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7.惡心(慢性淺表性胃炎)
[案例]
王某某,女,30歲。2013年8月30日初診。
主訴:
惡心3個月。患者無明顯誘因常感惡心,背困,飲食尚可,偶有噯氣,食后上腹輕微脹滿。無胃痛、燒心、反酸等,二便正常。曾做肝功能、B超等檢查排除慢性肝病。上周做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結節、糜爛、腸化、局灶性萎縮。病理活檢診為淺表性胃炎,灶狀區域輕度萎縮性炎癥,伴腸上皮化生。Hp(+)。中醫診查:脈沉,舌質紅,苔薄滑。
中醫辨證:
胃氣失和,熱毒蘊結。治以和胃理氣,清熱解毒。
擬方:
陳皮 9g,半夏 9g,茯苓 9g,白術 9g,柴胡 6g,當歸 9g,白芍 15g,澤瀉9g,莪術 9g,丹參 12g,丹皮 12g,白花蛇舌草 20g,蒲公英 20g,麥芽 20g,甘草6g。水煎服。5劑。每日1劑,早晚分服。
9月4日:仍感惡心,背困,飲食一般,食后略感上腹不適。脈沉,舌質不紅,苔薄白。
照原方去當歸、澤瀉。改茯苓9g。加黃芪12g。水煎服。8劑。
9月17日:惡心減輕,偶爾略感上腹脹滿,胃不疼。脈沉,苔薄白。改方為:
茯苓 9g,白術 9g,白芍 15g,陳皮 9g,半夏 9g,廣木香 6g,砂仁 (后下)6g,厚樸6g,白花蛇舌草 20g,蒲公英 30g,黃芩 9g,丹皮 12g,莪術 12g,白及 9g,甘草 6g。水煎服。10劑。
10月8日:惡心消失,近日略感消化稍差。鑒于癥狀不多,乃針對胃鏡檢查所見,專以消除病灶糜爛、腸化為主,改方為:
茯苓 12g,白術 9g,柴胡 6g,白芍 15g,廣木香 6g,丹參 12g,莪術 12g,丹皮12g,金銀花 15g,連翹 20g,白花蛇舌草 30g,蒲公英 30g,麥芽 20g,神曲 12g,甘草6g。水煎服。10劑。
10月22日:自訴不惡心,腹不脹,飲食正常,感覺良好,脈舌如前。
照10月8日方去神曲、木香。加當歸9g,黃芩9g。水煎服。10劑。
11月7日:近日感上火,口干,口苦,便秘。改方為:
黃芩 9g,生地 15g,玄參12g,赤芍 15g,柴胡 6g,丹皮 15g,蒲公英 20g,茯苓9g,金銀花15g,連翹20g,白花蛇舌草30g,麥芽20g,甘草6g。水煎服。6劑。
11月18日:火勢減輕,口不干,不苦。脈沉,苔薄白。
照10月8日方去神曲、木香。改白花蛇舌草20g,加紫花地丁15g,當歸9g。水煎服。10劑。
2014年1月7日:近日納食稍差,其他均好。脈沉,苔薄白。
茯苓 9g,白術 9g,白芍 15g,柴胡 6g,黃芩 9g,連翹 15g,蒲公英 20g,麥芽20g,神曲12g,丹皮12g,甘草6g。水煎服。7劑。預約胃鏡復查。
2014年1月18日:胃鏡檢查結果為淺表性胃炎,但無結節、糜爛、腸化等,局灶有萎縮性變化。病理活檢為輕度淺表性胃炎,灶區輕度萎縮性變化。Hp(-)。與過去胃鏡檢查相比明顯好轉。目前無不適陳述。改以下方善后:
茯苓9g,白術 9g,黃芩 9g,金銀花 15g,連翹 20g,柴胡 6g,生地 12g,丹皮12g,白花蛇舌草15g,紫花地丁12g,麥芽20g,甘草6g。14劑,水煎服。
[解析]
本例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其特殊之處是:①胃病癥狀不多,無胃痛、燒心、反酸等表現,偶爾感覺食后輕微上腹不適或噯氣。②突出的癥狀是惡心,經多種檢查排除了慢性肝病。③胃鏡檢查有明顯的病理損害,如糜爛、結節、腸化生等。顯然按照傳統的方法進行辨證施治,難以真實反映病情,勢必影響療效。因而在傳統宏觀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胃鏡下的微觀變化進行辨證,也即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相結合的方法,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更能反映疾病的病情變化和本質,更有利于標本同治,提高療效。
惡心是本例的主證,這是胃失和降的一種表現,其原因很多,諸如外邪犯胃,飲食停積而傷胃,情志失調而致肝氣犯胃,脾胃虛弱或虛寒而致胃失和降,凡此種種,均可使胃氣失和而惡心。另一方面胃黏膜的結節、糜爛、腸化以及幽門螺桿菌的存在,舌質紅,苔薄滑的表現都反映體內有熱、濕、瘀、毒,其中以熱毒為主,由此而導致胃的和降功能失常,故而辨證為胃氣失和,熱毒內郁。治以和胃理氣、清熱解毒之法。方中陳皮、半夏理氣降逆而和胃;茯苓、白術、麥芽、甘草健脾開胃;柴胡、白芍、當歸疏肝氣、養肝血以防肝氣犯胃;胃不和則傷脾動濕,氣滯不和而易致血瘀,故用澤瀉祛濕;莪術、丹參、丹皮活血涼血而祛瘀,有助于結節之消散;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則清熱解毒以消除炎癥及幽門螺桿菌。藥后舌質不紅,舌苔轉為薄白,說明熱去濕清,故加黃芪益氣以扶正;木香、砂仁、厚樸化濕行氣;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有助糜爛之愈合。果然服藥后使困擾患者之惡心迅即消除,繼之又加金銀花、紫花地丁等以加大清熱解毒之力,最終使病情大為好轉,胃鏡下之結節、糜爛消失,腸化基本消除,Hp轉為(-),從而使宏觀上的癥狀與微觀下的胃鏡變化均獲得了滿意的效果。
[感悟]
隨著現代醫學診斷技術的發展,內鏡的應用普及,過去對胃病肉眼看不到的病理損害有了直觀認識,從而增加了中醫認識的空間,擴大了望診的視野,提高了辨證施治水平。如慢性胃炎在急性活動階段,胃黏膜常呈充血、水腫、浸潤、出血或潰瘍等,臨床辨證多屬實熱證,應用清熱解毒治法及方藥,常能取得良好效果。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丹皮等,可加速炎癥的消退和吸收,抑制和殺滅幽門螺桿菌。對于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黏膜萎縮改變,可以采取健脾益氣法,藥如黃芪、黨參、茯苓、白術、山藥等以增強胃黏膜的修復和再生能力,調節胃的分泌功能;或采用活血化瘀法,藥如丹參、赤芍、當歸、川芎、莪術、三七等,以增加胃黏膜血流,改善微循環,加速炎癥的吸收,從而使腸上皮化生消退,非典型增生和黏膜萎縮逆轉。當然,對于胃鏡下病理損害的認識要與宏觀辨證結合起來,不能只看局部不顧整體。這樣,辨證將更全面,療效會更好。