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影像醫學?乳腺卷(第3版)
- 周純武
- 15字
- 2021-12-18 00:24:59
第二章 乳腺影像學檢查方法及優選
第一節 乳腺X線攝影檢查
一、數字乳腺X線攝影
(一)病人體位
拍攝時,病人可取站立位或坐位。常規采用站立位,因站立位投照更便于擺位操作;但對于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或情緒緊張的女性,會因站立不穩而引起身體顫抖和體位移動,從而影響圖像質量。此時,可采用坐位進行投照。另外,還有側臥位和俯臥位的投照方法,適用于只能臥床的病人,但需配備特殊設計的床面,一般很少配備和使用。
綜上所述,站立位是常規的投照體位,少數病人可采用坐位,而側臥位及俯臥位只在特殊情況下采用。
(二)投照位置
根據美國放射學院提出的乳腺X線攝影質控要求,乳腺X線攝影的投照位置總結如下:
1.頭尾位(cranio caudal, CC)
亦稱上、下位或正位,是標準投照體位。在CC上要確保在內外斜位(mediolateral oblique,MLO)中可能會被遺漏的組織能全部顯示出來,特別是乳腺內側組織。因此,在CC上內側乳腺組織應全部包括在內,外側乳腺組織也盡可能多地顯示在影像中。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球管0°水平位放置,受檢者面向攝影平臺正面站立,頭轉向非檢側并貼在機架的面部擋板上,非檢側乳房放在攝影臺的照射野之外,受檢側胸壁緊貼攝影平臺。
(2)技師站在受檢者后方或受檢側,用一只手輕輕推住受檢者肩背部,以保證壓迫板下壓時受檢者不因害怕而往后退,技師用另一只手輕托整個乳房往前牽拉至離開胸壁,均勻攤開放在攝影平臺中央,并使乳頭處于切線位,調整攝影平臺高度為抬起整個乳房時的乳房下緣正好在攝影平臺面板上。
(3)固定好乳房位置,先采用腳踏壓迫控制,在壓迫板下壓的同時技師用手向乳頭方向慢慢展平乳房表面皮膚皺褶,繼續下壓至能固定乳房位置后,改為手動加壓至乳房發硬、皮膚發白為止,一般CC的壓力值在100~120N。
(4)壓迫完成后受檢者將受檢側手臂下垂,肱骨外旋或叉腰,技師用示指在壓迫板下方往外牽拉皮膚以去除皮膚表面皺褶,囑咐病人肩部放松;也可讓受檢者用另一只手將非檢側乳房向外拉,離開照射野。
一張優質的標準CC乳腺片應包含:乳房在片子中央、乳頭呈切線位;內側乳腺組織應全部包括在片中,外側也盡可能包括在片中;可見小部分胸肌;乳房皮膚無皺褶(圖2-1-1)。

圖2-1-1 標準CC片
胸肌肌影(約30%病例中可見)或后乳頭線(posterior nipple line,PNL),在MLO擺位正確的前提下,大多數受檢者同一乳房兩個體位的乳頭后線差值小于1cm。
2.內外斜位(MLO)
為標準投照體位,如果擺位操作正確,可顯示全部乳腺組織。擺位時,乳腺機球管旋轉角度在30°~60°,可使其與胸肌平面平行。X線束從乳房的內上向外下方向投射。影像接收器平面的角度需要根據每個病人的體型進行調整,才能獲得最大信息量的乳腺組織影像。通常球管旋轉角度根據體型而定,高、瘦病人所需角度約為50°~60°,矮、胖病人所需角度約為30°~40°,中等身材病人所需角度約為40°~45°。同一病人左、右乳房投照所用角度基本相同,極少數病人會有差異。
MLO投照時具體步驟如下:
(1)按病人體型將球管旋轉到相應角度,受檢者被檢側靠近攝影平臺成側位站立,兩腳略分開。技師站在受檢者后方,調整乳腺機高度,使攝影平臺上緣與受檢者腋后皺褶平齊。
(2)受檢者被檢側手臂擱在攝影臺側面,受檢側手拉住乳腺機側面手柄,肘關節彎曲,使受檢側胸肌松弛。
