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非洲黑人文明

1.努比亞文明——黑人的功勛

努比亞文明是非洲黑人創(chuàng)造的諸多文明中最早的一個,在非洲大陸上僅次于埃及文明。“努比亞”一詞原意表示地域,包括今天阿斯旺以南的埃及尼羅河地區(qū)(稱“埃及努比亞”)和庫斯提以北的蘇丹尼羅河地區(qū)(稱“蘇丹努比亞”),大致位置相當于北緯12度至24度之間,尼羅河盆地位于其中。

努比亞文明的興起與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在這里,橫穿南北的尼羅河定期泛濫,使得兩岸的土壤相當肥沃,農(nóng)業(yè)為之發(fā)達。這里蘊涵著豐富的礦藏,銅礦、鐵礦、金礦……層出不窮,冶煉業(yè)和鍛造業(yè)也非常發(fā)達。而且,努比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北可通過尼羅河直達地中海,向南可沿青、白尼羅河直達非洲腹地,向西可沿著邁利克干河、霍瓦爾干河和科爾多凡平原、達爾富爾平原通往乍得湖地區(qū),向東不遠處便是紅海;這里是西亞、歐洲地中海和非洲黑人文明的一個重要交匯處。

而且,根據(jù)考古發(fā)掘和埃及法老的文獻,以及一些拉丁文和古希臘文字的記載,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廣大的努比亞地區(qū)就已存在了較高的人類文明。與古埃及相比,他們有幾乎相似的社會組織形式、獨立的宗教信仰、喪葬儀式和生活方式;平常,他們打獵、捕魚、畜牧,或者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可惜他們的文明沒能夠延續(xù)下來,不像古埃及文明。我們今天只能通過文獻記載和發(fā)掘出的地下文物想象他們當年的輝煌。

就目前所知而言,努比亞文明是由非洲黑人獨立創(chuàng)造的,這點與埃及不同。例如在現(xiàn)存的古埃及文獻中,經(jīng)常能見到努比亞居民因為膚色較深被埃及人奚落的例子;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字記載中,努比亞居民習慣被稱作“埃塞俄比亞人”。埃塞俄比亞人是古希臘語,意即“被曬黑面龐的人”。另外,在最早的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記中,也可見到努比亞被稱作是“黑人王國”。

依據(jù)史料記載,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努比亞文明已發(fā)展到很高的程度,與古埃及文明鼎立相對。區(qū)別于后者,考古學家習慣稱之為“A族群文化”。他們屬半游牧民族,放牧綿羊、山羊和牛,逐水草而居,住在小帳篷里,像后世的東亞蒙古牧民。從發(fā)掘的實物看,他們基本上處于新石器時代,但也使用一些來自北方埃及的銅制工具。

他們這時期文化的特征表現(xiàn)在陶器制作上。從墳墓中發(fā)掘出的陶器看,它們普遍制作精巧,圖飾和造型富于藝術性,其制作水平遠遠超過了同時期其他地區(qū)的同行。例如,有一件制作精美的薄陶器,它里面涂滿了黑釉,外面有仿照籃子圖案繪制的紅色花紋。就目前考古發(fā)掘的結果而言,在同時期的非洲,還沒有人能在陶器制造業(yè)上超過他們,甚至包括埃及。

另據(jù)報道,當時的墓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的橢圓形土坑,深約0.8米;另一種是較大的橢圓形土坑,深約1.3米。在后一種墓葬的一側(cè),一般還有一個凹下去的墓穴。尸體壽衣外面大多用皮革索裹,身體右側(cè)向下,頭朝西,側(cè)躺在墓穴中。

發(fā)現(xiàn)的殉葬品,除了常見的陶器外,有時還可見到橢圓形的石板、鴕鳥羽毛扇子、雪花膏磨石、銅斧、銅鉆、木制飛鏢、骨制手鐲、泥塑女性偶像、貝殼念珠,或涂黑釉的瑪瑙等。窮人和富人的差別,一清二楚。與尼羅河下游的埃及文明相比,此時的努比亞人還停留在口頭文化階段,尚未使用文字,保持著一種以小單位為基礎的社會和政治組織。

與埃及的緊鄰接觸,雖不時會受優(yōu)秀文明的醍醐灌頂,但在特定時候,為了某種特定利益,兩個民族也會進行廝殺。就目前所知而言,“A族群文化”的衰落,與埃及人的入侵有很大關聯(lián)。

依據(jù)現(xiàn)存的古埃及文獻,埃及人對努比亞的入侵始于第一王朝時期。當時的埃及統(tǒng)一后的第一任國王那摩爾·美尼斯為了獲得南方的優(yōu)質(zhì)木材、香料、象牙等物品,不惜派軍隊去遠征。在他去世后,迫使努比亞屈服,年年行貢,成為各朝君主和將士們義不容辭的“光榮職責”。

