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敞開成就欲望的大門

是的,人的欲望的成功,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我很聰明”的信念。如果信念碰上了機遇,哪有不成功的呢!成功的機遇是不會自動上門的,只有你自己敞開大門隨時接住機遇!

1.別對成就欲望的機遇關上門

韋納于1971年提出人的欲望成功和失敗的歸因理論。他認為,造成欲望行為成敗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它在我們生活過程的每一特殊階段都各有差異。不過,經過詳細分析可以把它們確定為來源于內在和外在的穩定、不穩定的而相互交錯的兩大范疇(見下表)。

控制點 穩定程度:穩定 穩定程度:不穩定

一、內部的 能力 努力

成功 “我很聰明” “我下了功夫”

失敗 “我很笨” “我實際上沒下功夫”

二、外部的 任務的難度 運氣

成功 “這很容易” “我運氣好”

失敗 “這太難了” “我運氣不好”

從表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欲望行為的成敗,可從兩方面分析其原因:內在的還是外在的,穩定經常發生的,還是不穩定偶然發生的,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程度。研究發現:在通常的情況下,穩定的內在因素是個人的能力,穩定的外在因素是工作任務的難度;不穩定的內在因素是個人的努力,不穩定的外在因素是來自個人的運氣。1972年韋納發表論文指出:一個人的當前成敗和他自己過去的成敗不一致,也和其他人的成敗不相同時,那么,一般地說,可將其歸因于不穩定的內在因素。而一個人的當前成敗和自己過去的成敗相一致,和其他人的成敗也一樣時,那么,就可歸于工作任務的難度了。當一個人當前成敗和他自己過去成敗相類似,和他人成敗不同時,那么則可以歸因于他的能力。例如,某學生以前考試所得的都是優等成績,這次考試也得了高分,其他同學沒有考好,那么,可以歸因于他是一個比較聰明而且能力強的優等生;如果其他同學考得也很好,那么,一定是這次考試的題目容易。相反,如果一個學生以前的考試成績都很差,這次考試成績卻很好,而同班的其他同學考得并不好,那么,我們一定會認為他是運氣好碰上的。1979年韋納又提出關于欲望“控制維度”概念,指出能力、注意、他人幫助等可以按個人的意志來控制的因素作為一個維度,而能力、運氣和心境等不能由個人控制的因素則屬于另一個維度。此外,他還提出文化背景、社會思潮和個人的知識技術、人際關系等作為成敗的因素。

下面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柴智屏,畢業于臺灣一所名牌大學,卻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戲劇編劇助理的工作,卻發現整個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個員工。累死累活干了3個月,只拿到一個月的工資,于是她炒了老板魷魚,開始游蕩,幫人寫短劇、寫電影,只要按時收到錢就行,前途茫茫,她期冀著奇跡發生。

一次機緣巧合,她應聘到電視臺當了編劇。半年后,在一次制作節目時,制作人不知為什么突然大發雷霆,說了句:“不錄了!”就走了。幾十個工作人員全愣在那兒不知怎么辦,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對她說:“下面的我們自己錄吧。”

機會只有3秒鐘,3秒鐘后,她拿起制作人丟下的耳機和麥克風。那一刻,柴智屏清楚地對自己說:“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證明你不僅是一個只會寫寫小劇本的小編劇,還可以是一個掌控全場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開始做執行制作人。當時,像她那個年紀的女性能做制作人,是相當罕見的。

幾年后,柴智屏成了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王牌制作人。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說:“機會只有3秒,就是在別人丟下耳機和麥克風的時候,你能撿起它。”

這個實例告訴我們,人的欲望的成功,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我很聰明”的信念。如果信念碰上了機遇,哪有不成功的呢!

不幸的是,有的人把機遇關在門外的事也比比皆是。下面的例子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香港的一個醫生為了提高醫術決定去學習整容技術。

“我能看你做手術嗎?”他問整容醫師。

“明天,”整容醫師說,“早八點,行嗎?”

