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7.2 我國冷鏈物流信息化技術現狀

2.7.2.1 物流設施與設備現狀

物流設施設備是現代化企業的主要作業工具之一,是合理組織批量生產和機械化流水作業的基礎,物流設施設備是貫穿于物流全過程、深入到各作業細節的復雜技術支撐要素。對第三方物流企業來說,物流設施設備又是組織物流活動的物質技術基礎,體現著企業的物流能力大小。物流設施的布局水平、物流設備的選擇與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物流功能的實現,影響著物流系統的效益。物流設施與設備是物流系統的物質技術基礎和重要資產,涉及物流活動的所有環節,是物流技術水平高低的標志。

目前的物流設施與設備主要分為七大類,每個大類又各自分為許多小類。其中包括:①運輸設施設備:公路運輸設施與設備、鐵路運輸設施與設備、水路運輸設施與設備、航空運輸、管道運輸設施與設備等;②倉儲設施設備:各種貨架、巷道堆垛起重機、輸送設備、自動化高層貨架倉庫等;③物流裝卸搬運設備:叉車、起重機械、連續輸送機器等;④集裝單元化設備:托盤、集裝箱、集裝箱裝卸專用設備等;⑤流通加工設備:包裝機械、切割機械、印貼標記條形碼設備、拆箱設備、稱重設備等;⑥自動分揀設備:條碼自動識別設備、自動分揀機(帶式分揀機、托盤式分揀機、浮出式分揀機、橫向移出式分揀機等);⑦工業企業物流設施設備。

近年來我國的物流設備越來越現代化、自動化,主要表現為:①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設備結構越來越復雜,從研究、設計到生產直至報廢的各環節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②設備向連續化、大型化、高速化、電子化方向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③能源密集型的設備居多,能源消耗大;同時設備投資和使用費用十分昂貴,屬于資金密集型行業。而未來先進的物流設備發展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①大型化和高速化;②實用化和輕型化;③專用化和通用化;④自動化和智能化;⑤成套化和系統化;⑥低碳“綠色化”。

2.7.2.2 物流過程中的應用模型現狀

物流設備實現自動化控制和有效操作的關鍵在于設備中嵌入了適用的應用模型,對于不同的物流設備,其模型的種類和適用性各不相同,目前在冷鏈物流過程中涉及的主要包括環境參數調控模型、農產品/食品貨架期預測模型、車輛調度和配送路徑優化模型、安全庫存動態管理模型等。由于農產品/食品的種類多樣性及生物學特殊性,其冷鏈物流過程中貯運環境溫度、濕度以及自身冰點均存在很大差異,此外,不同的農產品/食品能耐受的低溫和高溫極限也各不相同,因此,不適宜的冷鏈物流溫度或溫度波動均會直接影響農產品/食品品質、風味變化或導致其生物腐敗。基于農產品的生物學特征及其貨架期的有限性,物流過程的環境調控、貨架期預測以及延伸下來的車輛調度及配送路徑優化及庫存管理,均與農產品的生物學特征密切關聯。

1.物流環境參數調控模型與管理系統

由于生鮮農產品/食品的品質與所接觸的貯運環境密切聯系,一般遵循時間-溫度-耐藏性(Time-Temperature-Tolerance,TTT)原則,即溫度越高,食品保持良好品質的時間越短。而貯運環境濕度越大,整個冷藏車廂和食品內微生物生長越快;濕度太小,食品表面過于干燥,外觀品質差、重量損耗大。因此實時監測物流過程中的冷藏間或運輸車廂的環境參數(溫度、濕度)是品質預測的關鍵參數和預警前提。

目前國內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環境參數調控監測系統主要側重于單向靜態采集,事后分析,未實現定位、環境數據實時網絡傳輸和預報功能。韓佳偉等研究比較了基于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數值模擬的冷藏車節能組合方式。劉敬輝等通過CFD仿真分析了風幕在開門時對冷藏車保溫性能的影響,并對一種新開發的帶外吸風方式風幕機的冷藏車性能進行了測試,表明在冷藏車門處設置風幕機可以減少冷藏車卸貨過程中由于開門造成的冷量損失,與不設置風幕機的冷藏車相比,可明顯降低冷藏箱內平均溫度的上升速率。上述系統監測的物流車廂內環境參數還不夠全面,系統功能相對比較單一,還沒有實現對環境信息的數據處理、預報、定位,并與農產品品質預測關聯。隨著計算機硬件技術、數據無線傳輸技術以及RFID技術的快速發展,冷鏈物流監測將從僅僅能夠獲取數據到自動動態監測、傳遞和處理數據,實現物流過程產品信息和品質變化等信息實時、準確、透明和可追溯。隨著冷鏈物流和食品質量安全追溯技術的日趨發展,集成RFID、GPRS、GPS、溫濕度傳感器和無線傳感網絡技術的“環境-品質-定位”智能化物流綜合監控方法成為可能。