(3)技師處于受檢者非檢側進行擺位操作,技師將一只手放在受檢者肩背部,使受檢者感到安心并起到固定體位作用。技師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貼住受檢者的胸壁,用手掌托起整個乳房并推向前上使其放在攝影平臺上,將整個乳房盡量攤開。
(4)技師用腳踏壓迫控制加壓,并將壓在乳房下的手指慢慢抽出,邊抽離邊向乳頭方向展平乳房表面皮膚皺褶,當壓迫板壓過胸骨后,旋轉病人,使其臀部和足部正對乳腺機方向,此時技師的大拇指仍要頂住乳房下緣,手掌朝向攝影平臺,保持乳房位置以保證受檢者乳頭在切線位并防止乳房下垂,胸肌與攝影臺平行。當腳踏壓迫控制至能固定乳房位置時,將手抽離,繼續手動加壓至乳房變硬皮膚變白為止,一般MLO的壓力值在150N以上,但不能超過200N。
(5)最后,技師需牽拉病人的腹壁組織以展平乳房下方皮膚皺褶,并囑咐受檢者用另一只手將非檢側乳房壓住,離開照射野。
若達到下述標準,說明MLO投照擺位正確:乳房組織被推向前上,乳腺實質充分展開;乳頭處在切線位;胸肌清晰可見,較松弛,上部寬于下部,下緣延伸到后乳頭線(PNL)水平;絕大部分乳腺實質顯示在片內;乳腺后方脂肪組織即乳后間隙能夠清晰地顯示出來;部分腹壁包括在片中,但與下部乳腺組織分開;乳房皮膚無皺褶;乳房無下垂;仔細觀察無運動模糊(圖2-1-2)。

圖2-1-2 標準MLO片
3.其他輔助投照體位
除頭尾位(CC)及內外斜位(MLO)兩個標準投照體位外,另有多種輔助投照體位,有助于進一步評價乳腺腫塊、鈣化或其他異常。
(1)90°側位:
亦稱真正側位、純粹側位,是最常用的輔助投照體位。90°側位分為內外側位(mediolateral,ML)和外內側位(lateromedial,LM),可提供最短的“目的物”至影像接收器的距離,以減少幾何模糊。90°側位與頭尾位結合構成三角形定位,是一種病變相對于乳頭距離的定位改變,可對乳腺病變作出更精確的定位。90°側位亦可用來發現液平面,如鈣乳的重力依賴性鈣化(gravity-dependent calcifications)。
根據MLO及90°側位上病灶位置與乳頭距離的變化,可用來確定病灶的位置,判斷其位于乳房的外側、中央或內側。例如,90°側位上病變相對于乳頭距離有上移或較MLO上的位置高,說明病變位于乳房內側;反之則說明病變位于乳房外側;如90°側位上與MLO上的病灶位置無明顯移動,則病變位于乳房中央。
LM操作步驟如下:球管架旋轉90°呈水平位,攝影平臺的上方處于胸骨上切跡水平,病人胸骨緊貼攝影平臺邊緣,頸部前伸,下頜抬高離開照射野,肘關節彎曲使胸肌松弛;牽拉乳腺組織使其向上并靠近中央;當壓迫板下壓經過背闊肌時,旋轉病人,使乳房處于側位并在攝影平臺中央;最后,輕輕牽拉腹壁組織,展平乳房下皺褶,X線束自外側向內側投射。
ML操作步驟如下:球管旋轉90°呈水平位,病人受檢側手臂外展置于攝影平臺后方,手握手柄;將攝影平臺上角放在腋窩背闊肌的前方;輕輕牽拉乳腺使其離開胸壁,托起乳房使其向外、向上,并開始加壓。當壓迫板經過胸骨后,旋轉病人,直至乳房呈側位且位于攝影平臺的中央。最后,輕輕牽拉腹壁組織,展平乳房下皺褶,X線束自內側向外側投射。
(2)點片壓迫位:
可產生更高對比,提高對乳腺細節的分辨率,對致密乳腺組織內模糊或可疑發現的評價有特別價值。點壓迫可使局部感興趣區變得更薄,更好的分離乳腺組織。點片壓迫位通常宜結合微焦點放大攝影(micro focus magnification)以便提高乳房細節的分辨率(圖2-1-3)。

圖2-1-3 點壓迫位片
(3)放大位(M+):
