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從來不是被說服的
- 王蓮君 朱彤彤
- 2994字
- 2022-01-06 10:50:52
孩子不需要說服,而需要溝通
一位高中老師在五十多人的班級里發起了一項調查。他給學生們發了一些卡片,這些卡片上寫著讓高中生夢寐以求的東西。比如,成為籃球冠軍、擁有歌星般的嗓音、高超的社交能力等。最后,每個人只能留下三張卡片。經過艱難取舍,四十多人都留下同一張卡片:和父母好好溝通。
孩子不需要說服,卻希望能和父母好好溝通。而說服與溝通,有什么不同呢?
說服和溝通的目的不一樣。說服的關鍵是“服”,要有一方“服”另外一方,說服才能達成。而溝通的關鍵是“通”,字面上理解,也要建設一個小水溝,讓彼此有連通。所以,在說服中,父母會用恐嚇威脅或者禮物誘惑,目的就是讓孩子“服”。而溝通里,父母用各種方法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他和孩子能連通起來,彼此互動。
說服中,當父母用誘惑的方式時,往往很有迷惑性。這時父母會和顏悅色:“寶貝,只要你下午跟我一起回姥姥家,我就給你買巧克力。”看似也在溝通,但這其實是偽溝通,因為媽媽通過各種手段無非是希望孩子“聽我的”。真正的溝通,不是一方的獲勝,而是雙方的共贏。
從本質上看,說服和溝通最大的區別,不是聲調,也不是態度,而是以誰為中心。
以“我”為中心,就是說服;以“我們”為中心,才是溝通。
說服希望達到的結果是“你聽我的”,溝通卻是希望“一起商量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這句話中包含三個要解決的問題:一是一起商量,怎么樣一起商量?我們在“不要試圖說服孩子,要與孩子商量”這一節深入探討。在此之前,父母起碼要有商量的態度,那就是讓孩子擁有發言權并用心聆聽孩子。二是如何可以做到雙方都能接受?尤其在雙方意見不一致時。三是最終要有都可以接受的方法,就意味著這個過程充滿創意,你和孩子都需要提出許多方法,最后有一個是你們都覺得可以執行的。
既然是一起商量,孩子就可以有發言權,而且他的發言也應該被聽到。
家長說服孩子時,往往不給孩子發言權,變成直接的命令。比如,家長直接對孩子說:
“下午去姥姥家。”
“周末在家做作業。”
專制型家長最容易這樣做,這類家長是家里的絕對主導,孩子是附庸。家長的一句話就是家里的準則,只有服從。一句話定死了,沒有孩子發言的空間。這類家長容易養出青春期頂嘴的孩子,他沒有發言權,卻有不滿,不滿的情緒只能是通過頂著干的方式發泄出來。
你可能說,我沒有那么過分,我還是會讓孩子說說他的想法的。可是,孩子發言的內容我們用心聆聽了嗎?還是表面上在點頭,心里卻已經在醞釀如何反駁了?
媽媽:“下午去姥姥家。”
孩子:“我不想去。”
媽媽:“為什么不想去?”
孩子:“就是不想去。”
媽媽:“你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兒,姥姥這么疼你。我已經跟姥姥說好了下午過去,別搗亂啊!”
與姥姥的約定,媽媽提前做好了,沒有給孩子發言權。
而孩子表示“不想去”時,媽媽聽了,卻沒有聽到心里去,一直強調自己的計劃,這是典型的要孩子服從,而非共贏的溝通。對于這類講道理的媽媽,孩子越大越討厭。因為媽媽說的,和她做的,并不一致。她說:“你說呀,我在聽。”可是聆聽只是她的緩兵之計,她的目的仍是用“但是”來說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說了。
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聆聽,才會讓孩子心悅誠服。
媽媽:“姥姥想你了,下午去姥姥家,怎么樣?”
孩子:“我不想去。”
媽媽:“你想做什么?”
孩子:“我想在家畫畫,姥姥家太吵了。”
媽媽:“你想找個安靜的地方畫畫?”
孩子:“嗯。”
媽媽:“如果把姥姥的房間騰出來給你,你關上門畫畫,媽媽和姥姥在外面聊天,你愿意去嗎?”