“我一定到。”這位醫生說,“早八點。”

他的確守信,早上八點就到了。看過手術,他說:感覺奇妙極了,真是大開眼界。他想當整容醫師的學生,整容醫師也答應教他。

他又來了幾次,嘖嘖夸贊,坦言整容手術怎么讓他無比驚嘆,如獲至寶。他還說這個機遇真是太好了,要是學會了,他也可以當整容醫師了。

整容醫師很高興他有這么高昂的熱情。

可是有天早上他沒露面。

第二天早上他又缺席了。

好幾天之后,整容醫師走進辦公室,看到他在那兒。“你去哪兒了?”整容醫師問。

“我睡過頭了幾次,”他回答說,還有點懵懂不醒,“我一覺醒來,一看時間,已經遲到了,就沒來。”

“你這么學可不行。”整容醫師還是很溫和地說。

“我知道。對了,你有沒有下午的手術。我真的起不來,下午對我更方便一些。”

“對不起,我總在早上做手術。病人剛醒,我得找對病人最好的時間。”

“哦——”他說。

然而整容醫師就再也沒有見他的蹤影了。

這名醫生對整形手術有很大的興趣,這對他來說代表了一個很有創意的機會。可惜他沒有堅持,就因為早上起不了床,他把向自己敞開的機遇大門給關上了。他有欲望但沒有資格成功,因為他用自己不肯下工夫的方式拒絕了成功。

精要提萃

人的欲望的成功,不僅要有能力,還要有“我很聰明”的信念。如果信念碰上了機遇,哪有不成功的呢!

2.根據自己的特長,確定方向和目標

可以這樣認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幾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滿足,獲得職業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馬路清掃工作)是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即使是馬路清掃工作這種幾乎什么人都可以勝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給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給多數人)帶來滿足感。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總有一些事業更適合他的特點;對于大多數事業來說,也總有一些更適于承擔之人。但是,為了獲得人生的成功,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準確地認識自己的心理特點,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是優化欲望的因素之一。

演技派電影明星達斯丁·霍夫曼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接受終身成就獎時,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30年前,有一次,他為電影《畢業生》作宣傳,碰巧與音樂大師史達溫斯基一同接受訪問。主持人問起史氏,何時是他一生當中最感到驕傲的時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還是掌聲四起?史氏都予以否認,說:“我坐在這里已經好幾個小時了,這之間,我一直不斷地在為我新曲中的一個音符絞盡腦汁,到底是‘1’比較好?還是‘3’?當我最后找到那個音符的一剎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最驕傲的時刻!”霍夫曼說,他被大師感動得當場哭了起來。

如同偉大的作曲家心無旁騖、孜孜不倦地尋找一個最能感動他的音符一樣,不管是從事何種行業的人,都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確定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否則就很可能埋沒了自己的才能。

人的興趣、才能、素質等都是因人而異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沒有將自己的所長利用起來,你所從事的事業需要的素質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將會自我埋沒。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從事你最擅長的事業,你就會獲得成功。

著名物理學家湯姆遜就是個善于揚長避短的人,他知道自己“那雙笨拙的手”,在處理實驗工具方面缺少才干,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論物理,較少涉及實驗物理,并且他找了一位在做實驗及處理實驗故障方面有驚人能力的年輕助手,這樣他就避開了自己的短處,努力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珍妮·古多爾同樣也是一位非常善于給自己定位的人,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過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動物方面,自己有超人的毅力、濃厚的興趣,而這正是干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沒有去攻數學、物理學,而是走進非洲叢林里考察黑猩猩,終于成了一個有成就的科學家。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根據自己的特長來設計自己,要根據自己的環境、條件、才能、素質、興趣等,確定發展方向。不要埋怨環境與條件,應努力尋找有利條件;不要抱怨運氣不好,坐等機會到來,應努力去發現機會。

精要提萃

不僅要善于觀察世界,善于觀察事物,也要善于觀察自己,了解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你追求成功的欲望。