對病灶密度或團塊邊緣和其他結構特征進行更加精確的評估,有助于鑒別良、惡性病變;放大位對顯示鈣化數目、分布和形態最為有效;還能發現常規投照位上未能被發現的異常。放大位投照所用X線球管的焦點為小焦點0.1mm或更小,以消除因投照物至影像接收器距離的增加而導致的幾何模糊。投照時需放置放大平臺(magnification platform),從而分離攝影平臺、壓迫乳腺組織,達到1.5倍或1.8倍的放大效果。放大倍數越大,所需焦點越小。(乳腺放大見圖2-1-4)。

圖2-1-4 1.5倍放大攝影乳腺圖像
放大攝影時,乳腺與影像接收器之間的較大空氣間隔可以防止一定量的散射線抵達膠片。所以,放大攝影不需要用濾線器。此外,所用峰值電壓(kVp)應增加(× 2),以減少曝光時間及可能的病人挪動。
(4)擴大頭尾位(exaggerated cranio caudal, XCCL):
包括大部分腋尾的乳房外側部分深部病變的顯示,通常在標準CC上該部位組織無法包括在內。XCCL操作步驟如下:開始按照標準頭尾位擺位;將乳房下方皮膚皺褶展開后,旋轉病人,使其乳房外側緊貼影攝影平臺;將乳房內側組織與乳頭面向攝影平臺的對角;如肩部有阻擋壓迫板的照射野,可將球管向外側旋轉5°左右,以保證壓迫板可越過肱骨頭;不要牽拉肩部,使雙肩處于同一水平。
(5)乳溝位(cleavage view, CV):
亦稱乳谷位(valley view)或雙乳壓迫位(double-breast compression),可增加乳房后內方深部病變的顯示。病人頭轉向非檢側,技師站在病人后方或內側,展平雙側乳房的下方皺褶,牽拉雙乳內側組織向前,放在攝影平臺中央,以便于乳溝成像。如果用自動曝光技術,則感興趣區乳房必須放在光電管(photocell)上而乳溝稍偏離中心;如自動曝光探測的光電管正位于乳溝開放位置的下方,則須用手動曝光技術。
(6)腋尾位(axillary tail, AT):
腋尾位過去也稱為Cleopatra位,即以斜位投照方式顯示乳房的整個腋尾部及外側的大部分。旋轉球管角度,使攝影平臺與腋尾處平行。旋轉病人,使腋尾部緊貼攝影平臺,投照側手臂置于攝影平臺上方的后方且肘關節彎曲,受檢側握住手柄,技師輕輕牽拉乳腺腋尾部,使之離開胸壁,放置在攝影平臺上。技師用手將腋尾部固定住,同時慢慢對乳房進行加壓。
(7)切線位(tangential, TAN):
切線位是將病變投影到乳腺組織以外的表淺脂肪組織上,改善病變顯示的方法??捎糜谂R床上可觸及,乳腺影像上卻被周圍致密腺體組織重疊遮擋而顯示不清的病變。投照時,先在可觸及腫塊或影像異常區域表面放置鉛標志(BB),再旋轉C形臂及病人,使X線束與腫塊或標志呈切線位,使可觸及的腫塊位于皮下脂肪層上從而使病變得以顯示。切線位亦可用來證實乳腺影像上所見的鈣化是否位于皮膚內。觀察到鉛標志BB投影在攝影平臺上,表明感興趣區與X線束呈切線位。
(8)旋轉位:
可用來分離重疊的乳腺組織,證實乳腺有無異常,使病變顯示得更為清楚,或對僅在一個標準位上見到的異常病變部位進行進一步確定。旋轉位要在顯示病變的投照體位上進行重新擺位。旋轉方向有向外側旋轉(RL)、向內側旋轉(RM)、向上旋轉(RS)及向下旋轉(RI),均應在照片上標明。
(9)尾頭位(FB):
亦稱下上位或反 CC(reverse CC)??s短了目的病灶至攝影平臺的距離,使位于乳房最上方的病變能更清晰地顯示。因為壓迫裝置來自下方,FB能包含乳腺上部后方的固定乳腺組織,從而顯示較靠后的組織。亦能用于穿刺定位,提供達到下部病變的較近途徑,還可最大限度地顯示男性乳房或駝背女性的乳腺組織。
(10)外內斜位(LMO):
亦稱反斜位(reverse oblique)。它正好與常規的內外斜位(MLO)相反,X線束從乳房外下方射向內上方。由于縮短了乳房內側組織的物-片距,減少了幾何模糊,可改善乳腺內側組織的顯示。對胸部凹陷、做過心臟手術或裝有心臟起搏器的病人,可顯示較多的乳腺組織。