從目前對物流環境調控模型和系統的研究來看,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主要體現為:物流環境參數調控管理主要集中于研究通用冷藏農產品/食品的冷藏條件,沒有針對不同品類的農產品/食品的適宜貯運環境參數進行調控,也較少考慮物流過程中的能耗成本投入問題,限制了物流過程經濟效益的提高。物流過程的信息管理系統主要集中于基礎數據的采集、存儲與查詢,所開發的管理系統多是單向、靜態、事后分析與推理,沒有實時動態過程控制與預測功能,局限性很大,實用性不高。

2.食品貨架期預測模型與決策系統

快速監控和判定食品流通過程中的實時品質對于供應鏈上生產者和貿易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貨架期預測模型是快速判定食品品質的重要手段。貨架期是指產品可以被接受并且滿足顧客質量要求的時間期限,當食品貯藏至某些品質特性達到不可接受時,即為貨架期終點。食品貨架期受微生物、酶類和生化反應等內部因素和溫度、濕度、pH值、氣體氛圍、包裝等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傳統的食品貨架期依賴于感官評價、微生物數量和理化指標的綜合判定,耗時費力,且不能及時反映產品剩余貨架期。食品的貨架期通常是廠商根據經驗或在恒定貯藏條件下給定的,沒有考慮貯運的溫度和時間對產品實際貨架期的影響,消費時往往錯過營養和風味最佳期。近年來我國開始發展基于感官或光譜技術的食品快速評價方法和基于微生物預報技術的貨架期預測模型,主要包括基于質量損失方程的貨架期預測模型、基于預測微生物學的貨架期預測模型、基于智能感官技術(電子鼻)的貨架期預測模型以及基于光譜技術的品質快速分級與評價。在恒定、可控溫度下的貨架期預測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動態溫度下,特別是冷鏈“斷鏈”的情況下,如何提高貨架期預測模型的準確性,尚需要針對不同食品的物性特征,進一步加強各種貯藏、運輸設備、傳感器與貨架期模型的耦合度,實時進行校正,以提高準確度,增加實用性。

開發食品冷鏈貨架期預測軟件和決策支持系統,對于物流、倉儲和分銷過程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我國關于食品貨架期的預測軟件與決策支持系統的研究還很少,主要為大量的食品品質變化的基礎數據,以及食品基礎信息的查詢與追溯系統,還沒有對食品流通過程的實時品質等級以及食用風險進行預測和評估。

建立快速準確的貨架期預測方法及其質量管理決策系統對于提升食品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障和分銷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采用現代無損檢測技術和風險評估技術建立的貨架期預測模型可以快速判定食品的剩余貨架期和質量等級,但是需要對某種/某幾種關鍵品質指標進行深入研究,構建有效精準的貨架期預測模型,在此基礎上開發應用軟件,以便捷的方式輸入參數和輸出預測結果,同時經過風險分析確定風險等級及其概率,進而開發具有人工智能的質量預警系統。隨著冷鏈監控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信息傳輸技術等的迅速發展,這種用于食品冷鏈物流的質量預警系統將成為可能,但在決策系統中所涉及的溫度實時監測技術、信息傳輸技術、貨架期預測模型以及統計分析等硬件軟件上的兼容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車輛調度配送路徑優化模型

車輛優化調度問題(Vehicle Routing Problem,VRP)是現代物流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早期的車輛調度問題主要集中在靜態的車輛調度問題上,描述的是一個運籌學中的優化問題,即:有一個配送中心,車輛數目和服務對象確定,總優化目標是用最少的車輛使總的行駛路程最短,而對服務時間沒有具體要求。由于我國城市規模較大,多數物流公司在同一城市內一般設立多個配送中心,而且多種車型同時使用,再加上國內物流配送企業較低的專業化水平,因而導致了集貨、送貨和集送一體化的混合狀況,使配送車輛的調度問題十分復雜,因此,物流配送車輛優化調度問題一直是物流過程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多數研究集中在有車輛類型、車輛載重、客戶時間窗等約束條件下,建立帶有時間窗的多配送中心、多車型的綜合物流配送優化調度模型,使總噸公里數最小。