現(xiàn)存于蘇丹國家博物館的一塊沙石板壁畫,生動地描繪了埃及第一王朝第三任國王杰爾·阿托提斯統(tǒng)治時在尼羅河上對努比亞的戰(zhàn)爭場面。畫面上有一條船頭和船尾都翹起的小船,船下的尼羅河中漂浮著許多陣亡的尸體,有一個可能是努比亞人首領的人被懸掛在船頭,另有一個反背雙手的男子站在一旁,反背著的手上攥著一張弓。“弓”,埃及語稱作“塞提”,大概是戰(zhàn)利品,因為在古文獻記載中,努比亞曾被稱之為“弓之國”。反背雙手男子的身側(cè)寫著“杰爾”這一單詞,這暗示著法老杰爾·阿托提斯已勝利攻占了努比亞。

此后,在歷代古埃及法老的銘文中,在談到他們一生的功勛時,都會無一例外地談到對努比亞人的戰(zhàn)爭,對努比亞的屠殺成了他們與后代夸耀功勛的談資。

也就在這時,隨著埃及人的不斷進攻,努比亞進入了“B族群文化時期”,具體時間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

這時期,正是埃及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國家時期,努比亞成為了當時埃及的殖民地、附屬國。史料記載,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四王朝斯涅夫魯統(tǒng)治時期,埃及的軍隊占領了努比亞,在那里獲得了7000名戰(zhàn)俘和20萬頭牛羊,將努比亞變成了埃及的殖民地。

從那時開始,埃及人開始長期無償?shù)芈訆Z努比亞人的勞動成果和礦藏資源。根據(jù)記載,上萬的努比亞人被派去開采石料,專供王室人員雕刻塑像;上萬的努比亞人被遠征他鄉(xiāng),從事銅礦或金礦的開采和冶煉……在所有的奴役中,埃及人表現(xiàn)出了對黃金的瘋狂熱愛。奉國王之命和權臣之命,以及地方統(tǒng)治者派遣的“尋金”隊伍在尼羅河上川流不息,大批的努比亞人被他們折磨而死。

他們當時為了運回石料等大宗物品,先強迫努比亞人伐木造船,然后裝船順流而下。等船到埃及后這些船一般都被拆卸,木料用作其他用途。水路之外,他們有時也走陸路。用當?shù)氐南蟆ⅢH之類的馱畜運回一些諸如香料、烏木、豹子皮、象牙等較輕的物品。

短短400年時間,埃及一天天強大、鼎盛,而古努比亞卻一天天衰落,國土日漸貧瘠。

就目前歷史研究表明,在公元前2200年,趁著埃及發(fā)生動亂,古努比亞乘機獨立。努比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此,研究者習慣稱之為“C族群文化時期”。

這一時期一直持續(xù)到公元前16世紀,中間雖不斷遭到埃及人的入侵和破壞,但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是努比亞文化和文明程度最繁榮的時期。

從考古發(fā)掘來看,這一時期的努比亞人雖然主要還是游牧民族,大部分人住在小帳篷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建起了房屋,在某地定居下來。

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努比亞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轉(zhuǎn)折時期。那時,長期存在的原始公社社會開始瓦解,階級正在形成,出現(xiàn)了更大規(guī)模的部落聯(lián)盟。后來發(fā)展成為兩個獨立的小王國:一個是位于阿爾及利亞西部,同毛里人為鄰的馬塞西爾人王國;一個是在阿爾及利亞東部和突尼斯南部地方,緊靠迦太基統(tǒng)治中心的馬西爾人王國。

在迦太基強盛時期,這兩個柏柏爾人王國被迫臣屬于迦太基,時時納貢。

迦太基在他們的境內(nèi)掠奪大量的肥沃土地,建立大莊園,發(fā)展農(nóng)業(yè),并迫使當?shù)厝藴S為奴隸,充當勞動力。在政治上,迦太基對他們實行遠交近攻和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馬塞西爾人王國和馬西爾人王國之間的矛盾,支持前者對后者進行邊界騷擾和領土蠶食。

第一次布匿戰(zhàn)爭時期,迦太基為穩(wěn)定自己的后方,支持馬塞西爾人王國的國王西法克斯吞并了馬西爾人王國。馬西爾人為了恢復自己的國家,進行了長期的斗爭。到馬西尼薩時終于實現(xiàn)了這一愿望。

馬西尼薩生于公元前240年前后,是馬西爾人王室的后裔。他隨家長期居住在迦太基城,從小有繼承父輩復國圖強的志向。馬西尼薩長大后有著卓越的才能,在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時期,他先是率領一支軍隊,參加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戰(zhàn)斗。以后,當迦太基軍隊遭到羅馬軍隊的進攻節(jié)節(jié)敗退時,馬西尼薩又站到了羅馬一邊,襲擊迦太基。公元前3世紀初,他在羅馬的支援下徹底打垮了馬塞西爾人的武裝,滅亡了馬塞西爾人王國,統(tǒng)一了努比亞全境,建立了努比亞王國。