3.想贏得贊許,就要有個積極的心態

奧地利心理學家海德是歸因理論的創始人。他出生于維也納,1920年在格拉茨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后,到柏林進行博士后研究時接受了格式塔心理學的思想。1930年海德移居美國任教。海德認為,人有了解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因果關系的需要,這是普通人都會承認的普通理論,每個人都像是個心理學家,為此他的心理學理論有“樸素心理學”之稱。這是他在1927年就已提出的思想,只是沒有為人們所注意。1958年他寫了《人際關系的心理學》一書,書中正式提出社會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概念。他說,通常我們的反應行動并不是對實際的刺激作出的,而是對被我們認為是引起那些現象的東西作出的反應。例如,妻子用不說話的辦法使丈夫生氣,丈夫可能會想: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讓她惱火,或者是否有別的什么原因。這樣丈夫的行動就不取決于妻子生氣的直接原因,而是歸因于生氣背后是什么樣的思想,這就是一種歸因的基本觀點。我們只要找到了原因,也就不會去鉆牛角尖,把問題擴大化了。海德還把原因區分為二:一是內在的個人原因,二是外在的環境原因。人們對這種歸因思想十分贊同,認為這些歸因知識將會增加我們對人類欲望行為的預見性。

1965年瓊斯和戴維斯在海德歸因論的基礎上,提出他們的“相應推斷”理論。這種理論指出,人的外顯行為是由行為者的內在人格特質直接引起的,因而個體的行為與其人格特質應該相一致。個體之所以有某種行為,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以,只要了解某人行為的真實目的,那么推斷出其人格的特質是會比較有把握的。例如,說某人經常和別人抬杠,是由于他的脾氣倔。這就是采用了相應推斷的步驟得到的結論。相反,如果我們知道他有倔脾氣,那么,見到他經常和人抬杠,也就見怪不怪了。為此,瓊斯和戴維斯提出,要從一個人的行動推斷他的人格特質首先必須考慮社會贊許欲望這個要素。

社會贊許欲望,即這種行為是能為社會上的一般人所期待、希望和接受得了的。凡是大多數人越喜歡的行為,受社會的贊許就越高。但是,人為了獲得社會贊許,那些表面上合乎社會規范的行為,并不一定反映他的人格特質。例如,我們常說的“口蜜腹劍”就是這個意思。通常,把一個人的越軌行為,看做是他的個性特征,其實不然,這不過是他被欲望所指使。例如,《悲慘世界》中冉阿·讓的越軌行為,僅僅是為了一點對食物的欲望。冉阿·讓本是一個勤勞、正直、善良的人。他窮困潦倒,度日艱難,為了不讓家人挨餓,迫于無奈,他偷了一個面包,被當場抓獲,判定為“賊”,鋃鐺入獄。

出獄后,他到處找不到工作,飽受世俗的冷落與恥笑。從此,他真的成了一個賊,順手牽羊,偷雞摸狗。

警察一直都在追蹤他,想方設法要拿到他犯罪的證據,把他再次送進監獄。他卻一次又一次地逃脫了。

在一個大風雪的夜晚,他饑寒交迫,昏倒在路上,被一個神甫救起。神甫把他帶回教堂,給他吃的,讓他住下。但他在神甫睡著后,卻把神甫房里的所有銀器席卷一空,因為他已認定自己是壞人,就應該干壞事。

不想,在逃跑途中,被警察逮個正著,這次可謂人贓俱獲。當警察押著冉阿·讓到教堂,讓神甫認定失竊物品時,冉阿·讓絕望地想:

“完了,這一輩子只能在監獄里度過了!”

誰知神甫卻溫和地對警察說:

“這些銀器是我送給他的。他走得太急,還有一件更名貴的銀燭臺也忘了拿,我這就去取來!”

冉阿·讓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警察走后,神甫對冉阿·讓說: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重新開始吧!”