車輛優化調度問題可根據不同性質具體分為以下四類:①按照運輸任務分為純裝問題、純卸問題以及裝卸混合問題。按照車輛載貨狀況分為滿載問題和非滿載問題,滿載問題是指貨運量多于一輛車的容量,完成所有任務需要多輛運輸車輛;非滿載問題是指車的容量大于貨運量,一輛車即可滿足貨運要求。②按照車輛類型分為單車型問題和多車型問題;按照車輛是否返回車場劃分為車輛開放問題和車輛封閉問題。車輛開放問題是指車輛不返回其出發地,車輛封閉問題是指車輛必須返回其出發地。③按照優化的目標可分為單目標優化問題和多目標優化問題;按照有無休息時間要求可分為有休息時間調度問題和無休息時間調度問題。④組合優化的經典問題——旅行商問題(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TSP),它是計算復雜性理論、圖論、運籌學、最優化理論等領域中的一個經典問題。TSP通過擴展旅行商的數目進而可以得到多旅行商問題(即M-TSP),在M-TSP的基礎上,已知客戶需求及給每個旅行商加上容量約束就得到了經典VRP問題,在經典VRP問題中加上客戶被訪問的時間窗約束則稱之為有時間窗的車輛優化調度問題。若將各種約束條件加入到問題的實際模型中,則可以得到各種車輛優化調度問題,這是一個理論研究逐漸逼近實際問題的過程。事實上,對于車輛優化調度問題的研究,考慮的約束條件越多,就越接近現實生活,但模型難度也隨著這些約束條件的限制增加而變大。

隨著農產品/食品產業鏈和物流領域的快速發展,對以運輸為中心的物流配送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農產品/食品品質的等級和貨架期時限問題。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的VRP研究和應用還不能很好地滿足食品冷鏈物流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針對各種食品物流配送運輸的特點,結合不同的啟發式算法進行優勢互補和消除缺陷,設計出通用性好、運算速度快、精度高的優良算法,這將是今后研究發展的方向。

2.7.2.3 冷藏運輸環境信息感知

在食品冷藏運輸過程中,溫度、濕度等車廂內環境參數是冷鏈系統中非常重要的檢測參數,食品質量會隨著運輸環境波動發生變化,一旦超過食品運輸要求的溫濕度范圍,則可能導致食品發生化學或物理的變化,因此必須嚴格控制食品運輸過程中的溫濕度信息,尤其對于長途冷藏運輸更要嚴格控制。溫濕度監控系統在運輸過程中對車廂內環境溫濕度信息進行采集,并將采集數據立即上傳網絡,以便專業人員及時對食物所處環境進行調整,避免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發生變質與損失。

溫度和濕度是目前食品冷藏運輸過程中需重點監測的兩個參數,適用于各種產品和各個物流環節,其他需要監測的環境參數包括光照、空氣含氧量、乙烯含量、硫化氫含量等,可根據具體食品物性特征及運輸條件進行選擇。針對單一溫區、單一產品配送的冷藏車,現有傳感器已可較好完成運輸車內環境信息的實時采集、傳輸和存儲。但對于多溫區冷藏運輸車,它比單溫區冷藏運輸要求更高、更復雜,目前尚缺乏多溫運輸過程中車內的溫度場分布狀況及其溫度變化與相互影響的研究,對于多溫區、多品類產品的冷鏈運輸,尚需要深入研究并開發感知能力強、價格低廉的環境監測傳感器或傳感器陣列。此外,在運輸過程中,一些不正規的運輸公司為降低運輸成本,可能間斷關閉冷藏設備,因此需進一步加強感知技術和監管模式研究,確保車廂內環境參數的全程實時監測。

