因——孩子學東西慢;

第四層,信念與價值觀歸因——孩子認為學習不重要;

第五層,身份歸因——這孩子不是學習的料;

第六層,精神歸因——孩子一生有獨特的使命。

無論是哪個層次的解釋,背后都是家長的信念。而家長說的道理,其實就是信念的外顯。

而這些信念從哪兒來?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了解了道理從哪兒來。

父母嘴里這么多大道理,都是從哪兒來的?

你能立刻想起的父母經常說的道理是什么?

小時候,可能是“乖,聽話,不要亂跑……”

上學了,住校了,可能是“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按時吃飯,注意身體……”

畢業了,成家立業時,可能是“找個穩定的工作(或伴侶)……”

父母說這些話時,你的大腦中會不會冒出無數個為什么?為什么不能亂跑?為什么一定要按時吃飯?為什么找穩定的工作?可父母很少想為什么,因為他們被自己的父母和所處的社會同化了。每一代人都會被上一代灌輸一些信念,這些信念一開始往往是對的,是有保護作用的。于是,在代代相傳中,這些信念成為道理被人們無條件的遵循。后來者不知道道理存在的原因,變成了盲目服從。然而,時過境遷,不變的道理遇到變遷的時代,不但沒有幫到人,反而成了約束。心理學上一個著名的實驗說明了這一點:

心理學家把五只猴子關到一個籠子里,上面掛一串香蕉,并安裝一個自動監測裝置。一旦有猴子要去拿香蕉,自動監測裝置就會控制水龍頭向籠子噴水,所有猴子都會挨淋。

一開始,有只猴子去拿香蕉,結果所有猴子遭殃了。之后每只猴子去嘗試,發現都是這樣的結果。于是,猴子們達成一個共識:拿香蕉要遭殃。

后來,實驗人員把其中一只猴子釋放,換入一只新猴子A。A看到香蕉,想去拿,結果被剩下四只猴子狂揍一頓。這樣反復幾次后,A不再試圖拿香蕉。

之后,又分別換入了新猴子B、C、D、E,經過上面的操作,新的這五只猴子都不再試圖拿香蕉了。

來深度分析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信念的四個來源:

實驗中,舊猴子們自己去拿香蕉,結果挨淋,它們是從親身經驗里知道了“拿香蕉要遭殃”。這是信念的第一個來源,叫自己的親身經驗。新來的D猴,看到C猴想拿香蕉就被打,于是D猴就乖乖不去嘗試了。這說明信念的第二個來源是觀察他人的經驗。舊猴子群毆新猴子,灌輸給新猴子“香蕉不能拿”的道理。新猴子接受了,就是接受了他人的灌輸。這是第三個來源,即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輸。實驗中,新來的E猴,看到香蕉,再看大家都不去拿,而且靠近時還流露出恐懼的神情,于是自己總結出“香蕉不能碰”的道理。這是第四個來源,即自己思考做出的總結。

道理是穩定流傳的信念,所以道理也有這四個來源。比如,父母經常說一個大道理:成績很重要。而這個道理,就有這四個來源:

第一,自己的親身經驗。自己高考成績優異,上了好大學,后來找了好工作,一帆風順。

第二,觀察他人的經驗。同村的小王,高考成績好,上了好大學,后來找到好工作,事業愛情雙豐收。

第三,接受信任他人的灌輸。自己的父母成績不好,一輩子活得很辛苦,不斷告訴自己“成績很重要”。

第四,自己思考做出的總結。自己總結發現:成功人士大都成績好,失敗者大都成績平平。于是,總結出“成績很重要”。

猴子實驗中,新猴子并不知道為什么不能拿香蕉。舊猴子們達成共識“拿香蕉要遭殃”,在當時實驗條件下是對的,也是對自己的保護。他們阻止新猴子拿香蕉,也是為了新猴子們好。但是,試想一下,如果條件變了——自動監測裝置撤除了(拿香蕉不會挨淋了),而猴子們還固守原來的信念,是不是也喪失了得到香蕉的機會?這就是道理,它保證了一定程度的安全,卻也把事情限制在已知世界中,沒有驚喜的可能。

父母不也是如此嗎?可能從小父母告誡你:“讀課外書浪費時間,好好學習去?!碑斘覀冋J同了這個道理,我們也會繼承它,又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看看這個時代,要學好語文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反而要大量閱讀課外書。所以,原來有用的道理變得沒道理了。

從道理的四個來源來看,道理也并不總是對的。

自己的親身經驗獲得的道理,準確講應該叫作個案,是個小概率事件。

用個案得出的道理教育孩子,孩子就被限制在你的人生里了。比如,我母親做企業,一開始和別人合伙,結果賠了很多錢,于是,她就教育我:合伙的生意不能做。但到了社會,我發現不做合伙的生意,只能做個體戶。如果我認同她的道理,事業就被限制了。