從此,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搬到一個新的地方,努力工作,積極上進。后來,他成功了,畢生都在救濟窮人,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這說明,想贏得社會贊許的欲望,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要能夠優化自己不合社會規范的欲望行為。

戰國時,梁國與楚國相臨。兩國素有敵意,在邊境上各設界亭(哨所)。兩邊的亭卒在各自的地界里都種了西瓜。梁國的亭卒勤快,鋤草澆水,瓜秧長勢很好;楚國的亭卒懶惰,不鋤不澆,瓜秧又瘦又弱,慘不忍睹。

楚亭的人覺得失了面子,在一天晚上,乘月黑風高,偷跑過去把梁亭的瓜秧全都扯斷。梁亭的人第二天發現后,非常氣憤,報告給縣令宋就,說要以牙還牙,也過去把他們的瓜秧扯斷!

宋就說:

“楚亭的人這種行為當然不對。別人不對,我們再跟著學就更不對,那樣未免太狹隘,太小氣了。你們照我的吩咐去做,從今天開始,每晚去給他們的瓜秧澆水,讓他們的瓜秧也長得好。而且,這樣做一定不要讓他們知道。”

梁亭的人聽后覺得有理,就照辦了。

楚亭的人發現自己的瓜秧長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仔細觀察,發現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澆過,而且是梁亭的人在夜里悄悄為他們澆的。

楚國的亭卒把這件事報告給自己的縣令,楚國的縣令感到十分慚愧又十分敬佩,于是上報楚王。楚王深感梁國人修睦邊鄰的誠心,特備重禮送梁王以示歉意。結果這一對敵國成了友好鄰邦。

《周易》上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里的“變”,正是指自己“變”——調整自己的欲望狀態。

改變自己的欲望,實質就是改變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

但凡持有社會贊許欲望的人,都像是一個經過修煉的禪者,也像是一個“樸實的心理學家”。誠如美國一些學者所研究的結果:“一種真正以友誼待人的態度,引起對方友誼反應的比率高達60%~90%。”這實際上就是想獲得社會贊許的心理反應。

精要提萃

要想贏得社會贊許,就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要能夠優化自己不合社會規范的欲望。糾正、修正錯誤的欲望,也就是優化欲望。

4.知心懂欲才能進步成長

人的一切心理現象,從簡單的感覺、知覺到復雜的想象、思維、動機、興趣、注意、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但是,人的心理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并不是死板、機械地如同鏡子照映物體一般。人對當前現實的每一種欲望的反映,都是同他在長期實踐中所形成的個性特點、知識經驗、世界觀等相聯系的,都是同他當時的心理狀態相聯系的。因而,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時間)對同一外界影響的反映不盡相同。比如同一班學生,聽同一教師講同一節課或看同一部電影,各人對教材的掌握和對電影的理解都是不完全相同的。現實是不依賴于人而客觀存在的,人們對同一客觀現實的反映卻依個人的知識經驗、個性特點、世界觀的不同而不同,這就是人的心理的主觀性。也可以說心理是客觀世界的主觀反映。

人的心理欲望反映總是通過具體人實現的,總是帶有個人特點的。人的反映、人的心理的這種主觀性(病理狀態的除外)絕不是人的心理、認識的弱點。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人對當前事物的每一反映都有過去的知識經驗、個性特征參與而起作用,從而保證了人的認識、反映的不斷深入。

人的心理欲望所反映的是客觀現實,客觀現實是人的心理源泉。對人來說,客觀現實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

自然環境:天地日月、山岳河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等,這既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環境,是人改造的對象,也是人的心理欲望的源泉。社會生活:名望地位、城市鄉村、街道房屋、生產勞動、工具廠房、人際關系等,則是人心理的更重要的欲望源泉。

1920年印度人辛格一次在狼窩里發現兩個小女孩。小的約2歲,很快死去了。大的約8歲取名卡瑪拉。卡瑪拉用四肢行走,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歇息,她舔食流質的東西,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從不吃人手里拿著的肉。她害怕強光,夜間視覺敏銳,每到深夜就號叫。她怕火,也怕水,從不洗澡。白天蜷伏在墻角里以腰臀部著地睡覺,即使天氣寒冷她也撕掉給她御寒的衣服和毯子。

