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古埃及文明

1.埃及古國——人類文明的最初痕跡

在一萬多年前的史前朦朧歲月中,人類便開始在蜿蜒如帶的尼羅河畔狹長的地域定居,這片土地由于得到生生不息的尼羅河的滋養,生發出了延續了幾千年的文明形式。

埃及可以說是古國中的古國,在克里特文明興旺發達和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文明茁壯成長之時,古代埃及已經繁榮昌盛,2000年前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看待古埃及,就已經有點現代人憑吊希臘和羅馬廢墟的味道了。

埃及古國延續了近3000年,給后人留下了洋洋大觀的歷史記憶,讓我們沿著那些王國的興衰更替的歷史走廊,來對埃及的古代世界做一次令人激動的漫步吧。

一萬多年前,埃及人的祖先就已經在尼羅河谷地的綠洲上活動,大約分為居住在尼羅河中游來自中非的上埃及以及居住在尼羅河三角洲來自地中海的下埃及兩大族群。

埃及古國最初是一些小的國家的集合體,這些小的王國里居住著講同一語言的類似民族,但他們之間沒有政治上的聯合,只是由于同樣地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才逐漸有了統一的想法。到了大約公元前3000年,尼羅河畔的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征服了其他埃及小國家,這樣埃及才變成了一個由國王治理的統一國家,美尼斯則成為了第一個宣稱有權頭戴上下埃及兩個王冠的國王。

埃及統一后,建都孟斐斯。孟斐斯位于寬闊的尼羅河三角洲和狹窄的尼羅河河谷的交界地帶,正好與現在埃及首都開羅隔河相望。

由美尼斯建立的第一王朝開始,尼羅河地域逐漸走上了一段長達將近3000年、經歷了30朝代50位統治者的偉大的古埃及王國的歷史之旅。

我們通常把古埃及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13-公元前2160年),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年—公元前1750年)以及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86年)以及統治相對混亂的3個中間時期。

公元前2613至公元前2160年是埃及古王國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是第三到第六王朝時期,埃及古國處于一個和平、穩定和繁榮的歷史發展階段,現存的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胡夫金字塔就出現在這個時期。這一時期的埃及國王是被神化了的人,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為自己建造了死后安放軀體的墓地——金字塔。貴族們也仿效國王的做法建造了自己的陵墓,不過樣子不同于金字塔形,而是“長凳”形的,被稱為“馬斯塔巴”墓。隨著古王國的發展,“馬斯塔巴”墓的體積不斷擴大,而金字塔卻逐漸縮小了。這即意味著曾被賦予無上神權的國王地位下降了。到佩皮二世統治后不久,國家情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古王國就瓦解了。

于是進入了混亂的所謂“第一中間時期”,也即第七到第十王朝時期。這一時期,埃及各地方統治者為爭奪王國的最高控制權相互爭斗。早期埃及那種小國間各自為政、老死不相往來的歷史情景再沒有出現過。權力斗爭的最終勝利者是南部城市底比斯的統治者。

公元前2040年,底比斯王公蒙圖霍特普推翻了赫拉克利奧波利特王朝并取得統治地位,再次統一了全國,統治時間長達51年。底比斯也變成了王國內的中心地帶。這個時期是從第十一到第十三王朝。第十二王朝的阿蒙南赫特一世將都城由底比斯遷至孟斐斯以南的伊賽·塔維。可以肯定這一時期的文化相當繁榮,無數優美的建筑是先后在這一時期的四個統治者在位時建成的,其中一個即是阿蒙南赫特一世,另外三個都叫賽索斯特利斯,是阿蒙南赫特一世的子孫。

中王國的歷史相對短暫,在底比斯統治者的后期,王權大為削弱,王國再次陷入混亂,出現了第二個“中間時期”,這一時期是第十四到十七王朝。來自閃族的國王們占領了埃及北部,底比斯統治者組織反抗,底比斯豪族阿哈摩斯一世趕走了國家的敵人,再度統一全國,于是底比斯開啟了第十八王朝,并以該城的守護神為國家主神,新王國時期開始了。

新王國是政治上的強盛時期,統治者是從第十八朝到第二十朝的“專制獨裁”的法老。被稱為“古埃及的拿破侖”的古埃及新王國第十八王朝的杜德摩西三世,可稱得上是一位英武雄才的獨裁者,他東征西討,轉戰南北,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征服者”。

杜德摩西三世一生先后遠征西亞15次,取得的勝利是前無古人的,《杜德摩西三世年代記》中記載了他第一次遠征巴勒斯坦,在美吉多附近的戰爭中威武英勇的形象:

“陛下駕著金銀戰車,配備著自己的戰斗武器,像常勝者荷魯斯,像威力的主宰一般,像底比斯的蒙特一般,出發了……”

當敵人們“看到陛下戰勝他們時,他們就帶著恐懼的臉孔,沒有秩序地逃往美吉多去,他們拋棄了自己的馬和金銀制的戰車”。

杜德摩西三世也是第一個看出海權重要性的君主,因此他為埃及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靠此海軍,埃及始能掌握近東。由于杜德摩西三世的武功,埃及國力達到了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當時埃及的版圖是空前絕后地遼闊廣大,北部到敘利亞的北端以及幼發拉底河畔的卡赫米什城,南方一直延伸到尼羅河的第四瀑布。

第十八王朝另一位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即易克納唐王,是世界第一位宗教改革家。他決心廢除原有的宗教,代以新的“拜日教”,因此他自號“埃赫那吞”,意思是“太陽神感到滿意的人”。他在沙漠里另建都城,取名德勒阿瑪爾納,和底比斯對立。在他的時代,埃及的美術亦有重大突破,他個人的塑像便常以一種奇怪的造型出現。他的皇后奈芙蒂蒂據說是古埃及最美的女人,他還為她取了一個封號:“幸福夫人”,意謂只要一聽到皇后的聲音便讓他感覺快樂。

第十八王朝的圖坦卡蒙在今天也許是被世人關注最多的埃及國王之一了。他重新將首都遷回底比斯,但他在位僅僅9年,今天他之所以為人所知,是因為1922年11月4日,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在貴族卡納克爵士的資助下,在埃及王陵谷發現了他的幾千年來幾乎完好無損的陵墓,圖坦卡蒙由此名聲大震。