孩子點點頭:“嗯。”
這次對話中,孩子的發言被聽到了,他說“不想去”時,媽媽沒有站在自己角度說“必須去”,而是充分考慮孩子的發言,問他想做什么?孩子說出具體的理由,媽媽給出折中的建議,最后,孩子認可了。孩子不會故意跟家長頂著干,只是他的想法會和家長不一樣,這時如果家長能聽聽孩子的想法,并問明想法背后的目的,你一定可以和孩子找到讓你們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
雙方都可以接受,意味著有時需要家長先“讓步”。
如果我們把“讓步”看作是妥協,你一定沒有讓步的勇氣,因為讓步就意味著輸。但如果作為父母,我們能看到讓步背后是共贏,就會充滿力量去行動。
剛開始學心理時,有兩句話讓我覺得很不公平,一句是“誰痛苦誰改變”,一句是“誰成熟誰讓步”。后來發現,看似不公平的話里卻講出了關系的本質。比如,我們感覺養孩子很痛苦,這時候你如果自己不改變,而是想改變孩子,就會更痛苦。因為你不是他,你不能控制他。同樣,雙方意見不一致時,誰能先做出讓步呢?一定是更成熟、更顧全大局的那個。否則兩個人都頂著,最后就是關系破裂。再想想,我們經常說言傳身教,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如果家長絲毫不退讓,孩子也會學到,變得又臭又硬。但如果家長做出了讓步的示范,難道孩子看不到嗎?最后的共贏就容易達成了。
讓家長先“讓步”,你可能會擔憂,孩子會不會蹬鼻子上臉?這個讓步的尺度多大?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理解孩子了,你的“讓步”里帶著對他的愛,他只有感激。而讓步的尺度,在你理解孩子時,你也會感受到。
為了有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法,就要有更多創意的方法。
有時,光有讓步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創意,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的思維是僵化的,孩子也認為非黑即白,共贏就難以達成。實際上,凡事都有第三種選擇。讓自己從情緒中平靜下來,跳出原有思路,提一個新建議。接下來,孩子可能給你驚喜,因為小家伙的創新思維更活躍,他會有提出更多創意的方法,最終讓你們都期待的共贏達成。
比如,去姥姥家這事兒,媽媽提了建議,孩子仍不同意,這時怎么做?
媽媽:“如果把姥姥的房間騰出來給你,你關上門畫畫,媽媽和姥姥在外面聊天,你愿意去嗎?”
孩子搖搖頭:“不行。”
媽媽:“那怎么做你會待得舒服?”
孩子:“姥姥家不適合畫畫,可以看動畫片。”
媽媽:“那你不畫畫了?”
孩子:“可以在姥姥家看動畫片,早點回來畫畫。”
媽媽:“可以,我們早點回來。”
媽媽的建議不被采納時,她開始問孩子,孩子不斷思考,說出自己想要的,而媽媽從中判斷出一個可行的方法,最后,雙方都可以接受了。
生活里和孩子溝通,我還有一個小絕招分享給你:回到養孩子的初心上看一看。
這話看起來很空,什么是養孩子的初心呢?你腦子里可能會蹦出很多答案,無論什么樣的答案,是不是都為了這樣的目標:“讓孩子更幸福成功快樂滿足?”帶著這個目標,溝通就簡單了。比如,兒子四歲多時,我們帶他去動物園,路上走過街天橋,小家伙在天橋上跑上跑下,玩得很開心。孩子爸爸目標性很強,對他說:“這有什么好玩的,公園里有好多可愛的動物等你呢。”可是,孩子玩開心了根本就不聽,仍在天橋上瘋跑。我問自己:“帶孩子出來是干嗎的?不是帶他玩的嗎?既然是玩兒,何必一定要到某個地方,孩子開心了目的不是達到了嗎?”后來,我們陪他在天橋上玩起來。實際沒過幾分鐘,他就玩膩了,主動要去動物園了。
有時候,我們越堅持阻止孩子,他會越覺得好玩,不肯放棄,真的沒有了約束,孩子的叛逆心放松了,反而能發自內心做決定了。當我們常想到養孩子的目標就是讓他更幸福成功快樂滿足,我們就不會被限制在形式中,而更加包容了。
真正以“我們”為中心去溝通,可以讓事情簡單也有效果,還能讓親子關系良性運轉。這種溝通是孩子成長的養分,讓孩子感受到被愛、被尊重,也學會去愛和尊重別人。而說服,卻是傷害孩子的慢性毒藥,短期有效,長期后遺癥無數。所以,別去說服孩子了,他需要的是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