經過辛格的悉心照料與教育,她兩年才學會站立,4年才學會6個單詞,6年才學會直立行走,7年才學會45個詞,到17歲臨死時只有相當于4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水平。卡瑪拉失去了社會生活條件,沒有言語交際,沒有勞動工具,從而失去了通過言語交際或制作運用生產工具進行生產勞動以及其他社會生活以獲取人類知識經驗的可能性。因此,盡管她是人生的孩子,具備產生人的心理的物質前提——人的大腦,但她只是生活在動物生活的自然環境里,她就沒有人的心理欲望追求,經過多年的教育和訓練,17歲的卡瑪拉仍只有相當于4歲兒童的心理發育水平。

可見,社會生活條件在產生人的心理欲望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的心理欲望,應當是根據對現實的反映來行動的。不必說復雜的生產勞動依存于人對材料、工具的性質的反映,即使極其簡單的飲食活動也是在心理反映調節之下完成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甚至人吃飯喝水,也是受了反映在他頭腦中的饑渴感覺之影響而來的;停止吃喝,則是因為飽的感覺反映在他的頭腦中。”

正是在人按照自己對現實的反映而行動的時候,人對現實的欲望反映的正確與否,人的認識是否同一于外界,將受到行動的檢驗。恩格斯說:“當我們按照我們感知的事物特性來利用這些事物的時候,我們就讓我們的感性知覺的正確性受到確實可靠的檢驗。如果這些知覺是錯誤的,那么我們關于這種事物可能有什么用途的判斷,必然也是錯誤的,而我們的嘗試就必然要失敗。可是,如果我們達到了我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發現事物符合我們關于它的觀念,并且產生我們所預期的目的,那么就肯定地證明,在這一范圍內我們關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覺是同存在于我們之外的現實相符合的。”

“狼孩”卡瑪拉之所以沒有人的欲望心理,歸根結底是她脫離了人類社會,沒有條件從事人的實踐活動。而后來的十年卡瑪拉之所以“恢復”了幾分“人性”,學會了直立行走,學會了一些單詞,則是她回到了人間,開始了人的生活活動的結果。事實上,人們的欲望需求不僅對心理欲望的發生發展有利,而且對心理的物質本體——大腦本身的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人腦的正常發展也是在人的后天實踐活動過程中實現的。

認知心理過程,是知己知彼、戰無不勝的“盡心知性”的過程。這也是一個人成熟、發展進步的必經之路。因此,古今中外名人志士,在學業上、事業上有造詣的人,莫不具有這方面的學問。

中國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經自我剖析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從15歲開始致力于學習,到70歲時還說出“假我十年學《易》”的話來。《易》是什么書?《易》是中國玄學,也是涉及個人與國家的得失興亡史,中國許多有智慧的人物,莫不從中學會了“功成身退”、“變動不居”、“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精神。

精要提萃

認知心理過程,是知己知彼、戰無不勝的“盡心知性”的過程。誰掌握了心理學的話語權,誰就可以在人生的競技場戰無不勝。

5.時刻以健康向上的標準要求自己

一部人類史,就是欲望牽引著人類不斷進化、不斷發展的歷史。幾乎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生命都是有欲望的,所不同的,只是在需求層次上有復雜與簡單、原始與高級之分。人的欲望主要由生理的與精神的兩方面構成,滿足正常的欲望,是人類文明的表現。然而,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卻是惡魔,一旦失控,就會把人引向邪惡。胡長清、成克杰是如此,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也是如此。

古人云: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都是欲望惹的禍。人的追求是無止境的,問題是看追求什么。若是追求獲得更多的知識,追求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就是一種崇高的追求;追求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追求有一份安穩的工作,也是人之常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利、地位、女色,則就十分危險了。人一旦陷入追逐金錢、權力、美色的旋渦,就很難自拔。這兩年告破的幾起特大腐敗案中,幾乎都與女色牽連——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情欲,就得不擇手段地撈錢。欲望繩索的兩端,一端是享樂,另一端是死亡;從享樂開始,以死亡結束。正是因為欲望有著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所以人類在其進化過程中,不斷完善著倫理道德、法律法規,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束縛邪惡的欲望。