第十九朝是埃及政治上的極盛時期。拉美西斯二世,即拉美西斯大帝,在位66年期間修建了無數壯麗雄偉的建筑,這些建筑群遍及阿布辛博、卡爾納克、盧克索、阿比朵斯和孟斐斯,另外在底比斯為自己修建了祠堂,稱為拉美西斯博物館。

公元前1064年,新王國瓦解,此后國王們無法繼續維持國內的秩序,埃及再次陷入內亂之中,進入了第三“中間時期”,這一時期是從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四王朝。第二十四王朝期間埃及一度為埃塞俄比亞所統治。

第二十五王朝之后,埃及古國進入了它的發展后期。第二十六王朝末代國王普撒美提克三世在培路西厄姆戰斗中敗于波斯王坎比西斯,隨之埃及淪為波斯的一個省。埃及真正的歷史和文化的生命力到公元前525年就結束了。

公元前332年波斯人又被亞歷山大和他的希臘軍團擊敗,于是埃及被希臘托勒密王朝統治了3個世紀,托勒密王朝勉強再延續了古埃及的微弱命脈300年,最后一位統治者就是著名的埃及艷后,她和安東尼雙雙服毒自殺后,埃及在公元前30年被并為羅馬帝國的一省,正式結束了古埃及王國的光輝歷史。

這個存在了近3000年,廣袤的土地上生息過不知多少萬人的古代王國正式向歷史謝幕了。

歷史上沒有一種古代文明,不曾經過多次曲折,甚至倒退與湮沒。古埃及文明亦是如此。古老的尼羅河見證了古埃及文明的初萌、發展、興盛與衰落。從象形文字到胡夫金字塔,從太陽神的崇拜到法老的永生,均綻放著人類文明的智慧之光,標示著人類文明之舟的起航。

2.埃及國王——法老的天下

圖騰崇拜是原始居民的一種宗教信仰。在古埃及,人們把給予他們光與熱的太陽作為至高無上的神,對其頂禮膜拜。在此基礎之上,生發出了許多關于太陽神的藝術,無論是在壁畫、雕刻、還是在建筑中,都可以找到太陽神的蹤跡。然而最能體現古埃及人對太陽神的崇拜,恐怕就是古埃及法老與太陽神微妙的結合。正是這種法老和神合一的宗教觀念,才使得法老的權力更加神秘、更加強大。

在古埃及“中王國”時期的一首詩歌中這樣歌頌太陽神:

在天涯出現了您美麗的形象

您這活的阿吞神

生命的開始呀

當您從東方的天邊升起時

您將您的美麗普施于大地

您的光芒環繞大地行走

當您在西方落下時

大地像死亡一樣地陷在黑暗之中

約在“中王國”時期,國王權力強化之后,埃及興起了對太陽神靈的崇拜。太陽神“雷”被奉為最高神,而國王被認為是太陽神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首詩歌正是對一位埃及國王的贊詞。

在埃及“中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國王阿蒙霍特普四世對原有的宗教進行改革,宣布太陽神是國家崇拜的唯一最高之神。他亦自號“埃赫那吞”,意思是“太陽神感到滿意的人”。把太陽神作為萬神之王,作為萬物的創造者來崇拜和歌頌,實際上是對人間的國王權力的一種神化。事實上,在埃及,國王正是被看做太陽神之子,甚至被視為是太陽神的化身。這是古埃及人的一種君權神授的思想。這樣,國王始終被認為是神王,沒有神圣的國王與世俗的國王的區別。國王既然作為神王,其權力也就被神化,他的話就是法律。

埃及國王的神化與古埃及人的神靈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古埃及人十分相信魔法的力量。一個生病的人,需要的不只是一位醫師,更需要的是一位法師來為他背誦一些有益的咒語。埃及人的棺材、墓穴墻壁、乃至于雕像都會寫滿咒語以避免邪靈入侵。埃及人平常也多會佩戴護身符讓自己安心。埃及人有時會將耳朵刻在石頭上然后進供給神明,因為他們相信這就可以說服神明仔細凝聽他們的禱告。

埃及的最高神靈為阿蒙雷神。他有兩個名字,是因為和其他許多神一樣,他以幾種身份出現。雷是太陽神,而阿蒙制造出了人類,據金字塔墻壁上的經文,起初整個宇宙中只有阿蒙存在,后來他創造出沙神、濕氣和秩序之神,以及土地和天空女神。荷拉斯是白晝、生命和善良之神,塞特是黑夜、黑暗和邪惡之神,兩神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荷拉斯是最后的勝利者,善良戰勝了邪惡。埃及國王即神圣之王,被認為是掌管下埃及的荷拉斯神和掌管上埃及的塞特神的結合體,其神性使埃及得以統一。據說他能夠控制尼羅河和尼羅河每年一度的洪水。國王過著完全隔離的生活,有專用的服裝、王冠、法杖、武器和珠寶及家具。

古埃及人對神的崇拜最終也反映在了國家組織結構上。國王既是神也是俗世的最高統治者,更是宇宙秩序的中心。按說國王們的工作便是管理全國事務,但大多數的國王因為是神靈的化身,其特殊的身份只宜扮演精神領袖的角色,所以國王們把更多的興趣都放在打獵、出巡和宴會上。顧問、書吏和其他官員負責執行國王的命令。國王的代理人稱“維齊爾”,是全國事務的實際管理者,其下再設立各級政府。

既然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神靈和宗教信仰,那么,關心死亡,為來世、特別是國王的來世作好物質準備,是體現其神靈崇拜的一項重要內容。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都可以說與這種神靈崇拜有關,如對金字塔的建造。國王去世后,往往被安放在一個特殊的陵墓中,即金字塔,陪葬有他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所必需的一切,如家具、衣服和其他個人財物。第一批金字塔的外部結構呈階梯狀上升,而第四王朝到第六王朝期間所建的金字塔都是直邊的。第五王朝和第六王朝金字塔內部墓室墻上的刻文似乎能夠說明這樣設計的原因:在埃及古國,最重要的神靈是太陽神“雷”。子民們認為國王會在來生每天乘坐“雷”神的船在天空中穿行,第三王朝的階梯金字塔和后來“真正的”金字塔都是便于國王死后通神使用的階梯。