在馬西尼薩國王的統(tǒng)治下,努比亞國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成為地中海地區(qū)的一大強國。

這時,他們所生產(chǎn)的物品有10多種遠銷西班牙、不列顛,甚至北歐一些地方。隨著經(jīng)濟和商品市場的發(fā)展,鑄幣也出現(xiàn)了。努比亞的自造鑄幣有青銅幣和黃銅幣兩種。現(xiàn)代考古學家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境內(nèi)都發(fā)現(xiàn)過努比亞的鑄幣。

社會的進步和經(jīng)濟繁榮引起了城市的發(fā)展。沿地中海海岸出現(xiàn)了一批中小城市,內(nèi)地在交通要道上也有大小不等的城市。今日著名的布日伊、舍爾舍勒等城市都是在這個時期產(chǎn)生的。當時,最重要的是塞爾塔和錫加兩大城市:

它們原先都是馬塞西爾人王國的王城。其中塞爾塔具有特殊的戰(zhàn)略優(yōu)點,緊靠水流湍急的安普薩加河,城市建立在高達100米的多山高原上,扼守著通往沿海內(nèi)地的道路。

馬西尼薩也建都于塞爾塔,在城里營造宮殿,其布局仿照迦太基城,吸收了西亞地中海沿岸文化的特點。通過這些城市,努比亞王國加強了同歐洲、西亞和非洲內(nèi)陸的經(jīng)濟、文化聯(lián)系。

馬西尼薩重視學習外界的進步文化,希臘的教育和科學知識得以推廣和傳播,推動了本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他在接受希臘文化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本國的文字。

馬西尼薩在國內(nèi)實行中央集權制統(tǒng)治,強化國家的統(tǒng)一。王室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財產(chǎn),對外貿(mào)易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國王操縱著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生活。馬西尼薩籌措了巨額資金,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強大軍隊。據(jù)記載,該國經(jīng)常保持著正規(guī)軍5萬人左右。

馬西尼薩最能為歷史記住的一句話,就是他曾對外宣布:“非洲必須屬于非洲人。”為此,他決心要從迦太基那里奪回原先屬于努比亞的土地。

在公元前150年,馬西尼薩在羅馬的支持和幫助下發(fā)動了對迦太基的戰(zhàn)爭。迦太基的實力已經(jīng)大大衰落了,在戰(zhàn)爭中不斷潰退。這時,羅馬借口發(fā)動了第三次布匿戰(zhàn)爭,準備一舉毀滅迦太基。但就在第二年,即公元前149年,馬西尼薩去世,終年90歲。

在馬西尼薩之子密西普薩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148~公元前118年),繼承父業(yè),在迦太基滅亡后致力于發(fā)展國內(nèi)經(jīng)濟。努比亞首都塞爾塔成為地中海區(qū)域的又一個大城市。來自意大利、希臘和西亞的商人云集這里,貿(mào)易興盛。文化事業(yè)也得到了發(fā)展,各類學校也開設起來。當時塞爾塔人口達到20萬。

羅馬征服迦太基后自然不愿看到在北非地區(qū)再出現(xiàn)一個強大的國家,阻礙它稱霸地中海。羅馬利用馬西尼薩諸子之間的不和與分裂,不斷干涉努比亞的內(nèi)政。密西普薩委曲求全,一再忍讓,每年向羅馬繳納巨額貢賦,廉價提供糧食和其他物資,幫助召募柏柏爾人雇傭軍。

密西普薩死后,努比亞由他的兩個兄弟和馬西尼薩的一個孫子朱古達共同統(tǒng)治。羅馬利用這種形勢,力圖分割努比亞國家。

但這時努比亞出了一位英雄,他就是國王朱古達(公元前160年~公元前104年)。朱古達是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精明能干的人。他不顧羅馬的干預,決心成為國家唯一的統(tǒng)治者。在爭奪王位的激烈斗爭中,朱古達在公元前112年攻占塞爾塔,殺死了一批反對他的羅馬和意大利商人。

為此,羅馬于公元前110年向朱古達宣戰(zhàn)。朱古達動員全國力量進行抵抗。他在他的岳父、毛里塔尼亞國王波庫斯的支援下,屢敗精銳的羅馬軍隊。

戰(zhàn)爭持續(xù)了6年之久,努比亞軍隊終因寡不敵眾而敗退。羅馬在柏柏爾人之間實行挑撥離間的計謀得以實現(xiàn),朱古達本人由于波庫斯的出賣而被俘,后被押往羅馬處死。