老子說人“無欲則剛”。這多半是夸大了欲望的負面影響。鐵石心腸,無私無畏,哪怕是天仙下凡,他亦無動于衷。這樣的人固然不可戰勝,但恐怕世上少有。這種禁欲主義的思潮,古今中外都曾有過,實踐證明,它是違反人類本性的,是不人道、不文明的,因而也是要堅決反對的。“文革”10年,禁欲主義再度猖獗,連男女青年拉個手、親個嘴,都被列入“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之列,仿佛追求美好的愛情生活,是資產階級的專利,仿佛無產階級就不能要富裕的物質生活,就不能有男女之歡。這完全是反人類的邏輯。改革開放,撥亂反正,人們正當的欲望開始得以滿足,并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有些人則跳出禁欲主義的火坑,又陷入縱欲主義的泥潭,成天熱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沉湎于腐朽的生活方式之中。他們大概忘了,欲望是一把雙刃劍,一旦失控,會要了自己的命。

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多層次的,我們提倡盡可能地滿足正當的、高層次的欲望追求,以期不斷完善自我。欲望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使欲望朝著有利于自我發展的軌跡運行,就必須每時每刻以高尚的倫理標準要求自己,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規范自己。

精要提萃

做人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而駕馭欲望這匹烈馬,是做人的基本功,因而,每個人都得好好修煉才行。

6.大凡成功者,優化欲望必先修煉做人

蒙泰湟說,人是“不可思議的,自負、浮躁和不穩定的,很難對他們作出任何可靠的、一致的判斷”。

大多數社會學家則強調人的行為的規律性、某些社會性行動的反復發生,以及因此而產生的社會生活中的條理性和可測性。因此,社會學家說人是有社會習慣的生物。社會學家爭論說,如果人當真像許多人文主義者所描述的那樣,那么我們就根本不會有我們所熟悉的這些制度,也不會有任何有組織的社會生活了。

精神分析學固然不強調人多變的、反復無常的品質,但它也不會把社會沖動稱為人類行為中最常見的一種傾向。更確切地說,它認為人是受根深蒂固的生物驅力所支配的,受到不斷要求得到滿足的、本能的貪婪的欲望所支配的。這個概念把人置于跟社會對立的地位。它認為人不過是一種受到松散束縛的動物,人的本性隨時都可爆發出對社會來說是破壞性的行為。弗洛伊德在寫給范·埃登博士的一封信中,將這個觀點總結為:“精神分析學的結論是……人類原始的、野蠻的和邪惡的沖動并沒有在任何人身上消失,而是繼續存在著,盡管是在一種被抑制的狀態——在無意識中……一有機會它們的活動就會表現出來。”

精神分析學的研究表明:我們的才智是虛弱的、從屬的東西,是我們的沖動和情緒的玩物和工具;我們每個人的舉止是機靈還是愚笨的,就得看我們的心情和內在的阻力是如何命令的了。

過去,有三個普遍流行的關于人的概念,它們被稱為霍布斯觀點。在這個體制中支配著人的不是本能的性欲,而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性動力。人力求為他自己或他的群體盡可能多地攫取財富、權力和威望。他不照顧任何人,除非那個人是能使他的欲望得到滿足所必需的一個條件。在這幅圖畫里,這個世界是被暴力和欺騙行為控制著的,每個人都與所有其他的人為敵。根據這個觀點,只有國家的權力才能防止個人反對全體和全體反對個人的爭戰。

西方的(更不消說全世界的)政治哲學中所包含的人的形象,遠遠不止這三個概念,然而就我們的目的而言,以這三個概念作為代表性的觀點就夠了,我們可以把社會學中最流行的人的概念與它們相對照。

與受本能支配的人和無理性的人相反,社會學家提出了社會人的觀點。社會人是其動物本能已被社會化過程馴服了、改造了的生物。大多數社會學家認為我們在各地見到的人,甚至在最原始的部落里,他們原始的、未開化的動物天性已被長期的社會學習過程壓制住了。這就使他們的生物性動力能沿著社會所能接受的渠道發展,并且的確往往把他們受本能支配的精力改變成了最高尚無私的社會沖動。

那么,我們拿什么來優化本能欲望?

