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競爭戰略
- 李慶豐
- 3961字
- 2021-12-24 15:28:50
1.1 戰略“三宗罪”:浮夸、“內卷化”、學不會
重點提示
※ 為什么說“好戰略”鳳毛麟角,“壞戰略”比比皆是?
※ 什么是戰略研究的“內卷化”及“蜂窩化”?
※ 企業戰略的核心及外圍內容各是什么?
“紙上談兵”是一個中國成語,出自這樣一個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趙王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談起用兵之道口若懸河,講得頭頭是道,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是,感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趙奢不能駁倒自己年輕的兒子,但也不承認他兵法學得有多好。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丈夫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國大將廉頗帶領數十萬大軍前去抗敵。見秦軍強大,廉頗認為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筑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不管秦軍如何挑釁,廉頗都下令官兵閉門不出,只是嚴密防守,皆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用了一個計策: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困守三年,一次都不敢出門應戰;又說秦國特別擔憂趙王任命精通兵書的趙括為將,那樣秦國就會一敗涂地。
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趙括擅長紙上談兵,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上任不久就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用書上所學的理論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此時才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頓時,四十萬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最早的戰略理論源于戰爭實踐,而企業戰略管理這門學科只有不到100年的歷史。全球從事企業戰略管理相關研究的學者、專業人士,少說也有幾百萬人。喬爾·羅斯說:“沒有戰略的企業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航船一樣只會在原地轉圈,又像個流浪漢一樣無家可歸。”我們的企業有戰略嗎?95%以上的企業沒有戰略。而一些所謂有戰略的企業也未必有“好戰略”。按照《好戰略,壞戰略》作者魯梅爾特的說法,“好戰略”鳳毛麟角,“壞戰略”比比皆是。
美國《管理學會學報》在2012年的一項調查表明,在理論研究與管理實踐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而且目前還看不到這種鴻溝縮小的跡象。有人開玩笑說,戰略研究與經營實踐是兩個迥然不同的行業,“各在自己的山頭,分別唱自己的歌”。一方面,戰略理論的知識庫不斷擴充,相關的書籍、論文可謂汗牛充棟、層出不窮,時髦又流行的戰略名詞日新月異。另一方面,在企業實踐領域,由于缺乏真正可用的戰略理論,造成經營的“土地”異常干涸,眾多企業戰略問題頻現,走向關門倒閉的命運。
筆者在《企業贏利系統》一書第4章曾講到:戰略學派眾多,創新發散雜亂……戰略有“三宗罪”!此處再提戰略的“三宗罪”,可將它們進一步概括為:浮夸、“內卷化”、學不會!
有些戰略管理書籍的內容比較浮夸。從西方引進的很多戰略教科書及其國內的衍生產品,其主要內容可以用“一個嘍啰兵+四個山大王”來形容。“一個嘍啰兵”是指外部環境分析,通常這方面內容處在上述戰略教科書的第一部分,其篇幅最多可占到一本書的六分之一。俗話說,鳥兒天上飛,魚兒最懂水。經營者每天在感知外部環境,行業中所有企業的外部環境并沒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外部環境分析并不是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內容。在這樣的理論熏陶下,如果經營者熱衷于外部環境機會、追隨宏觀話題熱點,期望“天上能掉下來餡餅”,通常不會幫助企業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反而會形成投機主義價值觀并遭受機會成本損失。“四個山大王”是指一體化戰略、多元化戰略、收購兼并戰略、全球市場戰略,這些內容是上述戰略教科書的“重頭戲”,通常要占去一本書的大半篇幅。從經營實踐看,戰略管理的重點在于,首先如何讓企業活過創業期,實現“從0到1”的突破;其次是度過成長期,實現“從1到N”的增長;最后才是進入擴張期,實現“從N到N+1”的擴張。而上述“四個山大王”直接站在空中樓閣上,大談特談如何“從N到N+1”:一體化、多元化、收購兼并、全球擴張……海航集團、ofo小黃車、樂視集團、德隆集團、春蘭股份等企業的衰敗或消失,應該是這些理論的受害者。
戰略學派林立,各自擁躉畫地為牢,自說自話,像卷心菜一樣囿于“內卷化”,在所屬領域內進行低水平重復,無法躍遷到一個更高級層次。戰略思想界有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學習學派等十大學派的說法。不可否認,它們對戰略學科的形成及企業戰略的開創具有奠基性作用。但是,按照明茨伯格的說法,這些戰略學派又都在盲人摸象,它們的簡單相加并不能獲得一頭完整的戰略“大象”。后來,人們通過組合、疊加、拉郎配等多種手法創作,現在的戰略學派更多了。《經濟學人》雜志曾調侃說,人人都在談論戰略,卻沒有人知道戰略究竟是什么。在碎片化切割及“內卷化”勞作的雙重作用下,目前戰略理論已經呈現“蜂窩狀”加速擴展趨勢,像生態、領導力、文化、創新、智能化、數據化等流行詞背后,都已經有了各自的戰略分支。
通過“知識堆砌+案例教學”的教育方式,戰略你學不會!將戰略內容的模塊分門別類地按照教學邏輯堆積起來,可以是一門戰略課程,可以是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讓學生習得知識、獲得文憑,甚至可以讓大家紙上談兵,但是這不代表學會了真正的戰略。真正的戰略是什么?至少來說,戰略=目標+路徑,它應該揭示,在特定的外部環境下,一個企業如何從小到大、如何成長與發展的那些基本規律。此外,哈佛商學院的案例教學比較知名,全球各地商學院紛紛引進與效仿。也許不少人缺乏經營實踐,所以引進案例教學補充;也許戰略理論太混沌,以至于無章可循,所以看重案例教學的表演性與具體化;也許案例教學讓聽課者參與,互動讓時間飛逝,所以能提高學員的滿意度。別人的案例可以直接借鑒與模仿嗎?也許會有一些啟發,但也可能是“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如果戰略案例幾乎都是知名企業、跨國公司的案例,戰略課堂上繪聲繪色地講授世界500強、大型集團的過往經驗,那么對于占企業總數比例95%以上的中小企業有什么借鑒意義?而哪個企業不是從小開始、逐漸長大的呢?