自此以后,努比亞王國日益衰微,又陷入無休止的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公元前49年,羅馬兼并了努比亞,建立了異族的統(tǒng)治。

非洲的黑人文明歷史久遠,作為這一文明起點的努比亞文明,站在了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為非洲文化的傳承與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阿克蘇姆王國——埃塞俄比亞人的圣城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一些不安分的土著人就渡過紅海,移居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qū),與當?shù)氐膸煜L馗髯逯饾u融合,在公元前后形成了以阿克蘇姆城為國都的古代國家。

在公元64年的時候,一本叫做《厄立特里亞沿岸景觀》的書這樣描述阿克蘇姆城的國王,他說國王是“一位卓爾不群的王公,通曉希臘語”的天才。

后來,赴阿克蘇姆上任的羅馬帝國大使朱利安也對這里贊不絕口,認為這是一座“偉大的城池”,在他看來,國王幾乎全裸著身體,腰部圍以制作精美的“遮羞布”,身上掛滿珍珠寶飾;胳膊上、脖子上、頭上,但凡得空必定裝飾黃金飾品;阿克蘇姆國王接受他的委任狀時,乘坐著高大的大象拉的車子,簡直是金光閃閃,一片炫目,令人根本不敢小瞧。

朱利安之后,還有人見到阿克蘇姆王宮里供國王消遣娛樂的長頸鹿,這些可愛的動物在很小的時候就經(jīng)過了專門的訓練,一旦長成,就可以表演節(jié)目,逗國王開心。

這個很少聽說的古代王國——阿克蘇姆,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埃塞俄比亞的前身,阿克蘇姆的意思就是“埃塞俄比亞人的圣城”。

公元1世紀時,阿克蘇姆人已經(jīng)在貿(mào)易方面取得了強有力的地位。他們憑借位于紅海的阿杜里斯港得以同羅馬帝國、阿拉伯以及印度進行貿(mào)易往來。隨著經(jīng)濟力量的逐漸強大,阿克蘇姆王國開始想著向外擴張了。公元4世紀阿克蘇姆國王厄查納在位期間,憑借由象騎軍和水軍組成的強大武裝,四處征戰(zhàn),擴展國疆。阿克蘇姆相繼征服了埃塞俄比亞南部、庫斯王國和阿拉伯半島南部的一些王國,達到了阿克蘇姆王國的極盛時代。

這一時期,國家經(jīng)濟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在仍然在使用的埃塞俄比亞文字。國王厄查納還率先皈依科普特派基督教,將其作為王權統(tǒng)治的精神支柱。在王權的支持與推動下,基督教廣為傳播。阿克蘇姆國家的精神、文化、政治生活無不刻上基督教的深深印記,具有深厚的基督教色彩,并對后世的埃塞俄比亞文化影響至深。

阿克蘇姆王國在公元4世紀建立了第一座錫安山圣瑪利教堂,后來被毀了,但留下了一些珍貴的記錄:

它非常大,有五個寬敞的中殿,還有個很長的穹頂,所有圓頂都涂著漆,天花板和各個側(cè)面也涂著漆;它還有個像我們這樣的唱詩班……這座美麗的教堂前面有個很大的廣場,鋪著石板,如同墓石;它還有一圈高大的柵欄,外面還有一圈高大的圍墻,如同大城鎮(zhèn)的城墻一樣。

阿克蘇姆王國經(jīng)濟體現(xiàn)為農(nóng)牧經(jīng)濟,尤其是依仗地利發(fā)展起來的較大規(guī)模的國際貿(mào)易。國際貿(mào)易的巨額收益成為王室的重要財源。在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上,阿克蘇姆國家建立起相當完備的國家機器和典章制度。

幾百年之后,阿克蘇姆王國征服了阿拉伯的部分國土,靠著從被征服土地上得來的納稅收入以及善于經(jīng)商的頭腦,首都還建立了先進的宮殿、紀念碑和教堂,居民衣食無憂。

據(jù)說阿克蘇姆王都的宮殿是傳說中神秘的示巴女王的宮殿,但許多人認為宮殿的年代不夠久遠,所以不太像遙遠記憶中的神秘宮殿。

宮殿建在山頂,布局方正,四個角各有一處角樓,這座宮殿有很好的排水系統(tǒng),上面是保存得很完美的石板地面,另外還有私人的澡堂、廚房、爐灶。

到了公元570年,波斯人征服了阿拉伯,阿克蘇姆人被趕出了阿拉伯半島,隨后,阿拉伯人切斷了阿克蘇姆的海上貿(mào)易通道,這對善于做海上生意的阿克蘇姆人來說不啻是當頭一棒,阿克蘇姆國力急速衰落下去。

7世紀后,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興起,勢力擴張至整個北非,并控制了紅海地區(qū)的國際貿(mào)易,到公元1000年左右,阿克蘇姆古國就逐漸衰敗下去了。

