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學?乳腺卷(第3版)
- 周純武
- 3226字
- 2021-12-18 00:25:05
第三章 乳腺影像引導介入性診斷
第一節 乳腺導管造影
乳腺導管造影(galactography)是指將造影劑注入乳導管內再行X線拍片的檢查方法,目的是用來評估乳頭溢液的病因。1930年Ried首次對單側乳腺膿腫病人行碘油乳腺導管造影檢查。1937年,Hicken對乳腺導管造影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報道了正常、變異及病理所見。1964年,Funderburk改用水溶性碘作造影劑,獲得良好效果,證實對乳頭溢液病人為一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1974年,天津腫瘤醫院報道乳腺導管造影的初步經驗。1977年內蒙古歐陽墉介紹了70例乳腺導管造影,詳細介紹了操作體會及各類乳腺疾患的造影表現。
一、操作方法
先投照常規的CC及MLO,如未發現可導致乳頭異常溢液的明確原因,即可實施乳腺導管造影。造影時,病人可取仰臥位或坐位。仰臥位對病人比較舒適,并因重力作用,有利于乳腺后方導管的充盈。用75%乙醇拭凈并常規消毒乳頭區,輕擠患乳,使乳頭有少量液體流出,辨認出溢液的導管口,然后輕輕捏起乳頭,以輕柔的捻轉動作將27~30號尖端已磨鈍的頜下腺造影針,或腰麻用細塑料管,插入溢液的導管內,深約1cm,外端連接雙通或三通活塞,先用一端的空針作抽吸,若有液體抽出,證明插管正確位于溢液的導管,即可自三通另一端、含2ml或3ml造影劑的針管緩慢加壓,將造影劑注入導管,至病人出現脹感時止。一般需注入0.5~1ml,個別可達2ml。注畢保留針頭,或撤出針頭后用Plastubol或其他膠膜將導管口封閉,以防止造影劑流出。迅速拍放大CC及90°側位(ML或LM)片,拍照時,只需對乳房輕度加壓,避免過度壓迫使造影劑溢出而影響造影效果。拍片滿意后,去除封閉膜或撤除針頭,令病人輕擠乳房,使造影劑盡量排出。若用水溶性碘作造影劑,十余分鐘后即可因乳腺組織內的吸收和自導管自然流出而使造影劑消失殆盡,不必擠捏患乳。造影完畢,敷上消毒紗布,并告知1~2天內溢液量可能會有所增加,不必驚慌,如出現乳腺炎癥狀,應立刻就診。
導管造影應注意的其他事項:
1.病變導管的選擇必須正確。若誤入正常導管,可造成假陰性的結果。若無把握,不妨多檢查幾支乳導管。回抽出液體,說明插管正確。
2.隨時注意勿將小氣泡注入導管內,否則可造成假性充盈缺損,影響正確診斷。插管前應注意排出針頭、塑料管及造影劑內混入的氣泡。
3.注射造影劑時最好先注射少量造影劑(0.2~0.4ml),確保針頂端位于乳導管內,再注入剩余造影劑,這是因為初始過多注入造影劑可能掩蓋小病灶,特別是靠近乳頭的病灶。
4.若溢液較多,在注射造影劑前務必將溢液盡量抽盡,以免造影劑被溢液稀釋而影響對比度。
5.針頭插入不宜過深,易刺破導管壁造成造影劑外溢而導致造影失敗。若采用細塑料管插入,則較少發生此種情況。
6.注射造影劑應緩慢,壓力不宜過大,若注射時感到有阻力,且病人訴有痛感,或見造影劑反流溢出乳頭,則表明造影劑已有外溢進入間質,應立即停止注射。
7.如放射科醫師插管失敗,應請另一醫師進行嘗試。如B超下見到擴張的導管,不妨在B超引導下插管。如導管已被刺破,則應在1~2周后重新安排造影檢查。
8.對少數臨床上無溢液而需作導管造影的病人,可根據病變的方位選擇造影的導管口。例如病變位于外上方時,選擇外上方的導管開口。為提高造影的陽性率,應多檢查幾支導管。
9.造影劑可選擇40%碘化油或50%水溶性碘制劑。40%碘化油具有良好對比,吸收、流出較慢,可比較從容地攝片,但亦有不少缺點。例如:它在腺泡內可長期潴留,個別甚至達2年之久,并可導致反應性肉芽腫;一旦因導管刺破而進入間質后很難排出;碘化油的黏稠度較高,注射時較費力,可導致針頭移位,使造影失敗;因黏稠度高,細小分支不易充盈;如溢液較多,由于水、油不融,碘油被分隔成小珠狀,影響診斷等。故近年多采用水溶性碘作造影劑,它的黏稠度較低,較易注入,易與溢液融合不形成碘珠,細小的末梢分支導管亦能充分充盈,但對比度較碘化油略低。此外,亦有少數人使用陰性造影劑,如過濾后的空氣、二氧化碳等,或先注入碘水,再注入空氣,作雙重對比造影。但由于乳導管比較細小,雙重對比效果多不佳。
二、適應證