近代埃及有一個習俗,就是如果想要得到神靈的啟示,就到神廟里去睡一個晚上,看來,在埃及人遺留的古代觀念里,國王的神廟即是神靈現身的處所,國王就是神靈的化身。讓我們看看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國王的神廟。拉美西斯的神廟長57.91米,超過30.48米英尺高。神廟正面有4座19.8米高、7.62米寬的巨型坐像。神像是直接從巖壁上雕刻出來并用石膏覆蓋粗糙的表面。他們代表古埃及的3位主神和拉美西斯自己的神化肖像。左起第一座神像代表孟菲斯的黑暗之神。他周圍的幾個小雕像分別是拉美西斯的公主納波塔烏、班塔娜特,最后一位現已無法辨認。第二座神像代表太陽神阿蒙,在阿蒙神像右腿邊,是拉美西斯母親慕泰的美麗雕像。第三座神像代表拉美西斯神化的自我,身邊陪伴著最心愛的皇后娜弗塔瑞和拉美西斯二世的第一王子拉美西斯。第四座神像代表赫利坡利斯的天空之神哈拉克提。

雖然這四座塑像應該代表不同的神,但他們的相貌非常相似,且都以國王拉美西斯的樣子為模本,顯然,神即是人,人即是神,神人共處,根本就是把國王拉美西斯當做了上天的神靈來對待的。

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這個民族的信仰。一個民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能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本質、內涵。古埃及人對太陽的崇拜,正是這個民族對太陽無私貢獻的精神的肯定,更是對它擁有無比強大力量的崇敬。

3.拉美西斯大帝——古埃及的“王中之王”

在尼羅河沿岸,有一處令世人為之震撼古埃及神廟遺址——阿布辛貝神廟遺址,這座雄偉的建筑在世界歷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建造這座神廟的拉美西斯大帝更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埃及帝王。

拉美西斯在古埃及歷史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偉大帝王。他即位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290年到公元前1224年間,那時他的祖父拉美西斯一世結束第十八王朝的混亂局面,開啟了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新風尚,并延續了自阿蒙霍特普三世以來即已不曾出現的王位世襲制度,安定了政局,拉美西斯就是在這個時候登上了皇帝寶座,人稱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號稱“大帝”,稱得上是“王中之王”。公元前1286年,他親自率領埃及軍隊出征赫梯王國,在卡迭石戰役中遭遇赫梯軍的埋伏,拼死得脫,終未能達成讓赫梯臣服的目的。隨后的16年間,戰爭雖連綿不斷,但雙方都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長期的戰爭消耗,使雙方無力再戰。約于公元前1269年,兩國簽訂了和平協議,拉美西斯二世還娶了赫梯王長女西臺公主為妻,至此兩國結束了長期戰爭的局面。

除了率軍出征赫梯王國外,拉美西斯二世還不斷地向西亞擴張,在他擠掉哥哥,當上埃及國王后不久,就派兵征服努比亞,不到3年,他就橫掃西亞,進入巴勒斯坦,并在卡迭石一舉擊敗亞細亞聯軍。其在位共67年,在他90歲時讓出王位給他第13個兒子后死去。拉美西斯大帝在位期間戰功輝煌,為他帶來了50多塊記功碑、一篇史詩及無數的后宮佳麗。其后裔在往后的400年間自成體系,掌控著二十王朝的埃及。

如果在埃及最南端的阿布辛貝城往南再走兩個小時的行程,就會看見一個非常雄偉壯觀的神廟遺跡,那就是拉美西斯大帝最偉大的建筑遺跡之一——阿布辛貝神廟。拉美西斯大帝的著名不僅僅因為他的那些赫赫戰功,還跟他建于公元前1298年到公元前1223年的這座阿布辛貝大神殿有相當關系。此神殿為典型的巖窟神殿,直接在巖石上雕刻建造而成。

神殿前面有高約20米的4尊拉美西斯大帝的巨大坐像。座上的拉美西斯大帝頭戴上下埃及的雙重冠冕,蓄須、兩手平放膝上。巨像上還并著18只猿猴雕像。再往下有拉姆斯二世的諸子像。神殿內部供奉布塔、荷魯斯、阿蒙等神,除了太陽神之外,拉美西斯大帝把自己也當做神明坐在其內,更使人嘖嘖稱嘆的設計是,在每年他的登基日和生日這兩天,日出的太陽都會直接照射在他的臉上,其他的日子太陽都照不進來,歷法的推算被如此精確地結合在建筑的應用上,在人類歷史上無論怎么比,這座雄偉的神廟都可以算是一次登峰造極的作品!

1956年埃及政府決定興建亞斯文水壩,整個努比亞地區的古代遺跡和文物立刻面臨著毀滅性的威脅,因為亞斯文水壩的關系,尼羅河水位上漲時會把所有神廟淹沒,所以在1964年到1968年中埃及人花了3600萬美元的預算,把神廟遷移升高到一個新的安全位置,而聯合國文教基金會在那時也號召全世界各地最優秀的考古學家,共同參與這次的遷移工程。

在拉美西斯大帝主神廟的右邊還有另一座王妃廟,這也同樣是拉美西斯大帝的杰作,那是他要送給他最美麗的納法塔莉皇后的。神廟的設計比他的神廟要整個小一號,但還是很壯觀,至于神殿的內容和主神廟大同小異。廟內的女性雕像,曾經被法國時裝界喻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女人。合度恰當的身材是她被稱頌的重點,每隔幾年整個歐陸就會吹起埃及復古風的流行趨勢時,許多世界頂尖級的時裝設計師就會遠道而來,在神廟里尋找靈感。

納法塔莉皇后是拉美西斯大帝5個皇后中最得寵的一位,在古埃及文的意思中,“納法塔莉”意指“最美麗的女人”。據說,納法塔莉皇后出身名門。她的父親是一位名叫巴坎克霍斯的著名法官。在拉美西斯大帝統治埃及的67年間共有8個正式的妻子,還有將近100個妾,他和他的妻妾們共有100多個兒子,50多個女兒。不過,只有納法塔莉皇后被稱為“最偉大的妻子”。

拉美西斯大帝和敵人征戰打天下時都會帶著納法塔莉皇后隨行陪伴,可以想見在古埃及王國歷史上被最有權勢的國王寵愛的情形!納法塔莉皇后的墳墓發現于皇后谷,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墳墓之一。在她的墳墓里共有3間密室,里面全部繪滿了美麗的壁畫。壁畫上的納法塔莉穿著細膩的白色長袍。她常常與掌司歡樂與愛的女神哈特在一起。自納法塔莉皇后的神廟被修建之后,納法塔莉皇后就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沒有人知道,她究竟是死了,還是隱退到幽深的后宮去了,至今還是個謎。

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現在還陳列在開羅博物館中,已保存了3000年。1881年拉美西斯大帝木乃伊在王陵谷被發現,發現時是混亂在40個木乃伊當中的。據說,當考古學家發現這個木乃伊時,他的皮膚、牙齒和頭發還很完整。不過他的木乃伊被發現近100年之后,也就是1976年,不幸遭受細菌感染,開始腐化,這可急壞了埃及人,幾經商量后,埃及決定將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送到巴黎治療。

在那里,考古學家們又有新的發現。經X光檢查拉美西斯大帝的木乃伊,發現他的鼻子中塞滿了胡椒,令人奇怪,考古學家們推測是用來使他那漂亮的鷹勾鼻外形能夠好好維護保存的小手段之一。另外還發現了他有腰骨關節炎,心臟病,口顎間也有膿腫——國王是病死的嗎?

