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本:中國制造下半場全球突圍的密鑰
- 曹順妮
- 2634字
- 2021-12-29 15:54:47
全球大禁伐時代來臨
木材,作為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資,新中國成立后還是出口換匯的主力,如今卻依賴進口。
這就讓人造板產業從誕生開始就面臨著原料短缺的難題。20多年產能釋放后,如今的木材缺口史無前例地擴大——對外依存度超過55%。
李青松在《從大開發到大禁伐》[1]一文中,記述了新中國成立后森林資源被大規模開發的景象:
中國人都知道,在我國的北部和東北部有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20世紀80年代之前,一列列滿載木材的火車,呼嘯著駛出茫茫林海,駛向四面八方,那時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的木材生產是新中國的主要財政來源。從抗美援朝,到國民經濟恢復以至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幾乎都是由“大木頭”支撐起來的。整個“一五”期間,“大木頭”產值占同期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大木頭”的利稅額曾名列全國前三位,林區為新中國國有資產的原始積累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急需木材。從林區調運枕木給鐵道交通部門是一項軍事任務,林區工人夜以繼日地用帶鋸趕制枕木,支援鐵路建設。恢復交通所需電柱從林區調運,恢復煤炭生產采礦所需坑木由林區供應。還有軍工用材,如槍托、手榴彈彈柄、軍工箱等均由林區承擔制作和調運任務。此外,林區還承擔了恢復公路交通和工業民用建筑所需木材的調運任務。
抗美援朝中,作為主要木材生產基地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保證了抗美援朝前線的木材需求。據不完全統計,抗美援朝期間,光是大興安嶺林區調運出的枕木、方材、柱木以及原木,總計有不下10萬立方米的木材運往朝鮮戰場。1959年,國慶“十大工程”(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釣魚臺國賓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民族飯店和華僑大廈)建設在共和國往事中占據著重要一頁。“十大工程”的建設從設計到竣工均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的建設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抓的,他提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要互相呼應。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開濟先生參與了當年的設計,他回憶說:“人民大會堂的柱子是圓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柱子是方的,這些木料都是從大小興安嶺林區和長白山林區調運來的。”
20世紀60年代,中國援建坦贊(坦桑尼亞—贊比亞)鐵路,所用的大部分枕木同樣來自大小興安嶺林區和長白山林區。1976年年底,大興安嶺林區還接受了建設毛主席紀念堂木材供應的任務。接到通知后,大興安嶺林區迅速組織力量,由烏爾旗漢、圖里河、伊圖里河、阿爾山、綽爾等為主的林業局,調運了以落葉松和樟子松為主要材種的木材,保證了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
…………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開始起步,對木材的需求量極大。1978~1985年,是新中國成立后木材消耗量最大的時段。大興安嶺林區日漸消瘦了,小興安嶺林區日漸消瘦了,長白山林區日漸消瘦了,林子越來越稀,林區似乎大大傷了元氣,像個重癥病人整日里氣喘吁吁。其實,何止大小興安嶺林區和長白山林區,四川林區、粵北林區、閩西林區、滇黔林區、湘西林區和贛南林區均頻頻告急。
…………
“小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新中國成立后,天然林的“大木頭”支撐了大基建、抗美援朝、援非等。僅“一五”期間,“大木頭”產值就占同期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對天然林的過度消耗,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在改革開放的前20年,國內生產的木材絕大部分來自天然林,每年由東北、西南、西北三大國有林區和華中、中南兩大集體林區提供的木材約占全國木材總量的70%~80%,僅1997年,全國商品材產量中的天然林就占到61%,國有林區135個森工企業所提供的商品材中,天然林占比為98%。”從《中國綠色時報》2018年的報道數據中可以看到,直到1997年,天然林還是國內木材供給的主力。
1998年,從北到南,松花江、長江等主干流發生洪災,造成的直接損失近2000億元,它首次驚醒國人,綠色生態已經脆弱到極點,天然林被過度消耗的狀態這才開始慢慢改變。
1998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停止對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的采伐,有計劃地對東北地區的天然林實行禁伐和限伐,同時采取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手段,盡快恢復林草植被的決定,并在云南、四川、重慶、貴州、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和海南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了為期兩年的試點。[2]
天然林保護的國家行動從上到下,局部化進入全面化。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我們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以及東北、內蒙古等地實行了天保工程,效果是顯著的。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圍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同年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保護天然林,眼前會增加財政支出,也可能減少一點國內生產總值,但長遠是件功德無量的事”。[3]
“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由此拉開了中國天然林保護從局部禁伐到全面禁伐、全力保護的時代:
·2014年4月1日起,在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繼續停伐的基礎上,龍江森工集團和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全面停止了木材商業性采伐。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正式啟動重點國有林區改革工作。
·2015年4月1日起,內蒙古自治區、吉林、長白山森工集團全面停止了木材商業性采伐,河北省也納入了停伐試點。
·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森林保護,將天然林資源保護范圍擴大到全國”。
·2016年,經國務院批準,“十三五”期間全面取消了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指標,天然商品林采伐全面停止。
2019年發布的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中國森林資源報告(2014—2018)》),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2.96%,比5年前提高了1.33個百分點,是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生態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但是,就像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在接受采訪時提到的那樣:我國依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的國家,森林覆蓋率低于全球30.7%的平均水平,特別是人均森林面積不足世界人均的1/3,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世界人均的1/6。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然存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脆弱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生態產品短缺依然是制約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4]
[1] 《從大開發到大禁伐》,李青松,《光明日報》,2017年8月4日。
[2] 《天然林保護,功德無量》,劉蕾,《中國綠色時報》,2018年5月18日。
[3] 《“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目標基本實現》,尚文博、劉蕾,2018年11月31日,《中國綠色時報》,http://www.forestry.gov.cn/main/304/20181130/170552518619221.html。
[4] 《中國森林覆蓋率22.96%》,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http://www.forestry.gov.cn/main/65/20190620/10341904383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