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為本:中國制造下半場全球突圍的密鑰
- 曹順妮
- 742字
- 2021-12-29 15:54:46
人造板大洗牌
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李克強,《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
在應對“工業4.0”變局前,豐林和國內的木材加工同行最先要面對的挑戰是,國內木材資源緊缺和自然環境變化倒逼木業行業大洗牌。
洗牌之所以出現,那就是狂飆突進了40年的中國制造,正處于加速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歷史機遇期,一場全面的品質革命迫在眉睫。
因此,與西方發達國家一樣面對全球經濟下行危機的同時,中國制造又多了一道必須邁過去的坎:完成從追求數量的粗放式發展,到以品質為先的高精尖發展的歷史跨越,實現真正的產業升級。沒有品質支撐的產業升級,規模之爭只會加劇企業破產和倒閉。
“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大軍,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李克強總理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擲地有聲。
令人難以樂觀的是,原料短缺、生態環境等問題疊加在一起,讓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并無法一蹴而就。
2011年,中國人造板材產能躍居全球第一,產能激增并沒給消費者帶來同比例增長的幸福指數,很多人造板材的品質、甲醛釋放標準、企業排放等遠沒有達到全球第一。這就是中國人造板高歌猛進的另一面,和很多產業一樣,以“小、亂、散、污”式的規模發展,“其興也勃焉”,卻忽略了技術與質量的提升,若按照合規標準硬性要求的話,“其亡也忽焉”。
2016年和2017年掀起的環保風暴,2017年執行的全面禁伐,發揮了“照妖鏡”的作用,讓很多問題企業紛紛現了原形。
當那些本就不應該存在的污染企業向市場輸送了大量劣等板材,讓消費者深受其害時,品質革命的號角在2018年兩會上吹響。當然,這針對的不只是人造板行業,而是整個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