但不可思議,他竟活了90歲。

古埃及王國歷經31個王朝,有將近200個法老交替登上國王寶座,其中拉美西斯大帝最為著名,可以說是埃及歷史上最懂得如何留名青史的法老王。他本人在位67年,有著響當當的文治武功,把埃及治理得國富民豐,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巨大的神廟建筑和戰爭浮雕,為埃及乃至世界都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4.金字塔——世界上最神秘的建筑

金字塔,英文名稱為Pyramid,源于古希臘語Pyrmis,意為“糕餅”。原意是指古希臘人日常食用的一種尖頂狀糕餅。古埃及人稱之為“庇利穆斯”,意為“高”。漢語譯為“金字塔”,是因為這種建筑從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頗似漢字中的“金”字。縱觀文獻,19世紀下半葉,我國去埃及旅行的人尚稱之為“埃及王陵”,或直譯為“皮拉米”。1904年,康有為游歷埃及,在其《海程道經記》一書里,第一次將其明確稱之為“金字塔”。

散布在尼羅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約80座。它們是古代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約建造于公元前2700年。塔高146.5米,相當于一座40層高的摩天大樓。塔基成正方形,每邊長230.6米,占地約52900平方米。

大金字塔由大約230萬塊大小不等的石塊砌成。最輕的石塊1.5噸,平均重量約2.5噸,總重量約684.8萬噸。

如果用載重7噸的卡車來裝載,需要978286輛,如果把這些卡車一輛接一輛連接起來,總長度是6200公里,沿著長江的堤岸可以從上游的沱沱河擺到下游的吳淞口。

比大金字塔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夫拉金字塔,塔旁還雄踞著一尊巨大的石雕——人面獅身像。據說: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夫拉,巡視了自己的快要竣工的陵墓,發現采石場還有一塊棄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臉型雕刻了這座石像。

石像高22米,長75米,頭戴“奈姆斯”皇冠,額刻“庫伯拉”圣蛇浮雕,下巴還下垂著五米多長的胡須,威嚴而又神秘。

1798年,拿破侖占領埃及時,曾下令用重炮轟擊人面獅身像,結果,獅身竟然巋然不動,只轟斷了幾根胡須,現保存在英國博物館里,拿破侖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夫拉、孟考夫拉3座相鄰的金字塔的石塊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1米厚的石墻,把整個法國圈圍起來。

這么多的石塊從哪里采的呢?據考證: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層的11.5萬塊上等白石灰巖石,則取之于尼羅河東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場;內部墓室的花崗巖,則要到500英里外的阿斯旺去開采了。

采石、運輸、下河、上岸,不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運輸工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當規模的工程師、施工員和管理人員、一支有足夠的鎮壓能力的軍隊,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們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這就又要有一支龐大的服務人員。當然,這不包括勞力較弱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也不包括不勞而獲的僧侶和貴族。

據估計:支持這樣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萬人口的國力,而一般認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總人口也不會超過2000萬人。

何況,已經發現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羅多德在《歷史》中所說的,30年完成一座,總計也需2400年,埃及承受得了這樣浩繁,這樣長久的消耗嗎?

當然,最緊迫而又最現實的問題是運輸問題。即使有足夠的人力,也無法把這1.5噸到160噸的巨石運送到工地。用車載?用馬拉?

依據后世的資料看來,所有這些也都行不通——那時的埃及沒有馬,也沒有車。車和馬是公元前16世紀,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從國外引進的。

有人認為是用橇板圓木棍運法。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當時埃及的主要樹木是棕櫚,無論是數量,生長速度,還是木質硬度,都遠遠不能滿足運輸的需要,而進口木材又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認為是水運法。1980年,埃及吉薩古跡督察長哈瓦斯進行巖心取樣,挖到30.48米多英尺深時,發現了一個至少50米深的巖壁,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時開鑿的港口。后來,又有人發現了連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沒有滑輪,沒有絞車,沒有足夠先進的起重設備,讓這樣笨重的巨型石塊,下坡、上船、起岸,比陸地橇運還難。何況,水面和巖岸至少有15.24米以上的落差,而尼羅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羅河東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陸運、水運,難道他們空運不成?

法國一工業化學家,從化學和微觀的角度對金字塔進行了研究,他認為:這些石塊并不是渾然一體的,而是石灰、巖石、貝殼等物質的黏合物。因為使用的黏合劑有很強的凝固力,所以人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塊,還是人工石塊。

這種觀點當然可以恰當地解決上述關于運輸困難的問題。但是作為旁證,他僅在石塊中發現了一根長約2.5厘米長的毛發。證據顯然不足!

而且,對于這種“杰出的黏合劑”,不僅在古籍中沒有記載,而且,這位化學家用了一切“現代化的手段”,也還沒能分析出來它是怎么黏合的,它的成分到底如何?

另外,據說金字塔的設計師和建筑師,是歷史上第一個超越時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時代太遠太遠,引起了我們理所當然的驚訝和懷疑。

把一塊巨大的凸形巖石平整成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當困難的,他們在沒有水平儀,沒有動力設備,沒有現代化測量手段的情況下,竟完成了塔基的勘測和施工:

它的4條底邊相差不到20厘米,誤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東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僅l.27厘米,誤差率不到萬分之一,它的東西軸和南北軸的力位誤差,也不超過5弧秒。

據考證,在當時的古埃及,他們沒有“尺”,僅會用胳臂作丈量單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約等于155米),怎么能把塔建得這樣精確?真叫人大惑不解!