揭示問題是為了分析問題。戰略“三宗罪”的根源在哪里?我們需要向華為的掌舵人任正非學習。他勤于自我批判。在華為高歌猛進時,他常常能自我反思,指出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從自我批判的角度,企業要戰略聚焦,而戰略理論自身是分散的、浮夸的;當企業遇到問題,有些戰略學者振振有詞:“戰略要有所選擇,不能盲目擴張……”
戰略教科書、案例課堂及名師演講,無非就是在戰略類型與案例、戰略學派與工具、戰略裂變與混搭、戰略制定與控制等方面——筆者稱其為戰略知識庫,其中或者精致地給出一些內容組合,或者探究一點、以偏概全,或者跟班式研究、不斷“內卷化”重復,見圖1-1-1。但是,這些都不是企業戰略的核心,它們只能算作外圍。那么企業戰略的核心是什么?

圖1-1-1 戰略知識庫示意圖
圖表來源:李慶豐,“新競爭戰略”理論
分析問題,是為了尋找問題的可行解。戰略學者邁克爾·波特認為,“戰略是企業為之奮斗的一些終點及為此而尋求的相關途徑的結合物”,用公式表達即“戰略=目標+路徑”。就像在大海中航行的艦船,我們求解目標、路徑時,一定要先弄明白那是一艘什么樣的艦船,像小舢板、遠洋漁輪、潛水艇與航空母艦等,它們的目標、路徑一定有很大不同。同理,我們把企業稱作“企業生命體”,那么求解企業戰略即“目標、路徑”時,一定要先弄明白那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生命體。老王的小超市、聶云宸創辦的喜茶、喬布斯創辦的蘋果、任正非創辦的華為及王興創辦的美團,這些企業各自的目標、路徑一定有很大不同。況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大海中,企業生命體要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如一日地遠航,同時自身還要不斷定位、成長、擴張、突圍……
企業生命體很復雜,具有耗散結構,是一個非線性系統。《平衡計分卡》的作者說:“如果你不能描述,那么你就不能衡量;如果你不能衡量,那么你就不能管理。”由于之前我們不能很好地描述企業生命體,造成相關的目標、路徑很難衡量,所以可落地的戰略規劃與執行也就無從談起。
如何結構化、系統化地描述企業生命體?我們描述一個事物不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應該遵照抓綱帶目、綱舉目張的原則。筆者在本書提出,通過“企業產品→T型商業模式→企業贏利系統”這樣一個三級嵌套式結構來描述企業生命體。
筆者提出了企業贏利系統理論,同名書籍《企業贏利系統》已于2021年2月出版。商業模式“負責”一個企業的贏利,是企業贏利系統的中心子系統(簡稱為“中心”)。在筆者提出的T型商業模式理論中,企業產品又是商業模式的核心內容,企業生存與發展必定要依靠現在及未來的企業產品。由此,我們可以依照“企業產品→T型商業模式→企業贏利系統”,這樣一個三級嵌套式結構,來描述企業生命體。
為實現目標和愿景,企業生命體通常會走一個什么樣的戰略路徑?沿著時間軸,一個企業通常歷經創立期、成長期、擴張期、轉型期(或衰退期)四個生命周期階段。在每個階段,企業都應該有若干主要戰略主題。例如:在創立期,企業的主要問題是如何進行產品定位,打造一個優異的企業產品,實現從0→1的突破,為企業建立生存根基;在成長期,企業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實現持續贏利增長,不斷累積競爭優勢……這些關乎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戰略主題,首先通過經營場景研討形成企業的戰略規劃,然后才能在日常的運營管理中落地。企業生命體、企業生命周期戰略路徑、戰略規劃與場景三大部分,共同構成了本書所闡述的“新競爭戰略”的重點內容,見圖1-1-2。

圖1-1-2 新競爭戰略的重點內容示意圖
圖表來源:李慶豐,“新競爭戰略”理論
下一節將具體說明,競爭戰略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戰略,新競爭戰略是對波特競爭戰略的重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