(11)上外向下內斜位(SIO):
SIO有時被誤稱為“反斜位(reverse oblique)”,投照時中心線自乳房上外方射向下內方,并非MLO的反方向。作為全乳的投照,SIO位的價值有限。由于它在拍攝時與腋尾位(AT)呈90°,可作為AT時發現病變而CC或XCCL未被發現病變的活檢定位用途。
(12)置入植入物后乳房(augmented breast):
有硅(silicone)或鹽水(saline)植入的乳腺X線攝影檢查現在也較常見,具有豐富經驗的放射技師通過觀察或觸診就能了解情況,進行拍攝。拍攝常規CC及MLO可運用自動曝光控制(automatic exposure control,AEC)進行拍攝,部分自身乳腺腺體組織較少的植入物病人則需要手動設置曝光參數,壓迫力度受限于植入物的可壓迫性(compressibility)和自身腺體組織的厚度及致密程度。目前,CC拍攝時技師可采用推移植入物法將植入物推至照射野外;MLO拍攝時為避免遺漏近胸肌處的病灶,一般不采用推移植入物法。但是,如果植入物部分超過病人本身腺體組織部分的一倍以上,或者是病人自身乳房僅含有皮膚、皮下脂肪組織而未見明顯腺體組織,則必須采用手法推移植入物。另外,需注意的是,對于注射類植入物病人,則無法采用推移植入物的方法。但需強調,無論是哪種植入物,技師在進行擺位操作和壓迫時動作都應輕柔,壓力值應小于常規值,以免對植入物造成損害。
拍攝推移植入物位(implant-displaced view,ID view)方法:開始時的操作和常規拍攝時的要求一樣,但在擺位壓迫時需要技師邊下壓壓迫板邊用手將植入物向后和向上方向推往胸壁,使植入物離開乳腺組織,并把乳腺組織輕輕向前牽拉后放在攝影平臺中央,再壓迫固定住乳腺位置。因為已將植入物推移,自身的乳腺組織可獲得更大的壓迫,以減少運動模糊、提高影像質量。上述推移植入物位手法同時適用于CC、MLO的擺位拍攝,如果擔心遺漏近胸肌處的病灶或者病灶恰好處于乳后間隙處,則可以在進行MLO拍攝時將植入物部分推移,或者采用不推移植入物的方法拍攝。
上述植入物推移位的拍攝,位于胸肌后的植入物,較為容易。但位于胸肌前的植入物,即混合在腺體后或腺體內的植入物,很難對植入物進行推移。對那些乳房組織發育不良的病人,推移植入物位的操作則更加困難。
(13)乳腺切除術后的乳腺攝影:
根據目前的投照方法,乳腺保乳切除手術的病人可按照常規投照方法進行拍攝;但對于乳腺根治切除術后的病人,則無法進行CC和MLO的拍攝,所以不建議進行乳腺X線攝影。
二、數字乳腺斷層融合X線攝影
乳腺X線攝影具有方便、快捷等優點,軟組織分辨率及空間分辨率均較高,對細小鈣化敏感,已成為乳腺癌的篩選方法。尤其全數字化乳腺X線成像(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應用大大提高乳腺癌檢出的敏感性。利用FFDM檢查,在脂肪型腺體中絕大多數乳腺病灶能夠被檢出,但在致密型腺體及多量腺體中,增生腺體常掩蓋瘤體,致密型乳腺與瘤體間對比差,仍有一半的乳腺病灶難以清晰顯示。隨著科技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數字乳腺斷層融合X線攝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技術應運而生,并成為研究熱點。
(一)DBT基本原理
