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勞動
- 鄧小平健康之道
- 馮光宏
- 6581字
- 2021-12-31 10:18:36
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人體健康的源泉。經常勞動,則氣血調和,百脈通暢,肌肉結實,關節靈活,精神愉悅,情緒舒暢,從而使人體魄健全,壯實有力,精神旺盛,思維敏捷,反應靈活,故能防止和減緩衰老的進程,減少疾病。華佗說:“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德消,血脈流通,病氣不生。”經常勞動能幫助人健康長壽。
鄧小平生長在勞動人民家庭,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勞動的習慣,他的一生都沒有脫離過勞動。青年時代,他在法國大工廠艱苦勞動;“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在工廠參加勞動。
1969年,鄧小平和夫人卓琳、繼母夏伯根從北京來到江西新建縣望城崗原步兵學校內的“將軍樓”后,開始了一段艱苦的生活。他們三位老人相互體貼、照料、愛護,爭著做家務活兒。
年過花甲的鄧小平,作為他們當中唯一的男子漢,自然扮演“壯勞力”的角色。清掃拖地、劈柴砸煤之類的工作,都是他分內的事。
卓琳的身體不好,時常犯病,有時甚至臥床不起。每當這時,鄧小平都親自為她端飯送水,細心照料、護理。
自從被監管后,鄧小平的工資被停發,改發生活費。全家的經濟收入從500元下降到200元。這200元既要支持三位老人的生活,又要幫助遠在各地的兒女們。為了彌補生活上的不足,鄧小平和卓琳開始開荒種地。
春光不可負,春時不能誤。趁著春雨浸潤的土地,鄧小平夫婦揮鋤開荒,在院子里開辟了一個小菜園,先后種上了青菜、大蒜、胡豆、黃瓜、絲瓜、苦瓜和玉米。
從此,鄧小平的身影經常出現在這塊菜地里。他挖土、施肥、澆水、鋤草,常常干得大汗淋漓。即便在院子里散步時,也總要看看菜地,看看自己種的黃瓜、絲瓜、苦瓜、南瓜長得怎么樣,開了花沒有?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二三個月后,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收的喜悅。
菜地里一片青蔥翠綠,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青菜可以摘下來吃了,絲瓜開了金黃色的花,鄧小平高聲喊著:“卓琳,快來看啊,絲瓜開花了!”
卓琳聞聲跑來。鄧小平指點著對卓琳說:“你看,還結了小絲瓜嘍!”
“這下有絲瓜吃嘍!”鄧小平興致勃勃地挑起水桶,依次澆灌著每壟菜地。
在江西的這段日子里,鄧小平不僅承擔了大量的家務勞動,還把照顧兒子的重任挑在自己肩上。
兒子鄧樸方,原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生。“文化大革命”爆發后,因為鄧小平問題的株連,被開除黨籍,迫害致殘,從一個肢體健壯的正常人,變為一個自胸部以下肢體癱瘓,終日只能躺在床上的殘疾人。
對兒子的身體狀況,鄧小平頗為牽掛。到江西后,他多次找有關人反映兒子的情況,急切地想要兒子來到自己的身邊。
他在給中央的信中說道:我們幾個老人,也沒有什么事,可以照顧自己的孩子。信由汪東興轉交毛澤東。
這個愿望終于得到實現。
1971年元旦,鄧樸方從北京清河救濟院來到“將軍樓”。鄧小平快步迎上前去……到家了!父子倆相見,快活地笑了。
鄧樸方下肢癱瘓站不起來,生活不能自理。鄧小平擔負起主要護理任務,以慈父的愛溫暖著鄧樸方的心。
夏天氣候炎熱,為減輕暑熱,鄧小平每天為鄧樸方擦澡翻身。他先把水熱好,再組織全家人作幫手,把鄧樸方抬進洗澡間。在熱氣騰騰的霧氣中,他細心地用熱毛巾一遍遍地擦撫兒子的肌膚,然后再幫他穿好衣服,經常累得滿頭大汗。
在江西的日日夜夜,鄧小平作為家庭中的“主力隊員”,對自己成員不齊全的家庭的維系運轉起了重要的作用。對繼母,他盡了一份做兒子的責任;對妻子,他盡到了一份做丈夫的責任;對兒子,他盡到了一份做父親的責任。
鄧小平不但在家里承擔勞動任務,而且還要在新建拖拉機廠進行監管勞動,他主動要求承擔較沉重的鉗工工作,一干就是三年。
鄧小平被安排在離南昌市不遠的新建縣勞動,并且和妻子、繼母能夠住上條件比較好的“將軍樓”,其中還有一段插曲——
1969年10月18日上午8點整,江西省委黨的核心小組辦公室。“鈴,鈴,鈴……”電話聲急促地響起來。
辦公室主任程惠遠拿起聽筒,一個熟悉的江蘇口音傳來:“我是周恩來,你是程世清政委嗎?”