2.7.2.4 產品位置感知

產品位置感知傳感器主要監測冷鏈設備的位置及其運動狀況。常用的定位主要包括GPS導航、北斗導航、蜂窩定位、室外定位、室內倉庫\超市的定位、RFID定位等。

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在食品物流領域中主要用于食品運輸車輛的跟蹤與三維導航。GPS技術跟蹤是利用GPS物流監控管理系統,結合GPS技術的行車路線軟件能夠隨時跟蹤貨運車輛與貨物的運輸情況,使貨主及車主隨時了解車輛與貨物的位置與狀態,保障整個物流過程的有效監控與快速運轉。基于Internet的GPS,是GPS定位信息通過國際互聯網傳遞的一種新的應用方式,它具有成本低、信息透明、易跟蹤監控、監控范圍更廣等特點,比較適應中小物流倉儲企業。使用了網絡GPS的車輛能夠實現實時監控、雙向通信、動態調度、數據存儲分析等功能。

近年來,我國自主研發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繼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俄羅斯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由空間端、地面端和用戶端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優于20m,授時精度優于100ns。北斗導航系統是覆蓋我國本土的區域導航系統,覆蓋范圍東經70°~140°,北緯5°~55°。北斗衛星系統已經對東南亞實現全覆蓋。目前北斗的民用研究已呈現蓬勃發展之勢,需要加強其在冷鏈物流過程中的應用開發。

在產品運動狀態感知方面,主要包括加速度傳感器、轉速傳感器、開關傳感器等,主要用于振動測試、安全防護等。目前這類傳感器已比較成熟,可針對具體的應用場合進行優化選擇。

2.7.2.5 產品品質感知

產品品質感知是保證冷鏈食品質量和安全的關鍵環節。食品的品質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外表品質:顏色、光澤、形狀、大小等。

物理品質:質構、重量、硬度、黏度、彈性等。

營養品質:糖度、酸度、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含量等。

安全品質:有害微生物、毒素、有害代謝產物、農獸藥殘留、重金屬等。

感官品質:新鮮度、色、香、味、形、口感等。

傳統的冷鏈物流側重于冷凍食品的運輸,因此重點關注了品質安全,即冷凍食品是否發生變質。隨著生鮮物流的發展,消費者對食品的要求已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理化指標合格、微生物指標達標、農獸藥殘留符合標準等基本的安全指標,人們開始越來越關注功能成分等營養品質,關注色香味、新鮮度等感官品質。每個消費者面對產品時,首先感受到的是產品的感官質量,然后才會判斷是否喜歡以及是否購買,感官質量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第一驅動力并始終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向,直接關系到產品的市場銷售情況。對于生鮮食品,在冷鏈中其感官質量極易發生變化,如風味、質地、外觀等,這些都逃不過消費者挑剔的感覺器官。因此,如何在冷鏈過程中,實時監測食品的上述品質參數,是進行物流調控、預警的基礎。

傳統的化學分析需要進行樣品前處理,耗時費力,具有破壞性,難以在冷鏈過程中實時監測。針對化學分析的不足所發展的系列快速無損檢測技術,主要是運用各種物理學的方法如聲、光、電等對物料進行檢測分析,常用的檢測方法的原理涉及力學方法、電子學方法、光學方法、電化學方法、生物學方法等。常用的傳感技術包括嗅覺、味覺、視覺傳感器技術,光譜分析技術和生物傳感器技術。電子鼻主要由氣敏傳感器陣列、信號預處理單元和模式識別系統3個部分組成,主要應用在飲料、酒類、茶葉、煙草、魚和肉等食品揮發氣味的識別和分類,其目的是對之進行質量分級和新鮮度判別。比如利用電子鼻可對梨、桃和蘋果的成熟度進行檢測,采用神經網絡分析方法,能把水果樣品分成未熟、成熟和過熟3個類別,還能預測水果的貯藏天數。電子舌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分析、識別液體味道的新型檢測手段,試驗證明,電子舌可以對人的5種基本味感:酸、甜、苦、辣、咸進行有效識別。機器視覺又稱計算機視覺,它是利用圖像傳感器獲取物體圖像來模擬人的視覺功能,結合計算機和模式識別技術從圖像中提取信息,進行處理并加以理解,最終用于實際檢測和控制,比如利用顏色信息對水果、豬肉的新鮮度進行判別。光譜檢測技術主要包括近紅外光譜、中紅外光譜、熒光光譜、拉曼光譜、激光誘導擊穿光譜等,這類技術主要是對食品中有機物分子、官能團信息進行檢測,從而定性或定量地判別食品品質,包括各種營養元素檢測、品質劣變監測。光譜分析技術的優點在于檢測速度快,可實現非接觸式測量,非常適合在冷藏運輸過程中進行實時監測,缺點是這類儀器比較精密,易受灰塵、高濕、振動等外界條件的干擾,另外需要針對具體食品類別建立模型,建模成本較高,且需要專人維護。生物傳感器是一種對生物物質敏感并將其濃度轉換為電信號從而進行檢測的儀器,其敏感元件由生物活性材料(如酶、抗體、微生物、DNA等)和物理化學換能器組成,可直接或間接地檢測生物分子等相關參數值。生物傳感器具有靈敏度高、選擇性好、響應快、可以現場檢測等特點,因此作為一種新型檢測手段正迅猛發展,目前廣泛應用于食品中的添加劑、農藥及獸藥殘留、對人體有害的微生物及其產生的毒素以及激素等多種物質的檢測。