DBT是一項基于平板探測器技術的高級應用,通過一系列不同角度對乳腺進行連續快速采集,獲取不同投影角度下的小劑量投影數據,可回顧性重建出與探測器平面平行的乳腺任意層面X線密度影像。所有病人均行頭尾位(CC)和內外斜位(MLO)雙體位投照。每位病人先獲得單一體位FFDM,隨即在同一壓迫條件下由機器自動完成DBT檢查掃描。DBT成像中,X線球管先以0°為中心預曝光確定檢查時合適的曝光參數。而后在一定角度(不同廠家設備度數不同)范圍內掃描乳腺,每旋轉1°自動曝光一次,完成多幅原始低劑量圖像采集。再經后處理重建得出層厚為1mm、與平板探測器平面平行的斷層圖像,斷層圖像的層數取決于受壓乳腺的腺體厚度。這種方法獲得的圖像有助于顯示在二維掃描中可能會結構重疊而模糊不清的腫瘤。使病灶顯示更加清晰,可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減少假陽性率。
(二)DBT的成像優勢
1.多角度、多層次成像。
2.減少正常腺體對病灶的遮蔽、增加病灶與周圍腺體對比。
3.三維成像使乳腺病灶定位更準確。
4.對病灶的形態、邊緣顯示更加清楚,有助于評價病變的良惡性。
5.對腫塊的顯示明顯優于FFDM,對鈣化的細節顯示與FFDM相當。
6.對儀器要求較MRI低,檢查方便,時間及費用均低于MRI。
(三)DBT的適應證
1.適用于傳統乳腺X線攝影和超聲對病變檢出困難的病人。
2.適用于致密型乳腺女性篩查或診斷性檢查。
3.適用于各種情況不能行MRI檢查病人。
4.適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篩查。
(四)DBT的成像劣勢
1.劑量較傳統乳腺X線攝影有一定程度增加。
2.檢查時間延長,病人壓迫時間延長,檢查舒適度減低。
3.醫師需閱片數量增加,延長閱片時間;對PACS系統存儲量有較高要求。
4.對于極度致密腺體女性,DBT對病灶仍然顯示欠清,無法體現斷層優勢。
(五)檢查前準備
同普通乳腺X線攝影相關內容。需要說明的是:在病人耐受的情況下壓迫需更緊,因檢查時間延長,以防病人移動影像圖像質量。
(六)檢查體位
標準攝影體位同普通乳腺X線攝影相關內容。根據乳腺結構,最能顯示乳腺整體,而盲區少的內外斜位(MLO)以及作為其補充的頭尾位(CC),被作為標準攝影體位。
1.內外斜位(MLO)
是單方向的,能夠最廣泛地顯示出全體乳腺組織的攝影方法。此種方法,尤其可使乳腺上部外側的組織被很好地顯示出來,但是,乳腺上部內側以及乳腺下部組織卻容易成為盲區,因此,要多加注意攝影平臺要與受檢者的胸大肌平行(圖2-1-5)。

圖2-1-5 乳腺X線內外斜位圖
A.內外斜位(MLO)圖;B.FFDM內外斜位圖像(箭頭示:二維圖像上腫塊);C.DBT內外斜位圖像(箭頭示:三維圖像上腫塊,顯示細節更佳)
2.頭尾位(CC)
該體位是MLO的補充,是一個能夠顯示乳腺內側組織的攝影位置,在該體位中乳腺內側是不能缺失的。所以,在定位時最好將對側乳腺的內側也放一些在照射野中。CC的乳腺上部組織容易形成盲區,所以應盡力充分托起乳腺以消除盲區(圖2-1-6)。

圖2-1-6 乳腺X線頭尾位圖
A.頭尾位(CC)圖;B.FFDM頭尾位圖像(箭頭示:二維圖像上腫塊);C.DBT頭尾位圖像(箭頭示:三維圖像上腫塊,顯示細節更佳)
三、對比增強能譜乳腺X線攝影
如前所述,全數字化乳腺X線成像(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檢出的敏感性。利用FFDM檢查,脂肪型腺體中的絕大多數乳腺病灶能夠被檢出;但FFDM為平面投影成像,周圍正常腺體組織對乳腺病變的遮蓋和重疊無法避免,因此在致密腺體型病人中,病灶的檢出率、靈敏度和特異度明顯降低。DBT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在極度致密腺體型病人中,DBT對病灶顯示也存在限制;隨著科技發展,為解決上述問題,對比增強能譜乳腺X線攝影(contrast-enhanced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技術應運而生,并逐步應用于臨床。