到今天,阿克蘇姆留傳于后世的文明印跡就是那些仍舊矗立在埃塞俄比亞北部鄉(xiāng)間的巨大的花崗巖石柱了。這些“阿克蘇姆柱”,最高的有21米,有些石柱上刻滿了銘文和圖畫,表現(xiàn)了一些阿克蘇姆人的生活場景。考古學家們猜測這些石柱是用來標明阿克蘇姆王室陵墓的。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曾在石柱下發(fā)現(xiàn)了一些墳墓,據(jù)說有的墳墓極深,他們的猜測得到了印證。

就目前而言,眾多的寺院、雕刻和碑文成為這里的一大特色,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許多高高聳立的花崗巖方尖石塔和巨大無比的石柱。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約建于公元306年,即阿卜拉哈·阿巴巴國王時代,均由整塊巖石鑿成,成為當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

據(jù)史料記載,最大的石塔高約33米、呈13層樓狀,現(xiàn)已倒塌;現(xiàn)存的石塔中,有一座石塔很是別致,其雕刻頗具特色,巖石被雕刻成具有橫梁、地板和門窗的10層樓的形狀,恰似一座直指天空的“摩天大廈”;有一座石塔由于是建在阿克蘇姆的風口處,被當?shù)厝朔Q為“清風吹來的地方”;還有一座石塔在意大利入侵時期,被搬走,如今依然立在羅馬靠近君士坦丁拱門附近地方。

據(jù)說,以上這些巨型石塔、石柱很可能是為了紀念早期一些阿克蘇姆的國王而建立起來的,這里還擺放著公元535年阿克蘇姆國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頂部和墻壁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巖石雕砌而成的,墓壁上刻著埃塞俄比亞最為古老的吉斯文。

此外,阿克蘇姆還有聞名遐邇的恩達·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其中珍藏著許多國王的王冠和御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的經(jīng)書。古代曾經(jīng)有好幾個國王在這個教堂里舉行加冕大典。根據(jù)當?shù)亟虝膫髡f,《圣經(jīng)》中記載的裝有“摩西十戒”的約櫥不知去向,后來經(jīng)過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一個后裔運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

對于這里是不是《圣經(jīng)》約櫥的最終厝放地,到目前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阿克蘇姆是非洲黑人文明的主要支派。它以其精明的貿(mào)易才能,成為紅海沿岸,乃至整個非洲的強國。在這里,阿克蘇姆人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不僅建造了富麗堂皇的阿克蘇姆王宮,還建造了舉世矚目的恩達·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這一切都代表了阿克蘇姆人的杰出才能與智慧。

3.迦太基——牛皮圍起來的城市

對許多人來說,迦太基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把它與羅馬相提并論,并夸張點說羅馬曾差點為迦太基所滅,那么,人們就不得不對這個曾經(jīng)無比輝煌的北非文明刮目相看了。

“如果當年是迦太基取得了勝利,那么,整個歐洲的歷史將為之改寫。”我們會牢牢記住這一可能成為歷史事實的話,重新窺探這一曾經(jīng)無比輝煌的北非文明,思索與這個文明相伴,來自這個文明的曾經(jīng)震撼世界的三個名字:哈米爾·卡爾、漢尼拔、哈斯德魯巴。他們以及那場不停不休地持續(xù)了近130年的著名戰(zhàn)爭“布匿戰(zhàn)爭”將永遠為我們所深深思索。

古代迦太基人城邦遺址坐落在北非突尼斯北部丘陵起伏的三角半島上,距現(xiàn)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約18公里。它瀕臨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峽,據(jù)守著東西地中海要害,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往日,迦太基帝國曾勢力強大,疆土遼闊,囊括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巴利阿里群島、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和馬耳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歲月流逝,今天所見到的迦太基已是遺跡中的遺跡了。

對于迦太基的起源,我們可參考羅馬史詩《伊利亞特》的描述:為躲避兄弟的仇視,腓尼基的狄多逃離了泰爾王國,于公元前8世紀建立了迦太基。

狄多是腓尼基古都——泰爾國王的妹妹。國王為謀取橫財殺害了狄多的丈夫后,狄多帶著自己的追隨著,揚帆出海,去尋找一個屬于自己的新王國。在北非的海岸,她建立了一個宏大的城市;特洛伊城的王子、羅馬帝國創(chuàng)建者之一的埃涅阿斯為尋找一個建立羅馬帝國的合適地點,率領著他的艦隊也到達了那里。