人們對本能欲望的追尋、發揮,直至取得豐功偉績,都離不開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以及其他實踐中經常發生的認識活動。人正是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各種認識活動,特別是通過思維活動,在頭腦中不僅經常保持著對當前可感知的事物的狀況和作用的辨認,而且還保持著過去曾感知過的事物的情況并推想將來會發生的事物的情景。這就是我們在頭腦中經常會形成的關于客觀現實的事物、感知到的事物以及思維到的事物(其中有些可能只是設想的)的種種映像。這就是一個人在清醒時的潛意識欲望情況。

然而,人們并不是冷漠地反映世界、認識世界的。人們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常常帶著這樣或那樣的情感,同時人們也不是被動地、消極地認識世界的,而是常常根據一定的目的,為了一定的欲望的需要,或抱著一定的態度去認識世界的。人們對一定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認識,就會對它產生一定的傾向或意向而有所作為。人們通過自己的意志行動,積極地去解決欲望或愿景,并在實踐中獲得了新的認識。人們的注意、興趣、動機、情感和意志等欲望,正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以這樣或那樣的具體形式所表現的心理傾向性和能動性。

但是欲望是主觀的東西,正如列寧說的:“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

同樣,人的欲望有很多,但真正能夠滿足人本身的欲望也不是應接不暇,或說來就來。對此,為了達到目的,人們會去努力奮斗。

為某種欲望去努力奮斗,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須有冷靜的態度,容不得急躁和浮躁的舉措。每個人在清醒時,他的頭腦中總是進行著這樣或那樣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圍繞著生命的主題:本能欲望。如果是早春已過的季節,你漫步在一個庭院里,陽光照到你的身上,你覺得溫暖;春風拂面,你覺得涼爽;你聽到枝頭小鳥的叫聲,聞到樹叢中野花的香氣,看到一叢翠竹的碧綠顏色。這些溫暖、涼爽、叫聲、香氣、碧綠等,就是你通過你的感覺器官得到的各種感覺。在這些感覺的基礎上,從當前你親身接觸的事物中,你一一辨認出這是陽光、那是風,這是小鳥、那是花、那是竹子等,這些就是你對事物的知覺。當你看到這一派暮春的景色,你也許自然而然地想起過去你讀過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名句,這就是記憶。春去夏來,原來只是一種自然現象,有的詩人卻把這時令的更換說成是風雨把春送歸去的;有的詩人還說是“三月柳花輕復散,飄揚淡蕩送春歸”的;更有的詩人說是“黃鸝啼得春歸去,無限園林轉首空”的——你知道,這是出于詩人的想象。又如,你早上醒來,推窗四望,見陰霾密布,燕子低飛,墻基石濕漉漉的,你由此間接地推知:周圍的空氣濕度大,氣壓低,快要下雨了。這是你開動腦筋進行思維的結果。

大凡成功者,皆能臨事三思而后行。能三思,這正是人最重要的優化了的本能欲望。

精要提萃

為某種欲望去努力奮斗,須有冷靜的態度,容不得急躁和浮躁的舉措。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大凡成功者,皆能臨事三思而后行。能三思,這正是人最重要的優化了的本能欲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鱼台县| 万宁市| 尚志市| 大理市| 大同县| 余江县| 怀仁县| 凤阳县| 新丰县| 苏州市| 会同县| 高碑店市| 南澳县| 呼图壁县| 黎川县| 建瓯市| 珠海市| 保康县| 南川市| 资阳市| 阜平县| 哈密市| 深州市| 丰台区| 依安县| 磐安县| 闽侯县| 黑龙江省| 怀来县| 岚皋县| 武宣县| 灵璧县| 河北区| 从江县| 得荣县| 喀什市| 莱芜市| 高台县| 滁州市|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