(一)基本原理
CESM是一項基于造影劑碘在33.2keV時K邊(K-edge)效應而出現顯著吸收衰減差異現象的高級應用,一次注射造影劑后拍攝雙乳MLO和CC高低能量圖像,將增強前后低能和高能圖像相減獲得雙能減影影像。該方法較FFDM最大優勢是引入了造影劑,獲取了病變血流供應情況,因而可發現常規乳腺X線攝影上假陰性的病灶,特別是在致密型乳腺中,或小葉性病變,后者雖不常引起乳腺結構改變,但其病變血供已發生異常,CESM將成為診斷性乳腺X線攝影的有力輔助手段,并協助診斷疑難病癥及腫瘤分期的檢查方法。CESM亦使用普通CT增強所使用的碘造影劑,其濃度為碘300~350mg/ml,劑量為1.5ml/kg。造影劑以3ml/s的速率經高壓注射器注入上臂靜脈內,約2min后,壓迫一側乳腺拍攝MLO和CC圖像,進行高低能量曝光;再以同樣方法拍攝對側乳腺MLO和CC圖像。利用雙能成像技術,病灶顯示更加清晰,可顯著提高診斷準確率,減少假陰性、假陽性率。
(二)成像優勢
1.引入了造影劑,獲取了病變血流供應情況,可發現更多病灶。
2.減影后可去除乳腺正常腺體組織,消除了正常腺體對病灶的遮蔽,尤其在致密型腺體病人,該優勢更為明顯。
3.對比病變的形態、邊緣顯示更加清楚,同時疊加了病變血供情況,對病變性質的判斷更客觀、準確。
4.對儀器要求較MRI低,檢查方便,費用低于MRI。
(三)適應證
1.適用于普通乳腺X線和超聲對病變難以檢出的病人。
2.適用于致密型乳腺女性篩查或診斷性檢查。
3.適用于各種情況不能行MRI檢查的病人。
4.適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篩查。
5.適用于乳腺癌術前分期。
6.乳腺癌術后和放化療療效評估的病人。
7.適用于乳腺整形后的病人。
(四)成像劣勢
1.劑量較傳統乳腺X線攝影一定程度增加。
2.延長檢查時間,病人檢查舒適度減低(完成全部檢查約8min)。
3.需要注射含碘造影劑,有過敏風險。
4.增強不是MRI式的動態增強,無法行動態曲線評估。
(五)檢查步驟
CESM使用CT增強所使用的碘造影劑,其濃度為碘300~350mg/ml,劑量為1.5ml/kg。造影劑以3ml/s的速率經高壓注射器注入上臂靜脈內,約2min后,壓迫一側乳腺拍攝內外斜位和頭尾位,進行高低能量曝光,再以同樣方法拍攝對側乳腺內外斜位及頭尾位圖像,整個過程持續7min。每個投照位置攝片時,在1.5s內可獲取一幅低能(low energy,LE)和高能(high energy,HE)圖像。CESM檢查結束后傳送LE圖像(等同于傳統FFDM圖像)和HE圖像,兩者經過特定的算法后處理后得到類似“減影”圖像用以診斷。所有圖像采集完成后均自動傳送至PACS系統,閱讀和評價均在雙屏5M顯示器上進行。
(六)檢查前準備
同普通乳腺X線攝影相關內容。需要說明的是:在病人耐受的情況下壓迫需更緊,因檢查時間延長,以防病人移動影像圖像質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必須詢問病人是否碘過敏或過敏體質,并準備好碘過敏相關藥品及相關器械。
(七)檢查體位
標準攝影體位同普通乳腺X線攝影相關內容(圖2-1-7、圖2-1-8)。

圖2-1-7 CESM內外斜位圖像
A.內外斜位(MLO)圖;B.FFDM內外斜位圖像;C.CESM內外斜位圖像

圖2-1-8 CESM頭尾位圖像
A.頭尾位(CC)圖;B.FFDM頭尾位圖像;C.CESM頭尾位圖像
(彭衛軍 湯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