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要試圖說服孩子,要與孩子商量

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而商量就是一種尊重的溝通姿態。即便是少不更事的孩子,當我們把他當作獨立的個體來尊重時,他也會愿意與你共同來完成一個事兒。所以,和孩子商量,一開始就贏得了孩子的主動性,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種良性的互動。

什么是商量呢?商量是彼此都相信事情有第三種選擇并愿意嘗試找到它。

所以,商量的關鍵是:

商量不是單方的,是雙方的,只有彼此都愿意努力才能達成。商量的結果要能找到第三種選擇。

兒子成長中的一個故事能很好地做出說明:

有一天,孩子爸爸在家里辦公,寫了一下午的文檔。兒子放學回來,看到爸爸很高興,平時他最喜歡和爸爸一起打游戲。小家伙興沖沖地跑到爸爸旁邊:“爸爸,一起玩《國王與城堡》吧?”

正在忙碌的爸爸一口拒絕了兒子的請求:“不玩,爸爸要工作。”兒子又試了幾種方法,爸爸不為所動。

這下,小家伙生氣了,他繞過爸爸,沖到電腦主機前,“叮”的一聲,把爸爸的電腦強行關機了。

爸爸大火,對著兒子就要劈頭蓋臉扇過去。一看這架勢,我趕緊攔下老公。

兒子顯然沒想到爸爸會發這么大脾氣,很害怕,逃回了自己房間,還關上了門。

我和老公商量,這次小家伙錯了,要讓他道歉。可怎么讓他道歉呢?

我知道只要我跟他講道理,想讓他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就會有一堆的辯解。我還記得上次在學校門口,他追著一個小男生打,我讓他停下來,他立刻說:“可是他剛才也打我了呀。”孩子內心有自己的判斷,雖然我是大人,但我畢竟不是當事人,很難判斷誰對誰錯。即使我認為他有錯,只要他自己內心不認可,他根本不會去改正。

我們經常說,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是生命。用在孩子身上,從外部推動是強迫,發自內心的明白才是成長。而作為家長,需要創造條件,讓孩子發自內心的明白。

于是,我和老公約定好,誰也不主動去敲門。

過了一會兒,兒子見沒人理他,自己主動出來了。見我不說話,扯扯我的衣服:“陪我玩,好不好?”

我說:“爸爸生氣了,怎么辦?”

他不好意思的搖頭。

“如果你剛畫好的畫,被別人撕了,你會怎么樣?”我問他。

他激動地說:“那我肯定氣死了。”

我點點頭:“對呀,爸爸辛辛苦苦寫了一下午的文檔,被你一下毀了,你說他心里難受嗎?”

兒子害羞地點點頭。

他主動問:“那怎么辦?”

我提建議:“要不要去跟爸爸說對不起?”

他很不情愿,一開始說好,快走到爸爸跟前,又折回來,說:“我害羞,怎么辦?”

看來我的建議,對他來說,并不是個好辦法。于是,我擺擺手,表示沒辦法了。

在兒子眼里,我向來不是個聰明的媽媽,所以很多事兒都得靠自己想辦法。

他撅起小嘴,又突然眼神一亮,興奮地說:“我有辦法。”

他跑回了自己的房間。過了一會兒,小家伙拿了一幅畫來找我。畫上有肉串,雞腿,火鍋……這些都是他爸爸最愛吃的。他問我有沒有漂亮的小盒子?他想把自己的畫裝到小盒子送給爸爸。

孩子這個道歉的方法,真的讓我很驚喜。我又一次發現,自己總覺得有很多點子,總想給孩子提建議。實際上,孩子比我們認為的更有創造力。只要他想做一件事兒,他會做得特別出彩。而作為父母,我們只需要啟動他就好。剩下的,看他的,他一定會讓你驕傲。

后來,我們找了一個精美的小盒子,小九把自己的畫用心卷好,放進盒子里,拿著它跟爸爸說:“這是送你的,對不起……”這樣別出心裁的道歉,讓他爸爸也很感動。孩子成長中的一次犯錯,就這樣成為他秀創意的機會。

在這個事件里,一開始我們希望和孩子商量,讓孩子道歉。但他把自己關起來了,不參與。這時,我們做的第一步是讓孩子愿意跟我們商量:

首先,我們給孩子一定空間,等他自己主動出來。

其次,用感同身受的方式,讓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想讓孩子理解別人,關鍵是他要能感同身受。平時生活中,我會留心把能引起他喜怒哀樂的事情都記錄下來,像他喜歡畫畫,最讓他生氣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被弄臟或毀掉。我用他自己有感觸的畫畫來告訴他,他的行為對爸爸帶來了多大傷害,他一下子就感受到了。