狄多為城市取名“迦太基”,該詞源于腓尼基語,意為“新的城市”。

當羅馬與迦太基這兩個強國之間的敵意不斷增長時,大約在公元前264至公元前241年間,爆發(fā)了第一次戰(zhàn)爭,結果,迦太基人戰(zhàn)敗,被迫割讓了西西里,并支付了巨額戰(zhàn)爭賠償。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著名將領漢尼拔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橫掃伊特拉斯坎(意大利西部一古國),并于公元前216年在卡尼爾戰(zhàn)役中擊敗羅馬軍隊。漢尼拔是迦太基的年輕軍事將領,他率領3.8萬名步兵,8000名騎兵,以及37頭大象,越過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意大利。這次奇襲至今仍傳為美談。

漢尼拔連續(xù)數(shù)年轉(zhuǎn)戰(zhàn)意大利,并不斷取得勝利,但在第二次迦—羅戰(zhàn)爭中,羅馬人趁機侵占了迦太基,漢尼拔不得不率軍返回。

第二次迦—羅戰(zhàn)爭(即“布匿戰(zhàn)爭”)以漢尼拔在佐馬戰(zhàn)役中遭到失敗,而于公元前202年草草結束。

公元前149年,羅馬人對迦太基舉行了第三次宣戰(zhàn)。之后,迦太基城被羅馬人圍困、攻陷。近20萬人在此次戰(zhàn)爭中殘酷死去,城市在公元前146年的一場惡意的大火中被焚毀,成為一堆堆廢墟,大批的戰(zhàn)俘被砍去手腳,在血泊中痛苦掙扎;無數(shù)的婦女遭到了強暴,并被剖腹;……國破家滅,迦太基從此一蹶不振。

就現(xiàn)存史料看來,迦太基城在建筑上出色地體現(xiàn)了歐洲的藝術傳統(tǒng)和風格。但這種風格面對強悍的羅馬軍隊,最終束手無策,被推倒焚毀,成為一堆廢墟。

據(jù)說在第三次布匿戰(zhàn)爭的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元老院一致同意了羅馬政治家可圖的堅決主張:迦太基必須被摧毀。迦太基,這座一度是羅馬盟友但現(xiàn)又成為對手和敵人的城市,終于在公元前146年成為歷史。

迦太基被夷為平地,成為羅馬治下的阿非利加省。之后,在公元前122年,羅馬人曾重建該城,同時修建了一座圓形競技場和一座圓形劇場。另外,還修筑了巨大的馬加爾蓄水池和著名的安東尼浴室。

工程從哈德良執(zhí)政時期開始,到公元2世紀中期安東尼·皮厄斯當政時竣工。但到公元439年,迦太基遭到汪達爾人的洗劫。一個世紀后,又淪為拜占庭的屬地——此時在這里產(chǎn)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基督教拉丁文學院,許多著名的基督教衛(wèi)道士如德爾圖良、西普里安以及名重一時的圣·奧古斯汀都曾在此生活、寫作過。

公元698年,阿拉伯人哈桑·伊本·諾曼率部侵入該城,迦太基再次被夷為平地,成為阿巴西特的政府辦公所在地。

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殘存的遺跡多數(shù)是羅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占領時重建的。該城曾一度成為當時僅次于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從殘存的劇場、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遺跡來看,當時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美,實屬巧奪天工之作。

迦太基城的市中心就目前所知,位于拜爾塞山一帶。“拜爾塞”一詞,原意為“牛皮”。據(jù)說狄多剛到達時,取得的土地并不多,一張牛皮足以將地圈起來了,震撼一時的迦太基文明就是由此起家的。

現(xiàn)在,拜爾塞山有一座考古博物館。考古勘察家們對山坡進行了發(fā)掘,發(fā)現(xiàn)那里有一些屬于公元前3世紀末期和2世紀初期的房屋及店鋪。但絕大多數(shù)至今仍可見到其遺跡的建筑物——例如圓形競技場,安東尼式浴池的底層和一些別墅——都留下了強大的羅馬征服者的痕跡。要分辨歷史事實和傳說,有時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盡管進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有些線索仍然撲朔迷離。甚至迦太基城建立的日期也無法確定。據(jù)文字記載,迦太基始建于公元前9世紀的末期;然而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遺物卻表明,在公元前8世紀中葉以前,那里根本無人居住。

最初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在一個名為“托斐斯”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不下數(shù)百具的兒童骸骨。顯然,那里曾作為向女神坦尼特貢奉的祭壇。據(jù)史料記載,當時的迦太基人向坦尼特女神獻祭時,作為祭品的,是一些2~3歲的兒童。在皎潔的月光下,這些來自名門望族的、尚不省事的男女孩童被活活殺死,鮮紅的血夾雜著孩童的慘叫聲和神秘的音樂,滴在矗立于月光之下的坦尼特女神像前。