“總理,我不是程世清政委。”程惠遠說,“我叫程惠遠,是省革委黨的核心小組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程政委下鄉了。”
“你擔任什么職務?”周恩來又問。
“總理,我是核心小組辦公室主任。”
“程惠遠同志,你是軍隊干部還是地方干部呀?”
“我不是地方干部,是軍隊干部。”
“你是不是同程世清政委一起從山東濟南部隊調來的呀?”
“我不是從濟南部隊來的,是從北京裝甲兵司令部調來的。”
周恩來似乎如釋重負,連聲說:“很好,很好!”
周恩來的細致問話是經過充分考慮的。當時,一批老革命家要被疏散到江西,而擔任江西省委黨的核心小組組長、省革委主任和省軍區政委的程世清,和林彪的關系不一般。如果不事先打招呼,對這些老革命家可能不利。周恩來問明情況后,心中才輕松了許多。
周恩來告訴程惠遠,有一些老干部從北京疏散出來,有陳云、王震。隨后,又問程惠遠:“第二件事,大概汪東興同志已經告訴你們了,你知道不知道?”
“沒有,不知道。”程惠遠回答說。
“鄧小平夫婦二人也到你們那里去……毛主席不是在九大說過嗎?鄧小平的問題和別人不同。他下去是到農村鍛煉。當然這些人也不能當全勞力了,也是60多歲了,身體也不太好,下去一段再上來,收房費也適當照顧一點。”接著,周恩來語氣鄭重地說道:“最后一點,再三強調:這些人下去,你們要多幫助,要有人照顧他們。”
放下聽筒,程惠遠感到了周恩來的話的分量。他連夜向程世清報告。經過商議,提出方案,準備將鄧小平夫婦安置在贛州。
次日晚8點半,程惠遠將安置方案報告周恩來。
周恩來當即表態:贛州離南昌較遠,交通不便,而且又是山區,條件較差,將鄧小平安排在贛州不妥,應在南昌市郊為宜。鄧小平住的房子應該是一棟兩層的樓房,樓上他們夫婦住,樓下工作人員住,最好是獨家獨院,又能散散步,又比較安全。
正是有了周恩來具體明確的指示,鄧小平、卓琳還有夏伯根才被安排在“將軍樓”居住。
那天,鄧小平一家到達“將軍樓”,已是夜幕降臨時分。按照監管人的安排,鄧小平夫婦和夏伯根三人住樓上右邊的三間房子:鄧小平夫婦住一個套間。負責監管的黃文華住在樓下靠右邊的房間里。
安排完畢,三位年齡加起來超過200歲的老人自己動手從汽車上搬下行李,又從樓下搬到樓上,鋪好床鋪,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鐘,才基本就緒。他們草草吃了一頓晚餐后,就回房休息了。
從此,鄧小平開始了他三年被監管勞動的生涯。
鄧小平住進“將軍樓”后,匆匆安排好家里的事務,新生活在新的環境里開始。一天,他主動找到負責監管的黃文華,說:
“我離開北京到江西時,汪東興找我談過,讓我來這里長期住下去,通過勞動搞點調查研究,改造思想。現在來了幾天了,你看什么時候開始勞動?”
