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6.上腹脹滿、痞硬(胃扭轉)(2)
[案例]
劉某,男,46歲。1982年4月3日初診。
主訴:
上腹脹滿痞硬2個月。患者素日常感消化不好,今年過年時飲食不節,年后即常感上腹脹滿痞硬,食后更甚,偶感隱痛、噯氣,無燒心反酸等,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四肢乏力,少氣懶言,大便少而干,在當地醫院經中西醫診治未見效果,專程來省城進一步檢查求治,經上消化道造影,確診為胃扭轉,改求中醫治療。脈沉弱,舌淡,苔白滑。
中醫辨證:
脾胃氣虛,納運失常。治以補中益氣,調和脾胃。
擬方:
黃芪 15g,黨參 9g,白術 9g,陳皮 9g,升麻 6g,柴胡 6g,枳殼 9g,廣木香6g,麥芽20g,當歸9g,甘草6g。水煎服。15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6月7日:患者服藥后上腹舒適,脹滿痞硬減輕,食欲增加,大便通暢,精神亦佳。因患者生活在偏遠山區,離省城較遠,交通不便,經濟亦不寬裕,故一直照上方服用,共服藥兩個月(58劑左右),此次專程來省城復查,經上消化道造影檢查,胃形態正常,未見扭轉及潰瘍等。脈沉而有力,舌苔薄白。投以黨參健脾丸,以備必要時服用。并囑其飲食規律,注意調理。
[解析]
上述2例均以上腹脹滿痞硬不適而求治,經X線檢查確診為胃扭轉,雖同屬一病,但治療上卻明顯不同。
胃扭轉形成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認為與胃腸動力障礙有關。中醫學認為體質虧虛,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是其發病的重要因素。由于脾胃虛弱,胃失和降,則引起上腹脹滿,痞硬不適,噯氣,納呆;胃的蠕動減退,胃腸傳導無力,以致大便秘結,排便不暢;脾失健運,臟腑失于濡養,則精神不振,少氣乏力;故案例(1)的辨證當屬胃氣虛弱,胃氣上逆,治當和胃降逆之法。方中旋覆花下氣,代赭石降逆,針對胃失和降而設,重在和胃降逆,是方中的主藥;配陳皮、半夏以增強和胃降逆之力,且有消痞散結之作用;黨參、白術、茯苓補益中氣,針對胃氣虛弱而用;枳實、萊菔子和胃下氣,實有增強胃腸蠕動之作用。柴胡疏肝理氣,配生地以防其燥熱。全方共達和胃降逆、消痞散結之效。縱觀全方,是在旋覆代赭湯的基礎上加減而成。現代藥理研究,旋覆代赭湯能排除胃腸積氣,反射性地促進胃功能,增強蠕動,從而使扭轉的胃得以舒展而恢復常態。值得注意的是案例(1)既有胃氣上逆之表現,又有胃氣虛弱之內因。而案例(2)主要表現為胃氣虛弱,一派中氣不足之候。由于胃氣虧虛,動力不足,蠕動乏力而變形,故用補中益氣湯加味治之。實踐證明,兩者都有效果,說明病機不同,證候有異,治法也就有差別了。這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所在。
[感悟]
中醫理論認為胃主受納,胃氣主降,胃氣以通為順,故而胃氣升降失司,必然氣機阻滯,出現胃失和降及傳化失常等諸多變化。臨床所見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多見于脾胃虛弱患者。其原因一是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脾胃虧虛;二是后天失養,或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或勞累過度而致脾胃內傷。早期多表現氣機壅滯,久則脾氣受損,由實轉虛或虛實并見。因而對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治療,應首選理氣藥。這類藥具有疏通氣機、消除氣滯的功能,如陳皮、青皮、枳實、枳殼、木香、烏藥、川楝子等。實驗研究表明,理氣藥對消化道功能有明顯的調節作用,既能抑制胃腸運動,也能興奮胃腸道運動,呈雙相調節效用。又如補中益氣的人參、黨參、白術能增強胃腸平滑肌的張力;枳實能使胃腸運動收縮節律增加。臨床觀察枳實治療胃擴張、胃下垂都有明顯效果。此外,理氣藥具有局部刺激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這些新的發現和認識,有助于闡明調節胃腸功能作用的機制,對擴大臨床應用是十分有益的。
當然,調節胃腸功能的中藥是很多的,不僅僅局限于理氣藥。對于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治療,仍然是依據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證型的不同,遣方用藥,這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