觀察他人的經驗得來的道理,一是不全面,二是條件可能改變了。

我曾經給兒子小九讀過一個寓言故事,這個故事很好說明了從別人的經驗得來的道理并不可靠。故事中,一個獵人回家路過一條河,不小心,砍柴的斧子掉進河里了。這時,河神出現了,拿了一把金斧子,和獵人聊了兩句。河神鉆到了河底,再探出頭拿了一把銀斧子,兩人又聊了幾句。河神又下河了,然后又拿出一把鐵斧子。最后,獵人把三把斧子都拿走了。

這件事被躲在大樹后面獵人的鄰居看到了。第二天他也過河,不小心也把斧子掉進了河里。這時,河神也出現了,拿著一把銀斧問:“這是你的嗎?”獵人大喜,說:“對,是我的。”剛想去接,河神消失了。

這就是從他人經驗得來的道理,很多時候不全面。即便全面,條件可能也改變了,開玩笑說:第二天的河神可能沒有第一天心情好,所以斧子就全收走了。

接受他人灌輸得來的道理,往往一知半解。

比如,老祖宗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父母也這么說。但生活里,我們總會發現,一些人一直在失敗,從未成功過。這又怎么解釋?

自己思考做出的總結,帶有太多主觀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們的思考,總是建立在自己對人、事、物的認識之上,很難客觀中正。

這樣看,道理本身就有很多問題。家長不提升自己的信念,講得道理越多,對孩子的限制越大。

父母如何提升自己的信念?

第一,父母講道理前,先問問自己。

(1)我為什么講道理?

很多時候,父母的道理只是為了說服孩子。希望孩子多吃點時,就對孩子說:“慢慢吃,細嚼慢咽身體好?!笨稍绯恳t到了,又來催孩子:“快點把粥喝完,快點把雞蛋吃了?!鼻昂蟛灰恢碌牡览?,只是為了孩子“聽我的。”

而想養出獨立的孩子,就要敢讓孩子做主,敢對他說:“這次聽你的?!?/p>

(2)這個道理真有理嗎?

有些道理是我們學來的,又使用在孩子身上,但究竟有沒有道理,我們可能沒有深想過。就像我們會對孩子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有一天上臺灣吳明建老師的課,他問我:“為什么有些人一直失?。俊蔽宜查g就愣住了,可見我并沒有對這個習以為常的道理深想過。后來留意觀察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人,發現失敗能成為成功之母,是因為有人善于從失敗中做總結,這樣,失敗就有了價值,成為成功的墊腳石。相反,那些失敗后沒心沒肺不總結的愣頭兒青,往往下次還會在同樣的地方跌倒。

既然我們知道的很多道理并不見得真有理,我們不妨少跟孩子講道理,而是讓他去做、去思考,起碼他能有自己的感受。

(3)自己是否做得到?

我在父母課堂講課時,家長都喜歡坐在后排,也不積極回答問題。我問這些家長:“你們希望自己孩子上課有什么表現?”家長們不好意思地說:“我們想讓孩子積極點,多主動發言?!钡览頉]有錯,可家長自己做不到,怎么指望孩子能做到呢?

第二,多聽孩子講一講。

父母的盲區,可以通過孩子這面鏡子照見。多聽聽孩子的建議,常會讓你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兒子剛上學時,有一天回家,我和他爸爸都在忙工作,沒空管他,爸爸把他帶回書房,對他說:“到家先寫作業,完成作業再吃飯?!薄翱墒?,不吃飯,哪有力氣寫作業?”爸爸覺得有道理,我聽到了,覺得孩子雖然可能是想拖延時間,但確實有道理。于是,先做了快餐,小九吃過后,就乖乖寫作業去了。

孩子的思維沒有束縛,常能看到大人忽視的細節,如果能多聽聽孩子講的道理,父母會更容易看見自身的盲區,然后去調整。

道理是已知世界的總結,孩子卻是未知世界的探索者。用已知的道理,去指導未知的探索,孩子天然排斥。不妨聽聽孩子的道理,也許不成熟,但卻真實。在真實中,每個父母才能看到盲區,不斷提升自己的信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尼特左旗| 柘荣县| 墨玉县| 阜新市| 宣武区| 灌阳县| 新营市| 南华县| 郎溪县| 偃师市| 灵璧县| 日土县| 湄潭县| 华宁县| 虎林市| 西城区| 平武县| 镇宁| 深泽县| 清流县| 文山县| 小金县| 阿图什市| 托克逊县| 宁津县| 神农架林区| 荥经县| 奉节县| 平昌县| 宜兰县| 井陉县| 辽源市| 明溪县| 尚志市| 蒙阴县| 连江县| 读书| 长葛市| 兴海县| 邢台市| 潢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