之后,這些幼童的骸骨和一些所獻的日常用品,一起被就地掩埋。

迦太基人認為這一儀式會討得神的歡喜,從而賜福于民,造福于這個國家。

再來看迦太基的城市建筑。據(jù)現(xiàn)存資料,迦太基當時主要建筑有長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墻以及宮殿、神廟、別墅、住房、公共浴池、競技場、跑馬場、劇場、基地和港口等。例如安東尼式浴池緊靠海邊,規(guī)模巨大,面積達3.5公頃,在古羅馬的浴池中名列第四——沐浴在古羅馬時代占有重要地位。人們往往把浴池看做是社交活動的場所,在那里會見親朋,縱論國家大事。但由于年代久遠,浴池上部的建筑物已蕩然無存。雖臨近大海,浴池用水卻是從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通過渡槽引來的。可蓄水3萬立方米的馬加爾蓄水池,至今仍在使用。

古城內(nèi)發(fā)掘的腓尼基時代的遺物,大多是墳墓、石棺、墓葬品等。有幾具公元前400年的石棺,棺蓋上有死者的雕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陳列出來的墓葬品有水壺、陪葬者石雕像和裝飾品等。

羅馬劇場矗立在一座公園的小山之上。這個露天劇場共有21級,分3個部分,各用柵欄隔開,樂隊席后有5個大臺階,舞臺前都有幾個壁龕。后墻有3個門,舞臺兩側(cè)的門直通劇場外面的柱廊,舞臺對面是半圓形的觀眾席,全部用石頭制作的,一層一層上去,把整個舞臺圍住。

此外,還有古老的迦太基神廟的遺跡。迦太基神廟高大宏偉,氣勢莊嚴,富有古希臘的建筑藝術特色。在神廟里可以看到發(fā)掘出來的一層層堆積著的石碑和盛放祭神后的兒童尸骨容器。

為保存古城殘留下的遺物,突尼斯政府在這里新建了一座博物館。館內(nèi)保存并陳列著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人們可從中了解古代突尼斯人對世界文化發(fā)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讓世人為之震撼的迦太基文明是地中海地區(qū)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在它的歷史遺跡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它作為非洲文明的一部分所特有的泥土氣息,而且還能發(fā)現(xiàn)古希臘、古羅馬文化滲透其中的痕跡。可以說,它像一個文明匯集的櫥窗,透過它可窺見歷史的豐富多彩。

4.大津巴布韋王國——石頭筑起來的城市

津巴布韋的英文名字“Zimbabwe”,源于“babwe”,意即“石頭”;詞綴“zim”為“大”之意,合稱“大石建”。津巴布韋的古老智慧就集中體現(xiàn)在那里的一群古代石制建筑物上。

在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莫赫扛著60磅重的裝備,包括羅盤、六分儀、獵刀、毯子、鐵碗、書、筆墨紙張、獵槍,以及兩支護身的左輪連發(fā)手槍艱難地在非洲大地上尋找著。

突然,莫赫變得格外興奮,因為他打聽到了不遠處就有一處巨大的石頭建筑遺跡。他興沖沖加快了步伐,“在一堆堆粗石、一段段殘墻、一叢叢灌木中跌跌絆絆地穿行,最后在一座塔狀建筑物前停了下來。”那里的巨大的石頭震懾了他,他知道,自己要找的“石頭城”到了。

“石頭城”就是津巴布韋。在德國人莫赫發(fā)現(xiàn)之前的16世紀中葉,這群石頭建筑就已見于葡萄牙人繪制的地圖上。但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只是感嘆“非人力所及,而為鬼斧神工之作”而已。只是在莫赫的勇敢行為之后,津巴布韋才逐漸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津巴布韋是唯一一個以文明遺址命名的國家。國內(nèi)現(xiàn)存大小石頭城遺址200余處。最大的一處叫做“大津巴布韋”,位于馬斯文戈市東南24公里處,北距首都320公里。現(xiàn)已辟為國家公園,與首都直通火車、汽車和飛機航班。

10世紀時,阿拉伯旅行家馬蘇迪曾提到它。它的主要建筑物有二:

一個是建在約700米高的山頂上的衛(wèi)城,有高達15米的堡壘、厚達4~5米和高達10米的圍墻;另一個是在它下面的橢圓形建筑物,一座由彎曲的石墻圍起來的“廟”形建筑,高約10米,主體呈圓錐形。

屹立于700米高山上的石堡,只有兩條羊腸小道通到山腳。堡后陡壁絕崖,“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從城頂俯瞰大廣場,心曠神怡,一目了然;展望外圍,視野開闊,連一只兔子都難以溜過去。而且堡墻只開著可容一人側(cè)身出入的狹窄石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若非獲得允許,絕難進入城堡。

城墻仍用片石壘砌,高約7.5米,底厚6米多,堅不可摧。城內(nèi)保存著廢坍的墻基,將土地隔成許多區(qū)塊,構成錯綜復雜的房間,使人如入迷官。考古證明,城堡明顯分為兩大部分,東面是國王的住地和政治中心,西面是宗教中心和國王的祭祀處(這同非洲黑人政教分離的習俗是合拍的)。