黃文華心想:“鄧小平的組織觀念還很強。”便十分客氣地說:“勞動嘛,過幾天再說,先把家務安排好。”
鄧小平馬上回答說:“家務不需再花很多時間整理,反正東西不多。”鄧小平迫切想參加勞動。
黃文華見鄧小平執意要提前到工廠勞動,便說:“這幾天天氣不好。如果明天不下雨,明天勞動,你看行不行?”
“行!行!”鄧小平連聲回答。接著又緊問一句:“明天什么時候?”
黃文華想了想,說道:“工人是7點半鐘進車間,我們就8點鐘吧。”
翌日清晨,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在黃文華的警衛和引導下,從“將軍樓”出發,經過紅壤夾著石子的山坡往下走,繞過原步兵校的大門,踏上一條通往南昌的公路。約摸走2公里再往左拐200米,就進入了江西新建拖拉機廠的大門。
他們首先來到位于廠房大門右側的黨支部辦公室。
黃文華把鄧小平夫婦介紹給廠黨支部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羅朋。
歷史是如此的巧合。羅朋,竟然是20多年戰斗在太行山時候鄧小平的老部下。人世滄桑,20多年后,兩位太行戰友在這里相聚。
鄧小平走上前去和羅朋握手。
羅朋熱情地招呼鄧小平夫婦坐下,倒茶遞煙,簡單地介紹起工廠的情況來。“這是一個小廠子,只有80多人。”講到這里,羅朋用手指指對面的空房子說:“這房子原來是辦公室,現在專門騰出來給你們倆用,日后勞動累了,或者遇到不舒服的時候,就在這房里休息一下。我住在斜對面,有什么事可以及時聯系。”
鄧小平微笑著點點頭。
在走進參加勞動的車間之前,鄧小平問:“這里有沒有紅衛兵?”
“我們這里沒有紅衛兵,老工人占多數,都是很本分的工人。”羅朋回答。
羅朋、黃文華陪著鄧小平夫婦走進車間。
當工人們看到羅朋、黃文華身邊的這位身材不高、腰板挺直、修著整齊的短發、身穿同他們一樣的藍紗工作服的老人時,稍為一愣。有人眼尖,一下子認出是鄧小平,不由得輕輕地喊出聲來:“看!那是鄧小平。”
“鄧小平來了。”爆炸性的新聞在工人中迅速傳播著。
工人們以前僅僅從電影、圖片、報紙上見過鄧小平。在被打倒以前,這位大人物總是同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一起,出席重大會議,會見外賓,發表重要講話,制定重大國策。如今,在這小小的工廠里親眼見到了他,工人們自然覺得是一件新鮮的有些神秘的事,引起他們極大的關注。
車間排長(即車間主任)陶端縉見鄧小平來了,趕忙放下手中的活兒,用棉紗擦擦手上的油污,三步并作兩步跑上前去。
羅朋向鄧小平介紹說:“這是陶排長,是車間的總負責。”
鄧小平同陶排長握了握手。
工人們紛紛圍攏上來。他們和善的目光,消融著鄧小平心中的寒冰。
從此,鄧小平置身于工人中間,一干就是三年。
這時的鄧小平,雖然還是“全國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派”,每日上工都由人持槍押送,在工廠也是“不許亂說亂動”的監督勞動對象,但是,對他來說,到工廠勞動,是與外界,與社會,與群眾接觸的良好機會。
身處逆境,不改其志,是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高貴品格。鄧小平不論是數九寒天還是赤日炎夏,不論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暴曬,一年到頭,總是按時到廠上下班,從不間斷。他每天一踏進車間的大門,見到工人第一句話就是:“工人同志們你們早!”到了工作臺,便脫去上衣,挽起袖子,立即聚精會神地工作。干活時總是直著腰,釘在工作臺前,全神貫注,一絲不茍。