在冷鏈物流過程中,除了監測產品本身的品質參數外,還需要監測其新陳代謝及質量變化的相關參數的傳感器,如乙烯含量監測傳感器、硫化氫含量監測傳感器等。然而目前食品品質快速實時檢測技術的研究大多僅限于室內靜態條件下的研究,缺乏車載、實時檢測儀器、裝置及相應的品質預測模型,因此目前冷鏈物流過程中大多僅針對溫濕度等環境參數進行監測,較少涉及產品本身品質的實時監測,隨著生鮮電商的發展,以及消費者對食品新鮮度和營養的關注,食品品質的實時監測將成為必然趨勢。

2.7.2.6 開關門與載重感知

易腐食品在低溫貯運過程中,開關門次數與持續時間是影響冷庫與車廂內部溫濕度波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外部熱流的滲入也會增加制冷機組負荷與能耗,且易對貨物造成二次污染,甚至會由此加速食品腐敗進程。因此,開關門次數與時間的最佳化設置以及開關門自動化監控設備的研發等已成為當今研究熱點,目前主要以傳感器、視頻監控與遠程門禁控制等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開門次數、持續時間以及出入人員的智能化監控,并通過遠程授權方式實現對貯運過程開門次數的嚴格監管,從而保障食品所處環境的穩定性與自身品質的安全性,提升冷鏈規范化與標準化管理。

在冷鏈運輸過程中,超載會加大貨物彼此之間的擠壓力,導致廂體內部氣流與溫濕度分布不均,甚至形成制冷盲區,從而加大貨物損失與浪費。此外,貨物超載也易引發交通事故,危害駕駛員人身安全。因此,基于物聯網技術解決超載超限問題也已成為目前冷鏈行業實現精細化監管的重要手段。

2.7.2.7 產品包裝標識

食品冷鏈物流包裝標識技術體系包括三層:感知基礎層、主體標識層和應用層,如圖2-85所示。感知基礎層是自動標識技術的載體,主體標識層是載體對應的具體對象,應用層是標識技術在物流中的各種應用。目前在食品物流方面的主流自動識別技術集中在條碼技術和射頻技術。