為了確保金字塔萬古長存,設計者還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顆鐵釘,因為,木質易腐,鐵質易銹,都是堅固的內在隱患。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卻拼合得天衣無縫,甚至連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

怎樣把石塊一層層壘上去,更是一個引人猜想的神秘課題!有人說是運用一種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桿原理,將巨石逐步舉高,一層一層壘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幾噸、幾十噸,乃至100多噸的支架、繩索從何而來?

有人說是運用填沙法,沿著塔基填沙。沙圍隨著塔基升高,充當腳手架,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但是,埃及金字塔是一個下方上尖的方錐體,高146米。塔基呈正方形,邊長230米,如果在它的外圍圍上沙子,形成一個可以運送石塊的斜坡,斜坡的角度應為30度或25度,那么,它的底邊將各是多少米?假設它們的高度也是146米,那么各需多少方沙子?

這將是一個很龐大的數量!這么多的沙子從哪里來?而且,先填后毀運輸量還要增加一倍!

對此,也有人說是運用“填鹽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須用水將之溶解,無須搬走,但是,這么多的鹽比沙子更不易得。何況,一場暴雨,就會溶掉整個鹽坡。

看來也是不可能的!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無論哪座陵墓,都沒有用火把之類的東西來照明的痕跡,考古學家動用現代化的儀器,分析了積存4600年之久的灰塵,沒有找到煙炱,也沒有找到刮掉煙炱的蛛絲馬跡。要知道,這些儀器可以分析每一粒灰塵中的百萬分之一的化學成分。那么,他們雕飾浮雕、清掃墓室、或搬運法老尸體,絕不可能在黑暗中進行,他們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

但直到今天,我們都沒有任何發現。

還有,大金字塔的尺寸與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極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斷埃及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計算出了地球的扁率。這可能嗎?

另外,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跡,隨著歲月的流逝,有的倒塌了,有的消失了,只有金字塔巋然傲立,萬古長存。其中的奧秘又是什么呢?

對于最后一個問題,科學家曾作過一個類似的實驗:把一定數量的米、沙、碎石子,分別從上向下慢慢的傾倒,不久就形成了3個圓錐體,盡管它們質量不同,但形狀卻異常相似。而且,它們的錐角都是52度。

對于這種自然形成的52度,據科學驗證,是最穩定的角。人們把它稱為“自然塌落現象的極限角和穩定角”。

但奇怪的是,金字塔的錐角正好是51度50分9秒。這說明它就是按照這種“極限角和穩定角”來建造的。另外,可以想象,金字塔正好排列在沙漠地帶。沙漠的風是暴戾的,但由于金字塔獨特的造型,迫使凌厲的風勢不得不沿著塔的斜面或棱角緩緩上升,塔的受風面由下而上,越來越小,在到達塔頂的時候,塔的受風面趨近于零,這種以逸待勞、以柔克剛的獨特造型,把風的破壞力化解到最小程度。因此,長期巋然不動,并不是天大的秘密!

另外人們還知道,磁力線的偏向作用可以使地面建筑,甚至高山崩潰,而這座金字塔塔基正好處干磁力線中心,它隨著磁力線的運動而運動,隨著地球的運動而運動,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極其微弱,地震,對它的影響也就不大了。

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懸念,同時它也向我們展示了古埃及人的杰出才能和智慧。在人們的心目中,金字塔已經遠遠超越了一座偉大的建筑所能帶給我們的驚奇,更是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座高峰、一座航標。

5.木乃伊——靈魂的最終寄托

盡管古埃及的統治者為自己身后的不朽安排得極為周到,然而他們往往是悲觀的,一則埃及古諺道出了他們心中的憂慮:

歷來修建花崗巖大廈的人,創造金字塔的大廳的人,用高超的技藝創造美的人,他們的祭壇上卻和那一無所成、委身溝壑的蕓蕓眾生的祭壇一樣,都是空白的。

他們一面盡管憂心忡忡,一面卻仍在不斷地加強防范,以便身后得以永遠保存自己的遺體。木乃伊制作技術由此誕生。

一提到古埃及,每個人都可聯想到木乃伊,但是木乃伊這個詞并不是埃及文,這個詞源于波斯,意即“用瀝青或焦油制成的蠟”。

木乃伊所以得名,是因為保存下來的尸體因年深日久而變成黑色,使最初發現木乃伊的人看了,以為埃及人保存尸體的辦法是把尸體用焦油浸泡,后來雖證明他們的想法不對,但已習以為常。

埃及最早的木乃伊大概從來沒有用過什么東西加以浸泡,完全是偶然之中產生的。遠在埃及法老王于5000年前興起之先,尼羅河流域的農民因為不愿意把原來已不大夠用的肥沃土地辟作墓地,所以將死者光著身子埋葬在流域附近沙漠邊緣的沙土中。

因為埃及人埋葬尸體只埋大約一米深,過了一些時候沙層逐漸漂移,必然會讓一些尸體暴露出來。這些尸體被滾燙的沙炙烤得干透,正常的腐爛作用根本無法發生,因此幾百年以前的尸體,皮膚、頭發以及相貌看來莫不如剛下葬時一般,令人嘖嘖稱奇。

這些尸體從專門術語方面來講并非木乃伊,但“木乃伊”這一詞現已成為“干尸”的代名詞。

公元前3100年以后,埃及社會在法老的統治下組織日趨緊密,宗教方面的來世信仰實際上發展成為對死的崇拜。虔誠的人逐漸相信應該妥善保存尸體,認為如果要讓死者進入天堂,更有必要這么做。

他們認為尸體如果在墳墓中爛掉任何一個部分,那個部分即會永世喪失。這也許就是為什么埃及人裝飾先人墳墓所作的人物雕像,一定是四肢齊全的。

保存肉體一旦成為死后再生信仰的核心,人死后能埋在牢固的石砌墳墓中,不再埋于沙土里,就成為很有必要的事情——至少那些有錢建筑石墳的人會這么想。

于是,既然尸體不再是埋入沙土,那么自然需要運用另一種防腐方法,取代干沙的防腐作用。因此替尸體做防腐工作的新行業應運而生,而防腐師也將尸體防腐技術視為祖傳秘方,代代相傳。