還有,允許孩子不采納我們的建議。我讓孩子去跟爸爸說對不起,他害羞,沒法說出口。這時,給他允許他才會愿意繼續商量。

第二步是找到第三種選擇。這件事里,孩子自己給出了第三種選擇:他給爸爸畫了一張“道歉畫”。因為是孩子的主意,他會認真地執行,最后道歉得到諒解,他也會得到成就感。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和孩子商量都有效,也會有失敗。多數失敗的商量是這三個因素導致的:父母的限制性信念、情緒化和過高期待。

一、父母的限制性信念。

什么是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呢?是我們頭腦中限制覺知、阻礙我們成長的慣性思維模式。對于父母來說,常見的限制性信念是:沒有能力,沒有可能性,沒有資格。在和孩子商量的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限制性信念是沒有可能性。就像上面的案例中,我們想讓孩子說對不起,但孩子不想說。這時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如果父母給孩子講道理,可能會說:“你應該跟爸爸道歉。”應該、總是、必須……這樣的詞后面,跟的就是父母的信念,可是如果這個“應該”并沒有獲得孩子的認可,這時要怎么辦呢?這時,就需要父母跳出“應該”的限制性信念,自己想想有沒有新的可能性?同時,問問孩子自己的想法,看看孩子有沒有找到新的可能性。

限制性信念,還容易讓我們沒有跟孩子商量之前就做出預判。比如,回家時你看到孩子正拿著手機,你可能立刻預判孩子一定玩手機了,沒寫作業。因為之前很多次孩子都是這樣,偷偷玩手機,不寫作業。這時,你詢問孩子:“你寫完作業了嗎?”你的詢問里就會帶著責問,讓孩子不舒服。實際上,也許孩子99次都是玩手機不寫作業,但有1次他寫了作業,而你陷入了限制性信念,流露出責問他的口氣。他下一次肯定不寫了,因為他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他的,他知道這一次寫完作業的努力也扭轉不了他在你心中的形象了,所以不如破罐破摔干脆放棄。這就是很多孩子一步步放棄自己的過程。

二、父母的情緒化。

想和孩子商量出結果,父母的情緒要能保持穩定。很多時候,商量的過程中父母卻先著急了,孩子也被帶著大哭大鬧,一次好好的溝通,最后以吵架收場。上面案例中,我和兒子商量如何跟爸爸道歉。當我提議去向爸爸說對不起時,兒子一開始沒有反對,我領著他,快走到爸爸跟前時,他撤退回來,說他害羞。當時,我來了情緒,很想脫口說:“害羞了不起呀?害羞就不行動了?”但我最終深吸幾口氣,還是對情緒進行了調整,轉而問兒子:“你有其他辦法嗎?”于是,他想到了用畫畫的方式道歉。如果當時我沒有控制住情緒呢?也許就會對兒子大吼一頓或者說大道理,最終破壞了我們的關系,他也可能放棄道歉。所以,平和地引導孩子,才能讓商量有結果。

三、父母的過高期待。

有時候,沒有結果也是結果。如果父母期待過高,就容易破壞商量的氛圍,連下一次商量的機會都失去了。一位媽媽,帶著上高中的有網癮的孩子來公司找我。媽媽帶孩子進來,孩子低著頭打游戲,足足有四五分鐘,孩子根本不抬頭跟我聊。媽媽著急地想去搶孩子手機,我示意她不要。當我們都保持安靜看著他,孩子抬頭看了看我,我們終于可以簡單交流了。第一次的交流我們東聊西扯,后來,他說累了,想回去,我同意了。等孩子出去,媽媽問我:“聊的怎么樣?”我笑笑:“沒啥結果,但他起碼不煩我,明天還愿意來。”商量如果沒有達成具體的結果,卻讓彼此的關系更融洽了,也是好的結果。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和孩子商量,就是在保留孩子的傲骨,讓他知道自己是有主動權的。這種主動權讓孩子生出力量感,更讓他愿意獨立思考和選擇。如果我們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就要從商量開始,讓他感受到力量,從而一步步長成自己的樣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边| 湘西| 三原县| 广宗县| 宜兰市| 兴海县| 郑州市| 中江县| 巩义市| 白水县| 融水| 海伦市| 治县。| 永胜县| 牙克石市| 合阳县| 乌海市| 易门县| 昌黎县| 河西区| 屏边| 宽城| 甘孜| 汽车| 榆林市| 大邑县| 平舆县| 德惠市| 体育| 南宫市| 福建省| 隆尧县| 饶平县| 化隆| 黔江区| 昌图县| 五大连池市| 温州市| 华阴市| 通山县|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