剛開始的時候,廠里的工人們懷著好奇的心理觀察鄧小平。時間久了,他那一絲不茍、認真工作的態度和對人和善的舉止,深深感動了大家。共同的勞動生活,使鄧小平與工人們相處越來越熟悉。工人們對這個“大走資派”的看法逐漸改變了,有什么不理解的問題,都愿意和他交談。
1972年1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和周恩來總理簽署了上海公報。工人不明白為什么叫上海公報,不叫國家公報?他們就這個問題向鄧小平請教。
這個問題是一個原則問題。中國在原則問題上是不會讓步的。我們要美國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他承認就是認輸。但是美國要和我們拉關系,也要和臺灣拉關系。基辛格這個人很鬼。他想兩邊都不得罪。如果美國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就絕不可能。
鄧小平邊說邊從兜里掏出一包香煙,分送給在場的工人每人一支,然后點著一支吸了一口,接著又說:“我們與外國建交都有原則。北京代表中國。因為原則問題未解決,所以叫上海公報。”
工人們又問:“以前報紙上叫元旦社論,現在又為什么叫元旦獻詞?”
鄧小平解釋道:“以前你們接觸不多,這是有含義的。元旦社論是帶總結性的,新年獻詞是祝賀性的。”
工人們再問:為什么西哈努克來華訪問時舉行那么隆重的歡迎儀式?
鄧小平一字一句地說:“為什么這樣做?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進一步表明我們中國人民對柬埔寨的支持!”“再說西哈努克是國際上有影響的人物嘛!”
工人們遇有不明白的問題,總愛向鄧小平請教。鄧小平在工人中也覺得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猶如沙漠中的旅人,走進“生命的綠洲。”
鄧小平在江西省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監管勞動期間,被分配做的是最令他滿意的一個工種——鉗工。
這是他第二次當鉗工。
鄧小平沒有想到,這輩子還會有機會站在工作臺前,拿起銼刀,再一次與“老朋友”相見。面對手中的銼刀,他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4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浮現眼前……
1920年秋,年僅16歲的鄧小平,懷抱滿腔熱情遠渡重洋,到法國勤工儉學。在那里,他一面學習,一面做工,立志報效祖國。
1923年6月,鄧小平在結束了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進入巴黎近郊比揚古的雷諾汽車廠做工。
這一年,他19歲。
雷諾汽車廠是法國著名的大企業之一,有1萬多工人。這里也是華工和中國勤工儉學學生比較集中的地方。來到雷諾汽車廠做工的鄧小平,已經能夠說較為流利的法語,具有一定的數理知識和在大工廠的勞動實踐經驗。因而,一進雷諾汽車廠,他便成為一名鉗工,有了相對較多的收入。
這一段鉗工工作經歷,對鄧小平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40多年后,在國內,鄧小平又一次拿起銼刀,重新成為一名鉗工。
陶端縉對鄧小平說:“讓你銼銼零件怎么樣?”
