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2.發熱、奄奄一息(支氣管肺炎)
[案例]
張某,女,8個月。1978年12月25日初診。
主訴(代訴):
發熱6天,呼吸急促2天。患兒于1周前發病,咳嗽,喉中痰鳴,呼吸不暢,發熱,體溫38.8~39.4℃,遂住入某職工醫院,診為急性支氣管肺炎。每日輸注抗生素,當時市面供應的各種抗生素已先后應用,并配合物理降溫等療法,但病情未能控制,且日漸加重,近兩天體溫仍在39℃以上,精神萎靡,呼吸微弱,奄奄一息,靜脈穿刺沒有回血,已不能輸液。醫院兩次發出病危通知,并告知已無多大希望。患兒父母怕爺爺奶奶責怪,今日下午把孩子抱回家,讓老人看最后一眼,以免日后遺憾,但又心存一線希望,遂找余急診,想了解一下還有否救治可能。檢查:患兒呈衰竭狀,面容消瘦憔悴,眼睛凹陷,口唇干裂,兩眼緊閉,呼吸微弱,觸摸手臉無反應,已無哭聲,兩肺滿布干濕啰音,心率快速,脈微欲絕。如實告知病情,實屬危候。患兒家屬懇請用中藥最后一試,根據病情,遂開一方。
中醫辨證:
痰熱壅肺,肺失宣肅,氣陰兩傷,正氣衰敗。治以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為主,佐以益氣養陰扶正之法。
擬方:
生石膏 15g,知母 3g,炙麻黃 3g,杏仁 9g,前胡 9g,黨參 6g,金銀花15g,連翹 15g,黃芩 9g,蒲公英 15g,生地 12g,玄參 9g,麥冬 9g,遠志 5g,蘇子3g,赤芍6g,甘草3g。1劑。水煎喂服,每隔10分鐘喂服一次,每次2~3湯勺,以觀后效。
12月26日:病情大有起色,體溫降至37.6℃,喉中痰鳴減輕,呼吸較前平穩,兩眼睜開,逗之微露笑容,并能發出笑聲,已能喝少量米湯。
照上方改生石膏12g,前胡6g。1劑。每隔30分鐘喂服一次,每次2~3湯勺。
12月27日:體溫36.6℃,已正常,呼吸平穩,喉中痰鳴不明顯,神色好轉,兩眼較前有神,唇不甚干。聽診兩肺干濕啰音明顯減少,心率稍快,現已能喂服少量水及牛奶,大便稍稀。改方為:
黨參 5g,黃芩 9g,生地 9g,玄參 9g,麥冬 5g,蒲公英 15g,金銀花 12g,連翹12g,遠志5g,杏仁5g,茯苓5g,白術5g,甘草3g。 2劑。 水煎喂服。 每日1劑,分4次服完。
12月29日:患兒一般情況明顯好轉,體溫36.4~36.8℃,呼吸平穩,不咳嗽,喉中無痰聲,能正常進食,聽診兩肺未聞及干濕啰音,呼吸音稍粗糙,大便基本正常。脈沉稍數,苔白滑。
照12月27日方改生地6g,玄參6g,金銀花9g,連翹9g,蒲公英9g。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5劑,以善其后。
[解析]
本例為小兒肺炎,其病因大多由病毒或細菌所引起。患兒曾輸注多種抗生素未能見效,無疑由病毒,如流感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可能性較大。
小兒肺炎多發生于嬰幼兒,冬春季節尤為多見。本例發病正當嚴寒之時。中醫學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表不固,極易感受外邪,閉阻肺氣,化火化熱,終而形成痰熱毒盛、肺失宣肅、氣陰兩傷、正氣衰敗之危候。治宜以清熱解毒、宣肺化痰為主,佐以益氣養陰、扶正固本的標本同治之法。方中麻黃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熱以降溫;杏仁宣肺止咳化痰;知母與石膏合用以增強清泄肺熱之力;金銀花、連翹、黃芩、蒲公英清熱解毒以祛邪;生地、麥冬、玄參養陰而清熱;遠志配杏仁、甘草以止咳化痰;赤芍清熱活血有助于改善肺部循環;蘇子肅降肺氣;佐黨參以扶正補虛。全方針對病情,標本兼顧。僅服藥1劑,病情大為好轉,體溫下降,諸癥減輕。依病情變化而稍減劑量,再服1劑,體溫正常,肺部體征明顯好轉。爾后,去甘寒之品,原方稍作加減,又服2劑,病情基本痊愈。應用簡單便宜的中藥,挽回了一個奄奄一息患兒的生命,真是起死回生。中藥之療效,令患兒家屬感嘆不已。
后記:
次年夏天,偶遇患兒一家,患兒已一歲多,生長發育正常,白胖可愛。
[感悟]
1.由于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發育迅速等生理特點,極易遭受感染。特點是:發病快、傳變快、康復快。所以治療一定要及時,用藥時要考慮其稚陰稚陽之體。對于大苦、大寒、大辛、大熱之品一定要慎用,中病即止,用量不可過大,用藥時間不宜過長。本例中甘寒之石膏、知母,辛散之麻黃,二診時隨體溫下降而減量,三診時體溫正常而去之,道理即在于此。
2.臨床實踐表明,對于一般肺炎之風寒、風熱證,運用傳統古方即有一定效果。如早期即表現為肺熱痰盛者,多屬病毒性肺炎,宜重用清熱解毒之品,佐以化痰止咳之法,有助于控制病情。對于肺部啰音較多者,或持續難消者,可配以活血化瘀之品,以改善肺部微循環,有利于肺部濕啰音之消散。
3.小兒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特別是肺部疾患,更易肺陰耗損,在治療肺炎時,要時時顧護津液,即使到了疾病后期,也要注意兼用養陰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