圖2-85 食品物流包裝標識技術體系

條碼技術是自動識別技術中的主要技術之一,也是應用最廣泛的信息追蹤技術,它可實現食品信息的快速、準確采集和農產品追蹤、質量監管。食品在基地包裝好后,由加工人員依據配送過程,為產品加上條碼,條碼主要包含生產信息、配送車輛信息等,通過相應的條碼讀取設備對食品上的條碼進行掃碼,就能讀出條碼所含信息。利用條碼技術,通過對企業的物流信息進行采集跟蹤,可以滿足企業針對物料準備、生產制造、倉貯運輸、市場銷售、零售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管理需求,消費者可以實現對問題產品的追溯查詢。條碼技術的應用解決了數據采集和數據錄入的“瓶頸”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系統運行效率和數據準確性,并大大降低了運行成本,是現代食品物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目前常用的條碼標識有:一維條碼有商品條碼EAN條碼和UPC條碼、物流條碼39條碼、交叉25碼和UCC/EAN-128條碼;二維條碼有行排式二維條碼,如PDF417條碼,矩陣式二維條碼、QR條碼等。鑒于一維條碼沒有自動糾錯功能、條碼尺寸過大、信息容量小、對產品的詳細描述依賴預先建立的數據庫,二維條碼已逐漸被重視與使用,除繼承了一維條碼的優點外,它還具有信息容量大、可靠性高、保密防偽性強等優點。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射頻識別,通過將RFID電子標簽附著在物品表面,閱讀器可無接觸地讀取并識別電子標簽中所保存的電子數據,從而達到自動識別物品的目的。與條形碼相比,RFID有防水、防磁、耐高溫、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大、標簽上數據可以加密、存儲數據容量更大、存儲信息更改自如等優點。近年來研發成功的帶溫度傳感器的RFID標簽,能夠識別食品溫度變化的準確時間,實時收集溫度數據,同時又能對其所處環境溫度進行測量、記錄、監控和分析,對食品冷鏈過程實現可視化的溫度控制,并可對冷鏈物流中流通的產品、車輛、設施設備等進行遠距離智能化的識別及并對相關信息進行自動化采集和傳輸,同時起到自動監管、溯源的作用。在生鮮食品上貼標簽是RFID使用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水能夠吸收無線電波,而大多數的易腐食品,像肉類、水果、蔬菜和奶制品,含水量都很大,平均含有大約90%的水分,目前已找到解決這一技術難題的方法,并且已經將其運用于生鮮食品的追蹤中。然而,RFID標簽目前成本較高,限制了其在食品物流領域的廣泛應用。考慮到RFID標簽成本問題,要給每一小單元農產品都加上電子標簽是不現實的,通常采取條碼與RFID技術相結合的方式來對食品加以追溯、識別,即在小單元農產品表面附上低成本的條碼,在運輸的車輛上貼上RFID標簽,實現物流配送過程中的單品可追溯。另外,RFID標簽在技術上存在安全隱患,RFID標簽無法對閱讀器進行身份驗證,RFID標簽一旦接近閱讀器,就會無條件自動發出信號,無法辨別掃描器是否合法,只要有一臺閱讀器,任何人都能獲取貼有RFID標簽的貨品信息。其次,技術標準不統一也是影響RFID標簽推廣使用的一大障礙。

2.7.2.8 感知信息的傳輸

在感知信息的近距離傳輸方面,無線傳感器網絡是新一代的傳感器網絡,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其發展和應用,將會給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帶來深遠影響。ZigBee技術是一種應用于近距離范圍內,低傳輸數據速率下各種電子設備之間的無線通信技術,由于其具有成本低、體積小、實時性強、功耗低、抗干擾性強、嵌入性好等特點,廣泛應用于工農業生產中。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技術)及無線通信技術的集成可實現對冷鏈運輸過程的實時監測與信息的圖形化表達。GIS/GPS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分為四個方面:車輛和貨物的跟蹤;貨物配送路線規劃和導航;信息查詢;指揮與決策。目前,GIS、GPS及無線通信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果蔬冷鏈運輸過程中的研究與應用在國內剛剛起步,僅在少數大型物流企業得到應用,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基本上是空白。

在感知信息的遠距離傳輸方面,目前主要的遠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有GSM、GPRS、3G和4G,其中GSM、GPRS在物流環節的信息傳輸中應用較為廣泛,3G業務則正處在發展壯大階段,4G技術正處在發展初期。遠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是保障食品物流各環節信息進行傳輸與交換的基礎,3G、4G的出現為食品物流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通過與智能手機相結合,能夠更加精準地實現車輛定位、貨物全程監控,其強大圍欄功能可以讓物流企業精確掌握貨物出發與到達狀態,能進一步提升行業整合能力,促進中小食品物流企業信息化發展。

信息傳輸技術在食品物流中主要應用在倉儲終端與服務器的通信、配送終端與服務器的通信、交易終端與服務器的通信等方面,將終端采集到的圖片信息、環境信息、服務請求、GPS定位等信息傳輸到監管服務器,為食品物流的遠程監控和管理提供了技術實現手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黑河市| 威海市| 栾川县| 波密县| 普陀区| 德阳市| 外汇| 霞浦县| 应城市| 伊宁市| 阿拉善盟| 宁南县| 鄢陵县| 洛扎县| 扶余县| 长宁区| 乾安县| 弥渡县| 永善县| 布拖县| 阳新县| 茌平县| 霍山县| 苏州市| 日土县| 安达市| 大名县| 凤山县| 永仁县| 武夷山市| 兴隆县| 会宁县| 祁阳县| 博乐市| 敦化市| 滦南县| 绵竹市| 嘉义县| 黑河市| 崇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