鄧小平聽后非常滿意:“這個要得,銼刀這活兒,可出出汗。”
陶端縉趕忙幫助準備工作臺,工具柜。不一會兒,一座工作臺,一個工具柜準備停當,各種工具齊備,陶端縉請鄧小平試一試。
鄧小平深情地望著工作臺和工具,心里慨嘆道:“40多年了,老伙計又見面了!”一種親切之感油然而生。
鄧小平的確出手不凡。
只見他,安置好一個零件,熟練地拿起一把銼刀,有板有眼地銼起來。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鄧小平的幾下招式,立刻就使陶端縉折服了。
陶端縉心里佩服地評判道:“起碼得有四五級工的水平。”他入神地看著鄧小平銼零件時的一招一式,被鄧小平認真的神態,標準的姿勢吸引住了,禁不住脫口而出:“老鄧,你的銼刀活兒熟練,真有功夫。”
是的,這功夫確實來之不易。其中不僅有40多年前的功底,還有40多年革命生涯的磨煉。
鄧小平每天只要一到車間,便立即脫去上衣,挽起袖子,聚精會神地干活兒。他總是直著腰,盯著工作臺前方,雙手緊握銼刀,以標準的姿勢來回地銼著零件。那么認真,那么全神貫注。他加工的零件,沒有出過廢次品。
在勞動中,鄧小平的鉗工技藝,進一步熟練起來,并且在工人師傅的幫助下更臻成熟。
有一次,車間分配鄧小平修理安源型拖拉機的花鍵軸。這種花鍵軸,上面分為六瓣,有套子,不標準,鄧小平拿起一根來,銼了好久,老是套不進鍵套,累得滿頭大汗,還是不行。
工人梁永剛見狀,馬上走過來,幫助鄧小平查看原因,并告訴鄧小平:“這里有一個眼。”梁永剛銼了一根給鄧小平看,果然套上去對上了。
鄧小平仔細琢磨著。
梁永剛又說:“老鄧,你順著這個方向就行。”
鄧小平一看,恍然大悟。按照梁永剛的方法去銼,果然順利多了,銼的速度也快了許多。
不久,安源型拖拉機的花鍵軸越堆越高了,梁永剛又幫鄧小平領來箱子,專門裝銼好的花鍵軸。日積月累,很快裝滿了箱子。
鄧小平望著滿滿一箱的花鍵軸,喜上眉梢。
后來,車間又分配鄧小平加工銷子槽和齒輪。鄧小平勤于磨煉,刻苦鉆研,一絲不茍,毫不厭倦。
功夫不負有心人。
鄧小平的技術越來越熟練,成品的質量越來越好。工人們看到他嫻熟地揮動銼刀勞作,連聲稱贊:“老鄧,你銼得蠻快,你是我們車間最好的鉗工。”
鄧小平舒心地笑了。勞動給他帶來了歡樂。
勞動是防止早衰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國廣為流傳的“十叟長壽歌”中就有“服勞自動手”的說法,古代養生家還有“人欲勞于形,百病不能成”之格言。這些均說明堅持適當的體力勞動,對機體健康大有益處。
勞動能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使腦血流量增加,腦細胞得到充分的營養,加之勞動時各種信息的刺激,提高了大腦皮質神經活動功能的強度,從而使人頭腦清醒、耳目聰明、動作靈活、思維敏捷、精力充沛,能延緩腦細胞的衰老。
經常勞動,可以鍛煉肌肉筋骨,使體魄健全,堅實有力。勞動的過程,就是肌肉的不斷收縮和舒張并對骨骼不斷牽拉的過程,其增加了肌肉對氧的需要量,能使肌纖維增粗,肌力增強。勞動可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使肌肉和骨骼得到充分的營養,使肌肉和骨骼的彈性和韌性增加,延緩肌肉萎縮和退行性變化的速度,推遲骨骼疏松的時間。
勞動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能使營養心臟的冠狀動脈擴張,心臟的血液供應得到改善,心肌血液充盈,心壁增厚,心肌收縮有力,增加心輸出量。勞動可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耗氧量,從而加大肺活量。勞動還能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加快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從而增進食欲。勞動使機體上述系統的功能得到改善,增添了生命的活力,為長壽打下良好的基礎。
勞動雖然讓人付出辛勤的汗水,但其創造的成果則令人感到欣慰。一些養成勞動習慣的人,如果一天不勞動,就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而每天從事適度勞動,則感到心情愉快,精神飽滿。可見勞動是一種重要的健身方法。
1975年,鄧小平恢復工作后不久,又橫遭“四人幫”的迫害。1976年,他退居于一所舊庭院。夏天來了,院子里的樹下,長滿了尺把高的草。鄧小平便叫女兒買了一把鐮刀,每天在院子里割草。此時,他每天的生活仍是充實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