埃及尸體防腐師不用沙,而用一種叫“泡堿”的天然巖鹽,即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也就是我們現在日常使用的洗滌堿和發酵粉)混合成的一種粉狀物處理尸體。泡堿的作用猶如海綿吸水,能將埋進泡堿粉末的尸體水分抽吸出來。

在將尸體身上的水分吸取出來之后,防腐師會用香料和各種溶劑清洗尸體內臟,最后,用一幅幾百米長的裹布把尸體包裹起來。層層裹布之間往往夾些貴重的精制護身符,借以保佑死者,以免在通往天堂的路上受妖魔鬼怪侵擾。

就我們現在所知,最早經過仔細防腐然后以裹布包扎的木乃伊,約開始于公元前2600年。尸體防腐術在公元前1085年到公元前945年間,即第二十一代法老王朝時期,臻于登峰造極地步。隨后,宗教虔誠精神逐漸為汲汲為利的商業態度所取代。尸體防腐師不再設法保存尸體完好,反而舍本逐末,只注意木乃伊外表的裝束——這倒有點像現代承辦殯儀的人替死者化妝供人瞻仰遺容。

防腐師將尸體內外用厚厚的松香封好,偶爾也用蜂蜜,只是掩藏而不能抑制尸體腐爛。防腐師還用氣味濃烈的香料遮蓋驅之不散的尸臭,在盛載木乃伊的木箱上,繪些栩栩如生的畫像便交代過去,從前用心用力永保尸體完好的技術已不復通行。因此較后期的木乃伊往往保存得不好,經歷數千年,裹布內可能只余骸骨。

晚至公元前1世紀,尸體防腐師因所操技術而依然受人敬重,憑著防腐的本事都能賺到大量金錢。據那個時期在埃及居住的希臘作家戴奧多勒斯記述,公元前1世紀的尸體防腐師替尸體防腐,分上、中、下3等不同服務。

戴奧多勒斯說第三等是最便宜的一等,價錢相當公道,雖然沒有記載那是多少錢,但這最便宜的也恐怕是大部分古埃及人負擔不起的,靠勞力為生的人和農民能在哪里找到地方就把死者埋葬在哪里。

據戴奧多勒斯介紹,第二等需20米那,估計約相等于今天的3000美元。第一等全身防腐要花費古幣的數量,兌成現在的錢,就超出10000美元。

大多數窮人沒有能力拿出這么一大筆錢去為尸體進行防腐,仍然將死者葬于沙土里。然而,這些窮人的尸體都比經過人工防腐的尸體更少發生腐化分解。在法老統治埃及的漫長時期內,幾乎所有墳墓,只要稍微埋了些值錢的東西,莫不被盜墓人掘開劫掠一空。這些盜墓人對死者完全沒有宗教上的忌諱,不但打開棺槨,還把木乃伊裹布撕開,將藏在層層裹布中值錢的東西拿走。這些飽受褻瀆、棄置一旁的尸體最后雖然由祭司重新包裹,但是不得其法。從外表看來好像保存得還不錯,其實,不少木乃伊經X光透視照相,往往顯示裹布里面盡是一塊一塊碎布和七零八落的骸骨。

前后3000多年的時期內,古埃及人將尸體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變。不過多數學者專家認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10世紀左右發展至巔峰。在古埃及文字中,曾將當時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師制作木乃伊的過程,記錄了下來:

首先用燧石刀在尸體腹部左側開個10厘米長的切口,從切口把心臟(防腐師和他的主顧都認為心臟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內臟掏出來,逐一用酒和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師還用香柏油沖洗尸體腹腔,把余下的柔軟組織分解,接著準備取腦,他用一種帶鉤的工具從死者鼻孔穿入頭顱,鉤出里面的腦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和香料,沖出腦殼中的殘余組織。

尸體全身每部分都徹底清洗后,防腐師把所有器官和尸身埋進泡堿(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混合劑)粉末堆中,抽干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堿粉里約一個月,拿出來后把每一部分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滌。

尸體防腐工作自始至終的每一個步驟,防腐師必須認真從事,比如開始時便把尸體每個指頭包好,以免指甲損壞或脫落失去。

接著,防腐師把干透的內臟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個別放置于陶罐或石膏罐里)用鋸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類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畢,隨即將切口縫合。因為泡堿已損壞一些頭發,所以必須補一些假發,與未脫的真發編結一起;眼眶里面也需要裝入假眼。

這時剩下來的工作是使尸體外觀復原,也是最費工夫的,因為要把干癟的尸身恢復生前模樣實在不容易。防腐師進行這項古代整形外科手術,要在尸身各處小心地割開很多微小切口,從皮膚里填入依身體輪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20世紀的整容師注射矽劑替活人整容一樣。甚至尸體面部和頸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里塞以麻布使雙頰飽滿。最后防腐師還要充當化妝師,用稱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紅色,女死者黃色)。染色完畢尸體即可包裹。防腐師將尸體四肢分別以抹過松香的麻布一層一層地密實包裹,然后包裹頭部和軀干,最后全身裹起來。這項包裹工作做起來緩慢費時,有幾個木乃伊現在被人解開,裹布的長度加起來竟然超過2公里!

防腐師包好尸體,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約共花70天時間。跟著,防腐師把木乃伊送還喪主,喪主此時大概已另外備好人形棺木來裝木乃伊,并且已筑好墳墓。總之,埃及人是殫精竭慮,盡了人事,死者則似乎肉身不減,可以廁身神之列了。

古埃及是一個創造神奇的國度,除了金字塔中蘊涵的巨大問號外,還有令后人為之神迷的木乃伊。這種先進的防腐技術是無法比擬的,可以說是一種高超的藝術,是一個文明古國高度發達的象征。

6.獅身人面像——斯芬克司的面紗

古埃及人建造的諸多建筑中,獅身人面像最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不僅僅是因為古希臘神話里的“斯芬克司”,更重要的是因為它那富有傳奇色彩的身世,以及古埃及人對它的特殊情結。

獅身人面像又稱“斯芬克司”,原本是指古希臘神話中一個可怕的怪物:它長著女人的頭,獅子的身軀,身上還有兩只翅膀。傳說它從文藝和科學女神繆斯那里學到許多謎語,便常常守在大路口,強令過路的行人猜謎。誰若猜不出,就會被它當場殺死。

不知從何時起,在西方流行著埃及獅身人面像是按照希臘“斯芬克司”的形象雕刻的說法。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埃及獅身人面像誕生于公元前2600年,而此時希臘民族尚不存在。“希臘人出現在歷史黎明前的微光之中”,約在公元前1500年,獅身人面像比其整整早了1000多年,“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此說甚為荒謬!埃及的獅身人面像不可能源自古希臘的神話傳說;相反,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斯芬克司”形象卻很有可能源自于古埃及!