“廟”形建筑依山傍崖而建,周邊城墻長達240米,底厚5米,頂厚2.5米。城區(qū)面積4600平方米。外城之內(nèi)有內(nèi)城,呈半圓形,周長90米。據(jù)計算,兩道城墻共用去石料1.8萬立方米,可以蓋成一座90層的摩天大樓。

城中最顯眼的建筑是一座圓錐形實心塔,高15米,可能是當年王室用以祭祀的膜拜物。在其周圍有一些互相緊密連接而又相對獨立的屋舍,據(jù)考古學家推測,似乎有不同的用途:國王和后妃的住房、隨員的居室、神廟、倉庫、廚房等等。

整座建筑均以碎石鋪的曲徑相通,墻體通口和門戶用大條花崗石構筑。門首和一些墻石以圖案裝飾,雕上幾何形或鳥的形狀,構圖粗獷,栩栩如生。

在上下兩座建筑群之間,還有一些石屋遺址。這些建筑由當?shù)鼗◢弾r石塊堆砌而成,不施灰漿,但石塊與石塊之間嚴絲合縫,堅固異常,即使世間最鋒利的刀刃也插不進去。

考古學家在這兩座石屋里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石瓶和銅鐵飾品,并且還發(fā)現(xiàn)了鑄造十字形銅幣的泥版。在最后的一次挖掘活動中,還發(fā)現(xiàn)了14、15世紀的中國瓷器和印度念珠等。

這一切的發(fā)現(xiàn)表明了這里曾有過很發(fā)達的國家組織。這個國家和印度洋貿(mào)易有著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

非洲學者姆富卡博士的新著《大津巴布韋》,反映了石頭城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這本書里,他指出,“廟”形建筑是國王的“三宮六院”,是后妃們的住所,而不是歷來所說的王城。真正的皇宮是在山頂?shù)某潜?nèi)。

是誰建造了石頭城呢?

西方學者不相信非洲土著人能夠創(chuàng)造這樣璀璨的文明,長期抱著“外來人創(chuàng)立”的觀點,或猜為公元前的腓尼基人,越過撒哈拉沙漠南下建立的;或認為是印度商人、古埃及人建立的。甚至臆想石頭城是《圣經(jīng)》所講的以色列國王居住過的地方,以及石頭城與所羅門圣殿相似,云云。

如果是外來人建立的,為何世界上任何史書都未提及?外來人能夠建造一個石頭城,那么,其他200多個較小的石頭城是誰建造的呢?

通過放射性碳法測定發(fā)掘物,通過一系列考古引證,完全否定了西方學者的偏見。石頭城是地道的“土產(chǎn)”,是黑非洲土著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津巴布韋的土地上已有眾多的土著居民。公元5世紀,這個遺址有了第一個居民點,并逐漸擴大。11世紀,馬卡蘭加國定都于此,開始營建石頭城。后來被莫諾莫塔帕王國所取代,都城繼續(xù)擴大,15世紀進入最盛期。

莫諾莫塔帕,意為“礦藏之王”。當時王國大量開采鐵、銅、黃金,首都是冶煉業(yè)的中心。由于擁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所以才能建造這樣宏大的城市,并吸引阿拉伯人、印度人前來貿(mào)易。

石頭城為何毀滅?

較有說服力的一種解釋是:15世紀末,莫諾莫塔帕王國的礦藏枯竭了,牧場過量的放牧,農(nóng)田連作而肥力下降,生態(tài)惡化,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銳減,養(yǎng)活不了石頭城那么多的居民。有一年大旱,野火燒毀了莊稼,生路斷絕,人們不得不舍棄石頭城向北遷移,它是完整無損的。但是,它禁不起幾百年風霜雨露的剝蝕,特別是19世紀西方殖民者的挖掘搗弄,于是,古城化為廢墟,只能供后人憑吊了。

在歷史的長河中,非洲的黑人以其獨特的智慧點燃了人類文明的星火。在這塊孕育偉大與神奇的土地上,點綴著許多耀眼的古文明之珠。大津巴布韋文明,它以神秘而精巧的石頭建筑聞名于世,成為南部非洲文明的一個縮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仁县| 长沙市| 兴化市| 古丈县| 鄱阳县| 奉化市| 孟连| 扬州市| 体育| 蒙阴县| 宁陕县| 江源县| 千阳县| 灯塔市| 西峡县| 山丹县| 灵璧县| 塔河县| 南部县| 微山县| 淅川县| 高密市| 海口市| 廉江市| 大足县| 美姑县| 红河县| 盈江县| 宾阳县| 璧山县| 南安市| 盱眙县| 玛纳斯县| 日喀则市| 若尔盖县| 兴宁市| 芜湖市| 九台市| 塔城市| 大邑县| 崇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