大多數婦女在乳腺或乳頭用力擠壓后,可能會出現少量溢液,通常并無臨床意義,只有在體格檢查時可重現乳頭溢液且可對乳腺管進行插管時,才可進行乳腺導管造影。
三、禁忌證
1.非血性或漿液血性的乳頭溢液。
2.雙乳多支導管的任何性質的乳頭溢液。
3.妊娠的第6及第9個月期間可能出現良性的血性溢液,并可持續到絕經期,不必做乳腺導管造影。
4.活動期乳腺炎,乳腺導管造影可導致炎癥加重。
5.對碘過敏病人。
6.過度虛弱、焦慮、不能配合的病人。
7.嚴重乳頭內陷或乳頭、乳暈區曾有手術史的病人,此時乳導管可能已被切斷、變形。
四、并發癥
乳腺導管造影是一簡便、安全的方法,文獻中尚無出現嚴重并發癥的報道。它的潛在并發癥可能有:
1.操作過程中發生導管迷走神經反應(vasovagal reactions)
雖罕見,但應注意在操作的全程中,醫師勿離開病人,以便一旦發生即可及時處理。
2.造影劑外滲(extravasation)
多系導管被刺破后所致,造影劑多聚集在乳暈下區域,由于造影劑的量少,一般不會造成任何危害,0.5~1h后即可完全被吸收。若使用碘化油作造影劑,則可能長期潴留并形成異物肉芽腫。
3.炎癥或乳腺炎
如果注入過多的造影劑或注射時使用的壓力過大,可引起乳腺炎,需進行抗生素治療。
五、造影表現
從乳頭開始為主導管、輸乳竇,然后分支為2級導管,再逐步分支,由粗到細,直至腺泡。導管樹形態自然柔軟,一般主導管最粗管徑平均1.2~8mm,2級導管平均管徑約0.93mm,3級導管平均約0.6mm。正常乳腺導管造影表現導管呈樹枝狀,各級導管分布自然,粗細均勻,無狹窄及充盈缺損,管壁光滑,呈根須樣,分支逐漸變細。
乳頭狀瘤是造成乳頭血性溢液的最常見的原因,它在X線攝影上可能陰性,但在乳腺導管造影上可表現為導管內一個或多個局限性圓、卵圓或分葉狀充盈缺損,邊緣光滑、銳利。由于它產生大量的分泌物,使乳頭狀瘤與乳頭之間的導管有明顯擴張,亦可造成導管擴張、扭曲及管壁不規則。偶爾,較大的腫瘤可完全堵塞導管,造成堵塞端杯口狀充盈缺損及腫瘤與乳頭之間導管擴張。其他良性病變,如肉芽腫、頂泌汗腺化生(apocrine metaplasia)等,亦可造成相似表現,難以鑒別。導管癌在乳腺導管造影片上表現為導管不規則充盈缺損、導管壁不規則、管腔不規狹窄、導管突然截斷等。
六、造影技術的發展
對乳腺導管造影的臨床價值仍存有爭議。某些外科醫師直接切除溢液的導管而不做術前乳腺導管造影,而另一些外科醫師則愿做術前乳腺導管造影,將其作為“路標(road map)”,在術前明確病因及確定術式。必須指出,乳腺導管造影并非一完美的診斷手段,它的假陰性率及假陽性率約各占20%。因此,導管造影中,如果未發現病灶,并不能排除癌癥。然而,如果乳腺導管造影成功,則可能幫助確定病灶位置,有助于幫助外科醫生更精確的定位恰當區域。
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沒有電離輻射危害且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是一種乳腺癌檢查最敏感的方法,其對乳頭溢液評估中的作用正逐步發展。MRI乳腺導管造影是一項不同于標準的乳腺MRI技術。在該技術中,使用了重T 2WI加權,增強含有液體結構的可視性。MRI乳腺導管造影可提供一種三維影像,并可顯示異常乳腺管和乳房內病變的精確形狀和位置。MRI乳腺導管造影分為間接造影及直接造影。間接造影是通過3D重T 2加權成像來顯示病變導管及導管內的病變。然而,當導管內有出血或存在蛋白質性質的內容物時,擴張導管在T 2WI上顯示為混雜低信號,不利于病灶顯示。MRI直接導管造影是通過向乳腺溢液導管內注入0.1~1ml磁共振造影劑(釓噴酸葡胺),然后進行3D重T 2WI加權成像、3D T 1WI加權成像及3D T 1加權FLASH序列(fast low-angle shot,FLASH)。類似傳統乳腺導管造影,MRI乳腺導管造影亦可發現乳腺導管內的充盈缺損,堵塞及管壁不規則等病變。一項入組了23例病人(57個病灶)的研究結果顯示,MRI間接造影對于病灶檢出率為42%,直接造影對病灶檢出率為100%。
無論是傳統乳腺導管造影還是MRI乳腺導管造影,均只顯示導管內及導管壁的病變,對于導管外的異常病灶及不伴隨導管擴張的病灶無法顯示。研究顯示,結合MRI導管造影及動態增強檢查有助于提高病灶檢出率,兩者融合圖像能夠很好的評估病灶的范圍。
(王麗君 汪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