相傳在公元前2611年,第四王朝的第四任法老哈夫拉渡過尼羅河,來到吉薩高地巡視自己未來的“歸宿之地”。當看到自己的陵墓前只有一座光禿禿的小山時,馬上感到不悅,問身邊大臣感觸如何?

建筑師趕忙告訴他,說眼前這座小山是開采金字塔所用石頭后留下的小山包,因為石頭里含有貝殼之類的雜質,便“無才補天”,沒有繼續開采。

聽了建筑師的話,哈夫拉說:“留這樣一座光禿禿的小山在這里太不雅觀了,必須趕緊處理掉!”

于是,建筑師們便趕緊湊在一起商量對策。

大概是從埃及古代神話和此小山的外形受到啟發,他們別出心裁的將小山雕成了哈夫拉的頭像和獅子的身軀,既體現了法老的威嚴,又反襯了背后金字塔的高大魁偉。

就目前來看,這尊由整塊巨石(即陵前的小禿山)雕琢而成獅身人面像,高20米,體長57米,如果再算上身前用石塊砌成的兩個前爪,全長可達72米。

這尊巨像的奇特之處在于它的臉部與身體完全異化,但卻又巧妙地結合在了一起。它的頭部是按照哈夫拉法老的形象雕刻的:臉部寬4米,鼻子長1.75米,嘴寬2.30米,耳長1.925米,有著一雙深邃的眼睛。它頭戴王冠,冠上雕刻有圣蛇“庫伯拉”,兩幅扇狀的“乃姆斯”頭巾緩緩下垂。另外臉部的下頜垂掛有標志國王威儀的長須,脖子上掛著項圈。

而它的身體卻雕成了獅子的模樣,左右刻有羽毛的圖案,前面則是一對碩大無比的爪子。

這尊獅身人面像對以后的埃及雕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哈夫拉之后的歷任法老雖然都未效仿他在金字塔前的雕像,但卻開始了制作其他形式的墓前石雕像。如第五、第六王朝的一些法老在金字塔坡道起點的東墻上塑造了有他們自己臉型的獅身人面像浮雕,像前地面上匍匐著被他活著時所打敗的敵人。再如到了新王國時期,第十八王朝的女王哈特舍普蘇特也為自己制作了一尊石像——這也就是那尊現保存于開羅博物館的古埃及唯一帶長須的女獅身人面像。

另外在哈夫拉以后,在神廟門前進行巨幅雕繪成為普遍時尚。但這時不再局限于人頭,有時為鷹頭,有時則為羊頭……所雕頭像完全取決于雕塑者的個人喜好,但軀干則都是獅身。

當然,后世的這些“獅身羊面像”或“獅身鷹面像”等等,比起哈夫拉墓前的“獅身人面像”,在規模上,往往不止小了一半。因此,通常習慣,將哈夫拉金字塔前的這尊雕像稱之為“大獅身人面像”。

大獅身人面像最初的名稱今已不可考。依據材料,知道它在新王國時期曾一度被稱為“霍爾·艾姆·艾·赫特”。這一名詞翻譯成漢語即是“日出時的荷拉斯神”。也許,在當時人們曾把它視作太陽神,專祀供奉——至今在獅爪的下方仍能找到太陽廟遺址的痕跡。

大獅身人面像等同于“斯芬克司”是在公元前4世紀。當時一批希臘人踏足埃及,一見到這尊奇怪的石雕,頓時不由自主地叫起來:“斯芬克司”!

于是這一叫便是數千年,使“斯芬克司”成了“大獅身人面像”的代名詞。

這也許是有道理的!

哈夫拉金字塔東北處的獅身人面像,被太陽神祭司們奉為通向冥府大門的守護神,它與金字塔一樣,是埃及古文明的又一重要象征。4000多年來,它真誠地守護著吉薩金字塔群,每天凝視著日起日落,默默無語地感慨著千年憂患滄桑。

7.王陵谷——帝王的最終樂園

歷史是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多少盛極一時的古代王朝都難免被湮沒于滾滾洪流中,它們所能留下的,只是一些任人憑吊的殘垣斷壁。

埃及古國興衰交替,歷經了3000余年,創造了令后人嘆為觀止的先進文明。多少位帝王建立了足以使他們名垂青史的豐功偉績,使埃及成為無可非議的人類文明的源頭。然而,繁華過后都變成了一堆塵土,歲月卻無情地剝走了這一切。如今,我們只能在無盡的感嘆中,懷著崇敬的心情追尋著那段逝去的輝煌。

在一個古舊的墓室門口,考古學家卡特將一個鐵棍伸入墓室口上的某處小孔,他覺得里面很空,應該沒有什么東西,于是,他點起一支蠟燭進行毒氣測試,確定安全之后,立即叫人把孔開大,考古史上少有的激動人心的時刻來臨了。

卡特在后來重溫當時的感覺時,仍然掩抑不住心中的興奮:

“我們在燭光下看到的景象在考古出土史上是空前的。當月17日墓室門正式打開以后,證明這話并沒有絲毫的夸張。在一盞移動的強光電燈照耀之下,人們看到幾張金色躺椅、一張包金寶座、兩尊巨大的黑色雕像、若干雪花石膏瓶……一條金蛇從里面向外探頭。兩座雕像像站崗一樣面對面站立,身穿金裙,足踏金鞋,手執權杖,額頭上盤著護身眼鏡蛇。”

那樣的金碧輝煌、匪夷所思,讓卡特目瞪口呆。

難怪,因為這座墓室就是著名的圖坦卡蒙國王的陵墓,我們今天所知的古代埃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

不過,圖坦卡蒙陵墓只不過是古埃及王陵谷中眾多的法老陵墓中的一員。

古代埃及帝國的中王朝和新王朝的國都底比斯城橫跨尼羅河兩岸,在西岸一帶,每日夕陽落下,好像生命的回歸。確實,在那里埋藏著古代埃及曾經尊貴一世的人物,埃及的歷代帝王及其親屬、大臣均葬于此,歷代營建,逐漸形成了一個連綿不絕的陵墓群,這就是人稱的“王陵谷”。

今天在底比斯遺址南半部建了一座小小的城市——盧克索,人口僅有4萬,這是專為了管理和保護這個遺址而逐漸興盛發展起來的。入夜,盧克索城外不斷變換的各色燈光射向王陵谷古代遺址,將斷廊巨柱烘托得更加雄偉瑰麗,古代那些宮殿和陵墓內,各種壁畫晃人眼目,仿佛可聽見各種叮當作響的舊日生活場景,這種感覺使人朦朦朧朧,恍惚間時間倒退了幾千年。

當年歐洲掀起一片埃及考古熱時,大家翻遍了金字塔,怎么找也找不到法老的木乃伊,不過,住在盧克索附近一個小村莊的人,卻經常可以拿出非常珍奇的寶貝出來賣,讓這些歐洲人十分起疑,在追問與利誘之下,終于發現了王陵谷跟皇后谷。

王陵谷峰峰相連,懸崖相對。從第十八王朝開國國王托特米斯一世開始,埃及法老們便不再修造金字塔作為自己的陵墓。在長約500年的時間內,古埃及各代法老都葬于王陵谷,組成世界上少有的王陵群。墓穴依山開鑿,高低錯落,布滿崖坡。已發現國王墓62座,據史載還應該有11座。當時選擇在王陵谷修建國王陵墓是為了避免盜墓者的破壞,因為在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有盜墓者進入金字塔,盜走了許多珍貴的寶物,所以選擇了王陵谷這樣一個隱蔽的處所。

王陵谷墓道中常見這樣的文字:

“你死之后,必將復生,靈不離驅體。你在人世所為,猶如一場夢。”

國王們正是固執地相信這樣的觀念,將其墳墓建得極其豪華、神秘和隱蔽。墓成之日,即將建陵匠人悉數處死。但即便如此,王陵谷也不能逃脫被盜的命運。千百年來,盜墓活動從未停止過,王陵谷珍寶幾近散失殆盡。

公元1911年,考古學家發掘到一座從未被人觸動過的陵墓,取出了國王完好如初的木乃伊和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從出土到運往開羅博物館,整整花了9年時間,這就是上述的著名的圖坦卡蒙國王陵墓。1923年開放時曾引起轟動,在那兒展出了最為驚人的文物——一口純金棺、金色王冠和面罩、珠寶、雕像、戰車、武器、飾物、繪圖,這個公元前1352年去世時只有18歲的年輕法老,依然安靜地躺在墓中的大理石棺里。由于盜墓者長期的竊取,現在開羅博物館收藏的王陵文物,只不過是“王陵谷”財寶滄海中的一粟了。

盜墓活動在埃及第十三王朝時達到高峰,一位考古學家這樣描繪了有關在王陵谷盜墓的一些情況:

王陵谷一定經歷過許多光怪陸離的場景,看到過多少人拼死拼活地從事冒險活動。可以想象這些人如何事先連日策劃;如何深夜上山崖秘密集會;如何對陵園守衛行賄或用藥麻醉,接著又如何在夜間挖掘地道;如何從小洞爬進墓室;如何借著搖曳的燈火手忙腳亂地搜尋所有拿得動的珍寶,趁黎明時刻把贓物運回家去。人們不僅可以想象這些情景;而且可以理解這一切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國王安葬自己的干尸時極盡奢侈之能事,以為非如此不足以顯示其身份,其實恰恰埋下了干尸遭受破壞的禍根。誘惑力太大了:那筆財富的數量超過任何貪婪的夢想,誰有辦法拿到手就歸誰支配,所以它們遲早是要落入盜墓者的手中的。

這片龐大的陵墓群需要一大批人來負責保管和不斷修建的工作,領導這些人員的官員稱為“西王兼陵園駐軍長官”。

警衛陵園的駐軍住在營房里,普通勞工和建筑工人則在幾片簡易的平房里棲身,慢慢地這些住房逐漸發展成為村落。工人們包括石匠、畫工和各種手工藝者。

陵墓的總建筑師叫依南尼。依南尼本人的殯葬禮堂的墻壁上留下了一些銘文。這些銘文中有一段值得注意:“國王陛下的巖洞陵寢是我一個人監修的;誰都沒有見過,誰都沒有聽說過。”從中可以估計到,修建陵墓的工人最后大都被殺掉,確實“誰都沒有見過,誰都沒有聽說過”。除了對建造陵墓的事情加以保密,國王們在選擇墓穴位置時還注意彼此靠近,不像過去那樣分散,便于集中守護,然而盜墓的事仍舊不斷發生,所以到今天碩果僅存的就是圖坦卡蒙之墓了。

除了珍寶之外,考古學家們在王陵谷的另一收獲,是大量法老木乃伊重見天日。據說,在王陵谷附近專門住有制造干尸的技工,他們負責把遺體加工成為木乃伊。

王陵谷除去帝王陵外,還有后妃區、大臣貴族區的墓葬群,數來也有四五百座。它的規模沒有王陵的大,不似王陵那樣陰森恐怖,更接近凡人的生活。墓室里的壁畫充滿了生活樂趣,表現了當年吃、喝、玩、樂、舞蹈、談情說愛、家庭生活和山川田野的情景。

據說目前王陵谷還有不少尚未被發現的法老墓室,不過埃及當局也不急著挖掘,一來是避免破壞,二來總是要留一點給后代子孫,再者是目前的資料已經研究不完了,用不著著急。

讓我們翹首以待揭開那些更大的秘密吧。

“王陵谷”,是讓世人為之驚嘆的古埃及陵墓群,長眠著古埃及新王朝時期的數十名法老的遺體。這一時期的法老開始努力建設自己強大的帝國,通過對內的治理和對外的征戰,使埃及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再次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王陵谷中深藏的大量財寶及藝術珍品,正是這一時期埃及繁榮、強盛的具體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始县| 元谋县| 固安县| 林口县| 桃园县| 康定县| 肇东市| 安宁市| 勃利县| 洱源县| 衡水市| 诸城市| 定日县| 宝鸡市| 黄骅市| 镇平县| 祁连县| 宜春市| 厦门市| 沐川县| 玛沁县| 深泽县| 浦江县| 武平县| 樟树市| 中山市| 湘潭市| 郸城县| 巴林左旗| 庆元县| 定远县| 乐东| 依兰县| 赫章县| 仁布县| 织金县| 湛江市| 兴和县| 台东县| 巴青县|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